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于1994年6月设立。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产生第一批工程院院士,1996年第三次工程院院士大会选举出首批外籍院士。2024年7月,两院院士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增选机制和退出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其分配,由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简称主席团)研究决定。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并经选举当选为院士。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截至2023年12月,根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973人,包括资深院士424人;另有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325人、已故外籍院士22人。

历史沿革

制度演变

1992年春天,张光斗、王大珩等6位专家再次提出《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1994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工程院。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在这次大会上,产生了96位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位列其中。同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统一改称院士,中国两院院士制度就此形成。

1995年7月11日至7月14日,中国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会于在北京举行。1996年,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通过决议,每届增选不超过120名,并选举了选举产生首批外籍院士。1998年7月1日起,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英译为Senior Member)制度。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历年增选

1995年中国工程院增选增选了216名院士。

1996年中国工程院增选20名院士及包括贝聿铭在内的7名外籍院士。

199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产生116名院士。且自1997年起,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同步进行每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增选人数呈现出稳定趋势。

199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产生113名,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5名,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7名,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5名, 能源与矿业学部15名,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6名, 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18名, 医药卫生工程学部17名。

2001年,81人新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总数达616人。同时,有7人当选为工程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达24人。

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产生58名新院士,新当选的五十八位院士分属八个学部,其中女院士两名,年龄最大的七十三岁,最小的四十四岁,平均年龄六十二岁。

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产生50名新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7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5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6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7人;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 7人;医药卫生工程学部 7人;工程管理学部 3人。同时新增选外籍院士6人。该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04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二级学科覆盖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77%。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产生34名新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3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3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4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人;农业学部5人;医药卫生学部6人;工程管理学部2人。新增选外籍院士3人,其中美国籍2人,挪威籍1人。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产生48名新院士,同步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5名,英国籍1名。新增的48名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4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6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人;农业学部7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3人。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产生54名新院士,同步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4名(其中1人具美国、德国双重国籍),澳大利亚籍、日本籍各1名。新增的54名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人;农业学部6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3人。

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产生了51名新院士,同时产生了6名外籍院士。新当选的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21人,占41.2%;研究院所14人,占27.5%;企业11人,占21.5%;管理部门5人,占9.8%。新当选的外籍院士中美国籍4人、澳大利亚籍1人、丹麦籍1人。

2015年,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70名,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9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8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人;农业学部9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

2017年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新当选的67名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该次增选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比尔盖茨名列其中。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业及医院18人,占26.9%。多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

2019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75位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9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人,农业学部7人,医药卫生学部10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

2021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中国工程院2021年当选院士名单》和《中国工程院2021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共选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位、外籍院士20位。在2021年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971位,外籍院士总数为111位。2021年增选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岁,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51岁,60岁(含)以下63位、占75%,男性78位,女性6位。一批长期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卡脖子”技术攻关中的杰出工程科技专家当选,一批长期坚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杰出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2023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共74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

截止到2023年12月,根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973人,包括资深院士424人;另有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325人、已故外籍院士22人。

项目设置

以上资料来自

院士增选

2024年7月,两院院士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增选机制和退出机制。

院士的标准与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并经选举当选为院士。

对候选人的要求

候选人

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按增选前一年12月31日年龄计算)。已连续3次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的,停止1次被提名资格。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企业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等技术负责人及所属研究机构负责人可视情况适当放宽。军队系统参照执行。候选人专业范围包括工程科学技术(含农、医)的各专业学科。各学部所涵盖的专业领域,按照当年发布的增选指南确定。

否决条件

有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作为候选人。

回避制度

提名和评选候选人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包括与候选人有直系亲属、主要旁系亲属(父母、夫妻、子女、岳父母、婿媳、兄弟、姊妹、叔侄、甥舅等)、师生关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学位论文封面所列导师为准)的院士、外部同行专家和工作人员。回避范围内的院士不得提名相关候选人,在院士增选会议上讨论该候选人时应暂时离席;回避范围内的外部同行专家不参加对相关候选人的评选;回避范围内的工作人员应主动报告,不参与涉及相关候选人的增选工作。其他情形的人员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投诉调查与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进行认定。

增选原则

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其分配,由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简称主席团)研究决定。增选前,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制定院士增选指南,明确院士增选领域学科方向、名额分配、资格条件等,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防止“马太效应”,向社会公开发布。增选名额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倾斜,对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团队可定向增加名额。

提名及确定候选人

提名和确定有效候选人、外部同行专家评选、全体院士选举。候选人专业范围包括工程科学技术(含农、医)的各专业学科。各学部所涵盖的专业领域,按照当年发布的增选指南确定。院士和全国性学术团体可提名候选人,不受理个人申请。特别通道实行特别机制提名,通过院士或全国性学术团体提名的候选人,不作为特别通道候选人。一般提名方式包括:院士提名,每次增选每位院士可提名1位候选人;学术团体提名,中国工程院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全国性学术团体的提名工作,中国工程院对报送候选人的名额作出规定,并在当年增选通知中明确。

在坚持院士标准和条件的前提下,特别关注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特别关注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尚无院士的学科、行业候选人,关注院士人数较少地区候选人,关注中青年和女性工程科技专家。

院士评选

候选人存在以下情形的,终止其评选程序:因违规违纪违法、学术不端被取消或暂停候选人资格的;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意见要求不再作为候选人的;候选人本人申请退出院士增选的;在院士增选过程中身故的。

外籍院士

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为外籍院士候选人。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国国籍,可按程序转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

外籍院士增选与国内院士增选同期进行。外籍院士候选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提名。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由院主席团经过讨论并实行无记名投票确定。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会议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超过全院有投票权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选举有效;获得投票院士半数以上赞成的候选人当选。

放弃或撤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

当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应劝其放弃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当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经主席团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如出现严重的科学道德或危害中国国家利益等问题,由主席团审议,撤销其外籍院士称号。

义务和权利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遵守《中国工程院章程》;积极促进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努力创新,不断作出成绩;提倡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起表率作用;积极培养人才,推动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参加工程院及学部的活动,承担工程院及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任务,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国家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决策有建议权;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有提名权;在院士会议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受有关待遇。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不担任院及学部的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可以参加院士会议及咨询、评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工程院工作有建议权;可应邀出席中国工程院及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中国工程院赠送的出版物。外籍院士不参加选举活动。

院士大会

院士大会职能

院士大会是中国工程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院士参加,每逢公历双年份6月第一周举行。 院士大会的职能是:

2. 制定和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

3. 决定学部的设置;

4. 选举院长、副院长及若干名主席团成员;

5. 选举外籍院士;

6. 开展学术活动,讨论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

7. 讨论、审议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提出的其它议题和议案。

院士大会

1994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工程院。在1994年的院士大会上,产生了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中国两院院士制度就此形成。

2021年5月28日,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2年5月30日,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回顾了四年的工作成就,四年来,中国工程院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团结带领广大院士推动国家工程科技创新发展,在科技抗疫、科技扶贫、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会议同时举行了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荣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吴伟仁等39位专家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院士名单

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农业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医药卫生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工程管理学部

以上资料来自

外籍院士

以上资料来自

社会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怀备至、寄予厚望。总书记指出,“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中国青年报

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学家的引路人,绝大多数院士无论是学术还是学风,都堪称典范。尤其是随着近些年院士队伍年轻化,一些认为院士只是学术“偶像”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即使不再承担具体科研任务的很多院士,也都发挥着国家智力和思想库的作用。——人民日报

相关事件

“高官高管”院士现象

2013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候选名单出现了不少现任或前任“高官高管”,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际上,中国工程院早有明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须是科学家”、“这一标准对所有的被提名人一视同仁,不管是对高级干部、企业老总,还是对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研人员”。

院士增选之所以为公众关注,确实反映了学术界和科研生态圈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涉及院士的学术腐败、垄断学术资源的学霸问题,以及近些年来院士增选中出现的个人拉票、单位助选等不良风气。中国工程院曾发布公开信,对新的院士增选过程出现的拉票、助选现象进行警告。

增选名单可能“泄露”

2011年12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出炉”,54名杰出工程科技工作者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在1个月前,已经有网友公布33位新院士的名单,其中32位“命中”,因此工程院新院士名单可能提前“泄密”。

工程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务院还没有批复以前,工程院是不会提前公布或者通知院士的,网络上的名单可能是通过院士本人了解到的。网络上的这份33人名单和最终的54人名单相比,显然是不完全名单,说明“是非正式的途径获得,不符合规定”。

参考资料

独家探秘!德州籍“两院”院士都有谁?最全名单来了!.德州新闻网.2023-12-06

院士名单.中国工程院官网.2022-07-04

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国工程院.2023-12-06

百年瞬间丨中国工程院产生首批院士 .百家号.2023-12-06

什么人才能当上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百家号.2023-12-06

院士终身制,没了!.红星新闻.2024-07-13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国工程院.2023-12-25

百年瞬间丨中国工程院产生首批院士.百家号.2023-12-25

[中国科学报]历届两院院士大会回顾:从火车头到思想库.中国地质大学新闻网.2023-12-06

院士数据盘点:获评“最强大脑”有多难?.中国核学会.2023-12-06

国务院关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的通知.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12-06

(受权发布)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今日头条.2021-11-22

1995院士.中国工程院.2023-12-24

1996院士.中国工程院.2023-12-24

1997院士.中国工程院.2023-12-24

中国工程院公布1999年当选院士新闻发布会.《中国工程科学》.2023-12-24

两院院士的历次增选.中国科学院.2023-12-06

中国工程院2003年度院士增选:58人当选新院士.中国新闻网.2023-12-24

50名工程科技专家当选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图].新浪网.2023-12-24

2005新增院士.中国工程院.2023-12-24

中国工程院2007年当选院士名单.中国新闻网.2023-12-24

中国工程院公布2009年当选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中国政府网.2023-12-24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央视网.2023-12-24

2013年中国工程院51名新当选院士名单公布.中国经济网.2023-12-24

中国工程院2015年新当选院士名单.搜狐网.2023-12-24

刚刚,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浙江省2位科学家当选,比尔盖茨当选外籍院士.百家号.2023-12-24

2019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百家号.2023-12-24

祝贺!104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百家号.2023-12-24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百家号.2023-12-24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国工程院.2023-12-06

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国工程院.2022-12-27

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2023-12-25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进一步发挥院士队伍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澎湃新闻.2023-12-25

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召开 朱高峰院士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央广网.2023-12-25

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2023-12-06

在总书记的心中,他们就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百家号.2023-12-06

【人民日报】不要捧杀也无须棒杀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12-06

中国工程院增选51名院士 高官高管三人“笑到最后”.中国新闻网.2023-12-06

中国工程院新院士名单被疑提前泄露.科学网.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