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武陟县)人,魏晋利奥六世、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向秀喜好老庄之学,与山涛、嵇康、吕安等人交好。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向秀被举荐为河内郡计吏前往洛阳市,受到曹丕司马昭的接见,后从散骑侍郎官升至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最后在任上去世。
向秀最重要的著作为《庄子注》,但另有说法该书作者为郭象。此外,向秀还著有思念故友嵇康和吕安的《思旧赋》和《难嵇叔夜养生论》。在哲学上,向秀“顺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源于庄子的“顺人而不失己思想”。在养生思想上,他认为年命有限,主张顺欲、用智顺欲、以礼节情。向秀还提出了天地万物“自生”“自化”的概念,并把它当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向秀的《庄子注》代表了竹林玄学的最高成果,标志着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的转化及晋代庄学的正式确立,同时为妥善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解释。向秀提出的“自生自化”论形成了魏晋玄学的另一派——崇有论的雏形,郭象在此基础上修补了向秀理论上的漏洞,从而提出较为完整的崇有论体系,并把玄学的发展推向高峰。东晋名士以东晋比向秀;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唐朝宰相房玄龄等人都认为,向秀对于魏晋玄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人物生平
向秀明慧有远见,年少时就得到山涛的赏识,他喜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著作数十篇,虽然历代都有文人观看,却没有人讨论其中的思想体系,向秀于是探索诠释庄周著作。他对《庄子》的隐解掀起玄学之风,使读者都能所感悟。(《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清悟有远识,少为所知,雅好老庄之学。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向秀刚开始要注《庄子》时,嵇康认为向秀这样做只会妨碍人们作乐。等到向秀注释完成,拿给嵇康和吕安看,嵇康询问吕安如果注释能否比得过向秀,吕安看过后认为向秀复原了庄子的思想。(《世说新语·文学》:“及成,以示二子。康曰 :“尔故复胜不?’安乃惊曰:“不死矣!’”)向秀与嵇康、吕安交好。他与嵇康讨论养生之道,陪同嵇康打铁;和吕安一起在山阳浇灌田园。
曹奂景元三年(262年),嵇康与吕安被曹丕司马昭杀害。之后向秀被举荐为河内郡计吏进入洛阳市。司马昭询问其为何要出仕。向秀回称巢父、许由这类不肯同流合污之人,无法达到尧帝的境界,不值得羡慕。司马昭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向秀做官后,做了《思旧赋》思念旧友嵇康和吕安。后来他从散骑侍郎官升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也不尽职,最后在任上去世。
主要思想
顺名教而任自然
名教,以名为教,本是儒家思想的代名词;自然,崇尚天然、本然,本是老庄思想的代名词。到了魏晋之际,名教与自然这两个概念在保留传统定义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新成分。竹林名士面对的名教其实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汤武周孔之道,即传统的儒家思想。除了嵇康之外,竹林名士都不反对汤武周孔之道。二是礼法之士所宣扬的名教,以忠孝仁义礼信为标榜,全力维护“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制度。三是司马氏集团提倡以名教治天下,它其实是一种为篡逆提供服务的理论武器和迫害异己的手段。此时如何看待名教实际上取决于名士对待司马氏集团的政治态度。
在向秀玄学思想体系中,与自然、名教关系最密切的表述是“自然无心”。张湛《列子注·黄帝》引向秀注:“得全于天者,自然无心,委顺至理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翛然,自然无心而自尔之谓。”向秀“顺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导源于《庄子》,《庄子·外物》云:“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向秀的“顺名教而任自然”也就是“顺人而不失己”思想的另一种说法。
向秀第一次将“自然”与“无心”并列,提出了“自然无心”这一玄学概念,只有“自然无心”才可以“得全于天”,他要求士人“自然无心而自尔”,这里的自然就是“顺名教而任自然”中的自然。向秀的“自然无心”思想在社会影响上也发挥了引导士人“任自然”的效果,《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戴逵《竹林七贤论》云:“秀为此义,读之者无不超然,若已出尘埃而窥绝冥,始了视听之表,有神德玄哲,能遗天下,外万物。虽复使动竞之人顾观所徇,皆怅然自有振拔之情矣。”所谓的“遗天下,外万物”就是“任自然”的效果。
向秀的《庄子注》中说到“无心”处也甚多,无心是任自然基础上的无心,无心是对世间所有事物的无心,当然也包括对名教的无心。向秀说“达其心之所以怒而顺之也”“应世变而时动”“无心以随变也”,表明了面对名教,他会采用“顺”名教的态度。这个顺名教是在任自然基础上的顺,“自然无心”也就是“顺名教而任自然”的另一种表述。
养生思想
年命有限
向秀认为,人的寿命是命定而有限的,因为每个人先天禀赋的气不同,决定了人的寿命也不同。长寿老人是因禀了能令其特别长寿的气,正如树木之中的松柏禀有常青之气,所以特别长寿。向秀的这种禀气论,受了儒家“ 死生由命”命定论思想的影响。人生受自然天命的支配,人的智力在天命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做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年命中尽情地享受生活。在一定限度内,享受人生使心情愉快是有利于养生的,但若超过了一定的度,则有自暴自弃、残害生命之嫌。
顺欲
向秀曰:“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他认为,人的情欲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了情欲,人就与没有了生命一样,即情欲是自然的。向秀还进一步认为,既然人的情欲是自然人性,那么人应该充分享受感官快乐。人生的乐趣在于满足爱欲,这是天理自然。人如果学习抑制情欲的养生术,那会远离亲友和快乐;约束自已承受心灵痛苦,希冀长生就象积累尘露化为高山大海那样不切实际,即使苦苦勤求也少有收获。看着影子如行尸走肉,远离尘世,无病找病,杞人忧天,无丧而素食,无罪而自囚。追求虚无飘渺的东西,得不偿失,这样追求长寿是不适宜的。
用智顺欲
“夫人受形于造化,与万物并存,有生之最灵者也。异于草木:草木不能避风雨,辞斤斧;殊于鸟兽:鸟兽不能远网罗而逃寒暑。有动以接物,有智以自辅,此有心之益,有智之功也。若闭而默之则与无智同,何贵于有智哉!”向秀认为,人受形于造化,是天地间生物中最有灵性者,有别于草木与鸟兽。人类运用心机和智慧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去掉了 智慧,人与其他生物无任何区别。
以礼节情
向秀认为,人有“心”“智”,可以“有动以接物,有智以自辅”,但心智对欲望的追求是有限度的,即情欲是不可纵的。对于自然性的欲望,要节之以礼;对社会学性的欲望,要求之以道义,即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上位的,不骄纵就没有祸患;持满因损俭而不盈溢,就不会违背伦理道德了。如果人目睹富贵的缺陷,就因害怕而背离它,那么就如见到吃饭被噎,而终身不敢吃饭那样迂腐。向秀所指的“道义”、“礼”是礼义道德等名教伦理规范。向秀的“以礼节情”的思想,是不满泰始元康之际“放荡形骸”“诽毁六经”现象,以缓解个体自然与社会名教的矛盾对抗。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首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存在,所以人必须要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向秀的“以礼节情”用道德规范来节制人的欲望无限膨胀。
“自生自化”论
“自生”“自化”等概念从先秦即已有之。《老子》《庄子》《淮南子》《论衡》等先秦至汉代的道家著作中都多次使用过这一概念。但把它们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并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给予普遍的重视,则从向秀始。
向秀提出了天地万物“自生”“自化”的概念,并把它当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生自化的理论,有着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承认生和化是客观存在;一是认定生和化的动力来自事物的本身。这形成了魏晋玄学的另一派——崇有论的雏形。
向秀的崇有论还是一种较为初始的崇有论,仍没有摆脱贵无论的影响。在《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向秀的那段话中,最后一句是“明夫不生不化者,然后能为生化之本也”。这就是说,向秀在提出“自生”“自化”的理论的同时,还没有找出最后解决其体系矛盾的方法,认为仍有一个“不生不化”的“生化之本”,作为生化的本体,并没有能完全脱出正始玄学的影响。
人物著作
《庄子注》
《庄子注》是向秀在前人对《庄子》的旧注上另辟蹊径诠释,为当时的士人们阐明了如何才能忘途归真而游于日新之道的道理,标志着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的转化及晋代庄学的正式确立。向秀妙演《庄》义的遗文,主要散见于张湛的《列子注》及刘峻的《世说新语注》、陆德明的《庄子音义》等。这些零散遗文说明,向秀所妙演的《庄》义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玄学命题:“万物自生自化”说、“无心而任自然”说、“合儒道而为一”说。向秀的《庄子注》为当时士人所称道,从张湛《列子注》、陶弘景《养生延命录》、陆德明《经典释文》、李善《文选注》皆引有向注及《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载录向秀《庄子注》等情况来看,从东晋至唐朝,向秀的《庄子注》仍一直流传。对于今本《庄子注》的作者是向秀还是郭象,学界仍未有定论。
《思旧赋》
向秀赴洛阳市任职途中,特意绕道山阳嵇康别墅,吊朋思友,有感而发创作了《思旧赋》。因当时的社会极其黑暗,对不同政见者采用恐怖高压政策。因此,向秀对自己老友的怀念不敢直抒畅言,而是采取隐晦曲折的笔法,表达了对嵇康、吕安的冤死悲愤、惋惜的悼念之情和对司马氏的愤懑。此赋在后世包括唐代得到广泛传播:首先是南梁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予以收录,其次是唐人所撰《晋书·向秀传》亦全文收录,此外唐代类书如《艺文类聚》亦收录全文。全赋叙事简淡,情景交融,语言简洁含蓄,托意深远,真有尺幅之内显千里之势,弹丸之地显大千世界之概。在思想上,它表达了黑暗统治下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心声。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青年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这是鲁迅先生在段祺瑞反动执政府残杀爱国青年学生时因其赋引起的共鸣,也是对《思旧赋》的赞扬。
《难嵇叔夜养生论》
《难养生论》是向秀诘难嵇康《养生论》的产物,主要批评嵇康的“绝五谷,去滋味,寡情欲,抑富贵”,“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等养生理论。他认为人的年命有限,主张顺欲、以智顺欲、以礼节情。向秀的养生理论在本质上不脱离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他视“天理自然”的情欲处于“无”的本体地位,名教处于“末用”的补充地位。也就是说,向秀所理解的养生是在不触犯名教伦理规范的前提下顺从“天理自然”情欲,以养其应有之生,而非求过分之生。向秀的《难嵇叔夜养生论》既体现了他儒道互释、自然名教合一、经世致用的基本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冷静、清晰、思辨的个性。
主要影响
向秀是魏晋玄学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代表了竹林时期玄学发展的不同方向。他的哲学思想是正始时期、王粥的贵无论向元康时期、的崇有论过渡的中间环节。他的“自生自化”论在理论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这一点对后来的裴颁、郭象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而郭象正是在这一路径上,修补了向秀理论上的漏洞,从而提出较为完整的崇有论体系,并把玄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在玄学上,向秀的《庄子注》也代表了玄学的最高成果,标志着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的转化及晋代庄学的正式确立。将“无”和“有”独立为两个不相往来的领域而又相辅相成,是向秀在《庄子注》中面对社会现实而建构的理论学说,同时也是他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具有二元论倾向。同时,向秀的《庄子注》为玄谈虚无提供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他发挥了庄子的逍遥玄义,明确地提出了“儒道合一”的哲学主张,不但使读者“超然心悟”,而且也为妥善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解释。
相关争议
唐末新罗学士崔致远在《法藏和尚传》中提出,今本《庄子注》是向秀所注还是郭象所注的疑案问题后,众说纷纭。总览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有下列三种意见:
一、赞同《晋书·郭象传》的记载,认为《庄子注》是向秀的著作,郭象是剽窃者。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郭象剽窃向秀的《庄子注》不是直接抄袭文字,而是用了相近的说法,因此《晋书》记载向郭两本《庄子注》意思相同。现代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等人列表详细对勘了张湛《列子注》中所引向秀的文字与今本《庄子注》中的有关文字,认为“郭象盗窃向注文义是一目了然的”。近现代利奥六世汤用彤先生认为,郭象的《庄子注》均源出向秀的《隐解》,两者的根本论据一致,因此《世说新语》记载“‘向、郭二《庄》其义一也”并非全是诬枉。
二、认同《晋书·向秀传》的材料,认为今本《庄子注》是郭象在向秀原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因此是向秀和郭象两人的共同著作。现代哲学家冯契先生在引述了《晋书》郭象传和向秀传的材料后认为,应把现存的《庄子注》看作向、郭二人的共同著作。现代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今本郭象《庄子注》是郭象在向秀的《庄子注》的基础上增改完成的。现代利奥六世冯友兰先生认为,《向秀传》所说的近乎事实,《郭象传》所说的与事实不合;郭象的《庄子注》同向秀的庄子注》的关系是“述而广之”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原教授杨宪邦先生认为,今本郭象《庄子注》可能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增改完成的,代表了他们两人的思想。”
三、认为向秀、郭象各有一部《庄子注》,向注已佚,今本乃郭象的著作。当代哲学家汤一介先生详细披寻了历史材料,从史料和思想两方面作了分析考证,认为“现存的郭象注,就是晋到唐时向、郭二《庄》同时并行的郭象注,因此把郭象注《庄》看作郭象著作是无问题的。”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认为,据张湛《列子注》所引,向、郭注有别。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称:“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经典释文序录》记载:“唯子玄所注,特合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徐仙民、李弘范作音,皆依郭本,以郭为主’。可见唐时向注、郭注,仍分别流行。历史学家、哲学史家庞朴先生在分疏了张湛列子注》和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有关材料后认为,今本《庄子注》属于郭象。
人物评价
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评价:“向秀豁达有文采。”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文学》中评价:“向秀在前人旧注之外重新解释《庄子》做,分析精确玄妙,使玄学之风更为兴盛。”
唐朝宰相、史学家房玄龄等在《晋书》中评价:“向秀为《庄子》做的注释新奇有趣,推动了玄学的发展,使读者都能心有所悟、得到满足。”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竹林七贤崇尚虚无之论,轻蔑礼法,每日以纵情饮酒为乐,不问世事。”
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焚书》中评价:“向秀是七贤中最没有骨气的。”
相关人物
轶事典故
竹林七贤
谯郡人嵇康与陈留人阮籍、阮籍的侄子阮咸、河内人山涛、河南人向秀、琅邪人王戎、沛郡人刘伶是至交好友,号称“竹林七贤”。他们都崇尚虚无之论,轻蔑礼仪法度,每日以纵情饮酒为乐,不问世事。
嵇康因拒绝入朝为官被当权者所不喜,年仅40岁被司马昭杀害,史称广陵绝响。在嵇康死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人相继出仕,不再无为避世。阮籍佯狂避世,但他最终也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历经三朝。山涛是他们之中最先出仕的,进入司马朝廷后官至司徒姓。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写作《思旧赋》,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王戎为人功名心最盛,入官后成为司马氏高官,历仕两朝。七人中只有为酒痴狂的刘伶,终其一生不再出仕。
山阳闻笛
向秀途经与好友嵇康、吕安等人居住过的山阳,日暮时听到邻人吹笛,发声嘹亮,追念往昔竹林之游,怀念亡友之情油然而生,因而作《思旧赋》一篇。后以“山阳笛”“山阳邻笛”等表示伤悼、怀念故友。
后世纪念
向秀墓在今武陟县三阳乡冢头村东约50米,省道104、省道235可达,地理坐标为北纬35°06'19",东经113°15'22"。该墓建于西晋,为武陟县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坐落于耕地中,呈长方形,南北长47米,东西宽34米,高近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