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獭
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旱獭属下的一种啮齿动物,共有三个亚种,分别是旱獭指名亚种(Marmota bobak bobak)、旱獭伏尔加河亚种(Marmota bobak kozlovi)和旱獭哈萨克斯坦亚种(Marmota bobak tschaganensis)。旱獭是一类体型较大草食性野生动物,体长约为49~57.5厘米,平均体重约为7.3千克,雄性体型通常略大于雌性。它们头短,耳小,四肢粗短,毛色随地区、季节和年龄的不同各有差异,春毛色淡,秋季则呈稻草色至栗色。
旱獭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亚,包括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北部。在中国,该物种少量分布于内蒙古和新疆地区。旱獭一般栖息于平原、山岳、丘陵等地带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在茂密的野草中建筑洞穴。旱獭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通常多个家族在一片领域聚居,每个旱獭家族一般由2~5只成年体以及2~6只幼崽组成。此外,旱獭有冬眠的习性,每年会在冬眠中度过至少6个月。
旱獭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它们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毛皮利用范围很广,并可以作为猴痘和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故产业意义较大。但同时,旱獭也是鼠疫和一些致病动物的重要宿主动物,需要注意防治。
亚种分化
旱獭共有3种亚种分化,具体如下表: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旱獭是一类体型较大的松鼠科草食性野生动物,体长可达49~57.5厘米,雄性体型通常略大于雌性。旱獭的毛色随地区、季节和年龄的不同各有差异,其中季节对毛皮颜色影响最大。旱獭春毛色淡,成熟土拨鼠的毛皮在秋季通常呈稻草色至锈色,发梢呈深棕色。此外,生活在空旷地区的旱獭皮毛颜色相对于居住在林区的旱獭毛皮颜色略浅。
旱獭头短,耳小,头部自鼻到耳基色较深,为棕黑色。嘴的周围为褐黄色,颈下毛色较浅,略同腹部。其被毛短而密,护毛略微长于底毛,背部毛色为棕黄色,腹部呈土黄色,毛基褐灰,体侧和腹部毛色无显著分界线。旱獭四肢粗短,足背为淡灰黄色。其尾长约为体长的1/4,呈宽扁状,颜色一般为棕色,远端逐渐过渡至锈褐色。
内部结构
旱獭颅骨呈三角形,颧弧前部明显比后部狭窄。颅顶几乎平直,无明显拱形。鼻骨较长,其后端明显超出眼眶前缘水平线。眼眶上突较发达,呈横向。左右上颊齿列之间距离其前端略宽。旱獭(Marmota bobak)相比其他旱獭属的特征是下颌骨相对更高,头骨更大,颧弓更宽,眶上突大。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旱獭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亚,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乌克兰,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北部。
在中国,旱獭少量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地区。
栖息环境
旱獭一般栖息于平原、山岳、丘陵等地带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包括低地、混交草、干旱和艾草(艾蒿)草原,形成由几个家庭组成的领地。在部分被开垦为耕地的草原地区,旱獭会栖息在休耕地和土质较硬的地下。此外,也有一些孤立的种群居住在松树林边缘,但这种类型无法形成大面积领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旱獭主要以野生草原草的叶、茎、根及种子等为食。喜食的植物通常包括野燕麦、凤头小麦草、虎杖草、菊苣、车轴草属等。虽然旱獭更喜欢野生植物,但在冬季和早春期间,它们偶尔也会出现在菜园,或向日葵和阳芋等农作物上,这是因为旱獭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期前后会出现密集的觅食期。
穴居行为
旱獭是一种穴居的群栖生物。它们在地势起伏的草原地区,如低矮的山坡和河流之间的地下建造复杂的洞穴系统。旱獭的洞穴通常筑在较高的坡地上,洞穴很复杂,深度可达4~5米,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恶劣气候下,洞穴的深度可达7米,有冬夏季和冬季、主洞和副洞之分。前者有多个洞口可供进出,而后者仅有一个洞口。洞口外有挖掘时所堆的小土丘,四周无草。偶尔,在蜿蜒穿过草原的小道上也能看到它们挖过洞的痕迹,这些洞穴通常属于群体中较幼小的成员。
旱獭建造洞穴主要用以睡觉、冬眠、抚养幼崽和躲避捕食者,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保护冬眠的旱獭家庭。旱獭洞穴的平均温度在15~20°C之间,因此冬季温度越低,为保持温度它们建造的洞穴越深。在其主要栖息地中,从乌克兰到哈萨克斯坦气候大陆性逐渐增加,冬季温度也逐渐下降,因此,洞穴的深度从平均150厘米增加到450厘米。
此外,草原植被的特点是窄叶草和非禾本科杂草,它们不能提供足够的遮蔽来抵御极端的太阳辐射和热量。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旱獭通常在洞穴中度过。洞穴也是旱獭重要的避难所,它们既是洪水来临时的防洪设施,也是旱獭被捕食时唯一的逃跑方式。它们所有的地上活动都集中在洞穴附近,以便能够快速躲避捕食者。
节律行为
旱獭的活跃时间通常在早晨和黄昏,晚间活动会持续到天黑后。它们多在晴天、午前活动,阴天或雨天气候变化时则很少外出。
旱獭在不同时间进入冬眠状态,在3月下旬至4月逐渐苏醒,每年会在冬眠中度过至少6个月。在冬眠期间,它们会以12~15只为一组聚集在一起,互相取暖。4~8月一般是旱獭最活跃的时期,它们在这一期间的生长过程非常迅速,最长可在地面上停留12~16小时。此外,旱獭对食物中的水分非常敏感,在过度干燥的条件下可能会进入夏眠期。
领域行为
旱獭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具有社交互动性。它们通常具有较大的家族领域,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可能居住着多达15个家族。每个土拨鼠家族由2~5只成年旱獭以及2~6只幼崽组成,家庭群体的数量受植被周期长度的影响。
防御行为
旱獭警觉性较高,视觉和嗅觉都很发达。在觅食时,每个群体中都会有1~2只旱獭充当哨兵。当其他旱獭吃草时,哨兵旱獭会保持警觉,它们通常保持身体直立,前爪抵在腹部的动作。如果捕食者接近,哨兵会通过叫声发出警报。哨兵通常由雌性旱獭担任,这是因为旱獭的繁殖保持自然扩散模式,雌性相较于雄性与群体的其他成员关系更亲密。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旱獭会更倾向于在洞穴附近进食,以便逃脱。
生长繁殖
旱獭会在出生后3年左右达到性成熟状态,此后开始每年繁殖一次,每胎通常为4~6只幼崽,最多一胎可达9只幼崽。旱獭的交配通常发生在冬眠期间或春季开始时,妊娠期为40~42天。与所有哺乳动物一样,雌性为成长中的幼崽提供乳汁和主要护理,出生后幼崽留在洞穴中,直到它们能够行走,这一过程大致为1个月。旱獭在野外的繁殖过程通常在洞穴中进行,因此其交配系统和交配行为尚未被详细描述。
旱獭的幼崽通常在性成熟后的第二次冬眠前离开原本的巢穴,开辟属于自己的洞穴。圈养的旱獭寿命可长达15年,野外的确切寿命尚不清楚,但至少可超过1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旱獭的数量曾在20世纪40年代,该物种数量和分布范围在欧洲急剧下降,仅在未开垦地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孤立栖息地出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乌克兰实行禁止狩猎的措施,种群数量随后增加并趋于稳定。相比之下,在哈萨克斯坦北部,旱獭数量仍处于低密度,但具体数量不详。截止2007年,旱獭数量不再下降,在欧洲范围种群密度稳定且丰富。
致危因素
旱獭是各种猛禽和食肉动物的猎物。其主要天敌包括流浪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和狐狸(Vulpes),鸟类天敌包括草原鸡鵟(Aquila nipalensis)、帝王鹰(Aquila heliaca)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等。成年旱獭强壮的前肢和利爪通常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泽鹰(Circus)和鸢(Accipitridae)等小型猛禽的侵害。曾经欧亚狼(Canis lupus)也是旱獭的天敌之一,但随着草原栖息地的破坏,草原狼已经不再出没于旱獭的栖息地。
此外,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人类的狩猎和草原向耕地的转换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旱獭在欧洲草原上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大大减少,后通过保护恢复了种群数量,但分布范围只是原广阔地区的一小部分。
保护级别
旱獭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旱獭的保护措施只有禁止狩猎。在1980年代初期,该物种在一些地方进行了重新引入,如俄罗斯的萨拉托夫地区等。在欧洲部分地区,旱獭在保护区出现,才得以在20世纪初至中期数量严重下降的时期幸存下来。
主要价值
旱獭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草原上传播各种草种,通过建造洞穴来创造独特的栖息地板块。旱獭的生态系统工程效应在洞穴中最为明显,它们移动大量土壤,混合土壤层并改变当地的土壤特性。复杂的洞穴结构使压实的土壤通气,废弃的栖息地还可以成为其他地面哺乳动物的巢穴。
人工养殖的旱獭经济价值较高,毛皮利用范围很广,可制皮裘、皮帽、皮领等,肉和皮下脂肪也都能应用,故产业意义较大。此外,多国科学家已投入利用旱獭作为猴痘和肝炎病毒感染的新动物模型的创建与研究,为旱獭应用于新的科学医疗领域开辟了前景。
物种危害
旱獭是多种寄生虫和病原菌的宿主和传播者。该物种是呼伦贝尔草原鼠疫的主要宿主,并可传播森林脑炎、蜱传立克次体、布鲁氏菌、土拉伦菌、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病、巴斯德菌、类丹毒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人畜共患疾病。
参考资料
Marmota bobak (Müller, 1776).ITIS.2024-04-14
草原旱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14
Bobak Marmot.IUCN.2024-04-14
Marmota bobak.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4-14
Qué comen las marmotas?.expertoanimal.2024-04-14
Marmota (Marmota) bobak (Müller, 1776).COL.2024-04-14
taxon.zoology.2024-04-14
taxon.zoology.202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