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拉丁语:Lev Nikolayevich Tolstoy,英文:Leo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
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自幼接受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9月20日,托尔斯泰进入喀山联邦大学学习,1847年,因不满学校的教育方式,选择辍学回家,后实行了农奴制改革。1851年至1854年,他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在此期间,他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一系列作品。1854年至1855年,托尔斯泰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1857年至1860年,托尔斯泰先后两次出国旅行,去了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等国家。1860年至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查尔斯·狄更斯演讲,会见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1863年至1869年,他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年,他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时期,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转变,主张“勿以暴力抗恶”、强调“道德自我完善”。这些思想体现在作品《忏悔录》(1879年至1882年)《我的信仰是什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中。1889年至1899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世界观转变后最重要的作品。到了晚年,托尔斯泰追求生活的“平民化”。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被家庭状况和生活原则的矛盾所困扰,与亚历山德拉和他的医生马一同离家出走。几天后,他在途中感染肺炎,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托尔斯泰病逝于阿斯塔波夫火车站,享年82岁。遗体被安葬在他的故乡雅斯塔雅·波良纳。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阶级斗争。作品思想传承了俄国与西欧批判的现实主义,揭示了俄国革命的两面性。他致力于探索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的前途和贵族的作用,批判贵族和上流社会,指责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对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斗争,他主张“勿以暴力抗恶”,由此形成了多重矛盾的思想。
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思想被广泛传播,激发了俄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变革。他呼吁社会平等、公正和废除暴力的理念为俄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农民教育和土地改革的进程,在俄国社会改革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世纪60年代起,托尔斯泰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世界各国翻译出版。托尔斯泰的作品对苏联和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有关长篇小说样式的发展,他做出巨大贡献。托尔斯泰提出的“勿以暴力抗恶”学说,是20世纪初影响很大的知名伦理观。他提倡的和平、非暴力以及对个人内省的重视,启发了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运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一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大帝(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托尔斯泰伯爵参加过1812年的苏德战争,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他的祖辈之一彼·安·托尔斯泰与彼得一世有袍泽之谊,是俄国获得伯爵爵位的首批贵族之一。母系方面,托尔斯泰属于古老的沃尔康斯基公爵那一支。
托尔斯泰不满两岁时,母亲去世,没过多久,父亲因中风也离世。当时家族决定由其父的妹妹亚·伊·奥斯滕-萨肯作为托尔斯泰兄妹几个的监护人。不久,他的监护人亚·伊·奥斯滕-萨肯去世。之后,托尔斯泰和妹妹玛丽亚、哥哥谢尔盖、尼古拉、德米特里来到喀山,投奔他们的新监护人佩·伊·有什科娃姑母。到了喀山,托尔斯泰开始学会独立生活。
学业生涯
1844年,托尔斯泰报考了喀山大学哲学系东方学专业,因成绩不合格学校不予录取。同年秋天,他考试合格,被录取为阿拉伯—土耳其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之后转入该校的法律系。1846年夏季,托尔斯泰撰写了《什么才能造福于俄国与俄国风俗概况》一书的想法。1847年春,因不满学校的教育方式,他提出退学申请,不久便离开学校。托尔斯泰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下决心自修法学的全部课程。他制定了学习计划,认真研究俄语和几种外国语言,以及历史、地理、博物学、统计学和数学。他开始写日记,创作《拾零》《什么才能造福于俄国与俄国风俗概况》《农事备考》等作品。
1847年4月,托尔斯泰兄妹间签订《析产证书》,他获得了一批农奴。作为农奴主,他发现农奴对他有仇视态度,从此开始认真考虑自身所处的地位。1848年秋,托尔斯泰搬到莫斯科阿尔巴特,本想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由于受到上流社会的影响,经常日夜打牌,消耗金钱,最后浪费了时光。然后他又设定目标,报考彼得堡大学的副博士学位,认真学习民法和刑法学,顺利通过考试。
部队生活
1849年末,托尔斯泰成为图拉省公署贵族代表会议办公厅的职员。1851年5月,托尔斯泰受到家族的影响,进入部队服兵役,被分派到高加索成为一名志愿兵。1852年初,他通过专门的考核,成为四等炮兵军士。两年后,直接晋升军官,获得了中尉军衔。1855年10月,参政院通过了他的图拉省公署贵族代表的解职协议。托尔斯泰在高加索生活了三年,期间,他在《现代人》杂志(1852年第9期)上发表了中篇小说《童年》,当时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之后又发表了《少年》(1854年)和《青年》(1855—1856年)。他经历的战事为创作《袭击》(1853年)、《伐林》(1855年)、《高加索回忆片段:一个被贬的军官》(1856年)等短篇小说提供了素材。为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2年)打下了基础。
1854年11月,托尔斯泰来到被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战争的主要爆发地),一直呆到该城陷落。他在战争前线的第四棱堡指挥一个炮兵连。在参战过程中,托尔斯泰表现勇猛,被授予“安娜勇敢勋章”、“保卫塞瓦斯托波尔”和“1853—1856年战争纪念奖章各一枚”。1855年11月,俄国军队撤出赛瓦斯托波尔,托尔斯泰来到彼得堡,结识了《现代人》杂志社的成员伊凡·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其他作家。他在创作活动的前七年只跟《现代人》杂志合作。之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关于在高加索地区征战经历的故事——《骑兵突入》(1853年)。还有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中赛瓦斯托波尔围城的三篇素描,《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五月的赛瓦斯托波尔》和《1855年八月的赛瓦斯托波尔》(均于1855—1856年出版)。
创作巅峰
1857年,托尔斯泰开始出国旅行,去到德国、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他想在国外看到人们自由和富足的生活。在巴黎他看到金融交易所的广场上,人们都在围观斩首死刑犯。他顿时难以接受,当即决定离开法国去往瑞士。后来看到一个流浪歌手在酒店门口弹吉他、唱歌,也没人付费,他开始抨击那些吝啬、高傲的有钱人,批判整个文明文化的一切成就和财富。1861年,政府实施农民改革,农奴主为了维护自己利益,便一手操办。托尔斯泰担任调解员一职,为了在改革中缓和农民的困难处境,他在划分土地时,对地主欺骗和掠夺农民的行径进行多次干预,为此收到贵族们的控诉,他干了不到一年便辞职。废除农奴制的那一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波里库什卡》,被同时代人看作是农奴制写的一份“送终祈祷”。
托尔斯泰回到俄罗斯后,决定从事教育工作。他在自己的庄园上为农民子女组织了一所学校。在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之后,他出版了12期杂志《亚斯纳亚·波尔扬娜》(1862—1863年),其中有一些文章《进步与教育定义》(否定历史存在任何根本法则),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而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经常为农民说话,招致贵族农奴主的仇视。1862年7月,他的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这段时间,他思想受到转变,因为同农民的频繁接触,开始接受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1862年9月,托尔斯泰与莫斯科的一位御医、八品文官安·叶·别尔斯之女索菲亚·安德烈耶芙娜·别尔斯结婚。之后他将自己的所有精力转移到了婚姻和《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上。托尔斯泰与他的妻子共孕育13个孩子,其中10个幸存至童年。在他的一生中,其夫人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家业,还为他誊写手稿。婚后,托尔斯泰逐渐克服思想上的危机,安居庄园,远离社交,过着俭朴、宁静的生活。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了中篇小说《哥萨克》,并中止办学,他全身心投入历史与文学的研究创作中,用了六年时间完成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
思想转变
1865年,托尔斯泰给友人的信中谈到“目前人们的贫穷饥饿日益严重”使他感到不安,因为饥饿会引起农民的骚动。1866年,他带领全家搬到莫斯科,开始致力于写上流社会。三个月后,又搬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1867年,他在莫斯科出版了《战争与和平》的单行本,还亲自到波罗金诺战场作实地考察。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时常从事体力劳动,摒弃奢侈,改为吃素。他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坛上去,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等观点,从中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行。1869年9月,托尔斯泰途经阿尔扎玛斯,暂住在一家小旅馆,深夜时他被一种突如其来的死亡与忧虑所笼罩,这种“阿尔扎玛斯的恐怖”在日后频繁袭来,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谈及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1870年,他在闲暇之余会和农民一起割草、砍柴、挖土、干活,有感到心理很幸福。他开始学习希腊文,进步很快。1873年,托尔斯泰开始撰写《安娜·卡列尼娜》,该作品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反映了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的其自身的精神状态。
1875年,托尔斯泰的作品《两个骠骑兵》法译本问世,伊凡·屠格涅夫在前言中向法国读者介绍托尔斯泰,认为他在读者的脑海中是排名第一的作家。1876年,托尔斯泰给费特的信中谈到自己不断地想死,这种情绪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几章中有所体现。1882年,他参加莫斯科人口大调查,看到大城市可怕的赤贫和腐化。莫斯科警察机关下令秘密监视托尔斯泰和教派分子的联系。1883年,托尔斯泰访问农舍,以平等原则对待他们。1891年,他给《俄国导报》和《新时代报》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以后的作品版权,当时各大报刊予以转载。
逝世
1899年,托尔斯泰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复活》,他用版税资助了一个受迫害的宗教派别——杜霍博尔教团去加拿大的费用。1903年,托尔斯泰卧病在床仍不停的工作,口授了《回忆录》,待身体稍好些,继续撰写《哈泽·穆拉特》。他在日记中写下许多重要内容。1906年,他在信中表示自己喜欢革命,对那些阻止革命或毁灭革命的人感到愤懑。谈及俄国人民的处境,他认为应当放弃镇压,消灭土地私有制的必要。1908年,他的病情恶化,留下遗嘱要把版权交给社会。托尔斯泰八十岁生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人到亚斯纳亚·波良纳去庆贺。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被他的家庭状况和生活原则的矛盾所困扰,偷偷离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与亚历山德拉和他的医生马可维茨基一同逃亡。尽管他是秘密行动,却被国际媒体报道出他的行踪。几天后,他在途中感染肺炎,世界各地的电报都在询问他的病情。铁路局长命令路过阿斯塔波夫火车站不要鸣笛,以免惊扰重病的托尔斯泰。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夫火车站病逝,享年82岁。许多人前来和遗体告别,省长和宪兵军官竭力阻止群众进行任何纪念活动。他的遗体由火车运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被安葬在他的故乡雅斯塔雅·波良纳。数千名群众跟在后面送葬,一面走一面唱着《永远记着》表示悼念。
家族成员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短篇小说
参考资料:
中篇小说
参考资料:
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
散文
参考资料:
戏剧
参考资料:
其他
参考资料:
文艺影视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创作特点
早期
托尔斯泰在早期(1860年以前)的创作中,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发现了俄罗斯社会贵族地主与农民的贫富差距。自1847年起,托尔斯泰开始写日记,并一直坚持到晚年。日记是他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心灵探索的记录,通过自身研究人们的内心生活。他的早期作品都是由日记扩充,经过艺术加工而成。他创作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主人公聂赫留斯朵夫是托尔斯泰早期自传性的艺术形象,其中融入作者对农庄改革的切身体验。他在小说中揭露社会的黑暗,但不赞同以暴力手段推翻沙皇制度,试图以人性的向善来拯救社会。他对俄罗斯底层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厌恶沙皇专制与农奴制,对上层压迫底层的不公感到愤懑,厌恶资本主义,宣扬博爱和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
中期
中期(1863年至1880年),针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托尔斯泰力图从历史中寻找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他的创作思想向前发展,批判力量逐步加强,但“不以暴力抗恶”的博爱思想在作品中日益明显。他认为,人性中的神性与动物性是明暗交杂的,只有神性能够永垂不朽。为此,他倡导一种宗教式的道德观,希望人们像靠近上帝一样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他创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大笔的勾勒合着细腻的描绘,在民众的历史命运中呈现个人的际遇,在史诗的悲壮中穿插细致的抒情。后因俄罗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他转而创作反映现代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文学作品表现自己对人生与社会的思索,自传性艺术形象贯穿他小说创作的全过程。
后期
后期(1881年至1910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一些以在民众中宣传自己学说为目的的民间故事、传说、寓言和戏剧等。创作长篇小说《复活》,主人公玛丝洛娃的形象是通过缜密的心理分析刻划了人生的各个阶段,进一步的挖掘现实,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思想。通过议论的手法表现形象的画面,老百姓赤贫的原因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被地主从中夺去了,造成农民情绪上极大的愤怒和仇视,是土地私有制和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专制政体。托尔斯泰作品里的主人公始终在社会变动和日常生活的冲突展开,他注重心理过程的本身,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这一特点被概括为“心灵辩证法”。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阶级关系的调整变化,道德观念的变化等;反复追问人生的意义,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忏悔;他对于人类抱有深刻的同情与尊重,坚信人类内心所包含着的力量,具有浓重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特征
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一,表现出广阔深刻地思想内容。托尔斯泰是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人生、道德、宗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他善于观察生活,如实地描写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其二,塑造了一系列自传性的艺术形象。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文学作品表现自己对人生与社会的思索,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如《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托尔斯泰自传性艺术形象,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与时代感;其三,丰富并发展了人物内心描写艺术,即心灵“辩证”分析,他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中的形态和规律,揭示人物思想的内在进程,同时他把细致的心理描写与深刻地社会性结合起来,反映俄罗斯的社会进程。再次,心理描写手法丰富,他运用绘画氏、解剖式、比喻式、衬托式等心理描写艺术手法塑造人物,使人物栩栩如生。
人物思想
哲学思想
托尔斯泰主张采用“道德自我完善”来拯救社会和人,提倡“勿以暴力抗恶和博爱,用爱来融化一切矛盾”。他认为暴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以暴治暴只能产生新的恶。他一生都在对死进行追问,尤其是对大自然的理解,把雅威和自然‘融汇’到一起,合二为一变成神的自然原则。托尔斯泰把生命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他把生死的秘密交给了大自然去解答。他具备乌托邦的社会理想,认为城市是罪恶之源,将死亡观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崇尚大自然无声无息的自生自灭。最后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作品受到中国哲思和文化精神的影响。19世纪至20世纪之初,俄罗斯所面临的社会危机,他通过研究中国文学、哲学和民间文化艺术,然后介绍给俄国人民。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与其他一切事物分离开来,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益处。但是每个人除了认为自己是彼得、伊凡的事实之外,他们还都将自己视为一种无形的意识。托尔斯泰提到“人就是在不停歇的自我完善中度过生命”,就是从中国哲学中汲取了关于这一思考的学说。
宗教思想
托尔斯泰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但是他不相信正统宗教。他没有认真地信仰基督的神性,把基督教倡导的忏悔、相互服务、忘我精神等道德律法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准则。托尔斯泰在后期的作品中宣传他的宗教思想,从宗法制度下农民的观点出发,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归结于永恒的抽象的道德问题。他认为一切罪恶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违反了雅威的法律——博爱,承认一部分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施加暴力,以新的宗教和对反动统计阶级的幻想来麻痹被压迫的群众。
艺术思想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交流,一个人创造艺术,必须体验过某种情感,而且有愿望、也有可能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要表现作者所体验过的情感,让读者受到感染。艺术定义的核心是艺术情感,要从创作和接受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情感和形象相结合的角度来把握艺术的情感本质。通过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围绕艺术的基本思想,批判颓废主义、自然主义、“纯艺术”的文艺思想,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原则——真实性和思想性。
托尔斯泰的艺术观体现在真、善、美,将真归之于科学,将善归之于伦理学,将美归之于艺术。把伦理学和美学合二为一,用充满生气的热情造就全部艺术,从艺术中寻求真理显示爱。这种艺术要为大众所接受,并且懂得,而艺术作品是引导人们走向团结发展的重要依据,形成具有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想,并成为俄罗斯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
人物影响
政治影响
阶级斗争
俄国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和政党都通过对托尔斯泰的评价表达对俄国革命的不同立场和政治态度。当时俄国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有关俄国的反对革命势力在评价托尔斯泰的热潮中集合起来,利用托尔斯泰主义的反动观点,把托尔斯泰学说的“笃信基督”“道德上的自我修身”“不以暴力抵抗邪恶”化作他们手中的精神武器,与沙皇官方政府的血腥镇压相配合,扼杀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扑灭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掀起一场反对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一些论文是当时俄国激烈的阶级斗争的产物。
社会变革
托尔斯泰的思想对于俄国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被广泛传播,激发了俄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变革。首先,托尔斯泰的农民观和社会主义思想对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实现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他提出人道主义观,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存在,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灵魂和心灵。他呼吁社会平等、公正和废除暴力的理念激发了许多社会活动家的行动,在俄国社会改革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观点为俄罗斯社会的转型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事件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
农村改革
托尔斯泰的农民观和改革主张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广泛传播,他也积极实践了这些观点和主张。他在自己的领地上实行了一些农村改革,比如取消了佃农制度和赋税制度,而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合作社的制度,让农民自主管理土地和生产。此外,他也发起了一些慈善和教育项目,帮助农民自立自强,改善生活条件。他的行动激励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农村改革的行列中来,推动了农民教育和土地改革的进程。
文学影响
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活动中写出了大量内容深刻、形式优美的作品。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文学和苏联其他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许多苏联作家的身上都可以感到托尔斯泰传统的痕迹。托尔斯泰的思想影响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和文化界长达数十年。在19世纪末,俄国社会遭受了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许多知识分子和文化人认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应对这种危机的有效工具。托尔斯泰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之上,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和剥削现象。他的观点对俄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激发了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对世界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这个文学样式的发展,托尔斯泰做出巨大贡献。通过作品广阔的反映现实,在他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俄国人民的苏德战争雄伟场面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众多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冲突,综合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他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以独特的艺术力量概括了纷繁的社会现象,揭示出各种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托尔斯泰的艺术技巧是世界各国的作家都愿意学习的。
世界影响
“非暴力抗恶”学说影响
托尔斯泰提出的非暴力抗恶学说,是在20世纪初影响很大的知名伦理观。它与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运动构成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潮,拥有众多的崇拜者和信徒。他提倡的和平、非暴力以及对个人内省的重视,启发了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运动。他的和平主义思想为后来的非暴力运动和和平抗议提供了理论基础,影响了众多的社会变革运动和领袖,如马丁·路德·金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他的思想鼓励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援助,促进了人权、社会正义和全球公平的推动。他的人道主义观念激发了许多国际人道组织的成立,如红十字会,致力于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们并促进全球人道主义事业。
作品影响
从19世纪60年代起,托尔斯泰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70—80年代之际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俄罗斯热”的主要对象。80—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西奥多·德莱赛、伯纳·萧、约翰·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托尔斯泰的艺术主张和小说世界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影响很大,他对文学教化作用的肯定和其作品中强大的道德批判力量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理论前提和文学范本。在《小说月报》“俄国文学专号”中,张闻天撰写了专门介绍《艺术论》的主要内容,突出托尔斯泰对艺术起源、发展和作用的概括。“五四”后,鲁迅、瞿秋白、茅盾等人都曾撰专文论述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也在此过程中相继得到翻译和出版。
人物评价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Ле́нин)评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还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他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还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也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
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伊凡·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评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巨匠,他以史诗式的规模、高超的叙事艺术、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以及描绘人物性格的高超艺术对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品评指出:“托尔斯泰的伟大艺术,对于世界一切进步的作家,有着和继续有着一种有益的影响。”
法国作家安那托·法朗士(AnatoleFrance)亦盛赞道:“作为一个史诗的作家,托尔斯泰是我们大家的老师。”
丹麦作家马丁·安德生·尼克索(Martin Andersen Nex)评说称:“列夫·托尔斯泰并列于人类伟大天才之列。”
美国文学教授厄内斯特·西蒙斯(Ernest Simmons)也品评称:“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小说家里,没有任何其他人像托尔斯泰那样写作,他的小说是自传性的,他把自己的生活和观察全变成了作品。”
学者休·福塞特(Hugh I'Anson Faus-set)则认为:“或许在很多时候托尔斯泰的观点过分偏激,从不妥协 ,他只是竭尽全力追求真理,坚信真理和思想。”
人物轶事
一次,一位法国青年拜访托尔斯泰。他俩一同散步闲聊,恰巧旁边有副单杠。青年跑过去,一跃而起,抓住单杠,做了几个动作,向托尔斯泰炫耀。托尔斯泰笑一笑。法国青年似乎怕托尔斯泰尴尬,连忙为他解脱。托尔斯泰看了看同伴,走到单杠下面,轻轻一跃,双手握杠,连续绕了几个“大翻车”,随后又轻松自如地做了几个难度很大的动作。法国青年非常惊诧。他哪里知道托尔斯泰喜欢骑马、打猎、游泳、滑冰、划船等运动。当托尔斯泰从单杠上跳下来,法国青年心悦诚服。托尔斯泰没有吭声,只是淡然地笑笑。
后世纪念
人物故居
托尔斯泰的故居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俄文意译“明媚的林间空地”。庄园土地是由托尔斯泰的外曾祖父购买,他的外祖父将这片土地建设成一座优美的庄园。之后庄园成为托尔斯泰母亲的“陪嫁物”,在其母亲去世后庄园正式由托尔斯泰继承。该庄园占地338公顷,拥有山丘、森林、草甸和河水。庄园中有一座二层砖塔楼房,托尔斯泰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1921年,托尔斯泰的女儿玛丽亚把庄园捐送给国家,之后作家的故居就被列为了国家博物馆,一切保持原生态,不准许盖任何新屋,也不准随意改动里边的任何设施。
托尔斯泰博物馆
托尔斯泰博物馆位于莫斯科的普列奇斯坚卡街,普希金博物馆的附近。这是一座纯粹的文学博物馆,展品主要是他的著作、手稿、照片、油画和名著插图等。它同时作为研究机构收藏了很多资料并设立了图书馆。博物馆内有一个大厅,有时这里也会举行演讲或音乐会。
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
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位于莫斯科列夫·托尔斯泰街。1882年10月至1901年春,托尔斯泰携全家在此居住。这段时期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旺盛时期,也是他完成人生观转变的关键时期。他在这里完成了长篇小说《复活》、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等许多作品。博物馆是一幢二层楼房,在一层的餐厅里他经常和契诃夫、伊里亚·列宾等当时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一起讨论问题,二层的大厅经常会举行演奏会。该地已经成为莫斯科知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参考资料
Biography of Leo Tolstoy, Influential Russian Writer.ThoughtCo.2024-12-29
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豆瓣电影.2023-09-02
Leo Tolstoy.Britannica.2023-09-01
《穷人》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今日头条.2025-03-04
望岳谈丨孔子与托尔斯泰“尼山对话”:战争与和平,忧思和答案.海报新闻.2023-12-27
托尔斯泰,L.N..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23
列夫·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 (407).豆瓣.2023-08-23
中俄文学因交流互鉴而多彩.文旅中国.2023-08-24
推开名家之门:探访托尔斯泰故居 那些不朽著作原来诞生在这里.央视财经.2023-08-24
托尔斯泰庄园印象.河南文化网.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