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位于中国苏州市境内,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苏州古典园林以景知名,集赏、游、居多功能于一体。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其中以留园、艺圃、狮子园、拙政园等9座园林较为知名。苏州古典园林所在的苏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8℃,降水量1369.2毫米。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批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春秋两汉时期
苏州古典园林的发端始于春秋时代的吴王宫苑,多建于太湖山水之中,吴王建城(前514年)前后已有苑。从吴王到臣子,都在城内和郊外的山水之间建设宫室苑囿。但此时期,私人在第宅中造园的史况,文献、实物都极为缺乏。
秦汉,苏州市经济有新的发展,城市已有相当规模。受前代王室宫苑的影响,苏州地方官员在衙署中起造园林。衙署兴园,不仅规模广大,而且初具造园要素。
两汉起,私人园宅渐起。私人宅园与帝王宫苑大不相同,在满足于起居生活的前提下,在自家宅院中寻求自然风光,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具备起居和玩赏功能的园林创作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紧密联系。
魏晋隋唐时期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建筑兴起。佛教殿宇以外,有附属的园林,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供百姓进香时游览。三国时,孙权为乳母陈氏建起通玄寺,寺中有园,是苏州市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南北朝时期,江南庄园四布。当时的士大夫认为自然山水为高雅的象征,于是苏州兴起模拟自然的园林,或在山水间营造山庄园林。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通航,使苏州日趋繁华。唐代苏州,已成为“人稠过扬州,坊闹半长安”的“繁雄之州”。一些世族豪门、官宦以及文人雅士聚居苏州古城,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唐代文化对后世造园艺术有重要影响。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论(苏轼评语),被直接运用于造园,诗画园景相融的造园手法为营构者广泛运用,促进了园林艺术向写意风格方向的发展。产自洞庭山的太湖石已成为欣赏对象和造园材料,对苏州市造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苏州地区未经战乱,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步南移,至北宋时期,苏州已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此时,苏州除城区内的私园外,郊外也先后出现私家园林别墅。北宋朱长文《乐画记》记载吴越国王钱缪之子喜好园圃,其将孙承佑也大建园池,苏州现存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就是在其遗址上经历代改建而成。
宋代时期,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全盛时期,形成完整的文人画体系。受文人画的影响,苏州市的文人园较前显著增多,园林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宋史》记载当时苏州造园风气较为普遍。
元代时期,文人山水园林,得到进一步发展。文人士大夫有目的地参与园林的设计,创造具有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使苏州园林的艺术手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清两代,苏州社会经济发展较好,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这一时期,苏州的文化和人文关系密切。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官僚绅士争相造园,历时达三百年之久。据统计,明清鼎盛时,在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境内,先后累计有园林和庭院300余处,其中宅园占总数90%以上,史称苏州半城园亭,其数量之多为中国第一。
清同治年间《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近现代时期
太平天国以后,一批官僚来到苏州市大造第宅园林,又使苏州出现了一次造园热潮。
中华民国,园林名胜大多失修荒废,仕宦旧家及会馆公所、义庄祠堂均趋没落,部分宅园不得不设游艺场及收取门票以图维持。民国二年(1913年)秋,半园(南)、鹤园、畅园、遂园相继开放,均以阅报社为名开放。该时期造园形式也随着时代、外来影响等因素开始发展,中西合璧的近代园林和现代公园在苏州出现。突出的有朴园、天香小筑、姚氏园、启园等。如沧浪亭、狮子林等古典名园得到了大规模修葺,并受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
1949年前,苏州园林名胜毁损严重。1949年后,退思园曾被当地税务所占用,后由镇工会接管,并将茶厅、正厅改造为大会堂。十楼十底的走马楼及庭院曾辟为职工业余夜校。
1958年,花园被同里机电站占用。其后两年内,园林东侧为大炼钢铁指挥部,北侧为高炉群,园林遭到严重破坏。
1966年—1976年期间,退思园被占领,其间园内各建筑与百年古松被损毁。
1970年以后,退思园被多家单位分割占用。其中吴江晶体管一厂占用庭院及花园大部,同里镇中心小学占用桂花厅及琴房,同里镇工会占用门厅、茶厅、正厅、走马楼及下房。后来镇工会迁出,门厅、大会堂被镇办针织厂用作车间。
1978年,退思园内的走马楼和下房分别被中共同里镇委员会和镇人民政府以及镇爱卫会使用。由于长期没有修缮,园内楼阁损毁,假山坍塌,所幸大部分建筑尚存。
园林特征
建筑特点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形成的,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而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建筑有厅、楼、舫、亭、廊等,通常为粉墙黑顶,内饰以淡褐或木纹本色,与灰色门框窗框等组成干净明亮的色彩。建筑的形式随景布置,大多朴素大方。空间处理上大多流通开敞,与景物联系在一起。通常山上设有亭台,以形体优美的建筑为主体、山石为辅。楼阁多设于园林的四周,处于半山半水之间,一般有两层,可用作主要对景或作为配景,前者如拙政园的见山楼,后者如留园的远翠阁等。廊多用于分隔和联系风景,可用作划分空间也可增加风景深度,形式分为直廊、曲廊、波形廊、复廊四种,轻巧玲珑,净宽1.2—1.5米左右,立面为开敞式结构,构造方式灵活。
有变化的处理和重点装饰,是苏州古典园林运用装修的常见手法。并以此形成了主次分明,形式丰富的艺术效果。在园林中,不同建筑的装修布置各具特色。如厅堂多在明间设长窗,次间设地坪窗(即勾栏窗),四周以廊轩环绕等。室内则多在建筑背面作一式长窗,雕刻简朴,另成一种格局。雕饰较多的装修所用木料,以楠木、红木、花梨等优质木料为多,一般装修则用松木及杉木。优质木料常露出木纹本色,或漆栗褐,重枣、乌黑等颜色,以衬白墙与灰色的水磨砖门框。
园林布局
苏州市各园的具体布局方式,因规模、地形、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住宅内园林化的庭院多设在厅堂或书房前后,缀以湖石、花木、亭廊,组成建筑物的外景。苏州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划分景区和空间的办法。规模较大的园林都把全园划分为若干区域,各区都有风景主题和特色,主次分明,一般山池所在的区域为全园的主要景区,在在周围配以若干次要景区。主景区会侧重于某一方面,如环秀山庄侧重于山的营建,而网师园、拙政园则以水见长。运用主题突出的手法,以小见大,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布局重点。
在苏州古典园林的布局中需要处理好观赏点和观赏路线的关系。因为观赏路线对于园景起到组织的作用,布置形式多采用环形路线,也有在假山上开辟观赏路线的方式。园中厅堂是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园的主要观赏点,多设在主要山水景物之前,采取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其他一些观赏点则绕水环山而设。如拙政园、留园中部、网师园等是绕水设点,环秀山庄以山见长,所以环山设点。观赏点的布置要因地势高低和位置前后,以便形成多样变化。
山水花木
叠山指堆叠石块建造假山的方法,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叠山可分为全部堆土、土多石少、石多土少、全部用石四类,又常用黄石、湖石,其中各有优劣。叠山需要根据环境决定假山的位置和外形,像沧浪亭、留园西部的假山形体较大,采用土石相间的方式,而网师园的黄石假山则是选择全部用石的假山,体型较小。而环秀山庄的假山最高峰有7.2米,但不显得淤塞,相反,沧浪亭的假山一定程度上无法与环境调和,显得过于庞大。假山上还需要建有亭、楼阁、磴道等,通过安排不同的组合单位,以此配合、衬托假山,模拟自然环境,使景观造型优美。
苏州市位于江南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便于开池引水,因而多数园林以曲折自然的水池为中心,形成园中的主要景区。水池还有调节气温、温度、湿度等作用,所以水池成为了常具内容。园林中的水景处理叫做“理水”,而水池的形式和布置方式,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大致是庭院和小园林多作简单形状的水池,中园林一般采取山池、花和房屋综合处理的方式,但因面积不大,池面处理仍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在水池一角用桥梁、水口等划出一、二小面积的水湾,或叠石成水涧,造成水源深远的感觉,网师园便是这种情况。怡园则以曲桥和水门将水池分为三部分,形状狭长曲折,不但主次分明,而且能配合水面的大小,将山石花木与厅堂、早船等组织成不同的风景。在以假山为主题的园林中,往往用狭长如带的水池环绕于山下或伸入山谷,以衬托山势的峥嵘和深邃,使山水相得益彰,环秀山庄就是这种例子。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或间接从中国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如拙政园中部的两座岛屿就使用了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其他植被和理水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季变化的景色。
园林对景
苏州古典园林内部空间处理也有大小、开合、高明暗等变化。园门以后一般采用欲扬先抑的办法,用曲廊、小院作为全园的“序幕”,以衬托园内主景。除用于园林入口处外,也可见于其他地方。苏州古典园林划分空间的手段是多样的,有墙、廊、假山、树木等。其中假山和树木的形象比较活泼,建筑物则较严整,交叉使用各种手段,使景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空间相互穿插通透,能更好地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不过小面积的园林不可能大量使用山林来划分空间,只能较多地利用院墙和廊房,而且需要使空间不完全隔绝,通常用留有缺口、通间落地长窗等使室内外空间连接,或用用敞轩、洞门、空窗、漏窗等使空间形成半隔半连的状态。同时花木种植和修剪也要按照该需求调整,不作分隔或遮蔽用的树木多用高干乔木和贴地花草,以免隔绝视线与空间。苏州古典园林观赏点和景物之间的距离一般都不大,主要用园中假山作为主要对景,因假山高度通常不超过7米,所以多采用12—35米的距离。
园林代表
留园
留园位于在苏州市阊门外,始于16世纪中叶(代)。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1800年为刘蓉峰所居,改称为“寒碧山庄”,俗名“刘园”。清光绪二年(1876年)盛旭人购之,易名“留园”,并新增了园西两部中部,山池属原来的产业。留园以大称盛,占地约0.034平方千米,院落走廊曲折迷离。留园在太平天国期间得以幸存,其后多经翻造,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
留园总体略嫌局促,但屋宇建构精致,留园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部分。其中,中部以山水为主,为留园原址,措置适宜。而东、西、北部为清光绪年间增修。留园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水见长,东区以建筑为主。中部西区南北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主厅为涵碧山房,由此往东是明瑟楼,向南为绿荫轩。远翠阁位于中部东北角,闻木樨香处在中部西北隅。另外还有可亭、小蓬莱、亭等建筑。东部的中心是五峰仙馆,因梁柱为楠木,也称楠木厅。五峰仙馆四周环绕着还我读书处、揖峰轩、汲古得绠处。揖峰轩以东的林泉耆硕之馆设计精妙、陈设富丽。北面是冠云沼、冠云亭、冠云楼以及著名的冠云、云和端云。三峰为明代旧物,冠云峰高约9米,玲珑剔透。
艺圃
艺圃位于苏州市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始建于明代,曾属于官僚文震孟,名“醉颖堂”“药圃”“敬亭山房”,清代改称为“艺圃”。全园总面积约3800平方米,园内景致宜人、风格质朴,较好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布局,但全园与清朝康熙年间王翠所画的《艺圃图》相比,还是有些许变动。
艺圃全园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布置以聚为主,池水仅在东南及西南两角有水湾伸出。水口之上各架有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使水面显得开阔流动,而无拥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修筑有以博雅堂为主的厅堂建筑。其南端建有小院,还设有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有以土堆成的假山,并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为园中的主要对景,假山用石不多,但石径曲折、富有变化。池水之东有明代修筑的“乳鱼亭”,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的“芹庐”小院,通过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
艺圃布局简练开朗,池岸低平,水面集中,无局促之感,风格自然朴质,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规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艺圃的这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是明清时期苏州市一代造园家最为常用的布局技法。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景德路262号,原为五代钱氏金谷园故址,始建于清代乾隆,宋归朱伯原名“乐”,元时属张氏。1470年东原购之,后归仕人申时行。清乾隆时,蒋氏居之,清朝爱新觉罗·旻宁末年称为汪姓宗祠的一部分,始称环秀山庄,又名“颐园”。太平战祸有毁伤1898年重修。近代曾用作营房,部分建筑营租。环秀山庄面积不大,占地约667平方米,1949年以前,园中建筑除补秋舫(又称补秋山房)外全部颓毁。现存假山是由乾隆年间叠山名家戈裕良所设计。后来虽经修补,但大体仍保持原来面貌 。
环秀山庄园景以山为主,池水、植被辅之。假山主峰以池东为主,以池西北为次峰。池水环绕于两山之间,起衬托效果。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占地仅334平方千米,但艺术效果极佳。假山内有危径、洞穴、幽谷等,盘旋上下,如高路入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主山分前后两部分,以院内东北部的土坡为起势,西南部叠湖石,山间有两山谷,一从南向北,一个自西北向东南。最终汇集在山中央,并把山分为三块区域。前山全部用石叠成,外观为峰峦峭壁,内部则为空洞。后山临池用湖石作石壁。与前山之间形成宽1.5米、高4—6米的涧谷。前后山浑成一体,以悬崖峭壁止于池边,虚实对比,使山势更为险峻。假山上还做了局部处理,主要参照天然石灰岩被雨水冲蚀后的形状,在石缝之间以砂浆拼贴,与天然石缝相近。山洞则以穹窿顶或者拱顶的结构方式,形似喀斯特溶洞。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10世纪,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约一百年后为文人苏舜钦(字子美)购得,建“沧浪亭”即今园名。南宋初年(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14世纪曾变僧院,16世纪中叶僧人文瑛再建一亭。1697年园地增加,1827年修亭。太平战祸损毁严重。1873年再建,1927年改建美术学校。沧浪亭在改建中偏向了西式风格。
沧浪亭造园艺术独特,一泓绿水环绕于园外。而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被繁茂,山顶上建有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位于廊中可以完整观赏园内景色。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
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苏州潘儒巷内,东靠园林路,元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而建。40年后,倪瓒为其作图,“狮子园”声名倍增。狮子林易手黄氏时,乾隆于此效制,于北京、热河省建两园。该园后归李姓,1918年至今属贝氏。除大部假山外,均为新建。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狮子岩,而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成长方形,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峻宇。狮子林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均备。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西处为“指柏轩”,属二层阁楼,四周有庑。指柏轩西部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东北街上,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此处原是一片积水涨漫的洼地,由御史王献臣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初建园时,利用洼地积水,浚治成池,环以林木。后屡易其主,多次改建。解放后进行了全面修整和扩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4.13万平方米。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池水为其中心,有聚有分,巧妙地利用了山池、树木、建筑等相互穿插,形成了丰富的层次。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
拙政园”又称满洲园,在城东北,16世纪初王氏建于元代古寺旧址,不久徐氏于赌场赢得。清代归陈氏,又因清廷添设驻防兵而改为将军府。1679年为苏松、常道署,旋又散为民居。1742年蒋氏改葺名“复园”后百年内两易其主,太平天国时为一起义军首领所占。太平役后易江苏巡抚署,1872年改八旗奉直会馆。辛亥革命推翻清廷,是园部分开放。
杜鹃园
1954年,在周瘦鹃的倡导下,拙政园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国有盆景专类园。在这里,盆景艺术大师朱子安及其子朱锦源开始着手培育杜鹃花。1964年,已发展到602盒,50多个品种,杜鹃花成为拙政园的特色花卉。80年代至90年代末以来,拙政园第三代园艺师接过杜鹃养护培养重任,逐渐发展出春夏鹃西洋鹃等系列共100多个品种,其中名贵品种有西洋鹃中的皇冠、四海波、天女舞等。目前,拙政园共有地栽杜鹃面积近2000平方米,各类盆栽杜鹃约800盆。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东南部带城桥南阔家头巷。始建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网师园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园内本是供旧园主享乐生活之用,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的小山丛桂轩(又名道古轩) 为网师园主厅,悬于池上,倚栏照水,轩北有用黄石叠成的“云岗”,轩西北部为蹈和馆和濯缨水阁。中部为主园,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与建筑,形成主要景区。环池建廊、轩、亭、榭,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配合得当。池角为园内最小的石拱桥——引静桥。
西楼小山丛桂轩水阁但见波光潋滟,柳暗花明。桥面长仅212厘米,宽29.5厘米。西部为内园,占地334平方米,自成庭园。园中有屋宇、亭廊、泉石、花草,体现了苏州庭园布置的精萃。濯缨水阁和看松读画轩隔池相望,月到风来亭和射鸭廊遥遥相对,是观鱼和欣赏水中倒影的佳处。殿春簃自成院落,是主人读书修身之处,环境幽静,具有典型的明朝风格。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面水,全园处处有水可倚,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网师园原为南宋官僚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当时称为“渔隐”,后荒废。清代乾隆(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乾隆末年园又颓,乾隆十六年归瞿远村,加以改建,遂成今日规模。其后几经兴衰,有所增补,如颜秀楼即为光绪年间所建。解放后多次修整,起颓兴废,删除杂芜,又扩建了梯云室一区庭院和冷泉亭、涵碧泉等处。
耦园
耦园位于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7号,东园始建于清代初年,称为“涉园”。后至咸丰年间毁于兵,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两江总督沈秉成购得其废园,并命人进行改建,1876年“耦园”完工落成。后因年久失修,房屋回廊部分倒塌,解放后予以修复。此园因在住宅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园,故名“耦园”。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布局以四进厅堂的宅地为中心,东西两园与住宅之间以重楼相通。
耦园东园较大,占地面积约2666.7平方米,布局以山池为主,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建筑,在苏州市个园林中较为少见。园内东南角有小院三处,总称为“城曲草堂”,西侧与住宅相连。中间设有三间大厅,楼厅前用草地隔断。西园面积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坛,园北立有藏书楼,西南角还设有假山、花木、湖石等,意趣盎然。
耦园内最著名的景观称“黄石假山”,修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其东临一水池。山上不建亭阁,而在山顶、山后种植十余种花木。园内池水随假山向南延伸,水上架有曲桥,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为“山水阁”,形成了以山为主体的优美景区。
2001年6月,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耦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黄石假山
黄石假山位于耦园东园,为怨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山以黄石为材,为明代叠山大师张南阳所叠。黄石假山无论是堆叠手法还是造型构景,都十分精致,是研究园林叠山理水的经典之作。此山高拔峻挺、苍劲古朴、自然逼真,为园中珍品,亦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著名的黄石假山。
鲽砚庐
耦园西园以书斋、藏书楼为核心,古木深沉、古井幽幽,营造出宁静诗意的文人山水读书氛围。这座苏州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藏书楼,耦园园主沈秉成取名为“鲽砚庐”。楼中储书数万卷,大量金石书画收藏,编有《鲽砚庐书目》稿本4卷。当年,网师园主李鸿裔、藏书家潘祖荫、拙政园主张之万等都是耦园常客,这些当年名士经常在鲽砚庐中喝茶谈古、探讨古籍。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吴江同里镇东溪街,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是原任安徽凤六泗兵备道、同里人任兰生被参劾罢官回乡后,花10万两白银建造的私家宅园。画家袁龙设计。园名源自于《左传》与《孝经·事君章第十七》,而任兰生建园,在其贬官归田之后,表示反思己过之志。全园简朴淡雅,建筑皆紧贴水面,是中国唯一一处贴水园建筑,体现了晚清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
退思园景色富于变化,主次分明,园内有园,空间布局巧妙,充分利用水面,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了丰富的景观。退思园占地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退思园有堂构24处,匾额、对联、门额28处,书条石12方,古树名木10种25棵。园内自西向东依次为住宅、庭院、花园,一改传统的前宅后园的纵向布局为西宅东园的横向布局。住宅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宅为三进厅堂。园内入口处有旱船建筑,园中央为一荷花池,园内建筑皆贴水而建,体量小巧,与假山水池相衬,故而退思园又被称为“贴水园”。东侧内宅建有两幢楼房,两侧各有两层走廊贯通,形成了走马楼格局;中部庭院为住宅和花园的过渡区,园中主建筑“退思草堂”建在贴水的平台上。站在平台上,可环顾园内的全景。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兰生被参劾罢官,回归并建造退思园,两年后竣工。期间多次辗转,1984年1月起,退思园庭院和园林部分对公众开放。后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第24届联合国世界遗产会议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园林
塔影园
塔影园在虎丘山南部,重建于清朝乾隆蒋重光别业的蒋氏塔影园故址。总占地235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466平方米。塔影园重建了园林景观、新建了塔影园民俗文化展厅、修缮李鸿章祠堂三大板块内容。园林的布局基调在保留李公祠的基础上,以少量古典主义建筑复原塔影园的整体风格。并配以大量绿化景观及水景,构建基础的景观框架。
可园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博厦村,建成于清咸丰年间,被称为广东省清代四大名园。是岭南文化的渊薮及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总体布局方向为南偏东45°,园内主要建筑物有主厅可堂、接待厅可轩、休闲观赏厅雏月池馆等,连房长廊将园林建筑和曲池、博溪渔隐、可亭等园林景点连接起来。园中建筑高低错落,亭台楼榭布局有致。邀山阁是可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高约17.5米,共四层,顶层阁楼四周开窗,建成时曾是东莞最高建筑。
怡园
怡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小型园林。最初建造时间在明朝,清朝初期,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东宅旧基址上又扩充了西园,耗银二十万两建成,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怡园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时为祠堂,园南部可通住宅。
怡园整体平面呈现东西狭长形,东部原为旧宅建筑,西部为扩园时所建造的园林景观,两部分用复廊相连接,复廊东部以建筑为主,复廊西部为整个怡园重点所在,而西部怡园整体以中央两个水池为中心,扩散布置点景,环绕着山石、花木和建筑物,以松一紧一松的方式交错分布,周围景观元素围绕水池而建,整体布局为与北方园林相对的内向式布局。
文化活动
网师园古典夜园
1990年,由网师园管理处、苏州中国国际旅行社、苏州市歌舞团联合举办的夜游项目“网师园古典夜园”开放。该项目除夜游观景外,还有江南丝竹演奏《花月夜》、琵琶+箫合奏《清平乐》、昆曲《访鼠测字》等七个苏州市传统文化节目。至2022年,该项目共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是苏州地区唯一延续时间最长的夜游活动。
2023年3月21日,苏州网师园的夜游项目夜花园开始试运营。项目保留了七个传统节目,并用现代化的方式设计了新的历史故事,开展了解读历史故事的“寓教于游研学社”,集展览厅、咖啡馆、艺术市集于一体的“沉浸体验云窟戏”和讲解苏州茶文化的“意味双全露华茗”等新项目,还推出了各种文创产品。
狮子林迎春梅花展
狮子林迎春花梅花展活动自2007年开始举办,已连续举办多届,从刚开始的近20个品种,160盆梅花到2023年1月举办的迎春梅花展上的30多盆狮子林特色劈梅、12盆枯峰以及劈梅梅桩与各厅堂与梅花相搭配的水培水仙、国色牡丹、迎春、山茶等时令花卉。还有各种梅花盆景、养护知识教学、特色的徽派建筑游龙梅等项目。
拙政园杜鹃花节
拙政园共有地栽杜鹃面积近2000平方米,各类盆栽杜鹃约800盆。盆栽杜鹃以造型精巧取胜,西花园盆景园内,毛鹃、春鹃、西洋鹃、夏鹃系列品种。
1997年4月,中国花协杜鹃花分会与拙政园管理处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杜鹃花展暨首届拙政园杜鹃花节。至2023年,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多年。
拙政问雅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问雅”夜游项目于2021年2月12日开放,该项目是由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和景天成(苏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基于世界文化遗产开发的一个文化旅游创新产品,也是中国首个经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全面评估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项目。“拙政问雅”使用了云控LED圆形户外格栅屏、用于照明的气动升降装置、古建筑照明系统等现代化技术设备,将中国园林转变为现代化的美学空间。
“拙政问雅”项目开放的第二年游客数量五倍增长,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综艺节目、YouTube等海内外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1月21日,该项目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水韵江苏·乡村过大年”活动中取得了“十佳夜演”第一名,还得到了“第七届中国文旅产业巅峰大会夜游项目金峰奖”等奖项。
相关文化
非遗技艺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苏州陆墓御窑制砖技艺源远流长,最早烧制古砖的确切时间虽然不详,但自明清以来,苏州陆墓御窑制砖受到历代帝王的器重,为皇家御用品,并有明确的记载。御窑金砖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观建筑、民居建筑的铺地。
御窑金砖制作主要分布在相城区陆墓御窑村。金砖的原料就地取材。其技艺经历代工匠的探索与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金砖的烧制工序多达20余道,并沿袭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工序主要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窑和窨水。
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金砖的生产时断时续,直至1984年才完全恢复生产。2006年5月,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派盆景造型技艺
苏州盆景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早期的山水盆景为玩石,代刺史白居易就以此为癖。宋代时,苏州市诗人范成大制作的山水盆景已非常有名。清代,苏州的盆景制作已呈流行之势,由于爱好者日增,形成了虎丘区、光福等盆景制作基地。
苏州盆景造型技艺分布在苏州市区及常熟市、吴江、太仓市一带。虎丘地区是盆景制作技艺的发源地,而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留园和拙政园是苏派盆景的集中展示处。苏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包括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部分,其中又以树桩盆景为主。盆景的造型分为单干式、斜干式、卧干式、悬崖式、丛林式等。
2011年,苏派盆景造型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影视作品
《苏园六纪》
《苏园六纪》于2000年5月13日上映,共6集,讲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古典园林的故事。其中,《吴门烟水》对苏州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表述;《分水裁山》论述了园林中的理水和叠山;《深院幽庭》主要介绍园林里的建筑即住宅和庭院;《蕉窗听雨》讲解了园林中的花木栽植和园林意境,其中的花草树木常具有园主个人品格的特点;《岁月章回》是讲述园林的兴衰及与人之间的关系;《风扣门环》则为园林的养护方式与相关内容。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
2021年7月23日,共15集的《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在中国上映,其中第十三集便是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主题,其内容生动,文化底蕴丰富,主要讲述了园林中的山水、巧妙的布局、园林的文化价值等相关文化,使观者在五分钟内对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有基础的了解。
《园林》
2015年6月20日,八集大型文化纪录片《园林》在苏州市首映,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把各个朝代为每集节点,讲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和文化,其中重点讲述了苏州古典园林和皇家园林的相关内容。
文学作品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建筑学家刘敦桢研究苏州园林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总论和实例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介绍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等。实例部分共介绍15个园林实例。包含黑白照片约500张,墨线图300幅,文字约5万字。该书于197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刘敦(1897年9月19日-1968年5月10日),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他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史学的开拓者,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开创者。
《说园》
《说园》是古园林专家陈从周于2007年出版的书籍,该书对造园理论、组景、动静、叠山理水等方面有独到、精辟的见解。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园林理论著作。
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2000年3月15日),原名郁文,字从周,以字行,晚年别号梓翁,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杭州,中国古建筑、古园林专家,散文家。之江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从周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著有《苏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等。
《苏州园林文化研究》
2022年10月31日上午,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主编,苏州市园林档案馆、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共同策划推出的《苏州园林文化研究》(第一辑)在留园首发。该文集共27.3万字,147张图片,收录80篇文章。内容以《苏州园林》期刊创刊40余年来的刊文为基础,涵盖了园林长物、造园艺术、园史考证三个方面。
开发与保护
文化价值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园林拥有者通过传播哲学观念、宣扬人生哲理、借助古典诗词文学描写园景等方式以获得精神满足。这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17世纪至18世纪,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此时期开始了对于“中国风”造园的实践,兴建了一批中国式园林。1980年后,中国古典园林传播到世界,建设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至2000年,国外的中国式园林多达五十余处,分布在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包括慕尼黑“芳华园”、法兰克王国“福春华园”、英国“燕秀园”等。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2月9日,建设部授予拙政园、留园、沧浪亭、退思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首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
园林修缮
195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在文教局下设园林管理处。次年6月成立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并开始抢修。
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一些私人宅园捐赠给国家或被收归国有,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先后抢救修复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著名园林。
20世纪60年代,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陆续修复耦园(东部)、余庄等一批古典园林。
至1965年,苏州园林共有12处园林、8处名胜古迹对外开放。同年,退思园收归镇文化站使用,并出资1000元稍作整修。
20世纪70年代末,全面整修了寒山寺、耦园(一期)、鹤园等园林,修复天香小筑、网师园云窟、王祠堂、虎丘头山门并重建小吴轩等古建筑,新建东园、虎丘万景山庄,并对动物园笼舍进行改造和重建。
1981年苏州市园林处升格为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次年,政府拨款对退思园进行修复,3年后,退思园正式向公众开放。
从1982年2月到1989年底,对退思园进行全面修复,并使得退思园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苏州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要求和原则,先后修复了报恩寺塔及园林、俞樾故居(一期工程)、听枫园等,并完成了拙政园东部“园外苑”建筑群和南部李宅综合环境改造工程、留园盛家祠堂及东部居民区的改造及停车场等工程,重构了羡园(木渎)。
1999年1月,列入增补项目的5个园林(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进入内外环境整治。次年4月30日,苏州园林档案馆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专业园林档案馆,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保护和管理都因此得到加强。
2000年至2005年,园林部门先后投资修复了畅园、五峰园、艺圃住宅、留园西部“射圃”、网师园“露华馆”等,新建苏州园林档案馆,扩地新建苏州园林博物馆(二期),加强了拙政园东面、留园东部、沧浪亭西部、狮子林西南部等园林周边环境保护工程,并对市区惠荫园、万氏庭园、朴园等园林修复工程以及一批住宅庭园进行指导。
2021年,苏州园林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结束,共完成全市12处重点园林保护修复工作,全面修复塔影园、可园、柴园、南半园等园林遗址并进行保护。累计实现开放园林数88处,开放率达到81.5%。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申报
1993年,苏州园林局启动“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1994年下半年始,苏州市开展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1996年,苏州市出台《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为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遗产奠定了法律基础。次年4月1日,《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原地区关于园林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入选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因为符合标准从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收录
1998年2月16日,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启动。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要事件
1986年,美国纽约在斯坦顿岛植物园内,以退思园为蓝本,建造了一座面积为3850平方英尺的江南庭园,取名“退思庄”。
1996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前往苏州市考察园林。
2000年12月25日,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编、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具体编辑、国家邮政局发行的《20世纪中国世界遗产》邮资明信片首发。
2001年4月18日,同里退思园“世界遗产标志牌”揭牌仪式在退思广场举行。
至2003年,退思园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00万人次以上,并有100多部影视剧(片)在此选景拍摄。
2005年6月,苏州市世界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成立。
2006年3月23日,环秀山庄本体(申报世界遗产时确定的范围)经市政府批准,划归政府职能部门(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统一管理。
2015年至2018年8月,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先后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
2017年,举办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国际研讨会,同期举办保护成果展。
相关荣誉
1961年,拙政园、留园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当时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全国四大名园”。其他的园林按其历史、艺术价值分别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70年代末,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呼吁,省、市有关领导、专家的考察论证,退思园于1980年5月被列为吴江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3月,退思园又被列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会议上,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8年12月17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意见,退思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增补名录。
1999年2月,退思园得到“苏州市十佳园林”称号。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第24届联合国世界遗产会议上,退思园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1年6月,退思园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2月9日,建设部授予拙政园、留园、沧浪亭、退思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首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
2018年,“天堂苏州·园林之城”保护管理工程,被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亚太办事处授予“亚洲都市景观奖”。
2019年“百园之城”可园修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参考资料
园林概览.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3-04-28
中国建筑文化|苏州古典园林.上海市林业局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23-05-08
自然地理和资源.苏州市人民政府.2023-04-28
世界文化遗产同里退思园历史沿革.吴江通.2023-04-28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中国政府网.2023-04-28
拙政园|胜日寻芳——拙政园里话杜鹃.苏州园林官微.2023-05-04
耦园.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市林业局.2023-04-28
耦园隐于寻常巷陌.新民晚报官方帐号.2023-04-28
苏州塔影园修缮完工,重现虎丘塔倒影.百家号.2023-05-22
苏州:传统演艺点亮园林“夜游” 网师园夜花园将于3月24日正式启动.荔枝网.2023-05-22
网师园古典夜花园.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3-05-22
苏州狮子林将举办迎春梅花展.中央人民政府.2023-05-22
“狮林劈梅开已遍 暗香满座报春来”——2023狮子林迎春梅花展精彩亮相.苏州市人民政府.2023-05-22
拙政园2023年杜鹃花节3月28日开幕.苏州市旅游资讯中心.2023-05-04
拙政园杜鹃花节开幕,各色杜鹃争芳斗艳.中国江苏网官方帐号.2023-05-04
拙政园:园林夜游“拙政问雅”大年初一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2023-05-08
苏州古典园林夜游项目“拙政问雅”:弘扬中国园林生活美学的文旅服务新阐释|第四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21).中国旅游协会微信公众平台.2023-05-04
原来江苏最美的夜,在苏州.微信公众平台.2023-05-08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08
专题丨“‘苏’说非遗”系列之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微信公众平台.2023-05-08
盆景技艺(苏派盆景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08
苏园六纪 (2000).豆瓣电影.2023-05-08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 (2021).豆瓣电影.2023-05-08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13).央视频.2023-05-08
园林 (2015).豆瓣电影.2023-05-08
苏州园林的全新表达——史建华访谈录.中国园林网.2023-05-08
八集大型文化纪录片《园林》苏州首映.央视网.2023-05-08
苏州古典园林.豆瓣读书.2023-05-22
说园.豆瓣读书.2023-05-22
陈从周 Congzhou Chen.豆瓣读书.2023-05-22
《苏州园林文化研究》(第一辑)在留园首发.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苏州市林业局.2023-05-08
苏州古典园林.贵州数字图书馆.2023-05-22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贵州数字图书馆.2023-05-2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豆瓣读书.2023-05-22
苏州古典园林史.豆瓣读书.2023-05-22
苏州古典园林列《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大事记.中国园林网.2023-05-04
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名城新闻网.2023-05-04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2023-05-22
苏州园林名录.苏州市人民政府.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