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申圣云

申圣云是一名自由作者,代表作品有《人生若只如初见》。

申圣云

80后知性自由作者,有男子豪爽之气的另类“才女”。

从小浸淫诗词歌赋,写作风格百变,可信手拈来,别具一格。

作品多有避世不遇之慨叹,亦含慷慨自在之洒脱,矛盾中集品禅、赏儒、修道、随性于一身,自成一家。

已出版作品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国际出版公司)

《唐史如诗,宋史如词 1 ——流尽年光是此声》(凤凰出版社

作品简介

《人生若只如初见》

慧极必伤,一言道不尽纳兰心思;情深不寿,一生品不完容若才情。《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是以词谱写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他有一个极美的名字,他的一生,总会与“词”联系在一起。更是被后人们赞为“纳兰公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用心与血谱写了349首清新脱俗、缠绵悱恻的诗词,抒写性灵,谱写了生命的爱与愁。

《流尽年光是此声》

《唐史如诗,宋史如词》系列的第一部作品

第一部将历史与诗词融为一体的惊世佳作

最华美的文史盛筵——诗中有史,史中有诗

透过唐诗看唐史,雄浑且不乏唯美;品读唐史悟唐诗,浪漫却更显真实作为本《唐史如诗,宋史如词》系列的第一部,旨在昭示“历史,其实很诗意”。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杨贵妃安禄山黄巢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禹锡……那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政客骚人们,书写过怎样的历史与传奇,胸怀过怎样的豪情与诗意?承载着亿万华人荣耀与梦想的唐朝,闪烁着中华文明恢弘与绚烂的唐诗,正如一卷华美的图景,一点一点铺陈在你的眼前……

作品章节

序言

一往情深深几许,却道不寿纳兰心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序

喜欢纳兰性德的人,通常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一笔写不尽纳兰情,半生书不完痴心梦。

一生最爱纳兰词,爱他清新脱俗、缠绵雅致,真真个公子心怀;

一生最恨纳兰词,恨他痴迷多情、轻愁刻骨,倒好似风流墨客。

纳兰的情词一向为世人所钟爱。少年时候的纳兰便伤春悲秋,总是徘徊在爱情里似的。可纳兰彼时或许根本还不明白什么是爱情,如同每一座深宅大院中的少爷、小姐,纳兰所知的爱情是惆怅寂寞的盼想,而这盼想亦不会是为了自己而发出,仅仅是因为盼想而盼想罢了。

寂寞的人通常都追求遗世独立,孤芳自赏?又恨无知己。他们近乎神经质一般,或许自怜或许自卑,或者是这时自怜,下一刻又会陷入自怨自艾。

这样的人,总是压抑了太多的东西,常常只能与自己为伴,这样的人常常想撕裂自己,看看人们眼中映出的似乎无懈可击的面孔,到底是什么样子?

纳兰写着相思,写着爱恋,写着多情,其实纳兰爱上的,或许并非某人;纳兰感伤的,或许并非某事。

他只是惯看秋月春风。

舞一段《霓裳羽衣》,想一个凝脂粉黛佳人,吟一曲今霄酒醒处,恨不了的绵绵无绝期;

聆一支《玉树后庭花》,梦一场小楼昨夜东风,唱一首深院锁清秋,忘不掉的回首月明中。

纳兰的情事,看了繁杂,却恁地干净,干净到碧海青天映照蜡炬成灰;

纳兰的情事,读了朦胧,却恁地温柔,温柔得望帝春心托付庄生晓梦。

浅浅相思淡淡愁,烟花易碎年华休。当他真的懂了情爱,真的有了这情爱,却未及珍惜便已失去。

纳兰恨,恨得优雅,恨得无奈。恨红尘万丈,容不下半寸真心;恨俗世矫情,落得个残生飘零。

纳兰似乎从未发觉,所谓多愁多病身,所谓感时伤怀意,已经将他的生命透支。

他依然抚着春花盼想秋月,赏玩着冬雪回忆夏阳。

纳兰是寂寞的,而且这种?寞是别人所无法干扰的。

这种寂寞是与生俱来,因为存在而存在,因为孤单而孤单。

这种寂寞,一旦习惯,便容易沉溺其中,容易乐在其中,容易变成这寂寞的一部分,不寂寞的时候,反而会心痛了。

纳兰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亭亭然降世,无论怎样的凡尘,都只能让他被感染而不被污浊。

这样的一个玉人儿,本就不应该属于红尘,所以他过早地参悟了红尘。但他又太过慈悲,总是对这浊世怀有希望,他常觉得会有那样一个人,能懂他,所以,他等。

纳兰总在等,可他等的是痴心人,还是负心人?

念伊人,春情知为谁伤?孤灯老,残风横吹秋夜雨。残的,到底是夜雨还是相思?

一言道不尽的纳兰心思,一生品不完的容若才情。公子已去,千古愁殇仍在。

而这一切,不过亦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不知乘月几人归

——《唐史如诗,宋史如词——流尽年光是此声》序

唐朝的历史,就是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约660—约720)写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常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初唐的贞观之治仿佛一朝春来,万物复苏,整个国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而后的武氏皇朝仿佛一个巨浪涌起在滔滔江水中,带走了陈旧的男尊女卑观念,带来了无数后来女杰的野心。

李隆基时期可谓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文艺盛世,百花齐放,百舸争流,这一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成就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笔。

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唐王朝已经走向衰弱,尽管有“元和中兴”这样的力挽狂澜,仍旧如同中天明月一般,满盈之时少,缺损时候多。

黄巢起义攻占长安之后的大唐正在结束它的传奇,五代十国的割据和纷乱使国家和人民沉浸在无边的黑夜里。

而这何尝又不是一部大唐诗人的身世传奇呢?试想:

哪一位才子不是满怀壮志,意图于朝堂上一展抱负,求一个得遇伯乐的千里马的春天?

哪一位才子没有过如堕江中,如遇浪打,随波起伏不定的郁郁寡欢的贬甚或屡试不第的遭遇?

哪一位才子不曾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怆和“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伤?

哪一位才子未经历惜月的皎洁、恨月的阴晴、怨月的冷清、叹月的恒久?

哪一位才子不在夜里感慨身世或时局、悲叹人生或际遇、等待生机或死亡、寂灭梦想或希望?

而这首千古流传的《春江花月夜》,清丽婉转却不失大气,写景抒情又透出哲理,隐约中,还昭示着整个唐朝,乃至任何一个王朝的历史发展趋势。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从“初唐四杰”、“李杜”、“元白”到“小李杜”,从“王孟韦柳”、“高岑”到“郊寒岛瘦”,杜甫、诗史、李白、诗祖、刘禹锡、诗天子……甚至李贺贾岛,如果把文艺成就比作明月,那整个盛唐时代无疑就是浩瀚的海洋。明月共潮水而升,文化也在太平繁荣的时代昌盛起来。大江南北,从塞外豪情到江南软语,哪里没有诗人佳作?灿若繁星的才子名士,受到祥和开放的文化氛围感染和滋养,创作出千古流芳的作品。每个朝代都会有文艺特别兴盛的时期,恰似一夜春风润物无声,才造就了“千树万树梨花开”。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明月高悬,青白的月光铺满大地。可是地上总有些人要嗤笑你,要唾弃你。孤单的闪耀在天际,纵然你光华无双,仍旧不过是一盏灯笼。正是这盏灯,能照亮黑暗,也就照出了阴影,极美丽也极丑陋。但是看透了这美丽和丑陋又能如何呢?蚍蜉焉能撼大树?所以只有杜甫的“三吏三别”,有罗隐的“丰年事若何”,有李商隐的“不问苍生问鬼神”,有刘禹锡的“无人不道看花回”,却被一年一年的尘嚣淹没了鲜血淋漓的黄帝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繁星尽管璀璨,那是因为黑夜的衬托,烟花虽然美丽,却短暂得只能停留一瞬。一切都会变,只有明月高悬,千古未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切都会过去,有几人能够像武则天那样不在意身后功与名,只留下一块无字碑?历史,你走过之后,什么都不会留下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不,至少,“愁”是永远不会离开的,无影无形,抓不住的愁绪如同月光,求不来赶不走。“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人相思几人忧。不管是觅封侯还是出征塞外,或许是侯门深似海,或许是春闺寂寞处,可能是临别折柳的老友,可能是妻离子散的牢囚,但愿“天涯共此时”,只求“千里共婵娟”。

失去了欣赏千里马的伯乐,世间的千里马也就绝迹了。春天一旦离开,桃花就要跟着走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面前要走的这条路很长,弥漫着浓重的雾气。看不清的未来,也许隐藏着洪水猛兽,也许是一片丰田坦途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有多少人能够如李白般泰然处之,花间独酌,对影三人?只怕更多人是苏轼一样畏惧“高处不胜寒”吧!

历史不是个体能够驾驭,也不是个人能够创造。或许你的存在改变了谁的命运,又或者谁曾经影响了你生命的轨迹,但整个时代的历史不会为个人所左右,却需要你的参与。唐朝的诗人们可能早就看清了这一点,也可能从未看清这一点,不过他们的诗已经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他们自己也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

春。江。花。月。夜。

在你的心目中沉默或者喧嚣的唐朝,在你的印象中唯美或者单调的唐诗,正如一卷华美的水墨图景,一点一点铺陈在你的眼前……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