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抗击匈奴

抗击匈奴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而且汉武帝重视军事,开始着力抗击侵扰汉朝多年的匈奴。马邑军事行动后的第五年秋天,汉朝派四位将军分别率领一万名骑兵在关市附近攻打匈奴。大将军卫青上谷郡出塞,直到龙城,大获全胜。公孙贺云中郡出塞,一无所获。公孙敖代郡出塞,被匈奴打败,损失了七千多人。李广从雁门出塞,被匈奴打败,匈奴活捉了李广,后来李广逃脱。汉朝降罪于公孙敖、李广,公孙敖、李广出钱赎罪,成为平民。

战争背景

秦汉时期的遗留问题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秦朝,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

秦朝覆灭后, 匈奴趁楚汉战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 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

然而"和亲"政策 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亲"政策也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日后刘彻的战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军事措施

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了皇帝。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 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 指挥骑兵作战的年轻将领,修筑军事要道。

政治措施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贬抑相权,"举贤良文学"以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举行封禅典礼以提高皇帝威望,实行 "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势力,任用酷吏以保证专制措施畅行全国等等。

经济措施

在经济上征收商 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等等。

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 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刘彻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战 争的帷幕.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改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围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次战略反击

河南漠南之战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郡(今怀来县东 南)、渔阳(今密云区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轻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

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平原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五原郡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郡、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省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车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内蒙古地区,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宁城县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远离汉境。这就为刘彻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 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刘彻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 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 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脉合黎山 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 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市酒泉市张掖市敦煌市四郡,移民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的伟大意义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 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战的雏形

经过内蒙古地区、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 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 动。匈奴单于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漠北之战的作战方针

刘彻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 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 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

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 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县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 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漠北之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 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 策应。

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 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 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 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 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 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 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成功经验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对匈奴作战的特点,大量建设骑兵,选用青年将领;军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实施战时经 济体制,保障对匈奴作战的后勤供应。第二,高明运用骑兵战术,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汉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远距离迂回、包抄、突 袭,连续进攻,不给敌手以喘息的机会,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于敌,给匈奴军大创以聚歼,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第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汉军先弱后强,循序推进, 切断匈奴各部之间的联系,分而制之,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注意主力与偏师之间的战略配合,以偏师牵制敌人,以主力重创敌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历史意义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 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山脉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刘彻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了东北地区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 深远的影响。当然,战争也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严重损耗了军队的实力、财力、物力, 损失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的 "盗贼滋起"等等。但所有这些与这次战争的正面意义相比较,无疑是次要的问题。

参考资料

汉武帝财政改革与中央集权的强化-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08-16

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08-16

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战争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