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西道节度使
山南西道节度使,又称兴元节度使,为唐朝、五代十国山南西道地方的藩镇节度使、宋代节度使之一。
沿革
唐朝
上元元年(760年)升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为山南西道观察使,治汉中市(今南郑区东)。
李豫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升山南西道观察使为节度使,下辖梁州、洋州、集州、壁州、文州、南通州、巴州、兴州、凤州镇、利州区、开州、渠州、蓬州,共十三州,治梁州,寻降为观察使。
李适建中元年(780年)升山南西道观察使为节度使,仍旧领梁、洋、集、壁、文、通、巴、兴、凤、利、开、渠、蓬十三州。
兴元元年(784年)升梁州为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使兼兴元尹,增领果、阆、金二州,文州改隶西川节度,共领十五州,治兴元府。
李儇光启元年(885年)升兴、凤二州都团练守捉使为防御使,治凤县。分置武定军节度使于洋州。
二年(886年)升兴、凤二州防御使为感义军节度使。
文德元年(888年)利州改隶感义军节度使。
光化元年(898年)蓬州、壁州改隶武定军节度使。
三年(900年)于巴州设置巴州防御使。
天复二年(902年)八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继密投降王建,山南西道入王建控制之下。
天二年(905年)山南西道节度罢领金、巴、渠、开四州,蜀王王建置金州团练观察使,裁撤巴州房防御使,以渠、巴、开三州隶属金州观察使。
三年(906年)南通州改隶利州节度使。分兴州、集州、壁州置兴文节度使。至此,山南西道节度所领仅存兴元府(梁州)。
五代
山南西道自唐末天复二年后受王建控制。三年,王建进封蜀王。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王建称帝,山南西道与西川、武德、武信、永平、武泰、镇江、武定、天雄、武兴、昭武共十一节度为前蜀,改山南西道节度使为 天义军节度使,随即改回原名。后又改称 山南节度使。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后唐郭崇韬灭前蜀,山南节度入于后唐,仍称 山南西道节度使。
后李嗣源长兴三年(932年),废武兴军节度,再次以凤县、兴州、文州隶属山南西道。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四月,张虔钊举镇投降后蜀孟知祥。
宋朝
赵匡胤干德三年(965年)宋朝灭后蜀,宋沿置山南西道节度,治汉中市,又称汉中郡、山南西节度。
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罢废节度使统辖支郡,山南西道节度使成为或武职、宗室之官阶、遥领之虚衔。
淳化四年(993年),撤废山南西道。
至道三年(997年),升置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仅为兴元府之别称。
南宋亡后废除节度使。
历任节度使
唐
汉中王李,山南西道观察使 国公李勉,山南西道观察使 臧希让,升节度使 张献诚张献恭李抱玉贾耽 严震 严砺柳晟裴玢赵宗儒 郑余庆 权德舆崔从乌重胤韦绶裴度王涯李绛郑澣温造崔琯李载义李宗闵李德裕王源中李固言令狐楚 郑浣 归融高元裕 王起 卢钧 蒋系 李晦 于琮可 郑涯 封敖 晏洪 萧邺,观察使 牛蔚 牛丛 牛 鹿晏弘 杨晟 石君涉 卢渥 杨守亮 李继徽,留后 李茂贞 李继密(复名王万弘)王宗涤 王宗贺 前蜀:
唐道袭 王宗俦 王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