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拱寺位于华亭市 南11公里的上关乡半川村,窟群坐北向南,开凿于北魏延昌元年(公元512),依崖开窟,窟释分布于东西约120米长的沙质石崖上,现存窟14个。 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有一座高四米,长三十六米的水泥栈道,供游人登极参观。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的华亭石拱寺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饮誉陇上乃至大西北,堪称历史考古和文化旅游的一朵奇葩。
介绍
石拱寺石窟位于华亭市上关乡半川村,隔水支流上关河,与道教名山龙门洞遥遥相望。据有关史料记载:北魏普泰二年置华亭镇,这是华亭市建制的开始,北魏建国于公元386年,公元534年败亡,北魏亡国前二年才设立华亭镇,依此分析,“先有石拱寺、后有华亭城”的说法便不是空穴来风。
石拱寺石窟位于市区以南11公里处的上关乡半川村,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址之一。1965年被列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窟群坐北向南,开凿于北魏延昌元年(公元512),依崖开窟,雕凿在距地面高约5-10米的石崖上,窟崖高约20米,东西长l20米,有大小窟洞14个,雕像百尊,多为圆雕和浮雕,佛像、菩萨、比丘、护法力士等高度均在1米以上,窟龛内所有浮雕繁密,多而不乱,图纹精养,圆雕头像神态逼真、动态鲜明、栩栩如生、优美动人,龛内造像大小如同真人,身短首长、衣纹流畅、慈祥温和、清俊秀美、面部及眉目极为传神,写实中兼有夸张,似佛祖又象菩萨,既超凡脱俗又默默含情。特别是菩萨和供养人形象,发高耸,蛾眉凤眼,口唇微启,笑中含情,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拱寺开凿于北魏延昌元年(公元512),窟形、结构、布局、雕刻手法及造像姿态表情,均有独到之处。这些窟 龛中保存的造像及壁画浮雕,比例适中,身段窈窕,衣纹流畅,面部表情生动端庄。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文化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发扬光大,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民间风俗及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时,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都把雕凿石窟、石造像作为公德事业发扬光大,民众也通过雕凿石窟、石佛、石造像、制造像砖等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门和顺、子孙兴旺。
石拱寺石窟正是在佛教兴盛的北魏晚期创凿的,虽历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劫难,但呈现今人面前的圆雕和浮雕造像图案精美,写实中有夸张,静态中有灵动,雕像面目和善,眉目清秀,极为传神。以现存的14个窟龛的形制、数百尊圆雕和浮雕造像艺术风格及艺术特点来看,石拱寺是我国西北北魏晚期最具代表性的窟群之一,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石拱寺石窟坐落在沃野田畴间一座背北向南的半山崖上,这里群山环抱,气候温和,山水相间,林草丰茂,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它北距平凉市83公里,南接陇县30公里,西邻海龙洞20公里,北距华亭市城33公里,距融宗教与森林公园为一体的名山龙门洞2公里,距安口古瓷窑遗址35公里,距风景秀丽的景福山不足5公里,巍峨壮美的关山纵贯西南,通乡油路从石窟寺门前穿过。
历史
据历史资料记载:北魏普泰二年,公元532年,时在华亭市东华镇筑城置华亭镇,这是华亭市建制的开始,属于秦州管辖。历史上北魏建国于公元386年正月,公元534年败亡,存世仅148年,历14位皇帝,北魏亡国前二年,才设立华亭镇,如果按照“先有石拱寺,后有华亭城”的民间传说来分析,华亭建镇之初,石拱寺就已经存在了。北魏虽然是一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但开国皇帝拓跋珪拓跋却非常尊重汉族的生活习惯,他带头穿汉服,说汉语,遵汉规,很快实现了由游牧民族到农耕文明的过渡,同时他大兴佛教,大建寺院,佛教很快在全国兴盛起来,散落在我市的多数四大石窟,都是这一时期佛教传播发展的宗教遗存。
佛教发源于古代的印度,当时的地理条件,不可能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直接到达东土,而是陆路从丝绸之路由阿拉伯商人带入,水路从南海传来,当时水路部胜发达,倒是汉朝张骞初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可见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可能性最大。我市庄浪县的云崖寺石窟,陈家洞石窟,泾川县的南石窟,罗汉洞石窟,王母宫石窟虽然开凿时间不近一样,但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遗迹。
石拱寺石窟最大的石窟里虽然开凿了一佛二菩萨造型,莲花造顶,但靠南面的洞窟进去又是一窟,靠南进去又是一窟,这个窟搭一木梯上去,又有一小窟,有小窗与外面相连,在外面看,只有窗户,没有门户,非常隐秘,是僧人静修的好地方,难怪百信把这里叫石柜山寺,原来奥秘就在这里,北石窟寺仅是一进,泾川的王母宫石窟却是中心大佛式,与石拱寺石窟又有不同。
石拱寺石窟最大的一次悲剧发生在清代同治五年左右,即公元1867年前后,当时西北回族因不堪忍受清政权的残暴统治,纷纷起义,给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极大的痛苦,为了避免战乱伤亡,当地人民拖家带口,云集石拱寺避难,被义军一把火烧了个片甲不留,据当地老年人讲,灾后仅大火着了一月有余,寺院都城废墟,避难群众全被烧死,从此这里十村九无烟,生产生活很久都没有大的发展。石拱寺最近的一次悲剧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陕西省陇县新集川乡铁马河村小学一个青年老师被金钱所迷,为了发财,伙同几个毛贼用刀斧偷盗了五个最珍贵的佛像头,虽然罪犯后来被抓,判刑伏法,但佛头在也长不上去了。
建筑景观
洞窟在华亭市上吴镇南3公里。现存窟龛14个,造像皆为石雕。最大的洞窟是第2窟和第6窟,规模相当宏伟,窟内均造 三佛及胁侍菩萨,前壁门两侧雕天王。第6窟高8米,佛高6米。两窟的造像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被破坏,唯有第6窟壁门侧浮雕供养人尚存数排,均着袍服,是北魏改胡服以后供养人的形象。
石拱寺四大石窟群雕凿在距地表5-10米的黄砂岩石崖上,现存14个窟龛,其中2号、6号两个大窟空间约10米,存留有造像残迹、石窟南壁门窗两侧数十尊供养人和金刚、力士造像等;1号大窟造像于早年山崖崩塌被毁,其余11个均为0.5米-2.5米的中、小型窟龛。从雕凿艺术方面看,11号窟雕像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整,它位于整个窟雕的中心部位,顶部有四组八樽飞天,形象飘逸生动,似仙女从天而降,南壁供养人造像精美,栩栩如生。特别是7、8两窟雕有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说法雕像与佛传故事,造型更为优美动人,其艺术造诣可与南北朝时期雕凿的我国最大的雕凿艺术瑰宝山西云冈石窟相媲美。
石拱寺石窟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葡萄式联体窟,这种体例在全国石窟艺术中也比较罕见,是研究佛教在我国传播、发展、兴盛、壮大的珍贵实物资料。石拱寺石窟在最大的石窟里开凿了一佛二菩萨造型,莲花罩顶,在这个石窟侧面又凿进一窟,接着又凿进一窟,在这个窟的顶部搭一木梯上去又见一小窟,有小窗与外面相连,在外面看只有窗户没有门户,非常隐秘,是僧人静修的好地方,难怪当地群众把这里叫做石柜山寺。
拱寺石窟最大的洞窟是第2窟和第6窟,规模相当宏伟,窟内均造三佛及胁侍菩萨,前壁门两侧雕天王。第6窟高8米,佛高6米。两窟的造像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被破坏,该窟开凿造像的时代大体相当于北魏中、晚期到西魏,是研究我国古文化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石拱寺石窟由石洞、石扶梯相互串通,最为奇特的是二号窟相连的六号、八号窟和一个小巧的九号“柜窟”,上有石洞相互连通,是一组葡萄串式的石窟群落,窟连窟、窟摞窟。尽管斗转星移,时代更替,石拱寺石窟基本上保留了她的原始风貌,成为辉煌历史和成就千古奇功的基石和见证。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石窟规模之宏大,造型之独特,在中国石窟中较为罕见。石拱寺石窟有如一颗颗色彩斑斓的宝石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把秀绝人寰的石拱寺装扮得如诗如画,不失为西部绿色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明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石拱寺石窟1965年经省文物专家初步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0日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有一座高四米,长三十六米的水泥栈道,供游人登极参观。
九窟: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窟内分正中龛,西龛,东龛三组造像。正中龛雕释迦,多宝对坐说法相,两侧侍立二菩萨二比丘。二佛高肉髻,面部清秀,着袈裟,半结跌座。二菩萨均著衣蔓冠,上身袒露,下着衣裙曳地,披巾自双肩搭下于胸前交叉。旋上卷拢于臂,拖垂至地。二比丘均着袈裟。
十一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三壁各开一园形浅龛。保存比较好。正龛雕一佛二菩萨,龛外两侧各浮雕一立佛,龛外下方两则各浮雕三供养人。佛高肉髻,内着僧于胸前打结垂下,外着褒衣博带袈裟,半结跏跌座。二菩萨高髻宝冠,带项圈,上皮袈裟,下着裙,裙裾曳地外扬。龛外二佛高肉髻着袈裟,通身背光为莲瓣形。
窟内南壁顶雕一园拱浅龛,内一佛二菩萨。龛西东两侧分三层雕像。上雕维摩及文殊菩萨对坐图,浮雕众比丘听法,中层,下层均雕供养人,供养人男头束巾帻,宽袖长衣,女高发髻,宽衣长裙。
窟顶正中浮雕一园莲,莲瓣形尖瘦,莲四周分四格,每格内浮雕对称双手捧衣飞天各二身,似一男一女。飞天均高发髻,长裙裹足,披巾搭于双肩向后飘扬,体态生动。
此窟是保存最好的一窟,造像布局,雕刻手法,姿态表情均有独到之处。造像、浮雕,比例适中,衣纹流畅,面部表情生动端庄,笑中含情,栩栩如生。此窟开凿于北魏晚期(公元512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消失的原因
1.风吹雨淋
藏在深山无人识我省东部中小石窟寺分布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咽喉要道和必经之路上,很多石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古代出于禅修和观像的需要,大部分中小石窟均依山傍水而建,多处在深山老林或交通不便的悬崖峭壁上。随著时代变迁,原来繁华的丝绸古道大多演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小石窟寺被废弃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动植物侵蚀、野火焚烧、人为破坏等使窟龕遭到严重损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庄浪县境内的云崖寺石窟群,由于大多数窟龕开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之中,往往是一场山洪过后,碎石遍地,杂木横陈,几乎无路可寻,由于大部分石窟寺完全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窟龕塌、塑像残毁、壁画脱落、泥砂掩埋、杂草丛生、鸟兽出没等现象比比皆是。
2.人为破坏
石窟遭灭顶之灾记者了解到,人为破坏对中小石窟来说是灾难性的。甘肃省的四大石窟有两个历史时期破坏较为突出:一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前者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中小石窟在“破四旧”运动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合水县莲花寺石窟、瓦窑背石窟,西和县法镜寺石窟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窟龕内塑像大多数被当地民众认为是“四旧”而人为凿毁或炸毁。
后者是随著中国改革开放,各类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成为犯罪分子猎取的目标,相对于馆藏文物而言,处于荒郊野外的石窟寺等文物更易得手,如2006年7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在张家沟门石窟做调查时,发现3号龕又被犯罪分子整体切割,意欲盗走,后可能因岩石过于松散而作罢。近年来,犯罪分子常常将罪恶之手伸向石窟寺盗取珍贵文物。
3.经费紧张
野外管理工作滞后文物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也是造成石窟消亡的重要原因。我省中小石窟保护的日常经费难以保证,无法采取有效手段保证偏远地区石窟寺的安全。
同时,我省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野外文物监控和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了包括中小石窟在内的野外文物安全。由于甘肃省东部地区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石窟所在的县区绝大多数为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县区,财政状况非常困难,地方博物馆独立开展工作的很少,基本上与文化、体育、旅游、图书馆等部门合办公,除日常人头工资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费用。
相关介绍
气候: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
最佳旅游时间:5-10月
景观:开凿于北魏定宣武年间,现有窟龛十四个,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