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雪橇犬
西伯利亚雪橇犬(Siberian Husky),又名西伯利亚哈士奇,即人们所熟知的哈士奇、“二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犬种之一,其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之前,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楚克奇人(Chakchi)为了扩大狩猎范围而培育的雪橇犬。20世纪初,贸易往来的商人将其带入美国,在“全阿拉斯加州赛犬会”上的亮相使得它们被更多人熟知,并在美国进一步培育,最终成为现代的西伯利亚雪橇犬。
西伯利亚雪橇犬英文名(Siberian Husky)源自其独特嘶哑的叫声,它们很少吠叫,主要通过嚎叫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西伯利亚雪橇犬平均寿命一般为11~15年,雄性高度为53~60厘米,体重在20~27千克之间,雌性高度为51~56厘米,体重为16~23千克。该犬种身体结实,耳朵竖立,被毛厚实,尾巴似刷子,具有北方寒冷地区犬种的所有特点,毛色基本上包括从黑到纯白的所有颜色,眼睛一般为棕色、浅褐色或蓝色,面部因毛发颜色不同呈现出三道花纹,因此西伯利亚雪橇犬的外形特征可以概括为“蓝眼睛,三把火”。
由于西伯利亚雪橇犬良好的性格和优雅的外形特点,使它们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家庭宠物和用于比赛展示的犬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同时,作为工作犬,它们常用于雪橇比赛、物流运输、军事行动和极地考察。
驯化历史
新石器时代:楚克奇人的雪橇犬
西伯利亚雪橇犬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当时一群来自中亚的猎人们移居到西伯利亚的尽头生活,其中有一个部落就是后来繁育了西伯利亚雪橇犬的楚克奇人(Chakchi)。当时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迫使他们扩大自己的狩猎范围,于是这些半游牧民族放弃了鹿拉雪的运输方式,开始培育一种能以较快的速度驮背物品进行长距离旅行,并且在极低的温度下能保持最少体能消耗的雪橇犬。在整个19世纪,楚克奇人保持了他们所培育的雪橇犬的血统纯洁,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犬种——西伯利亚雪橇犬唯一的直接祖先。
同时,有研究表明,楚克奇人在培养出西伯利亚雪橇犬的过程中还利用了西伯利亚泰米尔狼的血统,所以有人认为西伯利亚雪橇犬的诞生还可以追溯到3.5万年前狼的祖先。
18-20世纪:引入美国
西伯利亚雪橇犬首次为外界所知是在18世纪,当时一艘来自日本的商船遭遇暴风雨漂流至西伯利亚,船员发现当地的楚克奇人正在喂养这个犬种。20世纪初,西伯利亚雪橇犬被贸易商人带到不同的地方售卖,从1908年开始持续了20年的淘金热期间,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开始引入这种产自西伯利亚的雪橇犬。第一批西伯利亚雪橇犬于1909年出现在“全阿拉斯加赛犬会”上,这是一场从Nome(诺姆)到Candle(坎德拉)再返回的657公里的狗拉雪橇比赛。与当时普遍使用的45~54千克的货运犬相比,西伯利亚雪橇犬体型更小,速度更快,更持久,很快就在比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年,一位名叫查尔斯·福克斯的年轻人随淘金热来到阿拉斯加,被比赛中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优异表现所吸引,开始大量引进该犬种,并由“铁人”约翰逊带领着在1910年“全阿拉斯加赛犬会”上夺得锦标。莱昂哈德·塞普拉是当时最重要的西伯利亚雪橇犬育种家,从1909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所培育的犬种几乎包揽了在阿拉斯加雪橇犬举行的犬赛的奖项。
20世纪后:扩散至全世界
经过这些犬育种先驱们的共同努力,西伯利亚雪橇犬最终在美国培育成功,并在1930年,获得了美国犬业俱乐部(AKC)的正式认可,1939年该犬种在加拿大正式注册,并在1983年成立了美国哈士奇俱乐部(SHCA)。21世纪初在北美洲登记的西伯利亚雪橇犬主要是1930年从西伯利亚进口的以及莱昂哈德·塞普拉所培育的狗的后代。之后,西伯利亚雪橇犬作为宠物犬和工作犬分布于世界各地。
形态特征
西伯利亚雪橇犬是一种中等体形的工作犬种,雄性高度为53~60厘米,体重一般为20~27千克,雌性高度为51~56厘米,体重为16~23千克。该犬种身体结实,耳朵竖立,被毛厚实,尾巴似刷子,显示出其作为北方寒冷地区犬种的所有特点。
被毛
比起同为雪橇犬的阿拉斯加雪橇犬和萨摩,西伯利亚雪橇犬的被毛是由两层毛组成,分别为浓密的下层毛和较粗糙的上层毛,可以抵御-50摄氏度至-60摄氏度的低温,毛色基本上包括从黑到纯白的所有颜色,常见的颜色搭配为黑夹白、灰夹白、铜红色夹白和纯白色。
眼睛
西伯利亚雪橇犬表情坚定,总是专注和警觉,眼睛一般为棕色、浅褐色或蓝色,眼睛呈杏仁状,眼距适中,稍有倾斜,有时候会出现“bi-eyed”的情况,即异色瞳。面部因毛发颜色不同呈现出三道花纹,类似面具或者眼镜状,因此西伯利亚雪橇犬的外形特征也可以形象地概括为“蓝眼睛,三把火”。
头部
西伯利亚雪橇犬颅骨大小适中,顶部稍圆,从最宽处到眼眶下呈锥形,鼻梁挺直,口鼻的宽度适中。其中灰色、棕褐色或黑色毛色犬的鼻子为黑色;古铜色犬的鼻子为肝色;纯白色犬的鼻子可能为肉色或者具有粉色斑纹。该犬种嘴唇着色均匀,牙齿为紧密的剪状咬合;耳朵呈三角形,中等大小,覆盖着厚厚的毛,外耳毛色多与体色相近,内耳毛色多为白色,一般处于警觉的直立状态。
尾部
西伯利亚雪橇犬尾巴上的毛和狐狸十分相像,毛量丰富,恰好位于背线之下,当它们站立时,尾巴通常向上卷曲呈优美的镰刀状,像一把圆头刷子,当它们疲惫时,会把身子蜷缩起来,并用尾巴遮住脸,为鼻子提供温暖。
肢体
西伯利亚雪橇犬胸部肌肉发达,但是不太宽,背直且强壮,跑动时背线保持着稳定和水平,步态轻快而流畅。它们的爪子脚趾紧密靠拢,中等大小,爪垫和脚趾间长满毛。
习性
交流行为
西伯利亚雪橇犬具有独特的嘶哑叫声,并且该犬种作为典型的狼性犬,很少吠叫,是大型犬甚至是全部犬种中吠叫频率最低的犬种之一。但是它们会通过嚎叫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当它们需要表达抱怨或者寻求赞美时就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主人的注意。它们的嚎叫有时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当它们听到附近的警笛声或同类的嚎叫时,或者仅仅是为了迎接主人,它们都会发出这样的嚎叫。
性格特点
作为雪橇犬,该犬种还有着强烈的奔跑本能,精力充沛,喜欢探索和运动,未经过驯化的西伯利亚雪橇犬性格多变,有的极端胆小,有的则极端暴力,作为宠物犬进入家庭的西伯利亚雪橇犬性情温顺,并表现出对人类的深厚感情与强烈好奇,喜爱与人类相处,这也是它们不适用于看门犬的原因。在中大型犬种中,它们尤其好动、固执,个性独立,不容易训练,也不是善于阿谀和讨好主人的犬种,很多情况下它们会拒绝执行命令,直到它们找到一个比简单地向主人让步更好的理由为止,在训狗专家科仁(Stanley Coren)的著作《The Intelligence of Dogs(狗的智慧)》中,它们排名第45,在完成工作和服从指令方面仅具有平均智商。
社群行为
西伯利亚雪橇犬生性好群居,属于群居类工作犬,不易嫉妒,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新伙伴,喜欢社交,不喜欢长时间独自呆着,不然它们可能会表现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提起西伯利亚雪橇犬映入脑海的就是“拆家狂魔”的印象。它们还有着强烈的等级意识,在由西伯利亚雪橇犬组成的群体中,总会有一只头狗支配、管辖全群,头狗通常会采用以下两种特定方式表示自己的权威:
· 不允许群体内的一只狗在另一只狗排过尿的地方排尿;
· 群体内的狗只能在头狗面前摇头摆尾、坐下、躺下,退走,当头狗离开时才可以站立。
除了等级意识强烈,西伯利亚雪橇犬还有很强的领地感,会以自己为中心,用自己的气味标出地界,并常常更新。
饲养照料
饮食
西伯利亚雪橇犬每日需要的食量并不多,重要的是营养均衡,该犬种需要高蛋白质,高脂肪,容易消化的食物,其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最好是肉类而非植物类,并且它们的消化系统不易消化豆类产品,所以尽量不要在食物中添加这样东西。
毛发
西伯利亚雪橇犬一年只脱一次下层毛,主要居住在室内的话一般整年也不会完整地脱一次毛,另外,该犬种很爱干净,没有体味,会像猫一样仔细清理自己的被毛,所以不需要频繁洗澡。因为西伯利亚雪橇犬具有浓密的双层毛发,不仔细清洗很难深入到皮肤表层,洗澡前应做好毛发梳理,把缠结在一 起的毛梳开,去除大块的污垢,便于洗净,洗澡时一定要防止将洗发水流到犬眼睛或耳朵里,洗澡应在上午或中午进行,不要在空气湿度大或阴雨天时洗澡,洗后应立即用吹风机吹干或用毛巾擦干。西伯利亚雪橇犬的外层毛被称为Sliver Tips(银针),可以抵挡紫外线的侵袭,并且绒质底毛会分泌一种油脂形成放热层,这使得来自极地的西伯利亚雪橇犬并不怕酷热,因此也无需对它们的被毛进行过多的修剪美容。
运动
西伯利亚雪橇犬虽然体形较大,但作为工作犬与同等体形的猎犬相比,所需要的运动量不是很大,每日散步就可以达到运动的效果,每次散步30分钟,其中10分钟为快步行走,这是它们最基本的日常锻炼需求。
健康
西伯利亚雪橇犬的的健康问题主要是遗传缺陷造成的眼部疾病,比如急性青光眼,眼角膜营养不良和进行性视网膜萎缩,严重会导致狗狗失明,该犬种还可能会因为欧洲尘螨寄生等引发皮肤病。另外,和许多中、大型犬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它们还可能会出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问题,而且用于雪橇比赛的西伯利亚雪橇犬也可能容易患其他疾病,如胃病、支气管炎或滑雪哮喘(“ski asthma”)和胃溃疡。主人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它们眼睛、牙齿、鼻子、耳朵、被毛的情况,定期测量体温,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也可以在食物中适当添加乳酸菌素,胃酶合剂、食母生等药物,促进肠道消化,避免出现肠道问题,同时还要做好环境消杀,避免它们感染皮肤病。
训练
西伯利亚雪橇犬喜欢群居生活,十分重视等级次序,按照群体中的上下等级行动,主人需要成为它们的头领才能更好地对它们进行控制。训练时,西伯利亚雪橇犬其实也在不断试探主人的忍耐程度,这时候主人要对它们的不正确行为做出正确的反应,不能心软放纵,否则就会被它们支配。西伯利亚雪橇犬注意力比较分散,生性散漫,对它们的训练应该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清晰、简单的口令帮助它们理解和记忆。也可在西伯利亚雪橇犬8~9周龄时进行系统的社会化训练,从小预防幼犬的不良行为。
繁殖
西伯利亚雪橇犬每年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各发情一次,具体的表现为兴奋性增加、躁动不安、吠声粗大、眼睛发亮,雌性还会出现外阴部充血肿胀,分泌血性粘液的情况。雌性的发情期以6个月为一周期,最初的发情期在出生后的6~10个月;雄性没有特殊的发情期,但会受到雌性发情期气味的影响,出生后6~8个月如果性成熟,则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交配。
用途
西伯利亚雪橇犬具有良好的性格和优雅的外形,因此它们不仅是广受欢迎的家庭宠物,也是常用于比赛展示的犬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同时,作为工作犬,它们主要用于雪橇比赛,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上曾有过犬雪橇比赛,而西伯利亚雪橇犬是比赛中最常见的品种之一,而在冰原环境,它们则主要用于物流运输,如拉运货物,旅游,运送邮件等。该犬种也用于军事行动,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伯利亚雪橇犬在美国陆军的航空运输司令部的北极搜救部队服役;1950年成立的丹麦天狼星雪橇巡逻队隶属于丹麦海军编制,用于巡视格林兰岛的海岸线。不过西伯利亚雪橇犬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极地探险,1933年,海军少将理查德携带了大约50只西伯利亚雪橇犬,围绕着16000英里的南极洲海岸进行航行和探险,这次被称为“跳高行动”的历史性长途跋涉证明了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价值。后来,许多西伯利亚雪橇犬被调集和训练于新汉普郡的切努克人(北美印第安人部落)犬场,用于南极考察。
文化
影视形象
西伯利亚雪橇犬可靠、坚韧、顽强、对人类忠诚的形象在许多电影中都有过生动的刻画,比如《南极大冒险》就描绘了它们在南极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不畏苦难,一直坚守直到与主人重逢的故事;在《最后的猎人》里,它们则是不离不弃陪伴在主人身边的忠心伙伴,在雪地里与主人一同面对孟菲斯灰熊和狼群的威胁;电影《决战冰河》更是刻画了它们对人类的忠诚和真挚的感情。
传奇故事
中央公园还竖立着一只名叫Balto(巴尔托)的传奇西伯利亚雪橇犬的雕像,这是因为在1925年时,阿拉斯加州的诺姆小镇爆发了白喉,因为恶劣的暴风雪天气导致不能使用空中和海上运输,只能从距离674英里外的安克雷奇获得,这样的距离一个雪橇队大约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但当时通过几支队伍的接力仅仅六天就将疫苗送达,挽救了数百名儿童的生命,而Balto(巴尔托)作为最后一支队伍的领头犬,在完成这一壮举后立即成为了美国各地的英雄,Balto(巴尔托)在1933年去世后,它的遗体被制成标本,存放在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在这次血清运送行动中的另一只西伯利亚雪橇犬TOGO(多哥),作为头犬带领队伍完成了其中长达425公里的运输路段,在2001年,纽约的苏厄德公园建造了它的雕像,2019年,还根据它的故事改编为了同名电影《TOGO》。
参考资料
Dogbreedinfo.Dogbreedinfo.2022-10-10
Siberian Husky. Pest4You.Pest4You.2022-10-10
Part of Springer Nature.BMC.2022-10-11
The True Story of Togo: Siberian Husky Sled Dog Hero of 1925 Nome Serum Run.American Kennel Club.AKC.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