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唐朝宫廷乐舞,法曲,于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创作。关于此曲的创作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李隆基登三乡驿,望见女几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二说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印度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三说结合了既有观点,认为玄宗凭登三乡驿所感做此曲前半,后吸收杨所献《婆罗门曲》续成全曲。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霓裳羽衣曲》是著名的宫廷乐舞,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合都显示了唐朝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体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乐舞交流,是“胡乐”与“华乐”的合璧,也体现除唐代文化艺术创作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该曲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乐舞作品,更是唐代大曲的经典代表。白居易曾感叹:“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创作背景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一首著名的大曲,而关于此曲的创作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一是,它是由李隆基所作。相传开元年间,唐玄宗驻三乡驿(在今宜阳境内),望女几山而悠然神往,归来后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云:“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唐朝郑嵎《津阳门诗注》也记载,《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后,依据他对女几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

二则较为杂乱,《中国音乐词典》中对《霓裳羽衣曲》的解释有这样一段话:......至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献《婆罗门曲》以后,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 年) 太常寺所刻石碑中改胡乐曲名,将《婆罗门》 改名为《霓裳羽衣》......."另有北宋郭茂情的《乐府诗集》卷80《近代曲辞二·婆罗门》 中记载:“《乐苑》日:《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唐会要》日: 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 为《霓裳羽衣》。《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棠羽衣曲》十二遍。但是,据史料记载天宝四年,宫廷已经演出过《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的场景氛围表现的是中国的神话,而《婆罗门曲》是天竺的佛教音乐,二者无论从哪种角度上,都不可能同为一首曲子。因此,《霓裳羽衣曲》是《婆罗门曲》改名而成这种说法疑点很多。

三是,折中于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李隆基望见女几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霓裳羽衣曲》成于公元718年~ 720年之间。诸多记载中改《婆罗门曲》为《霓裳羽衣曲》的天宝13年,即公元754年,距离《霓裳羽衣曲》的创作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但既然有改名这种说法,说明两曲之间一定存在着很多的共同之处。《霓裳羽衣曲》作为唐朝最繁盛时期宫廷最常用的乐舞,在三十多年中也经历过无数次的修改与改良,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也有极大的可能曾经被《霓裳羽衣曲》所借鉴和交融。杨敬述在边境的战役中失败,本应是死罪但因进献了《婆罗门曲》,使得李隆基龙颜大悦仅是剥除杨敬述官职。《婆罗门曲》深受《霓裳羽衣曲》的最初创作者唐玄宗所欣赏,因此很有可能在唐玄宗对《霓裳羽衣曲》修改的过程中大篇幅引用了《婆罗门曲》的内容。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有诗句:“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日:武威郡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

历史发展

在盛唐时期,《霓裳羽衣》由皇家乐舞机构梨园掌教,由杨贵妃和梨园乐伎及宫女组成演出团队,宫廷演出《霓裳羽衣》有独舞、双人舞、群舞、道具舞等形式。《霓裳羽衣》美妙的场景,让人们对它充满了幻想和期待。李隆基在宴会上安赏太子宾客时,杨贵妃舞了一曲《霓裳羽衣》舞使唐玄宗大为欢喜。而杨贵妃的侍女张云蓉也曾舞过这一段落,被杨贵妃形容为罗袖轻轻、柔软曼妙、翩翩起舞之炎。唐文宗开成元年(826年)和李忱时期(847年—859年),宫廷曾用数百位宫女表演《霓裳羽衣》,舞者是执幡节,被羽服,连袂歌舞。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很看重《霓裳羽衣》,以至于《霓裳羽衣》的影响超出了宫廷演艺范围,在唐文宗时的贡院科举考试中,《霓裳羽衣》还被列为试题之一。

中唐时期的《霓裳羽衣》不如从前那般绚丽多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注重整体场景的变化配合,多了双人舞,对舞者的要求也没有李隆基要求的那么高。在中唐时期《霓裳羽衣》发展到民间,风格也趋于平实。白居易在苏州市任官时曾排过《霓裳羽衣》,也推动了此曲在苏州的传播。在此宫廷大曲的基础上,可根据表演者的情形和场合对其加以改编。由此可以看出,在民间流行的《霓裳羽衣》相较于宫廷的《霓裳羽衣》,形式更为灵活,多变。晚唐时期的《霓裳羽衣》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风格,最主要的凤格变化和特征就是被雅乐化。除了音乐沿用原有的乐曲外,舞蹈都有所删减并重新整改。此时的舞蹈重注重队形的变化和安排。甚至表演过雅乐化的人型群舞《霓裳羽衣》,此时的《霓裳羽衣》不注重舞者的技艺,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表情都偏于肃穆,庄严,只注重队形的变化和安排。

公元755年十一月,边镇节度使安禄山和步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人马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也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县。杨国忠建议李隆基逃往蜀地避难,可是当大部队走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市西)时,将士们又累又热,拒绝继续前行。他们在太子李亨等人的授意下,提出叛乱是由杨国忠引起的,只有将他和杨贵妃处死,才能平息叛乱。唐玄宗纵有万般不舍,此时也只得交出杨贵妃,以换来军心稳定。就这样,38岁的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6年后,怀着对杨贵妃的无尽情意,唐玄宗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霓裳羽衣舞曲终人散,从此渐渐被人淡忘。

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唐代文人多有歌咏。但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竟然“寂不传矣”。五代十国时,李煜得到《霓裳羽衣曲》的残谱,十分着迷,与小周后和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整理排演,也是音乐舞蹈史上的一段佳话。据说南唐亡国之时,李煜将曲谱烧毁,这个版本的《霓裳羽衣曲》失传。

南宋时,著名词人姜夔旅居长沙市,偶然在乐工故书中发现商调霓裳曲乐谱十八段,他按其音调填了首新词——《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存下来。如今我们能听到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根据姜发现的这段乐曲,加上敦煌市藏经洞留存的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日本筝谱曲收录的唐朝筝曲组合再编而成。

乐舞编排

乐曲编排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提到,全曲共36段,分散序(6段)、中序(18段)和曲破(12段)三部分,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霓裳羽衣曲》主要形式是法曲,用乐曲展示虚幻的场景,再结合真实情景,如:“听风听水作霓裳” “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阴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散序》的6段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箫、笛、筝乐器演奏此段,几种乐器相互融合,击乐器敲击均匀有力,时而沉重缓慢,时而清脆,引出管乐器的悠长曲调,加上筝的行云流水。正所谓“磬、箫、筝、笛递相搀,击、、弹、吹声逦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又称《歌头》或《拍序》,是一个抒情的慢板部分,有几个稍有变化,由慢到快.让人身临其境。而此段中击乐器和筝的配合让人印象深刻,仿佛高山流水,千回百折,余音袅袅。加入了歌舞,使得画面丰富,为下段做足了铺垫。印证了“中序壁瑟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

第三部分为破又名《舞遍》,它是整个音乐的高潮,主要是在舞蹈中,只是伴随着乐器而没有歌唱。乐曲也进入到了另外一个层次,击乐器演奏铿锵有力,速度转为急板。白居易自注云:“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可见《霓裳羽衣曲》的尾音拖得很长。

舞蹈编排

配合《霓裳羽衣》曲的《霓裳羽衣》舞 是唐朝宫廷乐舞的代表作,其舞蹈形式大致分为独舞、对舞和队舞。在舞蹈方面,将汉族舞姿最经典的“小垂手”运用其中,又借鉴了西域舞蹈的动态感,使传统舞姿的柔媚、典雅与西域舞风的俏丽、明朗相交,既保持了汉民族舞蹈的神韵,又融合了外来风情。通过 刚柔、强弱、急缓动律的变化对比,创造出独特的形式美。

表演技巧

服装技巧

演奏该乐曲的舞者服饰上需要飘逸,如王建所写《霓裳辞十首》的“新换霓裳月色裙”这一句,舞者需要穿着雅致的白裙。白居易在宫廷中看到《霓裳羽衣曲》中的服饰则是下身穿着霓色裙,上身披着霞坡,头上戴着步摇冠,走起路来,摇曳生风。

音乐技巧

《霓裳羽衣》曲既是大曲,亦称法曲,调式以商调为主,是供奉于宫廷的唐朝音乐精华,也是燕乐的一种形式。《霓裳羽衣》在乐曲风格上运用了兼收并包、汉胡结合的形式,使之西域佛曲与清丽婉转的中原清商乐相互交融,是将外来的音乐中原化的杰作;把中原音乐的含蓄、文雅和西域音乐的热情、奔放相互合,体现了此乐舞多元化的审美形态。

舞蹈技巧

《霓裳羽衣》在舞蹈动作上,采用了中原传统的舞姿“小垂手”,“小垂手”是指舞者在舞蹈表演中手臂自然下垂;并且融入了西域舞蹈“胡旋舞”的经典动作“旋转如风”,使整个舞蹈动作中旋转多、速度急,但整体的舞蹈动作轻盈柔美、飘飘欲仙。同时,还十分讲究腰部动作的运用,以腰为轴心进行舞蹈,虽然舞蹈整体的舞姿轻盈,但其十分注重腰部的力量和动作;加上手部的绕腕动作,“绕腕” 是龟兹舞蹈中具有特征性的动作之一,绕腕时手指松弛呈自然手型,轻柔的转换,没有翘腕弹腕那种使劲的感觉,双手总是自然地从眉梢高处绕腕经过,同时肩部伴有非常细微的抖动,手臂并没有伸展的很高,而是一种张弛有度,流露出自然的风格韵味。

轶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终日闷闷不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行幸骊山温泉宫。经高力士引荐,从寿王邸召来了杨贵妃,唐玄宗见后十分满意,马上别赐汤沐。沐浴之后的杨玉环在进奏《霓裳羽衣曲》时,舞姿翩翩。让唐玄宗龙颜大悦,当晚就赐她金钗钿合为定情信物,还到梳妆间亲自给她戴上了金首饰(陈鸿长恨歌传》)。

作品赏析

舞曲赏析

《霓裳羽衣》舞中附有西域民族乐舞的风格,借鉴了西域胡舞的经典动作——快速旋转,使整段舞蹈形式多样,有异域风格,新颖独特;一经融合,西域胡旋舞也开始在唐朝广为流传。同时,还汲取了些许印度佛曲的元素,舞蹈形态上融合了西域乐舞《胡旋舞》的快速旋转动作;胡旋舞原出自西域康国,自唐代天宝传入中原地区,其舞舞者多为女子,表演时舞者旋转如风,因此称之为胡旋舞;跳胡旋舞时常配龟兹乐。曾有记载,杨贵妃带领一队胡女装扮的舞者为李隆基表演胡旋舞,衣着华丽,婀娜多姿,快速旋转时羽衣跹。

《霓裳羽衣》的成就和影响力,离不开杨贵妃精湛的舞技,相传杨贵妃善舞《霓裳》,其舞蹈形式多变,唐朝天宝四载,杨贵妃在木兰殿以独舞形式表演了此舞;《霓裳》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舞蹈动作、舞者服饰都表现出一种宛如仙境,风回雪、羽衣蹁跹的景象,使观众感受到人间仙境中的美好意象。

乐曲赏析

该乐曲结构完整。主要由散序-中序 --曲破三部分组成。散序是由舞蹈展现而成的,中序则是由乐器演奏组成,曲破部分就是音乐。从乐舞来分析,乐曲为了展示独特的舞蹈,节奏由慢到快。进一步分析发现,《霓裳羽衣曲》可以将各种类型的舞蹈充分融合到一起,而每一类型的舞蹈都能和音乐完美融合。第三部则完全把该曲目引入了高潮部分,这部分的音律结构非常复杂,表达的情绪非常强烈且炙热,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服饰赏析

《霓裳羽衣曲》歌舞十分注重表演者的服饰,“不著人家俗衣服”,裙色如虹,身上披的丝帔如飞云流霞,佩着黄金装嵌璎珞珠串,响声泠,清脆悦耳;秀发梳成双鬟,头上饰金嵌的珠花,舞姿轻盈柔美,进退飘忽,长袖翩翩似弱柳扶风,裙裾轻曳像缭绕流云,饰羽毛的舞装随双臂挥动,如凤凰展翅。通过《霓裳羽衣曲》可以看出唐朝大曲的特点,调式为商调式,服饰是用羽毛做装饰制成的舞衣,非常具有唐代的特征;舞蹈形式丰富,独舞群舞相互,舞姿结合吸收和参考敦煌壁画。

作品评价

白居易的诗作《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对此曲的结构、乐器伴奏和舞姿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赞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此外,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霓裳羽衣舞的舞姿、服饰等都进行了细致评价,如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洛阳日报评价:《霓裳羽衣曲》是著名的宫廷乐舞,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合都显示了唐朝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

作品传承

《霓裳羽衣曲》的历史价值非常高,是研究唐代大曲非常重要的素材。其展现出来大唐盛世、繁华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而正是唐朝如此繁荣昌盛,才极力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和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才让艺术发展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就此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非常著名和有研究意义的佳作。

《霓裳羽衣》的影响力穿越盛唐,流传中晚唐,延续宋元明清时期。唐代以后,残存的《霓裳羽衣》乐曲,曾经在李煜的宫廷与前蜀王衍的宫廷中流传,颇具才艺的南唐后主李煜,曾打算施展自己的音乐才华,以增补残缺的《霓裳羽衣》,前蜀小朝廷的皇帝王衍也经常在宫宴上执板而唱《霓裳》之歌。到了北宋时,宫廷专设《拂霓裳队舞》的表演。元代以降,戏曲兴起,《霓裳羽衣》的音乐曲调有的被吸纳进戏曲中,而且以《霓裳羽衣》的人物事件为表演内容的戏曲剧目,也颇为杂多。比如,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庾吉甫的《杨太真霓裳怨》、洪升的传奇《长生殿》等。

进入近代社会和现当代社会,《霓裳羽衣》的影响仍然没有消失。近代梅兰芳曾创作饰演了《太真外传》,剧中专设人物杨贵妃舞《霓裳》。此外,近代中国的校园歌舞和器乐曲中,有以《霓裳羽衣》为名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以《霓裳羽衣》为名的创作舞蹈也多次出现在舞台上,如北京舞蹈学院创作表演了同名舞蹈,这些作品都是在《霓裳羽衣》失传的情况下,当代艺术家的再度创作。

2022年,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国乐的侧脸》第三集《霓裳》以唐朝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为切入点,通过海内外音乐学者、民间乐人、专业乐团和民族音乐学家的多种视角来讲述故事,努力表现唐代乐舞大曲的斑斓色彩以及千年以来的传承改变,并探讨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远影响。作曲家采用宋代词人姜夔的《霓裳中序第一》残谱,在诗词和史料中挖掘唐大曲的历史与传统,根据唯一传下来的残谱只有一句,再根据白居易诗中描述的《霓裳羽衣舞歌》进行想象创作,还原了作曲家心中唐代大曲的辉煌。

参考资料

霓裳羽衣曲.简明音乐辞典.2023-08-25

仙袂飘飘的霓裳羽衣舞(洛阳古代乐舞13).洛阳网新闻.2023-08-25

《霓裳羽衣》:一个与丝绸之路关联的盛唐乐舞.中国艺术报.2023-08-25

昌河清波汉山秀 ——宜阳汉山文化略谈.洛阳日报.2023-08-25

唐玄宗登三乡驿城 远望女几山触发灵感创作《霓裳羽衣舞》.大河报.2023-08-25

李白借吴王典故托讽唐玄宗.华西都市报.2023-08-25

唐玄宗登三乡驿城 远望女几山触发灵感创作《霓裳羽衣舞》.大河报.2023-09-04

“寂然不传”千年,《霓裳羽衣曲》是如何被“唤醒”的.红星新闻.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