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人民政府是榆林市的国家行政机关。榆林市设立于2000年7月1日。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市、府谷县、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朝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秦灭六国之战,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遗址(今靖边白城县)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西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县境内)、绥(治龙泉市、今绥德县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郡、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后梁,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县)、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以府谷县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十国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县境内)、米脂县(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赵构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县、米脂县二县,佳州领神木市、府谷县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县、米脂、清涧、吴堡县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地区,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榆林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县、佳县、白于山、清涧县、吴堡和靖边县、定边县、安边镇(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县、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市、府谷县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1日榆林古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县、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市、延川县并入延安市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白于山)、神木(府谷)、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吴堡、清涧县、子洲县)、米脂县(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政府部门
组成部门
市政府办
市发改委
市教育局
市科技局
市工信局
市民宗局
市公安局
市民政局
市司法局
市人事局
市资源规划局
市生态环境局
市住建局
市交通局
市水利局
市农业农村局
市商务局
市文旅局
市卫健委
市退役军人局
市审计局
市市场监管局
市政研督查办
市人防办
市信访局
市医保局
市金融局
市执法局
市能源局
市审批服务局
市外事外经局
直属事业机构
市机关事务中心
市住房公积金中心
榆林职业学院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榆林市人民政府.2022-08-11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榆林市人民政府.2022-08-11
行政区划(2021年).榆林市人民政府.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