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出生于旧金山,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1897年,他曾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但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只上了一个学期就因为缺乏资金而退学。
杰克·伦敦出生于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从幼年开始做过报童、码头小工、帆船水手、麻织厂工人,曾因偷蚝被捕入狱。他边读书边工作,后来加入淘金者的行列,24岁成为职业作家。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和出版了很多部小说,讲述美国下层社会人民的故事,揭露资产阶级的黑暗。一生共创作150多部短篇小说,19部长篇小说,3部剧本以及大量评论及特写。代表作有《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北方的奥德赛》,在他成名后,追求享受,1913年创作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后因家庭纠纷和经济原因,酗酒成瘾,于1916年逝世,享年40岁。杰克·伦敦的小说善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他将19世纪末兴起的各种文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浪漫主义侧重于对想象和情感的描写,多用夸张的手法。其作品除浪漫主义外,还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以及“荒原”意识。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对生命本身的崇拜,追求生命原始形态、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杰克·伦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是继马克·吐温之后美国又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同时也是记者、社会活动家,是商业期刊小说的先行者之一,他以文学创作赢得了享誉世界的盛名,也因此累积了财富。评论者认为杰克·伦敦的文学作品是文明的头脑与原始力量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人类的朝气与勇敢气质。他在文学史上有“美国马克西姆·高尔基”之称。他的小说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刮起了一股雄健、锋利、清新之风,使创作与生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的进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杰克·伦敦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生的。他的父亲威廉·亨利·詹尼,是星相家,自称詹尼教授,母亲弗洛拉·韦尔曼是招魂降神的巫师。伦敦未出生时父亲已与母亲离婚,因为父亲不喜欢孩子,并且威胁伦敦的母亲生下孩子就抛弃他们。母亲坚持生下孩子后又嫁给旧金山的约翰·伦敦,因此改名为杰克·伦敦。其继父约翰·伦敦做过工人,后务农,几经波折后又失业。
杰克·伦敦的母亲因为忙于音乐、演讲和降神等事情,所以疏于照顾伦敦。伦敦是由黑人乳母珍妮·普仑提斯喂养长大,乳母待他视如己出,但他毕竟是生活在没有母爱的家庭里,他通过神经性贪食症来排遣没有母爱的寂寞感,从5岁时便开始偷偷喝酒,并称自己为“不健康的孩子”。
生活的艰难使得杰克·伦敦自幼就常常随着他们的家人为了生计而搬迁。1883年,7岁的杰克·伦敦随一家人租赁一辆马拉大车,又一次搬迁,移居到城南圣麦托的一个土豆农场。当杰克·伦敦8岁的时候,他全家再次搬迁,搬到距离旧金山18千米的郊区奥克兰镇。他会把时间用到看书上。不到9岁,他已经熟读了《阿尔罕伯拉》。1887年,11岁的伦敦便利用上学前或放学后的时间卖报纸以补贴家用。伦敦只上过小学,1890年,13岁的伦敦就离开了学校进入一家罐头厂做工人,甚至一天工作二十个小时,饱尝生活艰辛。他的短篇小说《叛逆》描述了其童年时期的生活。杰克·伦敦也渴望读书,他是当地图书馆的常客,经常借阅关于旅游、航海、冒险的书籍,同时书籍也让他有了闯荡世界的想法。同年,伦敦只身驾驶小船穿过暴风雨中的旧金山湾,由于结识了劫蚝贼,他起了铤而走险的念头。于是他向乳母借了三百元钱买了艘小帆船过起袭劫蚝床的日子。同时,他依然不忘读书并通过劫蚝所得,将三百元钱还给了乳母,之后又参加了捉拿劫蚝贼的水上巡逻队。
1893年,17岁的伦敦受到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一书的吸引,以水手的身份登上开往高丽、日本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海豹捕猎船,开启长达90天的海上航行。在到育河流域的路上有一条凶险的河道,只有伦敦能够驾船通过此道,他来来回回的驾驶所有船只通过,获得全员赞誉,并从中获取了宝贵的航海经验。同年,由于经济大恐慌伦敦在黄麻厂做起苦差事。他在母亲的建议下投稿了当时的征文比赛旧金山《呼声报》。只受过小学教育的伦敦首次表现出他的写作才能,他写的《日本海岸外的台风》荣获头奖并获得25美元。由于经济不景气,伦敦换了新的工作。新工作也没有很顺利,因为伦敦的到来而失业的工人自杀了,这对他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894年,由于失业工人众多,伦敦打算参加随请愿工人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集会请愿,但他没有赶上队伍出发的时间,于是开始了沿铁路线流浪的生活。他学会了编故事并以此乞讨,后因此入狱。伦敦感受到资本主义的残酷无情,也不再向往流浪生活。他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往社会主义并决定从事脑力劳动。
1895年,出狱后的杰克·伦敦回到奥克兰读了一年中学,期间先后在学生杂志《保卫》上发表了十篇小说和论文。他读了一年中学便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在一学期后又被迫放弃学习做洗衣工人。1896年,伦敦在姐姐的支持下加入了淘金队来到阿拉斯加州以东的道森城,却得了败血症于当年6月返乡。他虽没淘到一粒金沙,但是他在北方的见闻成了他后来创作的宝贵素材,从此开始创作生活。
职业生涯
回到奥克兰的伦敦一边写作一边参加邮局的招工考试。他把等待邮局结果的时间用于写作。伦敦曾记录自己在近两年时间80篇稿子被退回400多次,只有15篇作品被录用,但他坚信自己能成功。在伦敦快要放弃写作的时候,当地杂志《大陆月刊》录用了他的短篇小说《为感路的人干杯》,稿费也只有5美元。直到短篇小说《死上千次》在《黑猫》杂志发表并获得40美元。伦敦因此受到鼓舞决心致力于写作,甚至放弃了邮局给他的职位。
1899年,《大西洋月刊》收录了伦敦的《北方奥迪赛》并支付了120美元稿费。1900年,修顿—米佛林出版社出版了伦敦的一系列阿拉斯加州故事,并以《狼子》为书名。此时,伦敦真正拥有了作家的名号,其他杂志社纷纷录用他的文章包括之前的退稿。他的《狼子》问世后广受好评,人们称他为“克朗代克的约瑟夫·吉卜林”。马克卢出版社每月资助伦敦125美元支持他在一年内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1902年,伦敦出版了最佳短篇小说《人生法则》和《老头子同盟》。同年,伦敦答应美联社派遣南非报道波尔战争的差事,当他到英国参加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时,南非之行被取消了。在英流落的6周,伦敦深入了解群众,写了一篇文学报告《深渊中的人们》。结束英国之行的伦敦去往巴黎和罗马,返家后创作了《雪地的女儿》。同年,伦敦创作了他的杰作《野性的呼唤》。1903年,《野性的呼唤》的出版奠定了他的国际地位。同年出版《人类的信仰》。
1904年,伦敦受赫斯特报系的聘请前往远东采访日俄战争,从前线回来后创作了另一部著名小说《白牙》。1905年,伦敦的书本销售量降低,他将之前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流浪时期的生活文章再次出版,并将这本小说集命名为《大路》。
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和火灾,伦敦目睹了这场劫难以及相处融洽的灾民,同时灵感被激发,创作了小说《生手的梦想》和《界线之南》。此时的伦敦已是享誉全国的作家,拥有丰厚的收入。他开始建造船,完成儿时环游世界的梦想。这艘船也使他濒临破产。1907年,伦敦驾驶自己制造的船冒险,并写了《航行记》,在途中,他创作了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同年,伦敦还发表了小说《赛拳》《亚当以前》《铁蹄》等等。同时开始创作《马丁·伊登》。
1907年,他发表了回忆录《我在社会底层的生活》。对被剥削的人们的深厚情感构成了伦敦一生的基调,因此,他加入社会党,通过演讲、论文和文艺创作向统治阶级提出挑战,为人民发声。同年,伦敦带第二任妻子夏米安·基特里奇环球旅行时开始创作《马丁·伊登》。1909年,《马丁·伊登》问世。
晚年生活
从南太平洋回美后,他先后花了8万元雇人修造大规模别墅“狼舍”。1913年8月18日,别墅落成的当晚就被火烧成了一片废墟。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同时受到社会党指责其在需要资金时肆意挥霍。伦敦为了筹集这笔巨款经常向出版商预支版税,事后再用低质量的作品去抵偿。
伦敦晚年发表了不少廉价、庸俗、反社会的小说并且开始借酒消愁,形成恶性循环。他得了抑郁症并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于1916年11月22日清晨被发现服用药物不省人事,抢救无效,当晚去世,享年40岁。
主要作品
杰克·伦敦一生共创作150多部短篇小说,19部长篇小说,3部剧本以及大量评论及特写,以下是部分作品的介绍。
作品一览
主要作品
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Martin Eden是自传体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出身于劳动者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命运。马丁·伊登决心要在文学创作中建立一番事业,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获得了声誉、爱情和财富。但他成名以后,背离了劳动人民。他自称是个人主义者,信奉“捷足先登,强者必胜”的原则,而他在上流社会里看到的资产阶级各种人物全是势利的市侩,甚至他所爱的罗丝也使他失望。他感到理想破灭,精神极度空虚,终于自杀。小说以生动的形象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空虚,也真实地描写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命运。作品缺乏积极的理想,否定了马丁·伊登的个人主义思想,把主人公的个人奋斗写成悲剧,却没有指出未来的希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是一部以动物作借喻的中篇哲理小说,其间融入了些许“人的元素”。小说写一条南方的狗贝克被骗到北方,被人“从文明的中心扔开,投入原始生活的中心”。贝克是一条体力出众的狗,但它连连遭到鞭笞,被驱使去与狗群争斗,它目睹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尔虞我诈,也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最后这条野性未驯的狗在荒野狼群的呼唤下逃入了森林,变成了狼。野性在原始生物身上复苏了。此刻,本来躲在狗故事后面的杰克·伦敦就像是站在了读者面前——他远非完美,但他是一个强人。小说所映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框定的喻像世界。野性的复苏、文明的危机,这类杰克·伦敦给不出答案的问题使他的心灵一直蒙受着煎熬。这部以北美荒野为背景的小说,被誉为“充实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创作特点
浪漫主义
杰克·伦敦的小说善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他将19世纪末兴起的各种文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浪漫主义侧重于对想象和情感的描写,多用夸张的手法。而杰克·伦敦创造出一种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热爱生命》中,作者将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描绘了主人公身处恶劣环境对生存的渴望,作品用大量篇幅描述环境的艰难以及动物的心理,修辞手法随处可见,情节生动。作品《论北方的奥德赛》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并超越了两种手法的限制。作品讲述印第安酋长纳斯跋山涉水寻找被白人夺去的妻子恩卡,找到后发现恩卡已融入西方环境拒绝返乡并在纳斯杀死白人时燃起斗争。作品描述了三个不同的环境,分别是美洲原住民领地、白人生活的地方和北疆,残酷的环境同时也考验爱情,对环境的描述赋予作品浪漫主义色彩。
自然主义
杰克·伦敦也是将美国自然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从某些特定的角度看,他的作品有很多是通过自身体验,描述适者生存和人性斗争,是在传统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既追求作品客观事实,又兼具艺术性。正是这些艺术兼具事实的创作特点,使其作品充满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真实性被自然主义文学流派视为文学作品的生命。自然主义强调一切都是要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实,无论是从生活琐事到时代社会,从人物言行到风情景物,都要真实。伦敦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的自然主义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野性的呼唤》中西伯利亚雪橇犬赫布兰德·巴克是一条就有人性的狗,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借动物的生存斗争来暗喻人类生存环境的残酷,同时反映了作者认为强者生存的自然主义的创作理念。在小说《生火》描写的北方雪原也是源于伦敦的真实经历,在《生火》中,有关北国严寒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如“狗呼出湿热的气息迅速凝结,在它的皮毛上结成一层薄霜,尤其是下颚部分、鼻孔和睫毛部分,由于呼吸,很快变成白色。”《生火》还反映了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小说展示了人和狗之间的竞争。在雪冻冰封的北国,若不能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结局只会被大自然淘汰。
“荒原”情结
“荒原情结”的民族心理趋向,在杰克·伦敦的北疆小说中表现明显。由于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和城市化的开始,人们担心开拓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正在被消磨。这种文明焦虑深深扎根在杰克·伦敦的艺术视野中。于是他奉行拓荒先民的生活作风、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希望吃苦耐劳的品性、实用实效的作风等能够得到传承。
杰克·伦敦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狼之子》中将他曾去淘金历险的克朗代克荒原作为背景。克朗代克地处加拿大北部北极圈内,天寒地冻,人迹罕至。杰克·伦敦通过真实经历的体验和想象,把各种感受和意念捏合进了故事之中。另两部短篇小说集《他们父亲的上帝》和《霜的孩子》、两部长篇小说《雪的女儿》和《野性的呼唤》也都以北疆荒原为背景。
主要思想
生存之道
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能体现出英雄主义情结和对生命本身的崇拜,以及追求生命原始形态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生命不轻易屈服于死亡。如《热爱生命》《墨西哥人》《一块牛排》等作品强调了“狼的精神”,他认为在残酷的环境中,只有像狼一样坚韧顽强才能生存下去。在《在路上,要聪明》中,他描述了美洲原住民没有盲目崇拜白人的文明,而是懂得随机应变,所以最终活了下来的故事;《万里追寻》中的印第安酋长通过略施伎俩战胜过于强大的对手的故事。这些作品都表示了除了“狼的精神”外,想要在残酷中存活还需要智慧、谋略,甚至是狡诈。另外他还在作品中强调“爱的教育”。如在《墨西哥人》中,主人公为了阶级和民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作品都展示了杰克·伦敦的生存之道的思想——狼性、智慧、爱。
生态意识
杰克·伦敦在其作品中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不要被利益蒙蔽。他希望通过作品引发人们对自然的反思,说明人类的疯狂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作者借作品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不作出改变最终也将走向反噬,呼吁人们不要过于自我,应该关爱动物、敬畏自然与生命、保护环境,将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野性的呼唤》创作于1903年,正值西方资本主义急速上升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然而发展的资本主义却暗藏危机:经济萧条、人性异化、信仰缺失、生态失衡等。伦敦预感到这些危险,把他对现代文明,尤其是生态文明的焦虑,以隐喻的方式写进了《野性的呼唤》。在杰克·伦敦的另一个动物小说《白牙》中也体现了生态主义,小说中的狗就是自然的代表,人类对狗的控制就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对狗的盗卖、驯服、鞭打、奴役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凌驾、滥用、破坏。
人物关系
成就影响
社会方面
1904年,赫斯特集团报系聘请杰克·伦敦去远东采访日俄战争。
杰克·伦敦在耶鲁大学进行《革命》为主题的演讲时,从经济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剖析了一个小时,他的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曾被提名做社会党奥克兰市市长候选人,甚至做过社会党美国总统候选人。
杰克·伦敦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作品充满英雄主义特色,倡导顽强的生存之道。他的作品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生态,避免资源浪费,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创作特色使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文学方面
1900年,24岁的杰克·伦敦出版第一部小说集《狼子》,立即誉满全国。同年,杰克·伦敦在英国贫民窟住的三个月中,深入了解当地生活,回国后出版的《深渊里的人们》使他在美国社会主义者中名声大振。
杰克·伦敦的作品大多出版不久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包括法语、俄语、德语、瑞典语、丹麦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希伯来语等,他的作品在俄罗斯和苏联很受欢迎,列宁就很欣赏他的《铁蹄》和《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是继马克·吐温之后美国又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同时也是记者、社会活动家,是商业期刊小说的先行者之一,他以文学创作赢得了享誉世界的盛名,也因此累积了财富。评论者认为杰克·伦敦的文学作品是文明的头脑与原始力量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人类的朝气与勇敢气质。他在文学史上有“美国马克西姆·高尔基”之称。他的小说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刮起了一股雄健、锋利、清新之风,使创作与生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的进程。
人物评价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杰克·伦敦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基本是位优秀的故事作家,同时又有某些部分出人意料地忽然冒出来,是位可以在各种意义上从各种方向趣味盎然解读的、不可思议的作家。
美国传记小说家伊尔文·斯通在他的作品《马背上的水手》中称杰克·伦敦是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列宁对杰克·伦敦的看法意味深长。列宁夫人回忆到:“伊里奇逝世前两天,我在晚上给他读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那本书现在还放在他房里的桌子上。这是一篇非常有力的小说。一个快要饿死的病人通过没有人迹的荒野的雪地到一条大河的码头去。他非常衰弱,他不是走,而是爬,旁边有一只也饿的快死的狼跟着他,他们之间进行了搏斗,结果人胜利了,他到了目的地,虽然近乎半死,知觉也失掉了。伊里奇很喜欢这篇小说。第二天他要我继续读伦敦的小说。但是杰克·伦敦的强有力的东西里却掺杂了一些非常软弱的东西。第二次读的那篇小说完全变了样——浸透着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一个船长答应老板把穿上所有的粮食以最高的价格出售,他为了履行诺言,竟然把自己的生命都送掉了。伊里奇笑了笑,挥了挥手。”
后世纪念
杰克·伦敦广场
杰克·伦敦广场位于美国奥克兰,是当地有名的娱乐、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奥克兰都会区也是伦敦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横跨在岸边的镂空门上印着“Jack London Square”的英文字母,广场中央是杰克·伦敦的雕像,围绕着雕塑的有一圈小小的狗爪印,那是他故事的主角。
杰克·伦敦州历史公园
杰克·伦敦在从奥克兰搬到索奴马生活的几年中创作达到巅峰。他还在此购置了农场,盖起了名为“狼之屋”的豪宅。可惜在在他准备搬入豪宅的前夕,一场神秘大火烧毁了整栋建筑,伦敦也因此郁郁寡欢直到去世。这个地方被保存,辟为“杰克.伦敦州历史公园"(Jack.London S.H.P.)。
杰克·伦敦节
每年的9月中旬,道森小城会举行国际杰克·伦敦节,届时作家和游客从全国各地赶来,重温他的作品。
邮票
越南2016年发行了“2016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邮票。
人物争议
种族歧视
1904年,杰克·伦敦在旧金山报纸发表《黄祸》,之后又发表《空前绝后的侵入》和《中国佬》。在《黄祸》一文中,伦敦鼓吹黄皮肤的中国人粗鲁、野蛮、愚昧、丑陋。他指出大量中国移民涌入,人数终将超过白人,会对白人主导的美国造成威胁,应该采用战争、杀戮、细菌战等极端手段消灭黄皮肤的中国人。这番观点无异于二战时期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反人类主张。“黄祸论”本质上是种族灭绝论,是反人类的纳粹观点。而杰克·伦敦本质上是一位纯粹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这也让读者看到杰克·伦敦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更是一位种族歧视和黄祸论的支持者,是文学界的希特勒。
死亡原因
1916年,杰克·伦敦被发现死在他别墅里,医生赶到发现了桌子上计算完的治疗尿毒症药的剂量的纸条,那时杰克·伦敦患着尿毒症,但医生认为不能把尿毒症看作他的死因。那么死亡原因就只有两种解释:自杀,或者是药量计算错误。因为药量计算较大,人们猜测他可能是蓄意自杀。但是如果从他白天的安排来看,不像是有自杀的动机,若不是自杀,药量计算竟然出现大的差错也叫人难以接受。也有人说他是累死的,因为过于劳累,所以体质日益下降,当他喝了少量Morphine后,便支撑不住而倒下了。
轶事典故
两场婚姻
由于杰克·伦敦私生活方面不检点,社会党也为之感到遗憾。贝西与伦敦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并悉心为他治家。1901年,夏米安出现在伦敦家每周三下午的聚会上,她爱好骑马、航海,使伦敦心动。1903年7月,他向贝西提出分居。1905年11月18日,伦敦与贝西离婚。第二天,伦敦便和夏米安匆匆结婚,一时舆论四起。
淘金之旅
1897年3月,杰克·伦敦同姐夫一道冒着北国酷寒踏上了淘金之旅。为了淘金,姐夫变卖了一家的房产,面对阴森可怖的丘库特山坳,他望而却步,退出了征途,任伦敦孤身继续冒险。令人失望的是,伦敦并没有淘到金子。将近一年里,他落魄酒吧,跟同他一样失魂的淘金者聊天,听他们倾诉衷肠,体味人世艰辛。他沿美洲原住民出没的育空河千里顺流而下,乘海船返回旧金山。在到育空河流域去的路上,他们自己砍伐木料,造了两艘船,沿育空河往下游航行。途中他们遇见了一段湍急凶险的河道,许多人试图通过却都失败了,他们认为那段河是无法穿越的天险。最终伦敦和两个同伴驾船在围观者的一片欢呼中安然度过了急流,他们再回来驾驶第二只船,大家才安然渡过。这件事引起了许多进退两难的淘金人的注意,他们陆陆续续来请求伦敦帮助把船只驶过急流。伦敦向每只船索要二十五元报酬和伙伴们一起木船驶过了险区。他们为此挣了三千元之多。
他在育空河的冬季营地里读了许多书,比如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首要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和罗伯特·勃朗宁的诗。由于长期没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伦敦得了败血症,只好回家。他和伙伴们驾了一只船,用十九天走完了一千九百英里的航程,来到白令海峡,从那里回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已经勾勒出了一些小说的轮廓,后来出版,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名声。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From London to Lynch: Take Our Gallery Tour Through the Berkeley Dropout Hall of Fame.Cal Alumni ASSOCIATION UC Berkeley.2023-12-11
杰克·伦敦文集.豆瓣读书.2023-11-21
Jack London.Britannica.2023-11-21
历史上的今天 |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诞辰.搜狐网.2023-10-23
奥克兰 杰克伦敦广场.豆瓣.2023-11-21
杰克.伦敦州历史公园.豆瓣.2023-11-21
越南2016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全新(大图展示).中邮网.2023-12-15
他写下“热爱生命”,却在人生巅峰服毒自杀.豆瓣.2023-11-21
杰克·伦敦的“淘金记”.中国作家网.2023-09-24
杰克伦敦 Jack London (1943).豆瓣电影.2023-11-22
动画电影《白牙》明日上映,奥斯卡级导演神作来了.今日头条.2023-10-23
《野性的呼唤》:类型化创作下的主题偏移.今日头条.2023-10-23
杰克·伦敦小说同名电影获多伦多电影节站台单元最佳影片.今日头条.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