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文州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文州,治张村镇,并置药城县为州治。四年(621),废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以故州治为名。七年(624)撤,并入城父县,故治位今安徽利辛县西张村铺集西高处。

北周

宇文毓二年(公元558年)置,治所先在治所在建昌(今甘肃文县西),隋大业初废。唐初复置,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一带。

魏晋南北朝

古州名。西魏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白龙江南岸)。南北朝时,文州蛮居此。

宋元时期

崇宁五年(1106年)置羁文州,治所在今巴马瑶族自治县盘阳一带,属庆远府(今宜州区);元属湖南道思州民安抚司。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县。地处陇、蜀之间,为由陇入蜀捷径。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

大观元年(1107年)废为绥南寨。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复置,辖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带。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废。

宋末废,元复置。治所在今文县

唐代设置的行政区

唐代设置的行政区。属松州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四》: “文州: 隋,武都郡之曲水县。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 置阴平郡,领曲水、长松、正西3县。武德改文州。

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省正西入曲水。

天宝 (公元742年) 改为阴平郡。

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 复为文州。旧属陇右道,隶松州都督。永徽中,改属剑南道也。旧领县2,户1908,口8147。天宝,户1686,口9205。在京师西南1490里,至东都2290里。”

明朝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县。地处陇、蜀之间,岩涧险仄,绵延千里,有阴平道,为入蜀捷径。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废,省文州入东兰州。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文州,阴平。下。贞观中属陇右道。开元户一千七百六十九。乡九。元和户二百一十八。

尚书·禹贡》梁州之域。战国时,氐、羌据焉。汉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凡邑有蛮夷曰道。以统兵众,属广汉郡。永平之後,羌虏数反,遂置为郡。後入於蜀,属武威郡。晋永嘉末,知府王鉴以郡降李雄,自後氐、羌据之,不为正朔所颁,故江右诸志并不录也。至後魏平蜀,始於此置文州,理阴平郡。隋大业二年罢州,县属武都。隋末又陷寇贼,至武德元年陇、蜀平,复为文州。大历十四年,西戎犯边,刺史拔城南走。建中三年,以旧城在平地,窄小难守,遂移於故城东四里高原上,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二百四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一十里。东取山路至龙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扶州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麝香,蜡烛。赋:布,麻。

管县二:曲水,长松。

曲水县,中下。郭下。本汉之阴平道也,属广汉郡。晋为阴平县,属阴平郡。

永嘉末,地陷李雄,县遂废。後魏平蜀,置曲水县,属阴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文州。皇朝因之。

太白山,在县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谷高深,常多霜雪,春夏不消,俗因名焉。

太白泉,一名白龙江,经县北,去县一里。

邓艾故城,在县东七里。魏景元四年,邓艾伐蜀,上言:“今敌既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斜径,经汉德阳亭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市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破之必矣。”遂自阴平道伐蜀,盖此时所筑城也。

姜维故城,在县东七里。後主令维於此筑城,与邓艾相守。

长松县,中下。西南至州七十里。开元户四百九十四。乡三。後魏之建昌县也,属(卢)〔芦〕北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长松县,属文州,大业三年罢州,县属武都郡。武德元年,复改属文州。

天魏山,在县北三十一里。

芦北故城,在县东五十二里。因葭芦镇为名也。

参考资料

文州.知网.2016-07-2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