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金砖

金砖,也被称为“细料方砖”,是明清两朝皇室专用的一种高规格铺地材料,尺寸在二尺二寸上下。其取材特殊,做工精良,质地光洁,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之说。

苏州市御窑金砖是明清两代皇家建筑中专用的一种高规格的铺地材料。在明朝和清朝初年,苏州市、江宁、太仓市等七府都有烧造金砖的职责,但窑场都设在苏州府。清代雍正尤其是乾隆以后,只有苏州府负责金砖烧造,成为金砖的唯一产地。金砖的制造工艺讲究、耗时漫长,需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阴干、烧制等29道工序,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的都是此砖,在砖的侧面,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市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2006年,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字由来

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金砖是由苏州市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叫做金砖。

历史发展

苏州烧制金砖的历史,始于明朝永乐年间。朱棣首都南京市迁到了北京市,并大兴土木建筑北京故宫,故宫建设的总指挥呢,是来自苏州的著名工匠蒯祥。在为故宫选择合适的地砖时,祥想到了家乡的细料方砖,从江南调了一批到故宫工地上。细料方砖铺起来一试,朱棣非常满意。于是,细料方砖,朝在江南烂泥塘,暮登京城天子堂,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家的“御用品”。连带着烧制细料方砖的砖窑也成了“御窑”。

苏州陆慕因地处阳澄湖西岸,土质细腻温润,制砖技艺精细成熟,所产砖瓦历来就有“坚细异他处”之誉。因而,自明初朱棣南都北迁并营建紫禁城开始,一直到清末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逊位的五百多年间,陆慕窑区始终都是皇家建筑宫殿室内用砖——金砖的唯一烧造采办之地。苏州御窑金砖厂是始建于1950年代的一家古建砖瓦生产企业。1980年代,后来成为金砖制作传人的金梅泉带领制砖工匠初步恢复古法,做了一批精工细作的大型方砖,故宫博物院把这批新制的砖铺在坤宁宫后廊。2006年,淮北市的“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2008年起,金砖厂启动古法重制明清原味金砖项目,并经过多年尝试和努力取得成功。

2015年,苏州御窑金砖厂将用古法重制而成的新金砖样品送检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陶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并与古金砖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新制金砖的质量已非常接近古金砖。自此,御窑金砖厂成为唯一有能力生产古法金砖的企业。为保护和弘扬御窑金砖,相城在百年砖窑的原址上,兴建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这是国内独家以“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600多年间的1500多块珍贵的文物金砖,完整记录了金砖的600年历史。

产品特点

金砖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的大方砖,有五六种规格。这里说到的尺是古代单位里的尺,相当于现代的32厘米。金砖一触之下,有类似于有包浆的和田玉的手感。 似非磬的悦耳脆响。

制作工艺

传统工艺

古代一块金砖的诞生需经过碎土、练泥、制坯、阴干、装窑、烧窑、窨水、出窑等二十九道工序。

选土

取土,经“捆”“运”“晒”“椎”“春”“磨”“筛”而得。先打洞,探测土层的厚薄以及黄泥储存的深度和广度,鉴别土质的优劣。看样定点之后,先挖表土,再把下层的优质黄泥土运到场地堆起,任凭风霜雨雪侵袭,使其泥团颗粒受到破坏而分解,即“冻土”。之后经过人工赶牛踩踏,春捣、细磨,再用筛子筛选。

练泥澄浆

首先,将筛选好的泥运到大池里灌水,用人工搅合,使之变成泥浆状。之后,将池内的放泥孔打开,并在放泥孔的下面垫上用竹篾编成的过滤筛三道。第一道过滤筛,比较粗一点,最下面一道最细。如此让泥浆流入“停放池”内,以确保泥浆的细腻。(要注意保证温度,要用柴草等物覆盖,严防结冰)数月之后,“停放池”内的泥浆已经结成泥块。(要注意控制泥块的软硬度,掌握在可塑造的程度以内)这时可以把泥取出来备用,池底部分要留三寸左右,有杂质的不能用。池底杂物,下次还可以作为粗料使用。泥自池内取走后,应将其垒在一处,夯实,用牛皮纸封起来,待用。

制坯

封存四个月以上,等泥充分的熟透,这时才能开始做坯。在做坯前,还有一道关键的工作,即把泥土做成泥墩子。泥墩子的大小,基本按照以后既定的泥坯的尺寸。泥墩子的做法是:先用木板做成一只能灵活安装的木桶,用扣件将其牢。将熟泥沿线放入桶内,一边放泥入桶,一边将其逐层夯实。夯实过程中,要让泥有夹层,使整桶的泥变成一体的大砖坯。木桶是根据所需砖坯的规格制作的,但木桶要比砖坯规格大二寸左右。

下面开始制坯,制坯又需要一个模子。模子是用木头做的(模子内部涂油桐或者灰烬,以便于脱模)。有了模子,木桶打开以后,只要在泥墩子上将泥取下,放到坯模里就可以完成。但是取泥还得有一工具,这是一张弓,有了这张弓,把泥取下来就变得容易而准确。

将泥投入泥坯模,夯实,俗称“砖坯”。拆开坯模,一块泥坯既已成型。然后把成形泥坯停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停坯条上。

停坯条的制作方法:在一片空草房的泥地上,下挖3寸,铺上寸许的氧化钙,再用泥覆盖,这样就变成了平整的一片。然后在这平地上做上泥梗,泥梗高出平地5寸。生石灰是防虫的,泥梗是防水的,这样把泥坯放在泥梗上,算是走完了最关键的一步。

阴干

泥坯的干燥需时长久,尤其是沥浆泥,结构细密。脱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通常采用柴草屋顶,一是比较经济,二是能防晒防冻。柴草屋四周用脱落式草帘,当一屋子泥坯放满以后,要注意天气的变化,湿度的大小,尤其要注意湿度变化。一定要准备能活动的草帘。当天气干燥的时候,在草帘上洒水,挂在里面,增加湿度,防止泥坯开裂。当温度降到零下以后,整个干燥房要密封起来,为了保证泥坯不结冰,要用超级草帘等物覆盖。如果发现泥坯有少许的裂缝,要看它引起的原因,如果是冰裂,那泥坯就要放弃,如果是燥裂,可以用竹片把裂缝填实,并在离裂缝两寸许的周围加少许水上去,使周围的泥膨胀一些,帮助裂缝合拢。

泥坯停放在干燥房后,要不断翻动,泥坯停在泥梗上,受风的作用,两边的干燥速度不同,会造成弯翘,可以用木棒敲击,但这种方法只能在泥坯没有完全脱水的情况下进行。泥坯停放时要侧放。干燥时要上下翻动,以防止下面受力部分收缩慢而产生开裂。当泥坯已经基本脱水,就要把它叠放起来,以防止再次受潮,这时离进窑还要一段时间,叠好以后,要把它摆放好,但不要封闭,以保证它完全脱水。

入窑烧造

须用大窑,每窑一般只能装一百块左右的金砖坯,最多不能超过三百块,金砖烧制对窑内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只有窑心部位才能烧制,得按一定方法迭在窑中央,四周得用普通砖瓦贴近窑炉四壁将金砖围护好,以防窨水时水滴直接滴到金砖上,产生白斑和斑纹。防骤火激烈,要用文火,掌握窑温变化,先以麦柴、稻草、糠等文火烧一月左右,然后以片柴烧一月左右。再用棵柴烧一月,枝柴烧四十日。掌握窑温全凭烧窑工的经验,稍有疏忽即成次品,因此要全天盯候。

装窑

一般地讲,每一窑货物,不能只装一个品种。因为在燃烧升温过程中,窑内不是绝对能统一的,有升温快的部位,有较慢的部位,还有均衡升温的部位。烟的循环也不是均衡的,有时也会有问题。有的部位被熏得多一些,有的少一些。青砖在焙烧的后期,要还水,还水就会有时间差距,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青砖的质量。因此对于金砖,在泥坯放置的位置上要严格选择。如果没有别的品种一起烧,那也要有垫底的。

烧窑

秸秆、砻糠作燃料,因为秸秆燃料便于就地取材,而且价格低廉,但要保证燃料的干燥。如果将潮湿的燃料塞进去烧,火力会小,而烟会很大。火力小则保不住窑内的温度,烟大多则造成里面的物质发黑。窑内的物品全部装好后,进窑口加封,留好火门准备烧窑。烧窑也不是点一把火烧着就算了。它很有讲究,起初烧的时候要用文火,然后逐渐加大火力。因为已装在窑炉里德泥坯制品干燥程度不一样,用小火将那部分未干燥透的泥坯烧烤一下,使之完全脱水,以利于均衡烧制。此为开始期,温度逐渐上升。

经窑工师傅判断,没有水蒸气挥发出来,即可加大火力后连续燃烧。根据窑炉的大小,和炉内泥坯等物品摆放的松紧,以及炉内具体物品的种类和密度,来确定连续燃烧的时间。窑内物品的质地坚硬,或者密度较大时,烧窑的时间也应该相对加长一些,反之缩短。此为烧结期。连续燃烧的工作完成以后,下面的工作称作闷窑。闷窑的时候要把火门堵上并且加密,不能让热气跑出来。闷窑的时间长短也要根据烧制的大小和物品的密度来确定。

窑水

从密封的窑顶持续防水,要从红色变为青黛色,窑变主要利用水蒸气,闷窑时间到了以后,就要还水,水是从窑顶的加水口里注入的,用人工挑水,所以老窑都有一条窑顶的路。还水前后要三天左右的时间,通过还水使窑内从氧化氛围转换为还原氛围,使砖中红色高价铁还原成青灰色的低价铁。同时加速制品冷却。其间掌握放水快慢速度,不紧不慢持续不断。使金砖在窑内产生窑变,切忌漏水,否则金砖上会有白斑成次品,甚至整窑报废成次品,前功尽弃。控制烧成末期气氛的调节,可以赋予金砖表里层不同的颜色。之后可以把火门打开,让炉内通风,降温。几天以后即可取出使用。

御窑工艺

御窑金砖制作工艺第一步是得土。先要选土,苏州阳澄湖畔陆墓一带,泥土质地是粉砂型黏质土,最适合制作砖陶。然后是取土,要采挖地面表层约一米到两米半之间的、杂质少、不含沙的一层。然后是晒土(一般十到二十天)、椎土(将土块敲碎、散开)、土(放进石臼舂捣)、磨土(用石磨磨成粉状)、筛土。《四库全书存目提要·造砖图说》中这样记载:“掘而运,运而晒,晒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筛,凡七转而后得土。”这一系列操作,标志着土从紧到散,从粗到细,从芜到精,从杂到匀。与制作普通方砖不同,用于金砖制作的土还需要以下的工序:沥浆、泥和踏揉。明代《请增烧造工价疏》中,这样记载了这些工序:“其泥也,必池以滤之,由三级之筒,过三级之箩,且池以晾之,瓦以晞之,弓以勒之,脚以踏之,手以揉之,凡六转而后就。”仅说“揉”这一步,像揉面,对每一团泥反复推揉,施展各种专业手势:菊花揉,羊角揉,直揉到泥中的小气孔无处容身,直揉到泥团的切面“断之无孔”。金砖,明代需要五个月,现在也需要四个多月。装窑之后,窑火要持续不断烧四个多月。

铺设方法

在铺设金砖时,先垫层处理。普通砖墁地可用素土或灰上夯实作为垫层。大式建筑的垫层比较讲究,至少要用几步灰土作为垫层。重要的宫殿建筑常以墁砖的方式作为垫层。层数可由三层多达十几层,立置与平置交替铺墁。其间不铺灰泥,每铺一层砖,灌一次生氢氧化钙,称为“铺浆作法”。

验收

明清以来,随着官式建筑技术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料管理的标准化验收体系也逐渐建立。明嘉靖时期,工部虞衡司建验试厅,专司物料的检验,据《大明会典》记载:“凡所用物料,若验收合格,则给进状寄库。月逢九,会巡视库藏科道官,进库验收,不堪者驳易。”由于物料的种类非常庞杂,质量的好坏也很不一致,非专门人员无法辨验,因此,各库又有辨验铺户的设置,铺户即是选定各行业商铺专业人士负责物料查验。《大明会典》规定甲子库需有专项验收员四名,丙字库两名,丁字库四名,戊字库验试匠两名,乙字库三名,承运库三名,广积库辨验发射药匠一名,这些验收员以三月为期,三月期满,则轮班任职。明代的金砖标准是:坚莹熟透,广狭中度。清代的金砖标准是:面背四旁颜色纯青,不见燥纹,毫无斑驳,且端正完全,没有坠角,敲起来声音响亮,脆如钟磬。

清工部设立了包括都吏科、营造科、柜科、砖木科、杂科、夫匠科、皇木场、木仓、收掌所、琉璃窑、料估所等在内的多个物料管理部门(246-00。工部在物料收取时规定(康熙帝二十三年):“交送物料,若不精好,经收验官人验看,如果不堪用,将铺户、匠役惩处,令其换送。”

储存

明初,由于北京城内的玉河可以行船,因此从运河运来的方砖可以直抵地安门外鼓楼前东侧的方砖厂。贺仲轼《两宫鼎建记》中记载:“查得苏州市方砖在厂现贮者一万余个。”这里所说贮存方砖的“厂”即指今北京鼓楼大街路东之方砖厂。《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也记载了“苏松七府造金砖,并徐州采办花石贮鼓楼下备用”。现在的方砖厂胡同即以明初方砖厂而命名的。当时,金砖的运输也多是经运河和通惠河运至北京市的。

此后金砖解运金砖抵京之后,先由工部派员严格验收,然后皆存贮在通州区。历史上通州区先后曾有两个金砖厂,大体以通州石坝码头建成为界定时间,此前即明嘉靖七年前,苏州窑金砖到通后储存在现今梨园镇砖厂村的金砖厂,因那时入京的日用百货、皇家建筑材料,均在张家湾的上码头起卸转运。在此之后,南来的金砖运到石坝验收,验收后于金砖厂储存。工部根据工程规格(有时要事先定造)、用项,派员到通州金砖厂再次挑选,然后将选定的金砖经陆路运到京城或施工现场(如明代十三陵,清代的东西陵,承德避暑山庄等)。

相关文化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宫举办“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馆藏的“明代万历朝细料方砖”在京展出。

参考资料

你在故宫踩的砖,都来自这个地方!.光明网.2023-12-06

..2023-12-06

相城的这抹“金”,装扮了紫禁城的秋!.澎湃新闻.2023-12-06

御窑金砖:水磨柔化作金石坚(潘向黎).江南时报.2023-12-07

..2023-12-06

《雨花》2023年第2期|“新时代山乡巨变作家行——著名作家看相城”小辑.中国作家网.2023-12-0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