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China's space industry)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事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空间技术,也就是各种火箭、卫星、飞行器的制造和发射技术等;二是空间应用,是让航天技术产生实际应用,比如提供通讯和气象观测服务等;三是空间科学,即不以技术和应用为目的,而是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新现象。
1956年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1960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发射成功,10年后的1970年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2011年11月,中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程,经过两天的追逐和五次变轨,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交会,中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中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2016年至2021年12月,中国航天发射成绩突出。2021年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一。整个期间总计完成207次发射任务,当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完成183次,总发射次数成功突破400次。2024年,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和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同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其返回器安全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
中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起步,经过60年创新发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系统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积淀传承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显著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历史沿革
20世纪
1956年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前身。钱学森任院长,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航天”一词,最早由钱学森提出,钱学森认为从毛泽东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称为‘航天’。”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和测量控制任务。这是中国组建的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自成立以来,成功发射了200余颗卫星、14艘神舟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和1个空间实验室,14名中国航天员累计23次在酒泉市奔赴太空。
1960年2月,中国迈出了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掌握一箭多星。中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3颗科学实验卫星(三颗卫星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轰动。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4月17日,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5月14日,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从此,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代号“921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航天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1世纪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10月16日6点,在轨运行近一天的神舟五号飞船返回,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人首次飞天圆满成功。
2007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的月球探索之旅。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探测器,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次年9月25日至28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翟志刚穿着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迈出中国人在浩瀚太空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中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程,经过两天的追逐和五次变轨,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交会,中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次年6月16日18点37分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22日,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对接口误差不超1毫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全面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3年6月11日,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航天员的“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在轨飞行期间,先后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并进行了面向中国青少年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这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顺利收官,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将进入空间站工程建设的崭新发展阶段。2016年,经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同年10月17日,搭载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市顺利发射成功,景海鹏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个三入太空的人,在经历33天的太空遨游后,于11月18日返回地球。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2020年4月24日,中国宣布其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称为“天问一号”。同年7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火箭成功将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太空,该探测器于2021年5月15日07时18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实现软着陆。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二号F火箭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太空生活,期间进行了舱外活动和多项科学实验。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成功着陆,完成为期3个月的空间站关键技术认证任务。紧随其后,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前往空间站,开始为期半年的太空任务,其中包括在太空中庆祝春节。王亚平成为首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性航天员。这些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空间站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2022年4月16日,太空三人组返回地球,这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构建第一阶段关键技术验证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6月5日,中国空间站进入全面建造阶段。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之际,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送入太空。任务期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意味着历经30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迎来空间站建成时刻,完成几代航天人的梦想。
2024年,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和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同年5月3日17时,嫦娥六号探测器任务发射,预选着陆区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6月2日清晨,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同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
发展宗旨与原则
发展宗旨
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维护外层空间安全,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愿景
全面建成航天强国,持续提升科学认知太空能力、自由进出太空能力、高效利用太空能力、有效治理太空能力,成为国家安全的维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外空科学治理的倡导者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开拓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协同高效、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的原则,推动航天高质量发展。
主要领域
2023年,中国航天实施67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均刷新中国最高纪录,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累计发射突破500次,其他商业火箭发射20次。
2024年2月26日中国航天发布全年计划,中国航天迎来新的篇章,预计全年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再创纪录。中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更是担当重任,计划安排近70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290余个航天器,并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在运载火箭方面,将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的首飞任务。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年内将完成2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2024年,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嫦娥七号、天问二号、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等200多颗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全面开展,同时开展230余发运载火箭组批投产,还将完成多项商业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约工作。
空间技术与系统领域
航天运输系统
2016年到2021年12月,共完成207次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183次,总发射次数突破400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加速向无毒、无污染、模块化、智慧化方向升级换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实现应用发射,“长征八号”“长征七号甲”实现首飞,运载能力持续增强。运载火箭多样化发射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长征十一号”实现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捷龙一号”“快舟一号甲”“双曲线一号”“谷神星一号”等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试验取得成功。
空间基础设施
2021年中国航天卫星遥感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天基部分基本建成,对地观测迈进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时代。陆地观测业务服务综合能力大幅提升,成功发射“资源三号”03星、“环境减灾二号”A/B星、高分多模综合成像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以及多颗商业遥感卫星等。海洋观测实现全球海域多要素、多尺度、高分辨率连续覆盖,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D星、“海洋二号”B/C/D星。大气全球化、精细化综合观测能力实现跃升,成功发射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气象卫星”A/B星,实现全天候、精细化、连续大气立体综合探测和快速响应灾害监测,成功发射“风云三号”D/E星,形成上午、下午、晨昏星业务组网观测能力,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监测服务。遥感卫星地面系统进一步完善,基本具备卫星遥感数据全球接收、快速处理与业务化服务能力。
2021年中国航天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固定通信广播卫星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覆盖区域、通信容量等性能进一步提升,成功发射“中星”6C、“中星”9B等卫星,支持广播电视业务连续稳定运行;成功发射“中星”16、“亚太”6D卫星,单星通信容量达到50Gbps,中国卫星通信进入“高通量”时代。移动通信广播卫星系统逐步完善,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2/03星,与“天通一号”01星组网运行,具备为中国及周边、亚太部分地区手持终端用户提供语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能力。中继卫星系统建设迈入升级换代新阶段,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5星和“天链二号”01星,综合性能大幅提升。卫星通信广播地面系统持续完善,形成全球覆盖天地融合的卫星通信广播、互联网、物联网及信息服务能力。
2021年中国航天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正式进入服务全球新时代。北斗系统具备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七类服务能力,服务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
2021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交会对接,突破并掌握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圆满收官。“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先后与“天和”核心舱快速对接,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并稳定运行,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中国空间站,实施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护、科学实验等任务。
2022年,在航天员乘组任务方面,表现出色。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的6个月期间,陈冬、刘洋、蔡旭哲 3 名航天员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出色地完成了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并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 1 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神舟十五号乘组怀揣“圆梦”使命,任务艰巨。
2023年是中国空间站进入长期运营后的首个整年,实现了全年不间断载人,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同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同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2月,神舟十七号机组出舱进行了中国首次在轨修理,成功修复因微流星碰撞受损的电池板。升级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货运飞船(天舟6号)5月首飞,上行载荷能力提升20%至7.4吨,降低了货运飞船的发射频次。
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同年4月26日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深空探测
2021年中国航天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鹊桥”卫星中继通信,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2021年中国航天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202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制任务保持高强度,全面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深空探测工程。
发射场与测控
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场。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场适应性改造全面完成,酒泉发射场新增液体火箭商业发射工位,文昌航天发射场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基本建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航天发射格局,能够满足载人飞船、空间站舱段、空间探测器及各类卫星的多样化发射需求。海上发射平台投入使用,填补了中国海上发射火箭的空白。
2021年中国航天测控。测控通信能力实现由地月空间向行星际空间跨越,天基测控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航天测控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安全可靠、响应迅速、接入灵活、运行高效、服务广泛的天地一体化航天测控体系,圆满完成“神舟飞船”“天舟”系列飞船、“天和”核心舱、“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天问一号等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任务。商业卫星测控站网加快发展。
火箭发射
2022年,中国航天在航天器发射领域,成绩斐然。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揭开了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的序幕。此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陈冬、刘洋、蔡旭哲 3 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7月、10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陆续发射,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得以完成。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9天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成功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仅用时2小时,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交会对接历时最短的新纪录。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至此全部完成。
2023年年初,中国航天天龙二号液体火箭成功发射,打破全球商业液体箭首发必败的魔咒。7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二箭发射成功,成为全球首发入轨的液态氧甲烷火箭。12月,朱雀二号遥三箭首次商业发射成功,甲烷发动机技术成熟。
中国航天天龙二号发射成功后,天兵科技全力研制对标猎鹰九号的天龙三号。
中国航天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二号全尺寸一子级验证箭两次完成垂直发射及回收。9月27日,用于双曲线三号可复用大型火箭的焦点二号百吨级变推力“天鹊”发动机完成全系统试车。
中国航天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苍穹50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多项试车考核,智神星一号可复用液体火箭完成多项大型地面试验并总装下线,计划2024年内实施入轨首飞,年底完成 C/C+轮11亿融资。
中国航天深蓝航天的20吨级雷霆R1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多次全系统试车,计划2024年进行星云一号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飞行验证及轨道发射。
12月15日,中国航天东方空间自研原力- 85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半系统热试车成功,计划2025年发射引力二号液体火箭。
6月中,中国航天宇航推进70吨级沧龙一号“天鹊”发动机完成数次系统级点火测试。7月,天回航天百吨级混合循环液态火箭发动机“红龙一号”半系统热试车圆满成功。12月,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在广州市开工建设。
运载工具
中国航天长征火箭在2023年度没有新型号首发,但在发动机研制方面成果显著。2023年5月12日,130吨级重复使用液态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二次起动试验成功,为新一代载人火箭长征十号奠定基础。同日,200吨液氧甲烷发生器点火试验完成。
新技术试验
2021年中国航天成功发射多颗新技术试验卫星,开展新一代通信卫星公用平台、甚高通量通信载荷、Ka频段宽带通信、星地高速激光通信、新型电推进等技术试验验证。
空间环境治理
2021年中国航天空间碎片监测网络初具规模,基础数据库不断完善,碰撞预警和空间事件感知应对能力逐步提升,有力保障在轨航天器运行安全。落实国际空间碎片减缓准则、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准则,全面实施运载火箭末级钝化,成功实施“天宫二号”等航天器任务末期主动离轨,为空间碎片减缓作出积极贡献。近地小天体搜索跟踪和数据分析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建成空间天气保障业务体系,具备监测、预警和预报能力,应用服务效益不断拓展。
空间应用产业领域
卫星公益服务
2021年中国航天卫星应用业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天气预报与气候变化应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城市化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航天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卫星遥感基本实现了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业务化应用,对100余次国内重特大自然灾害开展应急监测,为国内数万家各类用户和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累计分发数据超亿景。卫星通信广播累计为国内农村及边远地区的1.4亿多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500多个手机通信基站提供数据回传,在四川凉山特大森林火灾、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等灾害救援中提供高效应急通信服务。北斗导航为超过700万辆道路运营车辆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为超过4万艘海洋渔船提供定位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运输、人员流动管理、医院建设等提供精准位置服务。
空间应用产业
2021年中国航天卫星应用商业化发展方兴未艾,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应用市场持续扩大,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卫星遥感高精地图、全维影像、数据加工、应用软件等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了不同用户特色需求,广泛应用于大众出行、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灾害损失评估与保险理赔、不动产登记等领域。卫星通信广播商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国内4个4KUHD频道上星和100多套节目高清化,为远洋船舶、客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商业化运营。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北斗兼容型芯片模块销量超过亿级规模,北斗应用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航天技术成果加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和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无人驾驶等新业态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商业卫星
2023年,中国航天中国国家级巨型低轨通信星座紧张筹备中,多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入轨和在轨测试拉开中国版星链建设序幕。2023年7月,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为中国第一颗入轨的柔性太阳翼平板式通信卫星,开展下一代低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验证。8月,华为Mate 60 Pro手机实现消费级手机直连天通卫星。11月,中国电信集团宣布将提供天启终端直连卫星服务。和德宇航发射多颗和德三号卫星,交通VDES卫星系统组网持续进行。云遥、天目掩星气象卫星星座建设顺利,椭圆时空开展通导遥一体化星座技术在轨实验。2024年,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完成多次商业发射任务,并公开对外发布运载余量信息,为各类客户提供“一站式”发射服务。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也将加速组网建设。
应用卫星
2023年,中国航天发射了众多类型的应用卫星,如导航、通信、气象、对地遥感等。7月9日、11月23日、12月 6日、12月30日,通过多次发射将不少于6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轨道,并开启小规模组网试验。8月13日,发射世界上第一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4号”,实现24小时不间断对地面害虫进行高分辨率连续观察的独特能力。12月15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遥六火箭将遥感41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此次发射使用了加长整流罩,成为中国最高火箭。2024年,在卫星应用方面,将实现北斗应用向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延伸,发挥天地一体化优势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综合应用优势,融入新兴领域,支持重点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领域
空间科学探索
2021年中国航天空间天文。“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获取了宇宙射线电子、质子和氦核能谱精细结构。成功发射““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实现宇宙磁场测量和黑洞双星爆发过程全景观测。成功发射“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获得多幅Hɑ波段不同波长点的太阳光谱图像。
2021年中国航天月球与行星科学。依托月球探测工程,开展月球地质和月表浅层结构综合探测,在月球岩浆活动定年、矿物学特征和化学元素分析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依托行星探测工程,开展火星地表结构、土壤和岩石物质成分分析,深化火星地质演化认知。
2021年中国航天空间地球科学。“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获取了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原位数据,构建了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获取了全球高精度二氧化碳分布图,卫星数据向全球免费共享。
2021年中国航天空间基础物理。利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展千公里级星地量子纠缠分发和隐形传态实验、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完成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发射“太极一号”和“天琴一号”空间引力波探测试验卫星。
2023年,中国航天月兔二号持续在月面工作,行驶里程超过1.5公里。天问一号继续围绕火星运转,不断发回探测信息。祝融号火星探测车虽已失联一年半,但远超设计寿命。2023年工作重点是为2024年发射的嫦娥六号探测器月背抽样返回任务和鹊桥中继卫星二号月球中继星做准备。
2024年,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发射鹊桥中继卫星二号中继星、嫦娥六号探测器探测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采样返回,这一壮举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认知。同时,还将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电磁监测卫星02星、中法天文卫星、实践十九号等多颗民用卫星,满足各行业的应用需求。不仅如此,“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空间环境下的科学实验
2021年中国航天利用“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践十号”卫星等,在太空实现了哺乳动物细胞胚胎发育,完成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在轨验证,深化了微重力颗粒分聚和煤粉燃烧、材料制备等机理认识,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空间科学研究成果。
国际合作领域
2022年,中国航天中国空间站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中国空间站是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梦工场”,不仅支持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截至2022年12月,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称其为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范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相关报道也援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者莫莉·斯克的观点,指出中国空间站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远见和能力完成壮举”。
2025年,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国家航天局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合作协议涵盖了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研制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重大任务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正式批复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进行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祝融号”火星探测车及进入舱。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探月与深空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在轨有效探测16个月,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实现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全月图。
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作为先导星,为二期工作进行了多项技术验证,并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目前已结束任务。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12月14日实现落月,开展了月面巡视勘察,获得了大量工程和科学数据。嫦娥三号着陆器目前仍在工作,成为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航天器。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正组织论证,优化工程任务和科学探测目标。
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于2011年立项。2014年10月24日,中国实施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验证返回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相关关键技术。11月1日,飞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分离,返回器顺利着陆预定区域,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随后服务舱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先后完成了远地点54万公里、近地点600公里大椭圆轨道拓展试验、环绕地月L2点探测、返回月球轨道进行嫦娥五号任务相关试验。服务舱后续还将继续开展拓展试验任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中国正在建设基于卫星、平流层飞艇和飞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完善相应地面系统,建立数据与应用中心。该系统与其它观测手段结合,将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到2020年,建成先进的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为现代农业、减灾、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重大领域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撑。2013年4月26日发射的首颗“高分一号”卫星,具有中高分辨率与大幅宽结合的特点,卫星设计寿命5-8年,“高分一号”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精准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天气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
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宇航产品
飞船
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时,还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神舟一号飞船顺利降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的着陆场。飞船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轨道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进舱也称动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源和动力。这次试验飞行没有载人,主要验证了有关创新技术。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中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时零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人工程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神舟二号飞船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太空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飞行期间,进行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实验。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号22时15分,中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三号在轨运行7天,各系统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与第二次飞行试验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具备待发段和上升段应急救生功能,完善了备份伞子系统;运载火箭具备了故障检测和逃逸功能,控制分系统采用了冗余技术。
飞船装载10项44台有效载荷设备,其中返回舱13件、太空舱11件、附加段20件,以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为主,主要包括卷云探测仪、modis、地球环境监测系统、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空间细胞生物反应器、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窗口组件、有效载荷公用设备等。飞船自主飞行期间,空间应用系统主要进行了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试验,同时穿插进行部分光学遥感在轨测试试验及地球环境探测和空间环境高层大气监测仪器的试验任务。留轨期间,主要进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卷云探测仪和地球环境探测设备的光学遥感对地探测试验,并进行空间环境高层大气监测试验。
飞船上装有的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该飞船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三号飞行任务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
神舟四号飞船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飞船总长约7.4米,最大直径2.8米,总质量7794公斤。在推进舱和轨道舱的II、IV象限各安装一个太阳电池翼,推进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24.48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7米。轨道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12.24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0.4米。神舟四号配置有13个分系统及供配电与电缆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保证飞船的构型,并为航天员提供生活的结构空间。
神舟四号飞船按预定计划在航天了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统一调度分布在三大洋的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及各有关地面测控站,对飞船进行了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飞船在太空成功地实施了太阳能帆板展开、轨道机动、姿态确定等数百个动作,成功实施变轨,并进行了两次轨道维持。
神舟四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艘正样无人飞船,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在这次飞行中,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先后在太空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研究项目;预备航天员在发射前也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飞船在轨飞行期间,船上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进行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太空舱留轨运行半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成果。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轨道倾角42.4°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运行76圈,历时4天19小时33分,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太空舱留轨运行了707天,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为长寿命空间飞行器的研制积累了经验。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做出了4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
在太空舱功能使用方面做了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在提高航天员安全性方面也做了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此外,还进行了持续性改进,“飞行记录仪”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二号F遥七火箭发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
神舟八号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型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遥八火箭发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八号飞船首次交会对接为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对接目标飞行器为天宫一号,追踪飞行器为神舟八号飞船。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沿用返回舱、推进舱和太空舱三舱结构,全长9米,舱段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为8082千克。增加了微波雷达、激光雷达、CCD敏感器等交会测量设备,以及主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对接机构采用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后可形成0.8米的航天员转移通道。
神舟八号飞船返回的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以西阿木古朗草原。
交会对接飞行过程分为远距离导引段、自主控制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和分离撤离段。远距离导引段自神舟八号飞船入轨后开始,在地面测控通信系统的导引下,神舟八号飞船经五次变轨,从初始轨道转移到330千米的近圆轨道,在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下方约52千米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自主控制段经历寻的、接近和平移靠拢三个阶段,神舟八号飞船通过交会对接测量设备,自主导航至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接触,自主控制飞行过程约144分钟。对接段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在15分钟之内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四个过程,最终实现两飞行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神舟九号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遥九火箭发射。神九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今后的载人航天的发展、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神舟九号飞船与神舟八号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飞船全长9米,舱段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不大于8130千克。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草原。
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1名为女航天员,分别是景海鹏、刘旺、刘洋;飞船在轨飞行10余天,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神舟十号
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发射。神十任务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连战连捷,为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后续载人航天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神舟十号飞船与神舟九号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飞船全长9米,舱段最大直径2.8米。
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1名为女航天员,分别是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飞船在轨飞行10余天,计划安排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飞船返回舱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草原。
天舟一号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采用货物舱和推进舱两舱构型,设计在轨寿命1年,由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飞船全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最大装载状态下重量达13.5吨,由货物舱和推进舱两舱结构组成,是中国目前为止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运载能力为6吨。
神舟十一号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神舟十号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根据任务和产品研制需要,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神舟十一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于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乘组由2名男航天员组成,分别是景海鹏、陈冬,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神舟十二号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点火时间为:9时22分27秒。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7月4日,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截止11点02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已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神舟十三号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四号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12月4日11时01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分离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轮换、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挥手告别。后续,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择机再入返回,在中国空间站出差183天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即将踏上回家之旅。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五号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搭载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和交接工作。
神舟十六号
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乘组人员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2023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在他们返回前,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将于2023年10月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仍由三名航天员组成。5月30日18时22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中国人民报平安。
神舟十七号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
航天器
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市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经过近14天、206万公里飞行、8次变轨后,嫦娥一号到达月球附近,开展绕月探测,实现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次突破。
嫦娥一号探测器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携带了7种科学仪器,分别是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干涉成像分光光度计、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嫦娥二号
2010年10月1日,中国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嫦娥二号验证了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深化了月球科学探测,详细勘察了嫦娥三号探测器预选着陆区虹湾月海,并在完成任务后继续探测宇宙,由探月卫星变为中国首颗太阳系人造小行星。
嫦娥二号完成预定任务后,先后飞到距离地球150万公里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探测,接着飞到距离地球700万公里外,与小行星4179小行星“战神”擦肩而过,继而飞向更遥远的太空。2014年嫦娥二号卫星和地球的距离突破一亿公里,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记录。
嫦娥三号
2013年12月2日,中国用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实现分离,中国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12月15日,着陆器和巡视器互拍成像,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
着陆器:嫦娥三号着陆器携带了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4种科学仪器。
巡视器: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携带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4种科学仪器。
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探测器,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中继卫星”号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4日,“玉兔二号”月球车与着陆器成功分离,分别开展科学探测;1月11日,两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下传,搭载科学试验项目顺利开展,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19年11月,“玉兔二号”月球车实现“双三百”突破,成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人类探测器。
嫦娥五号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嫦娥五号任务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与回收、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为工程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探测器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发射、测控与回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抓总研制地面应用系统,负责科学数据和样品的接收、处理、存储管理等工作。
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
12月1日22时57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从距离月面约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开机,逐步将探测器相对月球速度从约1.7公里/秒降为零。
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1731克的月球样品,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
2024年5月3日17时,嫦娥六号探测器任务发射,预选着陆区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6月2日清晨,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同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Tiangong-1或HeavenlyPalace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神舟八号飞船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的生活和工作,保证航天员安全;开展空间应用(包括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站技术实验;初步建立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实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中国3位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飞行器。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即完成主要使命。
2016年3月2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已在轨工作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完成与三艘神舟飞船交会对接和各项试验任务后,由于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已于近日失效,正式终止了数据服务。地面跟踪观测显示,天宫一号目前仍在其设计轨道飞行。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备份目标飞行器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总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太阳帆板展开后翼展宽度约18.4米,起飞重量约8.6吨,具有与神舟飞船载人飞船和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重要功能。
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打造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天宫二号将在轨飞行至2019年7月,之后受控离轨。
根据计划安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试验,于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火星探测器
天问一号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一号任务主要包括6个飞行阶段:发射段、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火星停泊段、离轨着陆段和科学探测段。目前处于地火转移段,需要大约6.5个月。2020年7月27日,天问一号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二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包括设计、制造、试验、飞行任务实施、科学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队伍,推动中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研究。
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4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5次飞行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6次飞行。
2022年12月16日14时1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6次飞行。
2022年12月29日12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8次飞行。
2024年7月19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快舟系列运载火箭
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卫星顺利入轨,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试验十四号卫星用于科学试验、新技术验证等,试验十五号卫星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同年12月7日9时15分,快舟十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交通VDES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23年7月20日11时2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运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7 - 1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该卫星的主要用途是提供商业气象数据服务。这也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21次飞行。同年10月15日8时54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云海一号04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2月25日09时0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1~1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气象数据服务。
2024年1月5日19时2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气象数据服务。同年1月11日11时5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行一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等试验。同年2月23日19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星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同年5月21日12时1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十一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武汉一号卫星、超低轨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雁22星、灵鹊三号01星。此次任务是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2次飞行。
引力一号火箭
2024年1月11日13时30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
2024年1月23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搭载的泰景一号03星、泰景二号02星/04星、泰景三号02星、泰景四号03星等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3次飞行。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
2023年12月6日3时24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的第2次飞行。
朱雀二号运载火箭
2023年7月12日9时00分,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飞行任务,此次任务是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第2次飞行。
2023年12月9日07时39分,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第3次飞行。
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
2023年12月10日17时07分,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第二次飞行试验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国内首次可重复使用火箭复用飞行。本次试验飞行高度、时间等数据良好,火箭着陆平稳精确。该火箭于11月2日完成首次试验,20天内完成复用维护检测工作后再次转场并成功执行任务。本次任务验证了多项技术和能力,同一产品连续圆满完成两次垂直起降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液体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为双曲线三号研制提供关键技术验证。
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简称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随着全球组网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未来的国际应用空间将会不断扩展。
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将持续推进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百姓日常生活,为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时间10月7日21时10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发展历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北斗试验系统区域有源导航。2000年12月通过双星定位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具有自主卫星导航能力的国家。
第二步北斗区域系统区域无源导航。2012年12月建成由14颗卫星(5GEO+5IGSO+4MEO)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中国及周边亚太地区的导航、授时、测速及短报文服务。
第三步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无源导航。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30颗星(3GEO+3IGSO+24MEO)的全球服务能力;可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全球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定位精度4米,并提供短报文通信服务。
基本组成
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北斗系统空间段由若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等组成。
——地面段。北斗系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
——用户段。北斗系统用户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产品、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
正式开通
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随着全球组网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未来的国际应用空间将会不断扩展。
通信广播卫星
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研制了三代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平台为现役主力平台。正在研制第四代东方红五号超大容量平台。
对地观测卫星
中国已形成了以资源系列地球资源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海洋系列海洋监测卫星和环境系列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组成的民用航天基础设施。
(一)资源系列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C卫星和02B卫星实现组网观测,分辨率达到2.36米,实现了遥感卫星从科研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转变。资源三号卫星实现了地表立体影像的获取。
(二)风云系列卫星
1、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是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是世界气象组织业务系统的重要业务卫星。卫星可获取昼夜云图、地面图像、泥沙、植被、冰雪、地表洋面云顶温度,土壤湿度,对流层低层水气等数据。
2、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是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是世界气象组织业务系统的重要业务卫星。卫星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系云图,收集气象、海洋等观测数据。
3、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卫星是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气象探测。
4、风云四号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卫星是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实现多光谱、高精度定量化测量,可获取高质量多通道地球表面和云的图像,实现大气温湿度三维结构探测、闪电探测,进行云图等遥感产品的广播。
(三)海洋系列卫星
截至2016年底,已经发射了海洋一号A/B星、海洋二号卫星,具备了海洋动力环境观测能力,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应用。
(四)环境与灾害监测系列卫星
“4+3”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具备中分辨率、宽覆盖、高重访的灾害监测能力,为灾前风险预警、灾害应急监测和评估和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部署的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由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高分专项将建设基于卫星、平流层飞艇和飞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完善相应地面系统,建立数据与应用中心。该系统将与其他观测手段相结合,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到2020年,建成先进的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为现代农业、减灾、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重大领域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
(一)高分一号卫星
高分一号卫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于2013年4月26日发射。卫星载荷为两台分辨率为2米全色/8米多光谱的高分辨率相机和4台分辨率为16米的多光谱中分辨率宽幅相机,可以提供2米分辨率全色数据/8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与16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主要用户部门为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于2013年12月30日投入使用。
高分一号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高时间分辨率结合的光学遥感技术,多载荷图像拼接融合技术,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技术,5年至8年寿命高可靠卫星技术,高分辨率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实现中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国产化,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环境与灾害监测、精准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分二号
高分二号卫星由长征四号乙于2014年8月19日发射,并于2015年3月6日投入使用。卫星载荷为两台高分辨率1米全色、4米多光谱相机,可提供1米分辨率全色数据和4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主要用户部门为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林业局,同时还将为其他用户部门和有关区域提供示范应用服务。
高分二号卫星实现了亚米级空间分辨率、多光谱综合光学遥感数据采集工具,攻克长焦距、大F数、轻型相机及卫星系统设计难题,突破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机动、高精度图像定位,提升了低轨道遥感卫星长寿命高可靠性能,推动了中国卫星工程水平提升。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中国高分专项建设,推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监测评价、交通路网规划、森林资源调查、荒漠化监测等行业和首都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三)高分三号
高分三号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于2016年8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高分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高分三号卫星具备12种成像模式,涵盖传统的条带成像模式和扫描成像模式,以及面向海洋应用的波成像模式和全球观测成像模式,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卫星成像幅宽大,与高空间分辨率优势相结合,既能实现大范围普查,也能详查特定区域,可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目标成像的需求。此外,高分三号卫星还是中国首颗设计使用寿命8年的低轨遥感卫星,能为用户提供长时间稳定的数据支撑服务,大幅提升卫星系统效能。为海洋环境监测与权益维护、灾害监测与评估气象研究、水利设施监测与水资源评价管理等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四)高分四号
高分四号卫星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2015年12月29日发射。卫星载荷为一台可见光50m/中波红外400m分辨率的面阵相机。主要用户部门为民政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
高分四号卫星可提供50米全色、50米多光谱、400米中波红外数据。配置有目前中国口径最大的面阵凝视相机、首次研制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攻克了高轨遥感卫星总体设计、姿态快速机动与高稳定控制、长寿命高可靠、复杂条件下成像质量保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大幅提高了中国遥感卫星的整体设计、研制水平。
高分四号卫星利用长期驻留固定区域上空的优势,能够高时效地获取地球同步轨道50米分辨率可见光、400米分辨率中波红外遥感数据,重点针对国内用户对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的要求,为综合防灾减灾、地质灾害调查、林业灾害监测、气象预警预报等应用领域提供遥感数据。
技术试验卫星
技术试验卫星包含了实践一号卫星、实践二号、实践四号、实践五号、实践八号、实践九号、实践十号、实践十三号、实践十八号等实践系列科学试验卫星。
科学与探测卫星
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与欧洲航天局四颗卫星协同观测,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联合观测。
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2023年7月9日19时0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8次飞行。
中国空间站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中国空间站或“天宫”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
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天和、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飞船”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核心舱的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空间站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II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实验舱I兼有二者功能。实验舱I、II先后发射,具备独立飞行功能,与核心舱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可开展长期在轨驻留的空间应用和新技术试验,并对核心舱平台功能予以备份和增强。
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神舟飞船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天舟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可根据需要,通过维护维修进一步延长寿命。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
天和核心舱
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中国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起飞质量22.5吨,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后续,天和核心舱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飞船的访问,在全面完成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梦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也是第二个科学实验舱,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参与空间站组合体管理,货物气闸舱可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梦天实验舱全长17.88米、直径4.2米,重约23吨,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梦天实验舱配置了一个货物气闸舱和一个舱外展开试验平台。今后需要在舱外安装的科学试验设备,可以通过货运飞船运送到空间站,再通过货物气闸舱把载荷送到舱外,由机械臂或者航天员把它安装到舱外的平台上,这样可以实现舱外试验项目不断更新。
问天实验舱
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与核心舱一样的航天员生活设施,这里包括3个睡眠区、1个卫生区和厨房等设施,可以保障航天员生活。它还可以与核心舱一起来支持两艘载人飞船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的生活;另外,还配置了一个小型的机械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跟核心舱的大机械臂组合使用,共同完成航天员的出舱、舱外设施照料、巡检等任务;另外,在问天实验舱还配置了航天员出舱气闸舱,空间站建成以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将作为航天员主用的出舱活动的气闸舱,这时候核心舱的节点舱用于其他功能,只是作为备份;问天实验舱还具备核心舱对于组合体管理控制功能的备份舱段。核心舱平台的功能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切换至问天实验舱行使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功能,这样可以整体上提高空间站的可靠性。
航天国际合作
2016年以来,中国与19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签署46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积极推动外空全球治理;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外空全球治理
参加联合国框架下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等议题磋商,共同创建空间探索与创新等新议题,持续推进联合国空间2030议程。
支持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工作,深度参与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各项活动,加入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和国际小行星4179预警网等国际机制。
发挥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东道国作用,支持《亚太空间合作组织2030年发展愿景》。
利用中俄航天合作分委会空间碎片工作组、中美空间碎片与航天安全专家研讨会等机制加强在空间碎片、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等领域的交流。
支持国际电信联盟、地球观测组织、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国际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机构间互操作顾问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活动。
载人航天
利用天宫二号与欧洲航天局合作开展伽马暴偏振探测研究,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与法国合作开展微重力环境下人体医学研究,与欧洲航天员中心联合进行洞穴训练、海上救生训练。
完成中国空间站首批空间科学国际合作实验项目遴选,围绕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舱段研制与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北斗导航
推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罗纳斯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协调发展,在兼容与互操作、监测评估、联合应用等领域深入合作。
推动北斗国际标准化工作,相继进入民航、海事、国际搜救、移动通信、电工委员会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
推动北斗系统全球服务,与阿盟、非洲联盟分别建立北斗合作论坛机制,在突尼斯建成首个海外北斗中心,与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南非、阿尔及利亚、泰国等国家开展卫星导航合作。
深空探测
与俄罗斯联合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启动中俄月球与深空探测联合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中国“嫦娥七号”月球极区探测任务与俄罗斯月球-资源-1轨道器任务联合实施。
利用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局开展了工程技术合作,与瑞典、德国、荷兰、沙特开展了科学载荷合作。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六号探测器”任务国际载荷搭载合作。
利用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与欧洲空间局开展了工程技术合作,与奥地利、法国开展了科学载荷合作。与美国建立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机制。启动小行星探测任务国际载荷搭载合作。
与欧洲空间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开展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测控合作。
空间技术
联合研制并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中巴(西)地球资源04A星、埃塞俄比亚遥感微小卫星,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功搭载发射大学生小卫星。持续推进埃及二号遥感卫星等联合研制。
完成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苏丹一号遥感卫星、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等在轨交付。
为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卢森堡等国家提供卫星搭载发射服务。
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根廷、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家开展宇航产品技术合作。
助力发展中国家航天能力建设。与埃及、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家合作建设卫星研制基础设施。推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向发展中国家开放中国空间设施资源。
空间应用
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中国气象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121个国家和地区。
签署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协定。与欧洲航天局开展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交换合作。建设中国-东盟卫星信息(海上)服务平台和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共同建设澜沧江湄公河空间信息交流中心。
与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纳米比亚、泰国、南非等国家合作建设卫星数据接收站。
积极参与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为近40个国家的减灾提供卫星遥感数据近800景,新增8颗(座)卫星和星座作为值班卫星和星座,提升国际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积极开展卫星应急监测和服务,针对15个国家的17次重特大灾害事故启动应急监测,就2018年阿富汗大旱、2018年老挝溃坝事故、2019年莫桑比克台风向受灾国相关部门提供监测产品服务。
发布《中国面向全球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十年执行计划(2016-2025年)》,担任地球观测组织2020年轮值主席国,推动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建设。
参与国际空间气候观测(SCO)平台机制,推动中国利用空间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实践,助力国际空间气候观测合作。
空间科学
与瑞士、意大利、奥地利、英国、日本等国家联合开展“悟空”号、“墨子”号、“实践十号”和“慧眼”等科学卫星的联合科学研究和实验。
联合研制并成功发射中意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持续推进中欧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中法天文卫星、中意电磁监测卫星02星联合研制,与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开展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爱因斯坦探针、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等科学卫星有效载荷的联合研制和定标。
利用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共同建设南美地区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研究平台。
人才与学术交流
参与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等活动,举办全球空间探索大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中国/联合国航天助力可持续发展大会、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珠海市论坛、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等。
助力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依托联合国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为60余个国家培养了近千名航天人才,并建立“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和中俄工科高校联盟;通过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等渠道,促进遥感与导航方向的人才交流。
通过中欧空间科学研讨会、中欧空间科技合作对话、中欧“龙计划”等渠道,促进空间科学、遥感与导航方向的科技交流。
相关文化
2013年,梁小虹委员的提案《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批复。随后,国防科工局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协商“中国航天日”设立的具体事宜。
2014年,国防科工局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两院院士、专家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对“中国航天日”的设立积极建言献策。
其中一项是,提出了3个“中国航天日”的备选日期——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纪念日)、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纪念日)和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纪念日)。最终选定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
2015年,任新民、孙家栋等39位院士就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国防科工局上报《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请示》。
2016年,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有30多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向中国国家航天局发来贺信,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关机构
中国国家航天局成立于1993年,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有序、科学、持续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主要职能有:研究、拟订航天行业政策和法规;研究、制订航天发展规划、计划;组织实施有关航天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负责民用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立项审批、实施及监督检查;负责管理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有关活动。
国家航天局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航天发展政策与措施,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有力政策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航天事业持续科学快速发展。主要包括:科学部署各项航天活动,大幅提升航天创新能力,全面推动航天工业能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卫星应用等空间经济,着力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航天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航天人才队伍,大力开展航天文化建设、公众交流和科普教育。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参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支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空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国际地位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5日-28日,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22日,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全面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中国航天员乘组相继乘坐载人飞船登陆空间站;开展月球和火星探测;成功发射包括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在内的多种用途卫星等。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速度惊人,在航天诸多领域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航天大国。中国支持在大型复杂航天项目上开展国际合作,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在太空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中俄太空合作可以成为更广泛国际合作的基础。
相关奖项
2020年6月,由中国宇航学会推荐,经过国际宇航联合会两轮投票表决,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团队优秀代表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于登云,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孙泽洲,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0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这是该国际组织成立70年来首次把这一奖项授予中国航天科学家。
参考资料China's space cooperation endeavors benefit BRI partner countries.荆楚网.2024-06-28
受权发布:《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政府网.2024-02-28
中国航天,迈向“诗和远方”.光明日报-今日头条.2022-12-08
一文读懂中国航天发展史.澎湃新闻.2024-02-28
你知道吗?“航天日”的设立源于政协提案.人民政协网.2024-02-28
2021中国的航天.国家航天局.2024-06-28
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回顾中国航天这十年.北京日报.2024-02-28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正式确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4-02-28
航天追梦激扬创新豪情.百家号.2024-06-28
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2-29
新闻背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2022-12-08
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落月.新华社-今日头条.2024-06-02
嫦娥六号将赴月背采样,古老月背有些啥?.百家号.2024-05-03
探月开启新征程!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百家号.2024-05-08
2024年中国航天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中国政府网.2024-06-28
这一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解锁了哪些成就?.中国新闻网.2024-06-28
陈蓝 | 盘点2023中国航天:大航天时代正在到来.今日头条.2024-06-28
神舟十六号近日择机发射.长江日报.2023-05-24
神舟十六号返回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2024-01-22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今日头条-界面快讯.2023-10-26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4-25
独家视频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4-25
太空会师!.微信公众平台-新华社.2024-04-26
专访国家航天局局长 我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署航天合作协议.央视新闻-今日头条.2025-04-25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国家航天局.2024-02-28
中国探月工程的总体规划.国家航天局.2024-02-28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航天局.2024-02-28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介.国家航天局.2024-02-2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一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二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三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四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五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六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七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八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九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十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天舟一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神舟十一号.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现场视频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_新闻_央视网(cctv.com).央视网.2021-06-17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_澎湃防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2021-06-17
神州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已成功出舱.澎湃新闻.2021-07-04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央视网.2022-12-08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12-08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网.2022-12-08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6-05
神舟十四号明日发射 航天员名单公布.快讯-今日头条.2022-06-05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航天员乘组即将踏上回家之旅.环球网-今日头条.2022-12-04
神十四回家.新华社-今日头条.2022-12-04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京报-今日头条.2022-12-04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人民日报.2022-12-08
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12-08
神十五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6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新京报-今日头条.2022-12-08
祝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央视新闻.2023-06-05
新房客入住!神十六乘组进驻空间站.央视新闻.2023-06-05
祝贺!“神十七”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国家航天局.2024-02-28
嫦娥一号探测器.国家航天局.2024-02-28
嫦娥二号探测器.国家航天局.2024-02-28
嫦娥三号探测器.国家航天局.2024-02-28
人类月球日丨“嫦娥”赴九天,华夏问苍穹.陇南徽县.2024-02-28
解读 | 为什么发射嫦娥四号之前要先架设“鹊桥”?.环球网.2024-02-28
祝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人民日报.2024-02-28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一周年.国家航天局.2024-02-28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光明网.2024-02-28
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圆满成功 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央视网.2021-03-04
九天云外揽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回顾.新华网.2024-04-12
权威发布|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百家号.2024-04-12
嫦娥五号带回月壤中竟有玻璃颗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今日头条.2021-03-04
天宫一号.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24-02-28
天宫一号绚烂“谢幕”.株洲日报数字报.2024-06-28
在太空也能观测雾霾?!.温州市生态环境局.2024-02-28
天宫二号回家 少量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北京晚报.2024-02-28
天宫二号:我在太空的1036天.国家航天局.2024-02-28
向着火星,出发!.新华网.2024-02-28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公布 “天问一号” 离火星还有多远.新华网.2024-02-28
荡橹星河,舵指荧惑——今天,天问一号奔火“满月”!.国家航天局.2024-02-28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成功发射 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工人日报.2024-02-28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军网.2021-03-04
宇航产品.国家航天局.2021-03-04
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7-24
独家视频丨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10-31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一号卫星.环球网-今日头条.2022-12-16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十号02星.界面新闻.2022-12-29
我国高分十一号05星发射成功.央视军事-新浪微博.2024-07-19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8
快舟十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8
祝贺!我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7-10星.https://www.peopleapp.com.2024-06-28
刚刚,发射成功!.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8
我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1~14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8
我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8
我国成功发射天行一号02星.百家号.2024-06-28
龙年首发!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https://www.peopleapp.com.2024-06-28
我国成功发射武汉一号卫星、超低轨技术试验卫星等4颗卫星.界面新闻.2024-06-28
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8
一箭五星!力箭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8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8
浙江制造!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入轨飞行.百家号.2024-06-29
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9
国内首次火箭复用,双曲线二号“二飞”成功.http://stdaily.com.2024-06-29
科普推送 | 中国航天.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科协.2024-02-28
系统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21-03-04
中国成功发射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中新网.2022-10-07
导航定位卫星.国家航天局.2021-03-04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出席建成暨开通仪式并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央视网.2021-03-04
超硬核!北斗核心部件100%国产化!已服务137个国家.今日头条.2021-03-04
通信广播卫星.国家航天局.2024-02-28
对地观测卫星.国家航天局.2024-02-28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航天局.2024-02-28
技术试验卫星.国家航天局.2024-02-28
科学与探测卫星.国家航天局.2024-02-28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2024-06-28
未来2年11次发射!中国“天宫”来了.央视网.2024-03-01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4-03-01
“梦天”成功升空 我国空间科学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北青网.2024-03-01
问天、梦天实验舱研制进展顺利.央视新闻.2024-03-01
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12
专访: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对世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访俄罗斯航天历史学家热列兹尼亚科夫.新华网.2024-04-12
70年来第一次!中国航天科学家首获国际宇航“诺贝尔奖”.腾讯网.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