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翁学派,又称闽学学派、考亭学派、紫阳学派,是由南宋时期的朱熹创立的一个学术流派。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翁,因此其所创学派被称为晦翁学派。
学术背景
晦翁学派的创始人朱熹是多个学派的传承者,他是安定学派胡瑗、泰山学派孙复、周敦颐学派周敦颐的四传弟子,同时也是深水学派司马光、明道学派程颢、伊川学派程颐的三传门人。此外,他还受到元城学派刘安世、龟山学派杨时、武夷学派胡安国、豫章学派罗从彦的影响。朱熹的父亲朱松也曾向杨时的弟子罗从彦学习,因此按照这种计算,朱熹可以被认为是二程四传、杨时三传的弟子。朱熹本人曾向刘勉之、胡宪、刘子翠学习,并且长时间跟随李侗学习,后者是罗从彦的弟子。朱熹在李侗那里学习的时间最长,专注于研究义理之学,得到了“洛学”的全部传承。
学术贡献
朱熹在辞去官职后,致力于著书讲学,与多位学者交流讨论,如张栻、吕祖谦、赵汝愚、韩元言、潘畴、方宋、张杰、何镐、项安世、黄樵仲、陈景思等人。他在继承和发展“洛学”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关学”的一些观点,推崇“濂学”,并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入其中,建立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涵盖了“天理论”“性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多个方面。晦翁学派总结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以来的理学成就,使得理学思想更加严谨和丰富。
理论阐述
晦翁学派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他们将“理”与“太极”相统一,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在理和气的关系上,他们坚持“理先气后”、“理本气末”的观点,强调“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他们认为“理”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有理而后有气”,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晦翁学派认为“理在事上”,“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们用“理一分殊”来解释万物的产生过程,认为一理散为万理,即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事物。在认识“天理”的方法上,他们主张“格物致知”,认为“格,至也;物,犹争也”。他们认为“格物”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来理解其背后的道理,从而达到“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的目的。在知行关系上,他们认为“知先行后”,行重于知”。
人性观
晦翁学派区分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来源于“天理”,是至善的,而后者则是“理与气杂”而成,有善有恶。他们认为做贤人或善人必须“存天理,去人欲”,以免物欲蒙蔽人的善性。晦翁学派认为“天理”体现在封建的伦理道德之中,主张通过“正心诚意”、“居敬”、“穷理”的功夫,以达到“心与理一”,从而求得“仁”。他们在教学思想上重视道问学,主张通过博览群书来获得知识,并且认为为学应遵循一定的顺序,逐步深入。
政治立场
晦翁学派主张恢复三代“王道”之治,反对陈亮的事功之学。他们与陆九渊的观点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治学方法和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理解上有分歧,这些差异被学者概括为“宋陆异同”。晦翁学派的主要著作包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西铭解》《伊洛渊源录》《诗集传》《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朱子全书》,以及熊朋来的《经说》、俞联的《周易集说》等。
社会影响
晦翁学派在南宋时期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学派,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逐渐提高了声望。尽管一度遭到韩侂胄的打压,但在赵昀赵昀的支持下,晦翁学派成为了理学的正统和官方哲学。宋元之际,晦翁学派的学说传播到了北方。明清时期,晦翁学派的学说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四书章句集注》被指定为阐释儒家经典的教学书籍。在日本等地,晦翁学派的学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晦翁学派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了多个分支,如蔡元定的“西山蔡氏学派”、黄榦的“杨懋春学派”、李燔、张洽的“沧州市濊儒学派”、辅广的“潜淹学派”、陈埴的“木钟学派”、杜煜、杜知仁的“南湖学派”、蔡沈的“九峰学派”、陈淳的“北溪学派”、舒璘的“广平定川学派”、魏了翁的“鹤山学派”等。
参考资料
考亭学派.国学百科 .2024-11-07
【闽南人物】南宋闽学派代表人物:弘扬儒学大师朱熹.搜狐网.2024-11-07
两宋儒家各学派整理 .知乎专栏.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