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胡兀鹫

胡兀鹫

胡兀(Gypaetus barbatus),别名胡子雕、兀鹫、大胡子雕等,是鹰科胡兀鹫属的大型猛禽。下颏和嘴部相连处长有一撮黑色羽毛,垂于颏下,因此名为胡兀鹫。它们主要以腐尸、骨骼为食,因而被誉为草原清道夫,偶尔猎食病弱动物,对于促进其它物种的种群更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物质循环。

胡兀鹫体重3.5~5.6千克,体长1~1.4米。全身大部分为黑色,腹部为淡乳黄色,尾部为银白色夹杂黑色,嘴部向上隆起且呈侧扁形状,前端弯曲呈钩状。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中东、中亚和东亚,栖息于高山裸岩、高山草甸草原、高原荒漠草原地带。

胡兀鹫的数量稀少,种群数量逐年下降。2021年,全球胡兀鹫数量约为2500~10000只。2014年,胡兀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为近危(NT)物种。2019年,胡兀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Ⅱ 。2021年,胡兀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

胡兀鹫在全世界共有3种亚种,各亚种及分布地区如下表:

形态特征

胡兀鹫是一种高原型珍稀猛禽,是中国最大的猛禽。体重3.5~5.6千克,体长1~1.4米,嘴峰长5.1~5.4厘米,翅长78~86厘米,尾长54~63厘米,跗长9.1~10厘米。

胡兀鹫全身大部分为黑色。嘴部向上隆起且呈侧扁形状,前端弯曲呈钩状,最显著的特点是下颏和嘴部相连处长有一撮黑色羽毛,垂于颏下。头顶有淡灰褐色或白色绒状羽毛,上面点缀有一些黑色斑点,头的两侧多为白色,脸前面有黑色刚毛,头部有一条宽阔的黑纹经过眼向下到颏部,眼先和嘴基也有黑色刚毛,蜡膜刚毛基部为白色。上背、短的肩羽和内侧覆羽为暗褐色,有皮黄色或白色羽轴纹,腹部为淡乳黄色,尾部为银白色夹杂黑色。其余上体为黑灰色或黑褐色。

幼鸟主要为暗褐色,上体有淡色羽轴纹,头颈多为黑色,下颏有黑色羽毛,形似胡须。

亚成体整体呈棕色,头部为黑色,眼睛为栗色,与红色角膜对比明显。眼睛周围裸露的皮肤为蓝灰色,需要6年才能具有和成鸟一样的羽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胡兀鹫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中东中亚和东亚,包括法国俄罗斯希腊土耳其、阿富汗、西班牙埃及苏丹伊拉克南非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中国等地。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列支敦士登、黑山、北马其顿、塞尔维亚、阿拉伯叙利亚等地区胡兀鹫已灭绝。

中国分布

中国仅有欧亚亚种,分布于西部和中部山地,包括新疆、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偶见于云南省、湖北、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

栖息环境

胡兀鹫是一种高山型鸟类,生活于高原和高山裸露的岩石地区,平均海拔一般在1000~5000米之间的高山地带,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甚至可以在高达7000米的地方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胡兀鹫为一种典型的肉食性猛禽,嗜食骨头,主要以动物禽尸、骨骼为食,也会捕获一些病弱的中小型兽类个体,如绵羊盘羊属 aries)、山羊(Capra hircus)等家畜和旱獭属(Marmota bobak)、鼠类、兔(兔科)等动物。由于胡兀鹭的喙“切骨”能力较强,因此对于一般动物稍细较薄的骨头均能咬碎吞咽。而对于较粗大的动物骨骼如大块脊椎骨等,胡兀鹫会将其叼至栖居地附近的裸岩乱石地带,将骨骼从高空抛下摔碎后吞食。胡兀鹭还有以“掠夺”方式来获取食物的习性。胡兀鹫发现携带有捕获物或正在进食的猛禽时,往往通过追逐以迫使其放弃猎物。

胡兀鹫的食物中80%以上是家畜,其中的60%是绵羊和山羊,总体食性估测为70%的带有骨髓的骨头、25%的肉和5%的皮肤。分析认为这种食物结构的能量比等量的肉高出15%,这种结构的食物选择也保护胡兀鹫免于与其他动物竞争。

胡兀鹫取食常到村镇、农田或公路附近活动。其具有很强的忍耐力,当其捕猎食物时,可数小时甚至数天静候在一个地方。

节律行为

胡兀鹫为定居型鸟类,终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不会随季节迁徙。只要胡兀鹫不因意外致死,或是巢被毁坏,即使经常有人从巢下面垂直距离200~300米的山路经过,其也可以多年在原巢栖居繁殖。

胡兀鹫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与秃鹫(Aegypius monachus)结群,繁殖季节则独自结成三至五只的小群,一道飞翔盘旋于空中,于巢区附近活动。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胡兀鹫每天九时三十分至十时开始活动,下午九时左右停止活动,胡兀鸳的活动规律受到天气的制约,在下雪或下雨时往往推迟活动 ,有时甚至整天不活动,若白天遇到气候突变,如受到暴雨袭击,胡兀鹫往往因羽毛被雨水淋湿而失去飞翔能力,会栖息于大岩石下方或石洞中避雨,等待羽毛干燥后才活动,这时有不少个体会被高原上其它动物如(Canis lupus)等捕食

飞行行为

胡兀鹫有很强的耐力和飞翔能力,其能整天盘旋,即使在中途因有情况而暂停也是十分短暂的。胡兀鹫双翅煽动有力,能双翅缓慢扇动,又能快速俯冲,飞行高度最高可达7000米,有时又能借助尾羽的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在离地面3~4米的高度疾速贴地飞行。胡兀鹫常在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地飞行和翱翔,头向下低垂,并不断左右活动,眼紧盯着地面,寻找动物尸体。

生长繁殖

繁殖

鸟类绝大多数都在春夏季节发情交配,而胡兀鹫十分特殊,其发情交配在每年的12月份,此时雌雄成对活动,发情时雌雄鸟都表现出十分兴奋的状态,常成双成对高翱于空中,并时而紧贴地面飞越悬崖,时而摇头摆尾表演各种高超的飞行技巧。胡兀鹫1~2月开始交配营巢,雌雄成鸟共同寻觅一块安全地带,作为繁衍后代的场所,雌雄成鸟共同筑巢、营巢。胡兀鹫巢常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浅洞穴、侵蚀裂隙石沿或突出的岩石平台处,巢址多背风遮雨。而较为开阔的巢,如裂隙石沿或突出岩石平台等类型,巢边多生长有灌木或矮生柏树,巢口方向多为朝东或朝南。大多数情况是一条山沟中有两个或三个相距很近的巢被隔年交替轮换利用,这是为了让巢穴中积聚的寄生虫消失。巢为盘状,内面稍凹,主要由手指粗细的枯枝构成,内放有枯草、细枝、棉花、废物碎片等。靠近人类活动区的巢铺垫有不同面料的废弃衣物和纺织品。

繁殖期2~5月,此时胡兀鹫的领域性很强,若有其它动物进入巢区,雌雄成鸟会奋力袭击,以保护其巢。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为3枚或1枚,卵为钝卵圆形,暗灰色或土色,具有红褐色或褐色斑。从产第一枚卵到早成雏出壳的平均孵卵期是54天左右。

胡兀鹫几乎全年均在进行与繁殖相关的行为活动,营巢期达到3个月,孵化期将近2个月,巢内育雏期4个月,巢外育幼期2个月。尽管繁殖周期长,该物种在不被干扰的状况下仍能每年进行繁殖。

生长发育

雏鸟初出壳时雌性亲鸟日夜守护在巢中,随着雏鸟日趋长大,雄性亲鸟替换雌鸟在巢中守护雏鸟的时间虽渐趋增多,但还是以雌鸟守护为主。随着雏鸟日渐长大,亲鸟在天气晴暖时离开巢区行为的频次和时间逐渐增多,到雏鸟生长到体重接近5千克时,亲鸟偶尔甚至离开巢区1~2小时,离巢时间大多在中午时分。育雏初期,由亲鸟反吐喂食,多以鼠兔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作为食物,亲鸟将携回巢中的家畜头、蹄、骨等的肉撕下哺喂早成雏。至雏鸟羽片长出时,已可以吞食亲鸟在巢中用喙切碎的家畜骨。雏鸟离巢的平均日龄是123天左右,且雏鸟飞出巢成为幼鸟后,仍然被其亲鸟喂养超过2个月。刚出巢的雏鸟白天在巢附近活动,晚上归巢。出巢日后可以在天空盘旋,一周后不再归巢过夜,并随同亲鸟逐渐延伸活动范围。胡兀鹫寿命较长,一般为40年左右,因此其性成熟也较晚,野生状态首次成功繁殖的平均年龄是11.4年,是已知猛禽中繁殖周期最长的一种。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胡兀鹫种群大规模衰减,尤其在欧洲,非洲北部和南部以及亚洲西部,仅幸存有小的隔离种群。全球估计数量是2500~10000只,其中大致相当有1675~6700个成熟个体。在过去三代中,胡兀鹫的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种群数量下降了20~29%。其中在欧洲估计有630~960对,在非洲南部估计有100对繁殖对,在非洲北部的总数估计为8~14对繁殖对,在阿拉伯半岛的成熟个体不足100个,而在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塞尔维亚等地已经灭绝。在中国1990~2010年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降低到16.67%,成鸟比例从61.21%提高到70.83%,估算青藏高原胡兀鹫种群数量少于1410个繁殖对。

致危因素

虽然人类社会的传统畜牧业为胡兀鹫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为活动却是导致胡兀鹫种群衰退甚至区域性灭绝的主要原因,导致胡兀鹫繁殖地大幅度缩减、繁殖成功率降低和幼体死亡率较高。胡兀鹫的致危因素大致可划分为4大类:

1)有意识的直接危害,如枪击、下毒等;

2)无意识的间接危害,主要为鼠药中毒;

3)基础设施的建立,如输电线路的触电和碰撞,道路建设对胡兀鹫繁殖的干扰;

4)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对体弱家畜的快速加工利用方式和家畜疫病防治措施导致食物源的减少等,均会对胡兀鹫的繁殖成功率构成不利影响。

保护级别

胡兀鹫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04~2013年为无危(LC)物种,2014~2021年为近危(NT)物种。

胡兀鹫于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Ⅱ 。

胡兀鹫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20世纪90年代,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和瑞士阿尔卑斯山地区开展了圈养繁殖和放归计划。1999~2003年肯尼亚尝试了重新引入胡兀鹫的计划,2001年比利牛斯山脉提供了胡兀鹫喂食站,促进其种群数量增加,2011年西班牙部分地区开展了胡兀鹫重新引入计划。

2015~2018 年鹫类保育基金会(Vultur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与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合作完成一项欧洲物种保护计划LIFE EuroSAP(LIFE European 物种 Action Plans),目的是保护和恢复欧洲、中东北非地区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barbatus)种群

主要价值

胡兀鹫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胡兀鹫主要以腐尸、骨骼为食,因而被誉为草原清道夫,虽然偶尔也猎食鸟类和兽类,但多为病弱个体,这对于促进其它物种的种群更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胡兀鹫也是一种经济动物,其羽毛可作装饰品,肉、喉管等均可以入药,但胡兀鹫的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应加以保护。

种间关系

胡兀鹫和渡鸦(Corvus corax)、秃鹫有“互利”的关系,曾发现渡鸦首先啄食尸体并高声鸣叫,继之而来的秃鹫立即取食内脏,最后在远处观望的胡兀鹫才到尸体上撕食肉骨。此时,渡鸦则在周围啄食肉屑,如发现有人,渡鸦即鸣叫着先行逃跑,稍迟,秃鹫和胡兀鹫才相继飞离。

鸦科(Corvidae)鸟类会对胡兀鸳育雏有骚扰行为,如寒鸦(Corvus monedula)、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红嘴山鸦山鸦属 pyrrhocorax)、喜鹊(Pica pica)等,经常在胡兀鹜巢边盘旋,或停落在巢附近的岩石上,守护在巢中的胡兀鹜不时冲出巢外驱赶这些鸟类。当胡兀鹫进巢时,这些鸟类也往往尾随其后,伺机从巢中或巢边叼走残肉骨块或巢材,也会趁成胡兀鹫不在巢中时进巢翻找食物或叼走巢材。

参考资料

Gypaetus barbat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08-2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2-22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

..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