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orvus macrorhynchos)是鸦科鸦属鸟类,又叫巨嘴鸦,俗称老鸦、老。雄性体重360~600g,雌性420~515g;雄性全长447~560mm,雌性412~508mm。通体全黑,但头顶、背、肩、腰及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蓝紫色金属光泽,有粗大的嘴,嘴峰弯曲,峰嵴明显,嘴基被长羽,延伸至鼻孔处。额拱起。尾长、呈圆凸状。

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北至俄罗斯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岸,东至日本琉球群岛,南至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阿富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大嘴乌鸦适应能力较强,能较好地适应人类聚落及其周边的生活,它们一般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林地,冬季也活动于海拔较低的平原,以及人类的聚居点。

大嘴乌鸦属杂食性鸟类,食谱广泛,包含多种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也食腐肉。一般不迁徙,属留鸟,在白天活动,活动时常常聚集为小群。2016年,大嘴乌鸦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成鸟通体全黑,但头顶、背、肩、腰及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蓝紫色金属光泽;喉部羽毛披针状,带强烈蓝绿色金属光泽,额至枕部羽毛略松散,显得额部突出;喙壮硕,嘴峰弯曲,峰脊明显,基部有长羽覆盖;虹膜暗褐色,喙、脚均为黑色。大小量度:雄性体重360~600g,雌性420~515g;雄性全长447~560mm,雌性412~508mm。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北至俄罗斯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岸、萨哈林岛、黑龙江流域,东至朝鲜日本琉球群岛,南至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东部,西至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南部,南至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岛和台湾。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和青海东部,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南部,南至广东、香港、广西、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栖息环境

大嘴乌鸦适应能力较强,能较好地适应人类聚落及其周边的生活,它们一般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林地,常见于林缘或疏林,喜在河流、沼泽、耕地附近活动,冬季主要活动于海拔较低的平原,如农田、村庄或城市。

亚种分化

大嘴乌鸦共有十一种亚种,不同亚种之间在鸣声、羽毛、喙的外形以及遗传因子上有所不同。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嘴乌鸦的食谱广泛,属于杂食性,它们会尝试取食所有看起来可食用的食物,主要食物有蝗虫、鳞翅目幼虫、鞘翅目等各种昆虫,鼠、四脚蛇等小型脊椎动物,也会捕食早成雏及卵,它们的食谱上还有大量植物性食物如橡子、玉米小麦以及各类植物果实、种子;在人类生活区域它们也会食用动物饲料以及一些人类的生活垃圾。

大嘴乌鸦觅食场所广泛,取食场地较多,在觅食时也会有一些特殊行为。大嘴乌鸦在地面觅食时(如农田、庭院、草坡、河边等),多降落在地面,用嘴啄食、很少用脚。但若啄食地面上的尸体时,用嘴啄食的同时也会用脚蹬,并且常常成群取食。有时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的现象。在树冠觅食时,通常啄食一些苞叶、嫩芽、花絮、果实等,在果树的坐果期,也会落在果树上,将果实啄落地面。有时会站在牛、猪等家畜背上啄食一些动物寄生昆虫及虻类等昆虫。在田间耕地时,常见大嘴乌鸦跟随于后,相距掌犁人员2~3米,啄食犁沟表面昆虫或其它食物,如不惊扰,可长时间的跟随觅食。大嘴乌鸦在捕食时有一定学习能力以及对数量的辨识能力,有发现大嘴乌鸦学会用喙打开人工巢箱,来捕食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及其卵和早成雏的案例。也发现当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时它们会优先选择量较大的一组。

节律行为

大嘴乌鸦不迁徙,是留鸟,一般白天活动,夜间会聚集成群共同栖息,在昼间近乎全天均有个体觅食,但觅食活动在日间以种群数量看一般有如图所示两个高峰,分别为早晨和下午。

攻击和防御行为

大嘴乌鸦生性机警好斗,在一些群体中如有一鸟发现敌害会立即惊叫报警,该群体会立即飞散,逃离敌害。也有一些种群攻击性较强,会骚扰攻击猛禽甚至接近巢的行人。在繁殖期会显示出较强的恋巢性、护卵性和保雏性,在巢区附近有人经过时,即飞往树冠观察,行人远离亲鸟才回巢;当巢区附近有观察人员工作时,常见其停于巢附近,警戒观察人员动态,偶见对观察人员的扑抓攻击行为。

社群行为

除了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大嘴乌鸦全年大部分时间都集成3~5只或者10多只的小群栖息,并且与其他多种鸦属动物有混群现象,如冬季与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寒鸦(Corvus monedula)形成混群觅食,偶尔也见大嘴乌鸦集结成大群活动。

生长繁殖

求偶

大嘴乌鸦不同地区繁殖期不同,在中国一般四月进入繁殖期。进入繁殖期后雄鸟经常追逐雌鸟,性行为表现明显。雄性大嘴乌鸦在繁殖期频繁地活动于森林中,其鸣声有多种声调。停息时或落于树冠,或尾随雌鸟,相随不离。

筑巢与产卵

到四月中旬,大部分完成配对开始营巢,大嘴乌鸦的巢一般是一个由树枝组成的平台,通常筑于高大的树木,较偏爱针叶树,如冷杉或松树。巢材以枯枝为主,混杂植物纤维、杂物等,有的衬有草根、羊毛、破布和类似材料。有发现一些部分或全部由铁丝建造的巢穴。大嘴乌鸦的巢一般呈杯状,巢大无盖。平均巢重1319.2g,平均外径43.2cm×38.4cm,平均内径23.8×21.2cm,平均巢高21.5cm,平均巢深9.6cm。

大嘴乌鸦营巢完毕即进入产卵期,卵产期当日或翌日,雌鸟卧巢孵卵,雄鸟巡视巢区。当遇其他生物靠近巢区,雄鸟视其威胁大小有诱其离开或者驱赶的行为。通常产卵3~5枚,卵为天蓝色或蓝绿色,并且带有褐色或灰褐色斑点,犹以钝端较密。五月进入繁殖中期,种群内大部分个体开始孵卵,产卵较早的个体月末可孵出雏鸟。孵化17~20天,期间亲鸟轮流孵化。

育雏

雏鸟出壳(当日龄),亲鸟不衔食喂雏,雌鸟仍卧巢抱雏保温。幼鸟晚成,通常在第26~35天左右离巢,由亲鸟共同育雏。雏鸟离巢后即可跟随亲鸟飞行,进入家系、种群内活动。离巢后的幼鸟由于飞翔能力差,活动范围有限,通常是以巢为中心,逐渐扩散于半径300~500米树冠间。随后,大嘴乌鸦繁殖结束。幼鸟生活自理,飞翔能力加强,活动范围扩大,逐渐向森林边缘扩散。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虽然大嘴乌鸦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但根据在长白山、陕西关中地区的调查,其种群数量亦有下降。在长白山的种群数量调查中,1963年在红松阔叶林每小时遇见率为2.4只,林缘河谷阔叶林每小时遇见率为2.2只;而1980年在上述生境再次调查,每小时遇见率仅为0.76只,数量明显下降。而在陕西关中地区由于农业上农药的使用,很难看到。

保护举措

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对大嘴乌鸦的保护举措。在一些地区大嘴乌鸦会对保护物种造成威胁,如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等,有学者提出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猎捕。

保护级别

物种危害

对于大嘴乌鸦的益害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和摄取食性的不同结合其种群数量而给予恰当的判定。在部分地区,由于大嘴乌鸦的食性广泛,可能对受保护物种的保护工作造成一定破坏,如霍顿平原国家公园的大嘴乌鸦经常会捕食当地四种极度濒危的地方性蜥蜴。

参考资料

Corvus macrorhynchos.ITIS.2024-10-18

大嘴乌鸦.物种2000.2024-10-20

Large-billed Crow.IUCN.2024-10-18

大嘴乌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2024-10-21

Corvus macrorhynchos.sp2000.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