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茂(1513年7月6日~1593年1月17日),字养实,号石汀,南直隶徽州府歙(今歙县)人,宋南渡秉常公十四世孙,明代官员。
殷正茂幼年好学,并且极为孝顺。1547年,殷正茂高中进士,不久后由行人之职升为兵科给事中,他办案公正,使许多受冤之人得到清白。1554年,殷正茂弹劾罢免南京刑部侍郎沈应龙。随后其率同官劝谏,忤怒了皇帝,不久他被外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按察司副使,历任广西、云南省、湖广兵备副使,最后任江西省按察使。1567年,古田的僮族人韦银豹、黄朝猛发动叛乱,殷正茂与提督李迁征调了土兵和绿营共计十四万人进行平乱。韦银豹被迫把一个相貌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首级献给殷正茂。殷正茂向上报捷,被晋升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此事败露,殷正茂因此上书弹劾自己,朝廷不予追究。
1571年5月,殷正茂写就了长达六千余字的《运盐前议疏》上奏朝廷。1571年9月,殷正茂以广西巡抚身份代行提督两广军务,亲自带兵抵御倭寇,并共俘虏和斩杀倭寇1075人。殷正茂在广东省御寇的同时,还对当地民众反抗朝廷的活动进行了有力的镇压。不久,殷正茂晋升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1575年,殷正茂改任南京户部尚书,凌云翼接替殷正茂的原职。后来因李幼孜教唆,殷正茂遭到谏官詹沂等人多次弹劾。1578年,殷正茂以生病为由,辞官回乡。3年后,朝廷再度起用殷正茂为南京刑部尚书。1593年1月,殷正茂去世,时年80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歙县殷氏的始迁祖是南宋末年的殷恂,南宋德祐年间,他以部校(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的身份率领军队跟随贾似道从杭州市(今杭州)出发。在经由新安池口驻扎到芜湖市参与的那次战役中,军队溃败,殷恂则率领着残余的士兵沿着原来的路线返回新安,于是就定居在了城南门,世人传说的殷公井,就在他当时居住的地方。其后几代在地方上名望颇隆。但到了十世孙殷正茂时,殷氏家族已逐渐没落了。
殷正茂,1513年7月6日出生,南直隶徽州府歙(今歙县)人,有殷性、殷恒两个兄长。殷正茂由祖母胡姓养育成人,幼年好学,并且极为孝顺,他将二叔视作自己父亲一样孝养。其父殷鐄,早岁迫于生计,经商于淮扬、吴越间,并常写信给殷正茂,叮嘱他刻苦读书,他常并且告诫他殷家向来重视和推崇诗书礼仪,希望他应当继承先人的教诲,一定不能自甘堕落。更何况,想要立身处世、修养自身,使父母荣耀、使名声远扬,不依靠诗书是不可能做到的。1534年,殷正茂补录成为了县学的生员(秀才),他的父亲殷鐄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就从淮扬地区返回家乡,从此以后不再外出客居他乡经商。殷鐄对殷正茂表示自己对他没有过多的追求,只希望他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并且不要做出有辱家门的事情就足够了。
为人正直
1547年,已经35岁的殷正茂苦读群经多年,终于高中进士,由于名次靠前,不久由行人之职升为兵科给事中。任内他公正办理案件,多次指出官府中的不法行为,并报奏朝廷,使许多受冤之人得到清白。1554年,殷正茂弹劾罢免南京刑部侍郎沈应龙。按品级,给事中只不过是从七品的小官,但由于有言官和侍从之臣的特殊身份,负有钞发章疏、稽查违误之责,可以对高级官员进行监督弹劾,地位实际上比较高。殷正茂以不畏权贵、正直敢言的形象在朝廷中逐渐引起内阁的注意。例如当时京城的军队中存在着很多虚报兵员、冒领军饷等弄虚作假的事情。提督平江伯陈圭与严嵩家联姻,当时的人对这种情况都不敢去询问、查究。殷正茂巡视京营时,弹劾了陈圭诸多不法之事,严嵩父子及诸勋贵皆对他怀恨在心。后来明世宗进行斋醮法事,殷正茂率同官劝谏,忤怒了皇帝,将被处以廷杖,被人劝谏得免。不久他被外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按察司副使,历任广西、云南省、湖广兵备副使,再迁江西省按察使。
镇压平乱
1567年,古田县的僮族人韦银豹、黄朝猛发动叛乱。韦银豹的父亲韦朝威,在弘治年间曾在三厄打败官兵,杀死了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正德年间还曾攻陷洛容。嘉靖年间,韦银豹和黄朝猛劫杀了参政黎民衷,提督侍郎吴桂芳派遣典史廖元去招降他们。后来提升廖元为县主簿,让他留下来镇守,然而韦银豹多次背叛投降的约定,反复无常。1569年冬天,朝廷商议决定大规模征讨韦银豹、黄朝猛。朝廷提拔殷正茂为右佥都御史,去巡抚广西壮族自治区。
1570年,殷正茂与提督李迁征调了土兵和绿营共计十四万人,命令总兵俞大猷率领军队先夺取了牛河、三厄等险要之地,随后各路军队接连攻克了东山凤凰寨,把叛军逼到了潮水。廖元引诱壮族人斩杀了黄朝猛,韦银豹陷入困境,便让他的党羽暗中斩杀了一个相貌与自己相似的人,把首级献了上来。捷报奏报朝廷后,殷正茂被晋升为兵部右侍郎,仍然担任巡抚一职。朝廷把古田改名为永宁州,设置了副使和参将进行镇守。不久,佥事金柱捕获了韦银豹,殷正茂因此上书弹劾自己。朝廷下诏在京城将韦银豹处以磔刑(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对殷正茂不予追究。
提出贩盐之策
1571年5月,殷正茂在平定了“古田之乱”后,随即向朝廷奏准古田善后事宜,增兵设防,以图长治久安。这些善后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经费,特别是添兵设防后,产生了此后每年都要支付的“年例之费”。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素称穷壤,日常军费尚需他省协济,新增的“年例之费”更无着落。殷正茂夙夜系心于经费之事,突然想起他督学广西时曾见省城桂林市的城墙,墙体之坚实,规模之宏大,均在江、浙、齐、楚等富裕省份之上,因此寻思当时哪来如此浩大钱粮办此宏大工程。殷正茂于是查阅《广西通志》,得知该城墙费银近二十万两,全部来自元末广西监宪也儿吉尼官运海盐所得盐利。受此启发,殷正茂欲仿而行之,以所获盐利充古田善后经费。于是,殷正茂周询密访,详细调查从广东省贩盐至广西桂林经全州县转卖邻省湖广衡州、永州市等地的种种细节,然后仔细核算,认为能获厚利。在此基础上,他写就了篇长达六千余字的《运盐前议疏》,并上奏朝廷。
抗击倭寇
1571年9月,古田瑶人作乱,南京湖广道御史陈堂提议:“今督臣殷正茂才望可倚重,皇上以任度者任正茂,则正茂必能以度之讨淮南西路者自任,贼不足平矣。”虽一些大臣表示反对,但内阁重臣张居正认为只有殷正茂才能稳定广东局势,于是力排众议,主张任他为两广总督。随后殷正茂以广西巡抚身份代行提督两广军务。殷正茂到任不到一个月,倭寇就进犯广东省的高、雷等州。原先,倭寇较少涉足这一带,明朝官军在此设防也不严密。殷正茂接到倭寇侵犯的报告后,立即督军追击,他建议守巡官划地分守,并迁徙濒海谪戍之民于云南省、四川省、湖广等内地,以绝倭寇向导。殷正茂亲临一线,激发了官军的斗志,不久,就攻克倭巢,俘虏和斩杀1075人,首战告捷。
1572年2月,倭寇分道进犯石城县,杀千户黄隆,又攻陷神电卫城。吴川市、阳江市、高州市、海丰县等地也遭到侵扰。作为一省的军事主官,殷正茂深感履职不力,一边上书汇报敌情,一边自我弹劾待罪。幸好兵部以他履新不久未予深究,皇帝也宽慰并勉励他。随后殷正茂迅速整顿军队,重申纪律,四处追剿。闰二月,官军在新宁、高州、雷州市将进犯的倭寇分别击溃,共斩获二百余人。五月,倭寇再犯广东广海等城,又转入高、雷、廉、琼等州境,所过之处,焚劫杀掳,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殷正茂一方面紧急调兵遣将,分头堵剿,另一方面上奏请求从严处分失职的地方军政官员,拢聚人心。电白区知县蒋晓、锦囊所千户侯安邦因弃城逃遁,朝廷下令逮捕审讯。此役,官军先后也有不少斩获,再次稳定了广东省沿海的形势。在广东御寇的同时,殷正茂还对当地民众反抗朝廷的活动进行了有力的镇压。不久,殷正茂以功累加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1574年冬,倭寇进犯双鱼所。这是一处临海孤城,难以救援。守御的官兵因近两年未受倭寇侵扰,守备松弛,倭寇骤然攻至城下,慌乱一团,失去坚守信心,城池被倭寇攻破。殷正茂得报,大为震怒,下令处分总兵等官员,命其戴罪立功,又紧急调集援兵,分路会剿。殷正茂预计,倭寇海上无船接应,官军会攻双鱼,倭寇势必向内陆逃窜,而儒峒是其必经之地,在此设下埋伏,定可以逸待劳,大获全胜。乃令总兵官张元勋依计而行,倭寇果然中计。此役官军擒杀倭寇812人,解救被掳民众61人,缴获武器、马匹无数。不久,殷正茂又亲率官军在电白区剿倭一千余人,有效地维护了两广的安定局面。
辞官离世
1575年,殷正茂改授南京户部尚书,以凌云翼接替殷正茂的原职。次年改任北京户部尚书,从此告别了在一线抗倭的生涯。升户部尚书后,殷正茂力劝万历皇帝大婚不应浪费,万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仅此一项便节省了480万钱。然而,张居正把殷正茂所赠送的鹅毛制成的毛织品转献给了慈宁太后当作坐褥。李幼孜想要与殷正茂争宠,便暗中指使谏官詹沂等人弹劾殷正茂,在这种情况下,殷正茂只好多次以生病为由,向朝廷请求辞去官职。
1578年,殷正茂辞官回乡。3年后,朝廷再度起用殷正茂为南京刑部尚书。张居正去世后的第二年,御史张应诏进言表示殷正茂用两个金盘,在盘中栽种着高三尺左右的珊瑚,贿赂张居正,又拿金珠、翡翠、象牙馈赠冯保和张居正的家人游七。殷正茂上疏辩解,请求休假,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1593年1月,殷正茂去世,时年80岁。
主要成就
广铸钱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铸钱1900万贯,每贯5000文,工部铸十分之六,南工部铸十分之四。令“黄铜照例行户部买办”,以供铸钱之用。可见,铸钱的工本费也是用银子来支付的。以上铸造,共需用工料银3282万多两白银,而户部太仓库只贮有153万多两银,供给京师、戍边尚嫌不足。由于一时无法筹措出这么多的银子,只能改为每年陆续铸造。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兵科给事中殷正茂上言,鉴于财用不足,惟有铸钱“可助国计”,但是两京所铸钱用铜价格太高,得不偿费。
因此殷正茂建议可以开采云南省的铜矿,将开采出来的铜从四川省运送到湖广地区的岳州府城陵矶。城陵矶这个地方商人和店铺聚集,各种物品丰富而且价格低廉,并且这里是处于南北位置适中的地方,可以开设铸钱局进行钱币铸造。此外,那些购买铜的费用、租赁运输工具等各种费用,应该用云南的盐税收入和四川的府库积蓄来支付。同时要设置职位重要的总督官员,挑选合适的主事官员专门负责这件事。估算下来,每年花费在工本上的银子不过三十九万多两,却能够铸造出铜钱六万五千万文,这些铜钱价值白银九十三万多两。除去工本费用之外,每年还能获得利润白银五十三万多两。这些钱足够稍微缓解一下国家的燃眉之急了。
变盐法
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时任广西巡抚的殷正茂在平定古田起义之后,为了振兴地方财政、解决军饷问题,上疏朝廷,希望对广西盐法实施改革。他仿效元代广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的先例,主张实行官运。具体做法是:每年由官府出资购买七万余包广东食盐,统一由广西各卫所士兵运至桂林市发卖,一部分供本省民众之需,一部分销往湖广南部的衡州府、永州市诸地,即所谓“官搬官卖”。运盐所需船只也由官府出资建造,每年运三次,每船每次可装载食盐三百五十包,其中三百包为代官府运送,其余五十包的利润作为旗军的报酬,所有官运食盐的纳税办法依照盐商方式办理。通过实行官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每年可获得二万两白银左右的税收,大大缓解了当地的财政压力。
殷正茂在《运盐前议疏》中指出:“在广西贩卖的食盐大多出自广东省,然后途经广西销往湖广衡州、永州诸地。由于路途遥远,水情险恶,沿途又常有傜、僮劫抢,盐商为弥补损失,致使盐价走高,百姓难以承受。”殷正茂建议:“令官出资本,岁买盐三百艘,逐时估消息,收其奇赢。可以不烦朝廷,不用民力,而广西岁饷数万金充然有余”。并且预计“且十年之后,舳舻交通,货物充牣,广西壮族自治区遂为富藩矣”。该方案完备具体,共分“议法守、明赏罚、计工本、造官船、谨防范、限时月、禁私贩、明职掌、谨始事”九条,每一条均有极为详细的论述,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很快就批准落实。殷正茂《运盐前议疏》所创“广西官运”之法由于成效显著,一直被沿用到明朝末年。史载:“(殷正茂)建「委官运盐」之议,以其息充军饷,综理详密,军需赖以不匮。终明之世,增损其法而行之,卒莫能易。”
抵御倭寇
广东省一地,海岸线长,地形复杂,守备难度很大。在分析了数次倭寇侵扰的过程后,殷正茂发现了一个问题:官军主要集中在有限的据点,广阔的沿海各地,有如粗疏的巨网,一旦示警,即便反应迅速,也因路途遥远而经常错失良机。因此,他上书朝廷,请求增设将领。很快,兵部复文同意。其次,按照明初定制,地方卫所军士,其子孙也入军户,世代充役。到了明朝中叶以后,由于负担太重,军户或逃或绝,已经无法为卫所提供高素质的兵员。在实战中对此体会颇深的殷正茂,也与当时的著名将领、同乡戚继光一样,提出了训练土兵的主张。他要求设练兵参将一员,招募土人,从中选出把总、哨官、哨队长,编成队伍,后练成20营,战绩出众。再者,倭寇自海上来,近海的岛屿经常被他们作为临时基地。如果明军仅在陆地上防御,显得十分被动。因此,建立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海上作战队伍很有必要。于是,殷正茂请求朝廷同意在肇庆府治的近郭,建设船厂,预行建造。以备不时之需。得到朝廷的批准。
最后,殷正茂为了能专心应对外来侵略,他采取了两个办法预防倭寇的内应。首先,他建议守巡官划地分守,将濒海谪戍的民众迁徙到云南省、四川省等内地,预防这些对朝廷素有不满之心的人成为倭寇的向导;同时,对接受招抚的原叛民敢于使用。比如,澄海区人许瑞系曾起兵反明的曾一本的舅舅,曾一本被捕后,许瑞收其余众西遁,活动于惠州与广州市之间,后受招抚。殷正茂让其破倭赎罪。隆庆六年(1572年),许瑞出兵攻剿倭寇,生擒78人,斩首25级。殷正茂迅即上奏朝廷,请授职衔,以示优异。
巩固海防
隆庆六年闰二月,提督两广军务右侍郎殷正茂条议四事:一,分汛地,言巡守兵备各官移徙不常,故董治靡及,百务废弛。宜令广东省巡视海道,驻东莞南头城;分守岭南道,驻省城;分守岭东道,驻惠州府城,往来海丰县;分守岭西道,驻高州府城;分守海北道,驻雷州府城;广州兵备兼分巡道,驻新会区县城;岭西兵备兼分巡道,驻肇庆府城,往来德庆、罗定江;南韶兵备分巡道,驻韶州府城;惠州兵备分巡道,驻长乐县城;海防兵备分巡潮州道,驻潮州府城;海南兵备分巡道,驻琼州府城;海北兵备分巡道,驻廉州府城;监军道随军调度。
从此以后,在补充推选各道官员的空缺职位时,就在他们的任职文凭上注明各自要分驻的地方,以便他们开展工作。其一,讨论关于流放、发配事宜。说漳州市、泉州市、莆田市这些地方的人,因为犯罪而被贬谪去戍守边疆的,按照惯例会被编派到五岭以南靠近海边的各个郡县。然而这些人大多喜欢惹是生非、制造动乱,每当倭寇入侵的时候,他们往往就充当向导,这是如同心腹大患一样的问题。应该改变将他们安置在沿海地区戍守的做法,把他们发配到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广等地区去戍守。其他沿海的各个郡县不能再把他们编派发配过去,以此杜绝他们与外敌勾结的隐患。其一,讨论招募士兵的事情。说本地的士兵擅长水战,浙江省的士兵擅长陆战,而广东人大多主张训练本地的士兵,将领们大多主张招募浙江的士兵。我认为,士兵关键在于训练,(本地士兵和浙江士兵)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训练士兵取得成效是为了应对日后的情况,而盗贼的祸患却是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请求招募六千名浙江士兵,再加上一万二千名本地士兵,编成三十个营,用来准备征伐和剿灭盗贼。其一,讨论关于民壮(民间征集的壮丁)的事情。说各个府、州、县征调编选民壮的时候,动不动就以抽取一部分民壮的费用来接济边疆为借口。却不知道抽取费用的提议起源于过去有人隐瞒、侵吞(相关费用),所以才取用其中多余的部分来接济边疆。如今既然已经设置了官员来操练(民壮),把他们编成了队伍,他们都成了地方武装,和过去的情况不一样了。而且岭南沿海地区的危急情况比北方九边(明朝北方九个军事重镇)还要严重,怎么能再拘泥于以前的说法呢。应该暂时停止抽取(民壮的费用),等事情平定之后再另行安排。殷正茂奏章呈上去后,朝廷相关部门商议后都认为这些提议可行。皇帝于是批准并下令施行。
个人作品
殷正茂著有《运盐前议疏》等。
史籍记载
个人生活
殷正茂是护送赵构南迁的宋右武大夫殷秩(字秉常)的十五世传人(殷秩十四世孙),与张居正是同僚。殷正茂的父亲常写信给殷正茂,叮嘱他刻苦读书,并告诫他:“殷家向来敦崇诗礼,你要秉承先人之训,不可堕落。何况想立身行己、显亲扬名,舍弃诗书是无法实现的!”每次回家,必然监督孩子学习。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殷正茂苦读群经多年,终于高中进士,由于名次靠前,不久由行人之职升为兵科给事中。任内他公正无私,多次指出官府中的不法行为,并报奏朝廷,使许多官府中不法之人胆寒。(网信商丘市评)
正茂在广时,任法严,道将以下奉行惟谨。(明张廷玉评)
吾捐百万金予正茂,纵干没者半,然事可立办。(明大学士高拱评)
皇帝的宽容对殷正茂是莫大的鼓励。(合肥日报评)
夫今人情,以禁近补外,非信卓轹通方之才,鲜不务矜体局,为名高,多所弗屑;及抑郁久,而懈生,索然萎薾,至变其初者有矣。而公议概著于立朝,既杰杰如彼;及仕历诸藩,又各循循焉以其职效。如此即三仕,一官历十有二载,而志益竞、业益起,曾不以摧掊抑郁之故自诡其平生,皆人所难也。公(谓殷正茂)不出此,独坚忍以累行,迟久以俟时,譬松栢处于深山,零霜雪、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也。岂不毅然独立,落落伟丈夫哉。(《赠石汀殷大参擢江西总宪叙》评)
鲸鲵尽戮,地方敉宁,公之功可能也;驱见在之兵,当猝然之变,在自战之地,御必死之贼,兵不别调,役不淹时,而全师奏捷,其功不可能也。廕赉之典,尚未足酬,简在帝心,大畀有日。(明张居正评)
公之功顾不伟欤!昔我先臣襄毅韩公(谓韩雍)、新建王公(谓王守仁),尝帅永保田州之旅,讨平修荔八寨,谈者至今美之。余谓两公即用兵神矣,其时江广土汉之兵调者几何?所馈饷当几何?即克有功矣,其为日又几何?乃公所征师及军兴费,率不逾十万,而成功之速复过之。则公之功,固无论弘正中用兵诸臣,即两公者,且瞠乎后矣!公不惟上弭天子南顾之忧,而耀我一统之威灵,解我生民之怨毒,则四夷且益辑而万邦且用休,所以绥国家无疆之祚者将在兹矣!诗曰“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匡王国”者,公其有焉。(《《奉贺大中丞石汀殷公平古田序》》评)
南岭诸山,介惠、潮,郡邑内域,非如岐黎,负固世济,未易驯扰;亦非有深谋异计,敢与我角。特以幽崕邃窟,政法难周,含愤苦苛,逋逃丛集。所产矿冶,悍鸷乌合,号召土著,役使牟利。失利则鼓煽啸聚,出肆流劫。上人厌闻而莫之省问,彼得日益恣。……当事者目此积蔓徒付长叹,内揣虚匮,仍袭招安。贼亦以听抚啖我,阳顺阴逆,喜则人,怒则兽,日以憸械伺上。苟不及时悉尽芟除,则臃肿溃裂,不仆不止。东人曷能有瘳!公(谓殷正茂)精察脉理,深达本标,痛此决裂极敝,不复踵姑息,必彰挞伐,且料贼情如指掌,筹戎务若执券,号令严明,兵行不犯,度支谨节,用出有经,众正顺动,踊跃前进。一鼓而剪羽翼,再鼓而执渠魁,三鼓而捣巢穴,数纪妖氛,一时销息。费省百倍,功收万全,洩神人之宿愤,伸邦家之明威,纾主上忧勤之怀,贻东人安堵之乐,文猷武烈,今昔称难。公抑自欿,忧形眉睫,每谓:“吾书生尔。孙吴之学,素所不道。顾膺兹责,揆今时事,不得不大痛创至此。然以千万之命,岂无横罹锋镝者?”乃汲汲讲求善后良图,冀生东人于有永。苟为不然,则兵戈相寻,何有穷极?天地大德,岂容灭息?故宪虑訏谟,建置屯御,精核吏治,是在节制;联络耕守,简比什伍,捍灾御患,是在将领;章宪法守,谨始杜渐,禁凶保良,是在监司;修政敦教,省刑薄敛,爱养拊揗,是在良牧。我公为东人虑至深。(《天山草堂存稿·贺大司马石汀殷公平寇肤功序》评)
夫新都(指徽州)以文献辅首善馀二百年,先后都上卿者十馀曹,皆国老也。概诸德善、勋劳、功伐,不必皆同;即福泽、声名、天人之徵,应亦异。要必于人为全昌,于天为单厚,宜莫如公(谓殷正茂)。当言责则尽言,当官守则尽职,自掖垣而藩臬,更仆未易悉数之。……人言公致力中外,不谓不劳;七十之年,不谓不暮。乃公犹有少壮之色,卧起饮食自如,此遵何术也?公言否否,有术则有心,吾无心也。人怒亦怒,吾怒不藏;人劳亦劳,吾劳不竭。人有违言,叱咤俱废;既谢罢,则谈笑而道之。事至而解其纷,不避胼胝。既就寝,其卧于于。吾无所庸吾心,天予吾难老者此尔。由今以论往昔,则古人与俱。公之自镜者三,盖三寿也:洞洞奉盈,则疏太傅(谓疏广);翼翼昭事,则卫武公;于于而卧羲皇,则被衣、齧缺。三寿作朋,于公伉俪得矣。(《太函副墨·达尊偕老篇》评)
此公平两广功最伟,然亦倚江陵(谓张居正)信任,故能成功。(《明史列传拟稿》评)
夫士之殉名,可动于朝廷,不可孚于里闬,何也?地愈近则睹之愈亲。君子是以愧屋漏而严对越也。吾见公(谓殷正茂)之居乡矣,由由然与之偕也,兢兢焉无失也,抑抑乎其居卑乎,恢恢乎未有涯也。未尝揭竿而趋,建幡以告,簧鼓以市众。若夫人者,一以为人、一以为己者。而国之人罔不是孚,不介绍而亲,不要结而合。彼何以然哉?无亦秉彝之良,若或枢之而莫得其运之者耶?是直道之行也,三代之公也,乃徵诸野矣。吾是以跃然而喜也。……公之居乡则既可徵矣,廼若立朝之节、分符之略,凡所莅,咸卓然可纪,而大者在两粤。……公秉公振纪,靡所徇恤,其黜贪横也、抑豪并也、惩玩弛也、拒关节也,皆彼憸壬者所不便而毅然以身任其怨,于是,戴者在野,嫉者在朝,而岌岌乎岩岩者且撼矣。赖天子明圣,公勋德炳赫不可掩,故靡得而间云。而南北八座,曾不席暖。盖耕而食者顺则而不庸,议而沸者闻声而尽力。公于是卷其未尽之蕴,浩乎不可留而岩栖川观者且十年所矣。夫以公居乡之孚若此,功烈之伟若彼,视履其旋,恶乎有喙三尺曾是不稽,而猥泥往古乡云里云?是且乡为窦而里为径也,不亦舛乎!吾是以拊几而吁也。虽然,余浅之乎知公矣!公卷舒无心,出处视义,方且邀乐于不贷,葆真于无营,世态浮云,曾不足以当其一瞬。而余乃耿耿焉若为公有所未慊焉者,余则陋矣!公与庄夫人偕老而康,望之者以为期颐以上无论也。(《素园存稿》评)
公姱节好修,雅为乡邦所矜式。与物无竞,如卓褒德(谓卓茂);待以举火,如晏大夫(谓晏婴);望庐质成,如陈寔(谓陈寔);薰德而善良,如阳谏议(谓阳城)。盖自释褐至拂衣,五十年如一日也。慕谊者欲久其师模,蒙恩者欲久其惠泽,有不举首加额愿公寿考者乎。(《漱秇堂文集》评)
后世纪念
殷尚书坊
殷尚书坊位于歙县城北6公里殷家村,明万历四年(1576年)立。时殷家村人殷正茂,历任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万历皇帝谕立坊褒奖。该坊三间三楼,四柱通天,开间12.2米,通高11.5米,灰凝石,梁柱粗硕,浅镌锦纹图案,典雅而威重。楼枋刻“忠实勋庸”四大字,上加“玉音”二小字,额枋刻“尚书”二字,落款为“户部尚书前奉总督两广军务兼理两江总督盐法巡抚地方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殷正茂立”。万历皇帝还追赠其祖父殷頫为兵部右侍郎、资政大夫、户部尚书,其父殷頫为兵科左给事中、兵部右侍郎、资政大夫、户部尚书,并立坊显荣。
大司徒坊
大司徒坊建于万历五年(1577年),位于尚书坊的斜对过。四柱五楼,开间9.55米,高11米,龙风板上刻“诰赠”二字,四楼楼匾上刻“大司徒”三字。殷正茂为表孝心,对该坊大加雕琢:4柱前后置8只大石狮,直柱、雀替、额枋和檐下翼栱上都细刻曲线优美的花卉、流云图案,大梁上用深浮雕,有双狮抢球、双鹤翔云、麒麟曜日、双凤朝阳等图案。
参考资料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正气茂然 (五十五).澎湃新闻.2025-03-02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中华文史网.2025-03-02
徽州歙县抗倭英雄—殷正茂.合肥日报.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