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冀州

冀州

冀州,中国古九州之首,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尚书·禹贡》作:冀、、青、徐、扬、荆、豫、梁、雍,冀为“九州之首”。“古九州”是中原地区古代的地理称谓,华夏文明初开,自黄帝起,割布九州,其中便有冀州。大禹治水后,九分天下,重新划野分州。夏铸九鼎,冀鼎最大。

冀州的辖域以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解释,是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沙漠为界。包括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全省、河南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部分,皆古冀州境,面积约140余万平方公里。后来增换的幽州为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太原市为今山西大部。

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州位列之首,被誉为“中原地区”。刘彻时,冀州成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下辖九郡国,是汉朝监察体系的关键部分。东汉末年袁绍凭借势力成为冀州牧,统治广大地域,使冀州成为北方政治、军事中心。建安五年,曹操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逐步收复冀州,统一北方。曹魏时期,冀州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经济、军事基地。

冀州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黄帝时期即为“九州”之一,后成为禹划“九州”之首。历经春秋战国秦汉等多个历史时期,冀州(冀县信都县)始终保持其重要地理和政治地位。该地原野广阔、水源充足、百姓富庶,是战略要地,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战事和英雄崛起。因此,冀州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名称由来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关于九州,《尚书·禹贡》称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按殷制,称九州为冀、幽、兖、青、徐、扬、荆、豫、雍,比《禹贡》多个“幽”,少个“梁”。《周礼》按周制,称九州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比《尔雅》多个“并”,少个“徐”。

在《禹贡》《尔雅》《周礼》等多部古籍记载中,有夏制、殷制、周制三种说法,《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尔雅•释地》中所载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营州,而没有了青州市和梁州。《周礼•职方》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幽、并、青、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太原市,而没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书•尧典》还有十二州的记载,称虞舜曾就禹所划的九州,又划出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

“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为什么取名叫“冀”,说法不一。《禹贡辩》说,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首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因而取这个国的名称做为州的名称。《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河内是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淮南子·坠形篇》日:“正中冀州为中原地区”,冀州之地“当天下之中”,为“天下之中州”。《淮南子·地形训》中又称“冀为天下之号”。冀州一词成了“天下”的代名词,也即中国的代称。

春秋时代的一部星相书《元命包》称:“冀地有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日冀州。”许慎也说:“冀,假借为望也,幸也。”把赋予“希望、寄托”涵意的字眼,作为这个州的命名,正是前人的愿望之所在。

区域衍变

上古冀州

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和商朝(约前16世纪-前1066年)及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袭了上古九州的划分。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区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先秦时期,州只是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单位是从汉代开始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县

信都冀州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信都冀州”。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县两级制;后改为州、郡(国)、县三级制。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地区级),治所设在信都,即现在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旧城)、扶柳县(今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昌成县(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一带)、辟阳县(今安兴村一带)。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吕雉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县侯,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所辖区域没有变化。

在现冀州区境内仍设置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公元前155年,刘启封自己的八儿子篯铿在信都为刘去,改信都国为广川国。广川国的治所、所辖区域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都没有变化。刘彻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设州,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将全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也称刺史部。当时,州作为监察机构巡行,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辖魏、清河、巨鹿县常山四郡和广川、赵、广平、河间、中山、真定六国(郡、国属于地区级)。广川国治所在信都(现在的冀州旧城),领县十七,即信都、辟阳、扶柳、昌成、下博、桃、观津、东乡、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市、东昌、西梁。在现冀州区境内仍设置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郡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相比没有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也没有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新朝行政区划与西汉相同,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公元9年把信都县国改称新博,把信都县改称新博亭,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新博仍属冀州,在现冀州区境内设置四个县,即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乐信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和新博亭(今冀州市旧城)。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县渤海国、魏九个郡(国)。信都郡(相当于现在的地区级)领信都、阜城县、扶柳、南宫市、经、武邑县、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县、安平、深泽县十三个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在的冀州区境内设置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

永平15年(72年),刘庄封自己的六儿子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没有变动。延光元年(122年),刘祜汉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安平国的治所在冀州区(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把原辟阳县并入了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县(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没有变化。中平元年(184年),司马德宗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三国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曹丕将冀州的治所从邺迁到了冀州区(今冀州市旧城),冀州下辖安平县赵国巨鹿县、平原、渤海国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安平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设了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中心,从此冀州的名称与今天冀州市的属地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晋朝刘彻泰始元年(26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国(地区级),冀州的治所在冀州区(今冀州旧城)。安平国下辖信都县、下博、广宗县、经、观津、武邑县、武遂、扶柳八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两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和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两个县都没有变化。司马衷之后(晋朝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后赵时期,将州治自冀州区迁至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前燕鲜卑族慕容俊将冀州治所迁于房子,前秦时将冀州州治迁于邺,后又将冀州治所迁至信都,至后燕慕容垂沿袭下来。

南北朝,冀州先后属北魏北齐北周,三代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北魏时(396年)将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县渤海国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长乐郡(相当于今地区级)下辖信都区、扶柳、堂阳、枣强县、索芦、广川、南宫市、下博等八县,长乐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区境内只设信都一县,治所在冀州旧城。信都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北齐、北周两时期全国的州、郡、县的划分没有变化。隋朝,前两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十二个县,即信都、堂阳、衡水市、枣强、武邑县、南宫、武强县、鹿城、下博、阜城县、斌强。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

开皇六年分信都县,设置长乐县(今冀州区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设置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时,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区。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初分天下为河北道等十道(省级),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曾改称魏州或信都郡)下辖信都、堂阳、南宫市枣强县武邑县衡水市阜城县武强县九县(后改辖六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区境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李治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李隆基天宝(742年),改为信都郡李亨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李柷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县为尧都县。

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各朝均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将辖域分为河北道等诸道(省级),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地区级)下辖冀州区等诸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五代时,冀州多战事,“梁兵取冀州,李克用救之。辽朝攻冀州,周兵拒之。自唐末乱离,群豪竟起,兵连祸连,血战数年”。  宋朝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分天下为河北东路等十五路(省级),河北东路下辖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信都、南宫市枣强县武邑县衡水市阜城县七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赵构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归属金朝完颜晟天会七年(1129年)仍设置冀州(地区级,也称安武军)。冀州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冀州属河间府(省级与地区级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隶河北东路(省级)。贞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直隶冀州

元、明、清三代,冀州作为陪辅京都的“畿内巨州”,一直为路(元)、府(明)、布政司(清)直辖,故称之为“直隶冀州”。元朝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将全国分为真定路等诸路(省级),冀州(地区级)直属真定路(跨过了府一级),隶属燕南河北道(省级)。冀州治所在信都区(今冀州旧城),冀州下辖信都、南宫市新河县枣强县武邑县五县。现冀州境内只设信都一县。明朝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将全国分为真定府等诸府(省级),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冀州下辖枣强、武邑、南宫、新河四县(洪武二年,即1369年,废除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清代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直属朝延布政司所辖。冀州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市等五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近现代冀州

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直隶州冀州,设立冀县,属直隶省的冀南道(地区级),第二年改属大名道(地区级)。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一级,冀县隶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南宫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冀州区设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占冀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冀县政府自行消亡。

冀州的辖域以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解释,是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沙漠为界。包括今辽宁省西部、河北西北部、山西省全省、河南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部分,皆古冀州境,面积约140余万平方公里。后来增换的幽州为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西南部,太原市为今山西大部。

历史事件

大禹治水

孔颖达尚书正义》中记载:“九州之次,以治水先后,以水性下流,当从下而泄……,冀州于九州近北,故首从冀起”。《汉书》记载:“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从冀州始。”冀州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古帝王首都所在地,被列为九州中的第一位。

袁绍与冀州

袁绍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人物,和他弟弟袁术都为割据一方的名将,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袁绍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武艺出众,更因性格直爽、好礼贤下士而广受赞誉。初领兵时,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广招贤才,一时间,谋士如云,武将如雨,鼎盛时期更是号称拥兵百万,养有谋士三千,成为当时势力最为庞大的军阀之一。

然而,袁绍的雄心壮志并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领地。他看中了冀州这块富饶之地,但冀州牧韩馥却不愿轻易放弃。于是,袁绍的谋士逢纪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通过联合公孙瓒来共同夺取冀州。在逢纪的精心策划下,袁绍成功地骗取了公孙瓒的信任,使其出兵攻打冀州。而韩馥在公孙瓒的威胁下,不得不向袁绍求援。袁绍趁机而入,最终成功占领了冀州,韩馥则无奈投奔了张邈

占领冀州后,袁绍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大兴土木,修建了太和殿、楼台榭阁等豪华建筑,并为自己和家族成员修建了疑冢和女儿坟等防御设施。然而,这些举动也暴露出袁绍的狂妄自大和贪图享乐的性格特点。他逐渐变得目中无人,不再礼贤下士,错失了许多良机。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错失良机是在曹操孙权争斗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前来投奔袁绍,并献上了趁曹操攻孙吴之际抄其后路的良策。然而,此时的袁绍却因儿子袁尚病重而无心战事,错过了这个一举消灭曹操的绝佳机会。刘备等人见状,长叹不已,拂袖而去。

袁绍的狂妄自大还体现在他对谋士的态度上。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而是独断专行,往往自以为是。在决定南征灭曹时,尽管谋士们纷纷劝阻,认为时机不利,但袁绍却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惨败。更为可悲的是,他在战败后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将责任归咎于谋士荀谌,并将其斩首示众。这一举动彻底寒了众谋士的心,他们纷纷四散而去,有的投奔了曹操等敌对势力。

谋士许攸袁绍失败后投降了曹操。曹操深知许攸的才能和价值,因此对他委以重任。许攸对袁绍的为人处世、兵将气质以及地理环境等都非常了解,因此向曹操献上了破袁绍的计策。曹操依计行事,成功地引漳河水淹了冀州区,袁绍被迫弃城逃窜。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再次被曹操击败,最终忧病而死。

袁绍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他的狂妄自大、不听谋士意见、错失良机等行为都成为了他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骄兵必败”这句名言也成为了对袁绍失败的最佳注解。

曹操纳贤破冀州

三国时期,袁绍占据冀州,势力庞大。然而,他因未采纳谋士荀谌等人的建议,贸然出兵攻打曹操,结果招致惨败。袁绍心胸狭隘,不仅未反思败因,反而屈斩了荀谌,这一举动使得他手下的谋士们心生恐惧,担心自己不知何时也会遭遇不测,于是纷纷逃散。

在这其中,谋士许攸也选择了离开袁绍,投降了曹操。袁绍败退冀州后,曹操紧追不舍。为了动摇袁绍的守城决心,诱其出战,曹操命军士在冀州城外筑起了两座高大的“蓄粮冢”,谎称自己粮草充足,准备长期围困冀州。袁绍见状,误以为曹操决意要将他困死,于是被迫出城迎战,却再次被曹操围歼。

许攸投降曹操后,询问曹操为何围而不打。曹操表示,他打算长久围困冀州,等城内粮草耗尽,袁绍自然不战而败,冀州也将唾手可得。然而,许攸却看穿了曹操的“蓄粮冢”计谋,指出曹操的粮草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仅够三日之用。曹操听闻后,惶恐不已,急忙向许攸请教破城之计。

许攸建议曹操引漳河水攻取冀州。曹操虽然为人奸诈,诡计多端,但他却非常爱才,对许攸的献策大为叹服。为了振奋军心,曹操故意斩杀了管粮官,并谎称其私扣军粮,导致将士们受苦。随后,曹操大摆宴席,让全军将士大吃大喝了一顿。待将士们吃饱喝足后,曹操依许攸之计,连夜发兵攻打冀州。

由于曹军士气高涨,又有许攸的参谋相助,曹操一鼓作气,大败袁绍,成功占领了冀州。这一战役不仅彰显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许攸的智谋,也再次证明了冀州在中原地区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燕王扫北与大庙寨的兴起

冀州镇的大庙寨,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名,尽管如今它只是一个空有村名而没有居民的地方,但其背后隐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故事。大庙寨被陈家寨、崔家寨、柳家寨、宋家寨、李家寨、杨家寨等几个村寨紧紧环抱,其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关于大庙寨村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元末明初的那段动荡岁月。

那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顺势而起,他一方面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另一方面又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朝,并自封为皇帝。在统一过程中,他杀掉了起义将领陈友谅,并霸占了陈友谅的妻子为贵妃。这位慧贤皇贵妃美貌出众,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不久便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自幼聪明伶俐,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学识渊博。然而,他性情暴烈,好惹事端,常常让百官和百姓们头疼不已。由于朱棣出生时不足月数,朱元璋一直怀疑他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因此心中早有除之而后快的打算。当朱棣因性情暴躁而接连杀死宫中两人后,朱元璋更是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和办法,朱元璋找到了他火烧庆功楼时幸存下来的一名军师。这位军师深知朱元璋的意图,便诚恳地建议将朱棣封为燕王,派他去北方平叛异族。军师认为,朱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带兵打仗必然凶多吉少。如果死在疆场,可以给他追封一个大大的谥号,这样既能让贵妃感激朱元璋的厚德,又能让百姓念及朱元璋的英明。如果朱棣真是个将才,能够镇守一方,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那更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朱元璋觉得军师说得有理,便一口答应了。然而,他转念又怀疑军师可能是在用计害他,于是决定让军师也随朱棣一同去扫北,并且只给他3000人马,还都是老弱残兵。军师深知这是朱元璋在借刀杀人,但他又不敢违抗命令,只好暗下决心,一定要死保朱棣

军师和朱棣从南京出发,带着这3000人马过长江北上。他们故意放慢行军速度,每天只走一二十里路就安营扎寨。这样走了三四天,才走出四五十里路。军师利用士兵们恋家、家人牵挂的心情,让朱棣下令放假三天,让士兵们回家探亲。三天假期结束后,士兵们陆续回到军营,军师又续了三天假,并允许亲戚朋友到军营探望送行。这样一来,等士兵们按期回到军营时,连同他们的家属和亲戚朋友,已经聚集了二三万人。军师趁机迫使一些士兵将这些人都围起来,下令男女老少都得一起从军北上,违者立斩不赦。于是,朱棣的扫北之军遍地滚,走一村清洗一村。从者家家都跟着他们走,抗者则个个被杀。当军师和朱棣来到河北省时,他们的队伍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人。

在战冀州(今冀县)时,燕王的指挥总部设在大庙寨的玉皇庙上。人马分散驻扎在玉皇庙周围二三里路的地方,形成了日防敌攻、夜防偷袭的坚强营垒。战后兵马进发,在周围驻扎过兵的地方都留下了兵底盘儿。后来,从洪洞县迁来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立村定居。他们根据姓氏的优势给村寨命名,如陈家寨、崔家寨等。而玉皇庙由于战后没有老弱可留,所以这地方逐渐荒废,没有人家居住。然而,周围村寨的人们为了不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也为了纪念他们立村的祖先的辛劳和功德,便以玉皇庙这个地方为这些村庄的代称,叫做“大庙寨”。

随着时间的流逝,玉皇庙的香火日益旺盛起来。每年春秋两季,这里都会举办大型庙会,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城乡居民前来参加物资交流等活动。这样一来,“大庙寨”的名字就在河北省大地上广为流传开来。如今,虽然大庙寨已经没有了居民,但那段传奇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仍然被人们传颂着。

战略价值

政治地位

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中原地区古代的冀州。因此后人记述尧、舜、禹的“帝都”俱在冀州。《史记.五帝本纪》谓“舜,冀州之人也”。《艺文类聚.帝舜有虞氏》引《帝王世纪》说舜“家本冀州”。顾炎武日知录》则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冀州,大致在今河北省东部、辽西地区西部,这与红山文化区域相吻合。

位于黑龙港流域的冀州,在中华民族绵长的历史中,曾古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传说远在4000年前,黄帝在征服蚩尤炎帝两个部落之后定居中原,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据《左传》记载,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也将夏的统治地区划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而冀州为九州之首。

冀州区西汉以后,历来的建制均在冀州。冀县历史上又称冀州、信都。春秋时期,周代分天下为12州,将冀州分为幽、并两州,冀县之地属并州鲜虞国辖区,后又属晋国战国时,中山郡在冀县境设扶柳邑。中山国灭后,冀县之地归赵(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汉高帝时,冀县称信都县,又称信都郡,隶冀州,郡外领县十六。刘彻时,冀州辖四郡六国,冀县属广川国。此后,历史上多称信都。清代,冀州是直隶省辖下的直隶州。1913年降州为县,“冀州”一词便被“冀州区”取而代之。

战略地位

历史上,冀州“原野平旷”,水源充足,沃野千里,百姓富庶,兵力强盛,英杰荟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南北之冲,戎马之场,要害之重地”。所以“冀野纷纭战事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土地上,不知发生多少浩浩战事,不知有过多少刀光剑影的拼搏。东汉刘秀在这里称霸立业;北齐神武高欢也在这里起兵称雄。“冀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亡”,这是《县志》一书中,从古冀州所处的战略地位,从历代王朝兴衰战乱中得出的结论。

经济

据史料记载,冀州信都地势平坦,土田饶衍,棉花的种植有着较长的历史。棉花不仅长势好,且种植量大。明清时,深、冀两州的植棉户几乎占农户的80%。这些棉农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植棉经验,掌握了“一岁数收”的耕作技术。夏秋时节,茫茫棉海,一望无垠,有“冀南棉海”之称。冀州的枣也很有名,据说它形大如梨,核小味甘。由于枣的质量好,常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晋左思魏都赋》曾把冀州枣称为“御枣”。传说北齐时仙人步阐曾得冀州枣,因而叫“仲思枣”。隋大业初年,“仲思枣”作为贡品,曾献给里帝隋炀帝

冀州境内河渠纵横,舟车辐集,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商业十分发达。据《县志》一书记载,南北朝的后魏时,这里是主要贸易活动中心,不仅有傅水店、曾家庄、陆村等8个铺,还有如今的田村、韩村、谢家庄和码头李镇4个大堡子城;其他还有漳淮村为元朝的章、华两镇。这些村镇沟通四方交通,迎接八面客商,因而商旅云集,市场活跃,贸易繁荣。说到恩关村,则为交通要道,秦朝时官府曾在这里设交通关卡,管理贸易。冀州境内,许多村落是由经商贸易发展起来的。如中、东、西安市店,就是汉朝在河堤上开设的客店,由于生意兴隆发展成村的。前店杨村、傳水店、沧头等不少村庄,也是由于当时地处沿水要道,商业发达,人丁兴旺,逐渐发展成为村落。

社会

文化胜迹

古冀州文化胜迹遐迩闻名。如宋知州鲁有开建的“养正堂”,宋朝著名学者黄庭坚为之作记。位于州治东北的“百花楼”,据《县志》载,“楼高百尺余,上置钟楼莲漏,壁绘百花”,气势宏伟,优雅壮观。宋朝时建的八角井,据说井水清冽,常年不干深二丈,径九尺五寸。明隐士张风翱建的“清隐轩”,轩前迭石为山,花木扶疏。另外还有风光幽美的竹林寺,大道庵等。可惜这些文化遗址已在兵荒马乱和十年动乱时代,全部被毁。现在尚存的文化遗址有汉赵王张耳之墓,已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县志》载,境内州冀土阜垒垒。据考察分析多属汉朝古墓,后冢古墓已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城内的大石磨,直径四尺八寸,周长一丈六尺八寸,厚一尺四寸。相传在袁绍坐冀州的时候,冀州城里出了二个叫李三娘的仙女,她逢双日在城外海子里用这个石磨磨面;逢单日趁着夜色,骑着神牛给老百姓送面粉。

文化教育

冀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地,大禹治水后重新划分九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故称为“九州之首,河北省之源”。 冀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北省的简称“冀”的来源。隋朝大儒刘焯出自冀州,与另一位大儒刘炫并称通学大儒,曾在冀州长期讲学,培养了一批杰出弟子,如孔颖达盖文达等,他们后来都成为唐代的文学馆学士,对唐代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董仲舒对冀州文化教育也有重要影响,其思想在冀州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古代冀州设有书院等教育机构,如信都书院(由吴汝纶创办),为冀州培养了大批人才。清末,吴汝纶任冀州知州时,在洋务运动兴起、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顽强地树起了振兴桐城市文学的旗帜,建立信都书院,延请名师,选拔青年才俊到学院读书,一时间冀州“文风丕变,经术文采,盛极一时”。吴汝纶为冀州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又把尊儒重教之风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冀州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阵地,直隶省立第六师范(后成为冀南地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的建立,为冀州培养了大量新文化人才。冀州武术文化发达,诞生了许多近代著名的武术大师,如八卦掌创始人尹福、梁振圃等,为冀州增添了阳刚豪迈之气。冀州拥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如竹林七贤的传说、金鸡城的传说等,为冀州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

相关文化

饮食

相传,冀州焖饼起源于三国袁绍坐镇冀州之时,士兵们打仗归来胃口不好,这时一位杨姓的厨师将饼切成了饼条焖给士兵,结果士兵们觉得很好吃,后来经过改良发展成了现在的冀州焖饼。传统的冀州焖饼需有一个特制的铁锅,头盔状,重20余斤,这种铁锅传热稳定而均匀,汤易吃进去而不粘锅,所用饼条也需特殊烙制,俗称“包袱饼”,不超过3层,要擀薄烙熟,手工切条,卤汁小磨香油,先炒后焖,盖锅回味,翻勺出锅。汤和饼条的比例一般是一斤饼,3两汤,火候也挺关键,要大火炒,文火焖。

诗文

1.相看复乘兴,携手到冀州。——岑参《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2.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王冕《冀州道中》

3.应龙沈冀州,妖女不得眠。——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4.冀州飞檄傲英雄,却把文辞事邺宫。——吴融《陈琳墓》

5.风沙敝尽旧狐裘,走马归来过冀州。——沈遘《过》

6.白马桥边迎送胡,冀州断道无来车。——晁补之《黄河》

7.四月八日起鬼兵,冀州城东起长城。——宝志《预言·其一》

8.洪河滔冀州,大陆日夜摧。——刘敞《苦雨二首·其一》

9.览山川、冀州还在,陶唐何有。——汪莘《乳燕飞/贺新郎·去郢频回首。正横江、荪桡容与》

10.冀州之疆,粤惟大卤。——尹洙《皇雅十首·《大卤》二章·冀州之疆》

11.指掌幽冀州,左右皆阡陌。——刘攽《次韵穆父送仲至使北》

12.眇冀州兮何有,眷兹士兮淹留。——张载《虞帝庙乐歌辞》

13.《冀州赋》

夫何事于冀州,聊托公以游居。历九土而观风,亦惭人之所虞。遂发轸于洛阳市,临孟津而北厉。想尚甫之威虞,号苍兕而明誓。既中流而叹息,美周武之知性。谋人神以动作,享乌鱼子之瑞命。赡淇澳之园林,善绿竹之猗猗。望常山之峨峨,登北岳而高游。嘉孝武之乾乾,亲饰躬于伯姬。建封禅于泰山,瘗玄玉于此丘。遍五岳与四渎,观沧海以周流。鄙臣恨不及事,陪后乘之下僚。今匹马之独征,岂斯乐之足娱?且休精于敝邑,聊卒岁以须臾。——(《艺文类聚》六,又二十八,《初学记》八)

戏曲

京剧《冀州区》,又名《战冀州》《有勇无谋》,属于武生传统戏。剧目主要描写了三国名将马超的一段故事,该剧是有“武生宗师”之称的杨小楼的杨派武生戏,剧中“摔城”一场,唱、做繁重别具一格。

豫剧《反冀州》是一部传统剧目,又名《前冀州》《头冀州》,取材于《封神演义》的前几回。故事发生在商朝末年,帝辛祭拜女娲时心生邪念,留淫诗于庙前,因此得病。费仲尤浑为讨好纣王,建议纳苏护苏护之女妲己为妃,苏护拒绝并题反诗于朝门,愤回冀州。纣王大怒,遣崇侯虎父子讨伐,却被苏护之子苏全忠击败。崇侯虎之兄崇黑虎欲劝苏护,途中擒获苏全忠。苏护欲杀妲己,被其哭求心软。部将郑伦出兵,用哼水之术破敌,擒崇黑虎。后经周文王姬昌调解,苏护最终决定献女进宫。《反冀州》剧中,《杀妲己》一折唱腔独特,特效与舞蹈也颇具特色。该剧在豫剧传统剧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也有流传。

秦腔《战冀州》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渭河兵败的马超联合羌兵攻占冀州,刺史韦康投降被杀,参军杨阜诈降反而重用。马超怒攻历城区夏侯渊乘机夹攻使马超败回冀州。留守冀州的梁宽赵衢拒不开城,反将马超之妻、子捆绑城头杀死。马超悲愤失措,大败而走。

影视

在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冀州作为东汉末年北方的重要州郡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使得它成为各路诸侯争夺的焦点。电视剧中,冀州多次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地点,涉及了多位重要人物的命运和战争局势的演变。在电视剧中,袁绍作为冀州牧,其统治下的冀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之一。袁绍与曹操之间的争斗,特别是官渡之战,是电视剧中的重要情节。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冀州的归属,也对整个北方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而逐步收复冀州各地,最终统一了北方。

乌尔善执导的电影《封神第一部》描述了殷商时期冀州等地发生的故事,其中冀州区之战是影片的重要情节之一。影片通过震撼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古代冀州的风貌和人民的英勇。

2019年电视剧《封神演义》,在这部电视剧中,妲己为保全整个冀州城的百姓,与父母及青梅竹马的杨戬诀别,舍身前往朝歌侍奉帝辛。故事中对冀州的背景以及苏护作为冀州侯的角色进行了一定的展现,涉及到冀州的一些情节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知名人物

冀州,以它特有的风姿曾经使不少文人骚客、豪杰壮士为它引亢高歌,留下了美妙、动人的诗篇。冀州人民也以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歌颂着这块古老的土地。冀州,似一块迷人的丰碑屹立在人们心中。送讨部华言玉通其宗在历史的长河中,冀州也涌现出许多名人志士、英雄豪杰。《县志》载:“名卿士大夫出于是州,载于传记,斑斑可考。”“豪杰挺秀如孔巢父赵涓辈代不乏人,流风遗俗,至今传焉。”释道安是东晋时杰出的佛教学者,佛教奠基人之一。他18岁时出家,经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掌握了一整套佛学经论。他不辞辛苦,四处跋涉,除了讲经,他还着手翻译,整理出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原地区第一部“经录”,为后来佛法的弘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原地区佛教史上留下了令后人难忘的一页。

长乐冯氏是北魏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当时,拓跋濬去世,皇帝年幼,为争夺王权,皇室内部各派之间相互倾轧,诛杀异己,朝政混乱,社会上长年战乱,使大片土地荒芜,生产凋敝,贪官污吏猖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长乐冯氏毅然临朝听政,扭转了时局。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冯氏还协助拓跋宏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孝文改革”,实行了均田制、三长制,推行了若干汉化政策,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隋朝的天文学家刘焯,自幼聪慧好学,苦读经传,遂同刘炫齐名,时称“二刘”。由于考察洛阳市“石经”时,刘焯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遭到群儒的诽谤、围攻,被除名为民。自此,他始游学授徒于闾里,专致教育和著述,孜孜不倦,他著纂《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义》等,并行于世。他还多次建议修改隋朝的历法,他造《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推日行盈缩法,黄道日道损益,日月食多次及所在所起,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虽然他著历书得罪于权威人士,致使《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无疑提供了天文历法新成就,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唐朝时,孔子三十七代孙、同李白为友的“竹溪六逸”之一的孔巢父,与韩愈为友的孔癸(礼部尚书),还有孔如圭(工部尚书)、孔纬(吏部尚书)等,都是冀州人。画家程仪、程修己父子及赵博文(他们都是大画家周昉的弟子),北魏曾集成《四序堪舆》的颜绍;幼有文名的李适户部尚书赵涓;宋金时的田况、路仲显、路铎张存(司马光的岳丈);元朝时著《百中歌》的王白;明朝的石九奏、汪元范等都是冀州名列史册的文人学士,他们或以文采或以政绩被誉于世。

在冀州工作过,彪炳于史册的外籍知名人士更是难以胜数。如汉“京兆画眉”的张敞,不循私情,秉公执法;在冀州境内被传为佳话的苏州市刺史苏章唐朝被称为“铛脚刺史”的冀州刺史贾敦颐宋朝被誉为“河朔三令”的冀州区(今冀县)令李帅。还有被誉为“冀州神童”的晋崔宏元和问,以及清代桐城市派后期学者、被称为“曾门四弟子”的吴汝纶等,都以他们显赫的事迹,渊博的学问,在冀州历史上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篇章。

汉书》称冀州士风慷慨,《宋史》称冀州人民“大气勇尚,号为强伎”。五代十国时的马震荆罕儒北宋时的张廷翰傅思让耿全斌,都是抵御外侵,战功赫赫的著名将吏。在“冀野纷纭战事多”的兵荒战乱的岁月里,冀州还出现了不少抑强抗暴的武林豪杰。如明清间出现的创三皇炮锤拳术的宋迈伦,八卦掌鼻祖董海川的著名弟子尹福和梁振圃等,他们传奇纷呈,保持发扬了燕赵慷慨遗风。另外刘秀,唐名将尉池恭、罗成,明朝的刘墉,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都在冀州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传说。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后汉书》载:“孙敬,字文宝,好学,闭户读书,不堪其睡,乃以绳悬之屋梁,人曰闭户先生。”《太平御览》卷六载:“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载:“孙敬,冀州区人”,并记述了其刻苦学习的典故。

孙敬,出生在一户殷实人家,早年父亡,儿时的孙敬和母亲相依为命。在父亲遗教、母亲的教导下,年少好学的孙敬,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与社会接触不多,偶尔到街市购买大宗商品,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为防止打瞌睡,他将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捆住吊在房梁上,古人的头发长,一打盹便把自己扽醒了,便接着学习。为了参加远在京师(首都洛阳市的考试,孙敬携母亲步行千里到洛阳住下读书。那时还没有纸,而帛金贵,不是一般人家用得起的。孙敬便到河边路旁搜寻柳枝,回家劈开晾干做成条子,在上边写字抄写典章。

对这位苦读的后生,有的人故意多给他些粮米,有的无偿馈赠他些生活用品,还有的帮他砍柳枝劈条子。孙敬常为民众义务写算,作为回报。随着日积月累,孙敬的学问修养便在京师传开,有的慕名登门求教,有的把孩童送来拜他为师。孙敬便一边进修学问,一边设帐教学。孙敬的学生最多时达数百人,他便分期分批地走教。

后人对孙敬的“头悬梁”苦读精神加以褒扬,并和战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的故事相加为“悬梁刺股”,成为典故。苏秦刺股苦读,成为战国时期穿梭于列国的纵横家,就是中国最早的外交家。后人还对孙敬的“缉柳”学习,与西汉路温舒的编蒲相结合组成了成语“编蒲缉柳”。西汉人路温舒,家贫,自幼牧羊,经常取山泽中的一种宽片香蒲作纸抄书。

孙敬悬梁、孙敬缉柳、孙敬闭户的故事都是反映在他勤学苦读的精神之上的。清康熙扬州市诗局本《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一录李瀚的《蒙求》载:“仲连蹈海,范蠡泛湖。文宝缉柳,温舒截蒲。”其中,把孙敬缉柳的典故并称于“白水杜康造酒、仓颉制字、孔明卧龙、吕望非熊、孟子养素、扬雄草玄、向秀闻笛、伯牙绝弦”之列。不仅如此,最具普及性的推广当属《三字经》中所载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此外,在冀州民间,孙敬苦读的故事家喻户晓,还形成了一句歇后语:孙敬苦读——悬念。

韦宋氏(后称宣文君)283年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幼年丧母,由其父一手抚养。父亲传授她《周官》学(古文经,含有周代礼乐、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等),并嘱咐她:“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韦宋氏所生一子名曰韦逞,韦逞年幼时,韦宋氏白天上山砍柴,夜晚一面纺纱织布,一面教儿子读书。如此苦教苦学数年,韦逞的学问与日俱增,名声逐传四乡,韦宋氏终于将儿子抚育成才,韦逞官至前秦(十六国时期)太常(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以及玉帛钟鼓等文物的官员,兼管文化教育,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前秦时,时世多乱,礼乐散缺。因而《周官》礼注,找不到能够讲解的先生。前秦帝苻坚得知本朝太常韦逞的母亲韦宋氏掌握周官学,并知韦宋氏虽八十有余,却眼不花、耳不聋,常研《周官》,并有建树。于是,苻坚命在韦宋氏家里,立起讲堂,召来一百二十名生员,隔了一层红色纱帏听韦宋氏讲学(因古代男女授受不亲,所以隔了一层红色纱帏)。因此,使“周官学”得以盛行、流传。韦宋氏被誉为中原地区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苻坚特赐韦宋氏号宣文君,并赐侍婢十人。

自此,冀州人家纷纷效仿韦宋氏,于是“好学”“勤耕”“忠孝”等相关的风尚在冀州蔚然兴起,冀州也成为民间树立家风的起始之州。家风文化形成并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优良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籍记载

辽史》:冀州,防御。圣宗建,升永安军

十道志》曰:冀州,信都郡

《元和郡县图》曰: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在秦属钜鹿郡。

李公绪《赵记》曰:赵孝成王造坛台之宫为赵都,朝诸侯,故曰信都县

《史记》曰:秦时有说客张耳曰:“两君羁旅,难以独立;立赵後,扶以义,可以就功。”乃求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

汉书》曰: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居信都,改曰襄国。

晋书》曰:张宾石勒曰:“襄国因山凭险,实形势之国,可都之。”遂都于此。

《晋书》曰:初,童谣云:“古在左,月在右,讓去言,或入口。”“古在左,月在右”,胡字也。“讓去言”,襄字也。“或入口”,为国也。寻为石勒所都。

后汉书》曰:王昌僭号,河北悉应。光武自蓟南行,至下博,惶惑不知所之,有白头父在道傍,指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光武即驰赴信都,知府任光开门出迎。

魏志》曰:韩馥为冀州牧,公孙瓒欲袭之。袁绍使高干讽馥,令以冀州让绍。馥素恒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谏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杀,奈何以州与之?”馥不从,以州与绍。

卢植《冀州风土记》曰:冀州,圣贤之泉薮,帝王之旧地。

十三州志》曰:冀州之地,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语曰:“仕宦不偶值冀部。”

后汉书》曰:王朗起,光武自蓟南驰,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爇火,光武对灶燎衣。异进麦饭兔肩。

《魏志》曰:太祖拔邺,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冀州所制者广,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荀彧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今分冀州,将皆动心。一旦生变,天下未易图也。”公从之。

参考资料

【志载冀往】冀州为何被列为九州之首.澎湃新闻.2024-09-05

「我的家乡在河北」“九州之首”,河北省简称“冀”的来源地!你知道是哪里吗?.海外网.2024-09-05

九州:古代中国的统一之梦.文忠三式传统文化.2024-09-05

冀州区人民政府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冀州区人民政府.2024-09-04

舌尖上的河北(4)| 一口“钢盔锅”一张“包袱饼”,一碗香飘千年的冀州焖饼竟馋哭不少外国人~.河北文旅.2024-09-05

元声京戏坊本月再开锣(图)-优秀青年,京剧院-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12-21

河南武戏《赚历城》亮相京城-郑州晚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郑州晚报数字报.2023-12-21

杨小楼 - 【京剧】冀州城.酷狗音乐.2024-10-13

《反冀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13

人间四月芳菲尽 定西红梅绽新韵!4月12日参赛剧目来了.腾讯网.2024-10-13

三国演义.豆瓣电影.2024-10-13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豆瓣电影.2024-10-13

封神演义.豆瓣电影.2024-10-13

冀州历代名人读书故事(上).衡水新闻网.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