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赣会战
浙赣战役,发生于1942年夏季,是日军为摧毁中国在浙江的前进机场,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浙赣战役主要由金华市、兰溪地区战斗、衢州地区战斗、上饶市、广丰地区战斗、浙赣路西段战斗、临川地区战斗、丽水市、温州市、松阳县战斗、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等组成。
1942年5月14日至17日,日军第13军第一线部队从奉化区、上虞区等地发起进攻,主攻浙赣路东段。各路日军推进时遭守军抵抗,至5月17日分别抵达大市聚等地。18日,日军第13军下达作战命令,后发现守军撤退,遂调整部署,各师团向金华、兰溪市外围推进并形成包围。25日至28日,金华市、兰溪相继被日军攻占,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在28日被地雷炸成重伤毙命。之后,日军进攻衢州市地区,抗日战争第三战区调整防务,制定作战方针。6月3日,日军对衢州发起全面攻击,守军第86军顽强抵抗,但军长莫与硕擅自离岗,后由副军长陈颐鼎接替指挥。因战局变化,军事委员会电令第三战区“避免在衢州决战”。
1942年6月6日,衢州城被日军包围,守军突围,衢州沦陷。日军继续追击,相继占领常山、江山、玉山县、上饶市等地。同时,日军第11军为策应第13军作战,从南昌市附近渡过抚河,进攻第三战区西部第100军防线,先后占领进贤、临川区等地,与第13军形成东西对进之势,旨在打通浙赣线。此后,双方在临川、丽水市、温州市、松阳县等地展开战斗,日军完成部分作战目标后开始撤退。抗日战争第三战区虽下令追击,但各部行动不积极。9月,浙赣会战正式结束,日军留下第22师团固守诸暨市等地,以保持进攻态势并掠夺萤石等战略物资。
浙赣会战持续三个多月,日军在会战中基本达成“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及器材、抢掠物资、掳劫青壮年以实现‘以战养战’”等目的,但日军也死伤17148人,包括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还失去战马2600多匹。与此同时,中国军民死伤达51035人,大批财物被洗劫。而且,日军在撤退前后于衢州市地区使用生化武器,无数无辜百姓丧生。
战争背景
会战起因
在浙赣会战前夕即1942年4月18日,由美国空军将领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16架B25中型轰炸机从由第16特混舰队护航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了日本东京、名古屋市、大阪、神户等地后,飞至中国浙江的衢州等地机场降落。其中一架飞机由于油料耗尽迫降在广丰区境内,机组4人受到当地老百姓和县国民政府的帮助,机组人员还和广丰当地军民一同合影。
这次轰炸导致了日本朝野和本土陆海军的极大震惊,日本朝野开始感到本土已不安全。日本大本营为防止中、美空军利用中国浙江一带的机场对日本本土实施“穿梭式轰炸”,于是发起了历时5个多月的浙赣会战,意图摧毁中国浙赣线上的空军基地和前进机场。
准备浙江作战
1942年4月21日,日本大本营通知中国派遣军“中止泽田茂第13军的作战(第19号作战),准备浙江作战”。当时第13军已经下达了定于4月25日开始的第19号作战命令,因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向杉山元建议:“19号作战已准备完毕,一旦中止,将造成统帅上的困难,仍望按原计划执行。”22日,杉山元答复说:“根据全面形势,必须立即摧毁浙江机场群。为此,立即中止第13军的第19号作战,迅速转入摧毁机场群作战。”
改为浙赣作战
畑俊六以及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对于大本营所制定的作战企图以及兵力部署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他们觉得,即便将机场破坏了,后续再撤回来时,机场很快就能被修复并重新投入使用,而且仅仅把击溃敌军当作作战目的,这样的设定未免太过消极了。基于这样的考量,他们决定对作战目的与部署做出改变,同时加大使用兵力的规模,进一步拓展作战范围。具体而言,将作战主要目的调整为“歼灭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之敌”,而把“占领飞行基地”列为次要目的;在兵力运用上,以大约80余个步兵大队作为核心力量,其中安排第13军出动58个大队,“从杭州市方面朝东部第三战区发起进攻”,第11军则动用27个大队,“去攻击西部第三战区的军队,以此来策应第13军”(到了6月中旬,华北方面又给第13军增调了2个大队,如此一来,总计投入使用的兵力达到了87个大队,差不多是大本营原定方案兵力的两倍之多)。
尽管派遣军实际上并没有充足的兵力去牢固地守住预定要占领的区域,不过为了杜绝该地区的机场群再被中国空军所利用,他们还是决定要坚守新占领的金华地区,“并且在这一地区附近布置一部分具有打击能力的兵力,从而能够做到随时都可以发动新的进攻。”另外,由于“作战涉及的区域并非仅仅局限于浙江省省,甚至远至江西省,还企图打通浙赣线”,所以作战名称也由原来的“浙江作战”变更为了“浙赣作战”。
中国战略抵抗
在1942年4月下旬的时候,军事委员会察觉到第3战区当面的日军自本月中旬起,调动情况变得极为频繁。经过分析判断,认为日军很有可能朝着金华市、兰溪市、衢州市地区发起进攻。鉴于此情况,军事委员会从第9战区调来了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26军这两支主力军,还调来了装备精良的预备第5师,以此来加强第3战区的力量,让它们充当第3战区的机动部队。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随即做出一系列部署,他命令副长官上官云相进驻淳安县,负责指挥驻钱塘江北岸的各部队;同时,命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对钱塘江南岸各部队以及金华、兰溪的守军进行指挥。后来,又依照军事委员会所发的电令,另外组建了第25集团军,任命李觉为总司令,让其进驻缙云县,去指挥浙南的各支军队。
第3战区依据所掌握的敌方军情,拟定了一份作战指导方案,该方案预计要在金华市地区与日军展开决战,目的在于保卫金华、兰溪市、衢州市等地,随后将这份方案报请军事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备案。这份方案的核心内容大致为:“战区出于打击来犯之敌,确保金华、兰溪、衢州这些重要地区的目的,先是安排有力的部队在勾嵊山、安华、玉沙溪以及东阳、义乌、浦江县、建德市各线的既设阵地,对敌人予以沉重打击,之后坚守金华、兰溪两地,并切断敌人的后路,设法将敌人引诱至金华、兰溪这两个要点之前,再出动主力从金华的东北、西北方向,合力对敌人进行围击,进而将其歼灭。务必竭尽全力在此处展开决战,粉碎敌人的一切企图。”
日本督促作战
4月30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第621号命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应尽快开始作战,主要是击溃浙江省方面之敌,摧毁其主要航空基地,粉碎敌利用该地区轰炸帝国本土之企图。”同时下达了“大陆指示”第1139号指示:“预定以地面兵力攻占的敌主要航空基地,主要有丽水市、衢州市、玉山附近的敌机场群及其各种设施;对于其他机场群,则根据我航空兵部队情况,及时控制或破坏。”“攻占上述丽水、衢州、玉山附近敌机场群后,在一定时期予以确保。在形势不允许确保时,可将机场及其他各种军事设施和主要交通线等予以彻底破坏后,返回原驻地。”使用兵力,“以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和从第11军及华北方面军抽调的部分部队组成,以40余个步兵大队为骨干。”
中国指示决战
军事委员会在5月17日回电,对第3战区在金华市地区决战的方针并不认可,而是指示应当在衢州市地区进行决战。回电内容明确指出:“务必要将王耀武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丁治磐率领的第26军、王铁汉率领的第49军这三支军队集结在衢州附近,千万不要把它们控制部署在金华、兰溪市一带,以免被敌人逐个消耗掉。我军确定的方针就是要在衢州附近进行决战,不可更改。”于是,第3战区按照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在5月12日重新制定了保卫衢州作战的指导方案,并且马上开始实施(当时日军已经开始发动进攻了)。
战争经过
炸死酒井直次
在1942年5月14日至17日期间,部署在奉化、上虞、绍兴、萧山、富阳等地的日军第13军第一线部队,相继发起了进攻行动。此次进攻的主攻方向落在了浙赣路东段。其中,日军第70师团于5月14日夜间,从奉化、溪口地区开始出动,途经尖山镇、安文镇,朝着永康方向发起攻击;第22师团则在5月15日清晨,从上虞沿着曹娥江南下,经过三界、嵊县,向着东阳方向展开进攻;河野旅团于5月15日傍晚时分,从绍兴出发,经枫桥镇朝着义乌方向进军;第15师团于5月15日夜间,从萧山附近渡过浦阳江,沿着西岸一路南下,经由诸暨向浦江方向展开攻势;第116师团指挥原田旅团在5月16日早晨,从富阳西北方沿着富阳江西岸朝着建德方向发动进攻;第33师团于5月17日14时从富阳出发,跟在第116师团的后方行进。
各路日军在推进的过程中,均遭到了守军不同程度的节节抵抗。暂9军冯圣法、第88军何绍周以及预5师等部队纷纷投入战斗,使得日军的进攻受阻。截至5月17日,日军各部队分别抵达了大市聚、长乐、诸暨以东、以西以及新登附近等地区。第13军通过侦察得知,在安华街、长乐、义乌之间集结着抗日战争第三战区的有力兵团,由此判断第三战区的意图是守卫金华市和兰溪市,于是决定继续将进攻重点维持在左派,企图一举捕捉并歼灭安华、长乐、义乌附近的中国军队。随后,在18日凌晨1时下达了甲第73号作战命令。命令下达之后,当日早晨,泽田茂率领军战斗指挥所人员乘坐大型机艇,从杭州市沿着浦阳江逆流而上,朝着临浦进发。然而,在行经义桥附近时,机艇不幸触雷,导致机艇沉没,指挥所人员也出现了数十人的死伤情况,无奈之下,指挥所只好停留于义桥。就在当日中午,侦察发现当面的守军暂9军等部队开始朝着东阳市东南地区进行撤退,于是在17时又补充下达了指示,命令第15师团、第70师团、河野旅团朝着金华以东地区展开追击;同时,令第22师团进入武义县东北地区方向,以此切断守军的退路。
日军方面,第70师团从永康市转向西北方向,行进至孝顺以西地区;第22师团在5月21日攻占了东阳,22日又拿下永康,之后向西转进至武义西北;河野旅团抵达了金华市东南;第15师团于5月22日占领孝顺,后续也进至孝顺以西地区。至此,日军各部队均已到达金华、兰溪市的外围地区,对这两地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战斗持续到5月24日,守军暂9军依托长乐、东阳附近的各既设阵地,第88军凭借安华、义乌及浦江县的各既设阵地,都给予了日军一定程度的打击。之后,暂9军分别朝着东(阳)永(康)公路两侧转移,第88军则向金华以北地区转进,它们通过对进攻日军实施侧击、伏击等方式,对日军的行动进行牵制。而守军预5师在兰溪、芝厦南北一线,凭借顽强的阻击战迟滞了日军的推进,而后向建德市东南方向转移。
1942年5月24日,日军第13军发现金华市城内出现大火,再结合飞行队以及各部队所反馈的报告,判断金华附近的守军已经开始撤退。为了迫使守军进行决战,第13军决定将进攻重点转移至右派,安排一部分兵力去进攻金华、兰溪市,而以主力部队朝着衢州市展开追击。同样是在这一天,第10集团军的王敬久经过判断,认为当面日军将会把主力安排从岭下朱、孝顺、曹宅镇以及浦江县、兰溪大道来进攻金华、兰溪,另外还会各派出有力部队从武义县、汤溪大道以及兰江以西地区直接朝着汤溪、龙游进军,企图切断金华、兰溪的后方联络线。
基于这样的判断,王敬久当即命令暂9军转至东阳市、永康市、金华公路两侧地区,通过侧击的方式对日军进行牵制。同时,命令第40师方日英火速从更楼镇(现今建德新安江西南)赶赴龙游县、湖镇镇间地区,统一指挥暂13师在汤溪、龙游一带占领阵地,对东面实施警戒。新30师则由集团军直接掌握调度。此外,还要求第88军迅速派出有力部队占领金华市江北岸,以此掩护金华、兰溪市的后方。当时,第79师段霖茂、第63师赵锡田已经归第88军统一指挥,该军军长何绍周也抵达了金华北山进行指挥,集团军总部也迁移到了龙游三叠岩。
1942年5月25日,日军第22师团行进至古方,26日逼近汤溪,与第40师、暂13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与此同时,日军第116师团在攻占寿昌后,与第32师团并列继续向南推进。26日,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衢江北岸的航埠镇附近。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第40师以及暂第13师被迫朝着龙游县转进,经过一番苦战,龙游最终被日军攻陷,金华市、兰溪市的后方已然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一局势,第10集团军又下达命令,让第40师转至大洲镇进行防守,暂13师转至灵山镇防守,以此来掩护集团军的右翼安全。另外,在日军第22师团后面跟进的小菌江旅团(该旅团是由华北方面军第26师团及第37师团各3个步兵大队组成,于24日抵达诸暨市),此时已经行进至武义县附近。
金华方面
日军第70师团及第22师团、河野旅团一部在20余架飞机掩护下,于1942年5月25日拂晓开始向第79师外围阵地进攻,并以一部向竹马馆迂回,进攻第79师右侧背。26日全线竟日激战,日机数十架在阵地上空轮番轰炸,并在金华东关附近投掷喷嚏性毒气弹多枚,掩护其步兵冲击。至黄昏时,守军第79师防守外围阵地的第235团和挺进第1纵队被迫向金华西北阵地转移。27日至28日,战况愈趋激烈,日机在城垣上空轮番轰炸,守军核心阵地工事全被摧毁。为挽救败局,第79师曾从王牌、项牌右侧向日军实施反击,亦未奏效。日军于28日晨突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第79师官兵与日军激战达4小时之久,终因阵地大部落入日军之手、伤亡过重,只得于黄昏向北山、大盘山突围,金华遂被日军攻占。
兰溪方面
日军第15师团第60联队在飞机30余架掩护下,25日拂晓向百坎尖、高圣尖、石廓山之线守军第63师外围阵地展开进攻。第63师官兵坚强抵抗。26日,沿兰江东岸南下的日军第15师团一部协同正面日军围攻兰溪城,27日竟日猛攻,第63师外围阵地全被攻占,兰溪城陷入混战。28日守军第63师不得已陆续向城东白石塘一带突围,于是兰溪被日军攻占。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于28日上午在距兰溪15公里处被地雷炸成重伤,旋即毙命。日军战史称:“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1942年5月29日,日军进攻金、兰的第70师团留守金、兰,第15师团向龙游地区前进;第13军其他各师团已进至龙游县南北之线集结,准备进攻衢州市。中国第88军指挥的第79师、第63师及新21师、挺进第1纵队亦均已到达预定地域,继续以侧击、伏击遮断日军增援及补给路线,策应衢州战斗。原在汤溪、龙游地区防守的暂第13师及第40师分别转移至灵山镇、大洲镇附近。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已移至福建建阳,在崇安境内武夷山上的武夷宫设立战区指挥所。
衢州地区战斗
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战区第88军的第63师等部队于金华、兰溪一带英勇抗击日军之际,战区针对衢州地区的防务,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安排。具体而言,战区命令第10集团军王敬久负责指挥第86军莫与硕部、第49军王铁汉部以及第74军王耀武部,承担衢州及其以南地区的作战任务,其指挥所设立在后溪街;同时,令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指挥第25军和第26军,负责衢州以北地区的作战事宜,指挥所则位于常山。制定的作战方针为:安排1个军牢牢坚守衢州,设法引诱日军与我方在衢州外围形成胶着状态,之后再出动4个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夹击,进而对日军形成包围之势,最终将其一举歼灭。而上述提到的这5个军,在5月底之前,都已经先后抵达了预先设定好的作战地区,积极展开战备工作。
1942年5月30日,日军第13军通过侦察得知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正在衢州市附近集结兵力,由此判断第三战区军队“企图进行顽强抵抗”。基于这样的判断,日军第13军设想“把第15师团转移到衢江区南岸地区,着重将作战力量布置在左派,从衢州两侧地区突破并分割对方的阵地,力求在战场上一次性歼灭敌军”。并且,日军还计划“将小菌江旅团针对丽水市方面的作战推迟到衢州进攻战结束之后再开展,同时把该旅团调至龙游县附近,用以防备北方的第26军以及南方号称精锐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从侧面发起攻击”。依照这一设想,第13军于1942年5月30日在金华指挥所下达了甲字第103号作战命令。
1942年6月1日,日军各部队均已按照要求到达了进攻出发的指定位置,第13军战斗指挥所也从金华市推进至龙游。1942年6月2日,第13军下达指令,命小菌江旅团派出1个支队,行进至灵山镇附近,负责对南方实施警戒,以此掩护军的左派侧;同时,命令第70师团安排一部分兵力承担龙游县地区的警备任务,并且要确保通往金华的后方交通线的安全。就在同一时间,其他处于第一线的各部队也都分别派出了一部分兵力,去驱逐守军设置的警戒部队,以及对守军的前进阵地发起攻击。一直到当天晚上,这些日军部队相继抵达了守军主阵地带前沿阵地之前。
1942年6月3日拂晓时分,日军第32师团、第116师团在衢江区以北,河野旅团、第15师团、第22师团在衢江以南,对衢州市发起了全面的攻击。当时负责衢州城郊防守任务的第86军,其兵力部署情况如下:第67师附带着第16师的第46团主力以及1个独立炮兵团,负责防守衢州城东南的香樟木潭、西伯陇以及飞机场等多处据点群阵地;第16师(除去第64团)附带着1个山炮营,防守衢州城西北的茂坞、九里山一带的据点群阵地;第16师第46团第2营负责防守衢州城的核心阵地;第86军军部以及直属队则位于衢州城内南部区域。
在衢江区以南的战场上,守军第一线的第58师、第40师以及第67师,分别与日军第22师团、第15师团以及河野旅团展开了一整天的激烈战斗。战斗结束后,第58师撤至黄坛口一带,第40师以及第67师先后撤到乌溪江西岸进行防守。等到傍晚时分,日军各部队都已经行进至乌溪江东岸,其中日军第15师团的一部分兵力还突进至乌溪江西岸,这使得第40师不得不再次向后退至棠埭坞。而在衢江以北的战场上,守军第16师位于茂坞、孔家山等处的阵地,全部被日军第32师团攻占,部队出现了大部溃散以及人员伤亡的情况,师长曹振铎只好率领残部退入城中,与该师第64团会合。日军第32师团的一部分兵力抵达了距离衢州城北门仅有2公里的衢江区北岸龚家埠一带,其主力部队则继续向石梁市附近的阵地发起进攻。面对此种局势,负责防守的第105师退至西镇。
负责固守衢州市城郊的第86军军长莫与硕,眼见形势变得极为严峻,竟然以收容第16师溃散部队作为借口,擅自离开自己的职守岗位,出城朝着江山方向逃窜而去,军直属部队大多也都跟着他一起离开了(在这场会战结束之后,莫与硕和他的参谋长胡炎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曹振铎也因为作战不力而遭到撤职的处分)。此后,衢州防守战斗便由副军长陈颐鼎接替指挥。第三战区方面认为衢州的主力战斗已然开始,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当天晚上下达命令,要求各部转移攻势。
日军第11军为策应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在浙江省的作战,于5月31日夜从南昌市附近渡过抚河,向抗日战争第三战区西部第100军防线发动进攻。1942年6月3日,当日军第13军开始对衢州市发动总攻时,第11军占领了进贤,并逼近临川。军事委员会决定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于4日电令第三战区“避免在衢州决战”,第三战区遵令部署。由于3日夜降大雨,江水暴涨,至4日晨,衢江以南日军,除第15师团徒步部队已涉至乌溪江西岸外,其余部队全被阻于东岸。4日晚,日军第22师团河野旅团少数步兵在已炸毁的铁路桥处以橡皮舟潜渡乌溪江,但在守军第67师阻击下,已渡日军全被歼灭。衢江以北日军,第32师团于傍晚进至衢州市西南9公里附近,一部渡至常山江南岸,切断了衢州至常山的联络。守军由于接到“避免决战”的命令,与日军激战后,撤至常山港南岸招贤附近防守。
1942年6月5日,日军第15师团在航空兵掩护下,集中兵力猛攻衢州南郊阵地,激战至午后,突破六马桥阵地,守军第67师退守衢州南关;日军第32师团当日攻占西镇,进至常山港以南地区。此时,衢州城已处于四面包围之中。6月6日又下大雨,双方冒雨激战。日军河野旅团于拂晓后通过刚刚修好的临时铁路桥,进至乌溪江以西,立即向衢州市城西及城北门逼进;第15师团主力从铁路附近猛攻南门及南城墙,其一部兵力与河野旅团一部于8时许攻占衢州飞机场及航空站。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根据当时敌情及军事委员会指示精神,对六月四日下达的“避免在衢州决战”的命令又下达了部队转移的补充指示。
衢州城外各军接到战区指示后交互掩护,逐渐脱离接触,向指定的位置转移。城内守军因通信器材已全被日军的飞机、大炮所击毁,与战区及集团军均失去联系,仍依托城防工事继续苦战。血战至晚,日军第15师团攻占南门及新开城门,河野旅团攻占东北门、北门及西北角城墙。此时,船民齐大年从衢江游水进入城中,带来王敬久关于守军向枫林港(即石梁溪)突围的指示。副军长、第67师师长陈颐鼎与第16师师长曹振铎商议后,以第64团第2营担任掩护,丢弃了重伤员及一切重武器、骡马车辆等,利用夜暗天雨突围西撤。在第64团第2营官兵抗击下,已经占领了城门及城墙的日军始终未能进入城内,亦未能阻止住突围的部队。激战至七日拂晓,第64团团长谢士炎率领第2营残部100余人从东门突围,绕道向清湖镇转进。衢州市被日军占领。
上饶、广丰战斗
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按军事委员会意图,避免在衢州决战,保存实力,机动打击敌人,逐步向衢州以西铁路两侧地区转进。日军第13军于1942年6月6日即将攻占衢州城时下达了“甲第114号”追击命令。但由于连续大雨,江河泛滥,衢州附近平原尽被水淹没,日军在前进机场停放的飞机,3架被水冲走,其余机舱进水,均已不能使用;加之各师团的重武器及车辆等仍被阻于乌溪江东岸,而刚刚修好的临时铁路桥又被冲毁,因而决定暂缓实施追击,于攻占衢州市的当天中午下达了“甲第115号”命令,令第15师团及河野旅团在衢州附近集结,待命行动;令第116师团准备渡过衢江区担任衢州附近的警备,并将原配属第116师团的原田旅团改归军部直辖;命笫32师团(已进至江山以东地区)及第22师团(已进至前河街以东地区)暂停追击,在原地集结待命。
1942年6月9日,雨止,水位下降。日军第13军得到第32师团的报告,说常山已无中国军队主力,仅以小部队已于中午占领常山。泽田茂遂决定继续追击,10日,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令第10集团军在江山地区、第32集团军在玉山县地区组织防御,令第25集团军的第88军、暂第9军担任敌后的袭扰及破坏交通线的任务。在各集团军调整部署之际,日军第22师团首先发动追击,沿江山港南岸及铁路两侧向西急进。第32师团及第15师团亦于11日开始西进。日军沿途仅遇第74军第57师余程万的轻微抵抗,即于中午占领江山,第32师团、第15师团亦相继进至江山附近。守军向江山以南地区转移。
上饶方面
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为了掩护由浙赣入闽的通道和控制浙赣路中段,防止日军打通浙赣线,决定集中兵力防守江山峡口、广丰区、上饶地区,于1942年6月11日再次调整部署。12日,第三战区各部队尚未调整完毕,日军即发起进攻,当日中午第32师团占领玉山县。13日,第三战区各部队仍在按照命令向指定位置转移之中。当晚,日军第32师团进至沙溪(守军第19师尚未到达),第15师团在江山以西的坛石集结待命,第22师团进至广丰以北地区。14日,日第22、第32师团继续西进。当日晨,第22师团未遇大的抵抗即占领了广丰,守军暂13师的1个团退向信江南岸。日军乘势向西急进,中午前后,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又占领了原抗日战争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上饶市。此时,日军第13军战斗指挥所、第一飞行团战斗指挥所均已推进至衢州市,衢州机场经修复已可使用,第15师团新任师团长山内正文开始指挥作战。守军第26军的第41师在信江南岸占领阵地,击退了跟踪追击的日军,将其阻止于信江北岸。日军第22师团在八都附近击退第32师的阻击后,亦进至信江以东地区。此时第19师刚刚到达铅山县以东的江村附近。
广丰地区
1942年6月15日,第三战区道照军事委员会十四日命其乘敌深入分散、积极反攻歼敌的电令,下达了反攻的命令。16日,日军第15师团接替第22师团到达广丰地区后,发现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及第49军阵地就在广丰以南不远的棋盘山东西之线,严重威胁其侧后方的安全,遂于当日向第74军与第49军接合部附近的尖山、五峰山阵地发起进攻。激战至17日,经反复争夺,第74军终于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但第105师的黄毛山、徐茅岭阵地被日军攻占,该师退守信江西岸。18日清晨,日军第15师团再次向第74军阵地进攻,其多次冲击均被击退。战斗至16时,第74军按照战区规定的时间首先出击,转为反攻,18时攻占徐家山、庙山底。日军退至王家坂、杉溪之线。19日拂晓,第49军亦发起反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又攻占王家坂及杉溪。20日,日军第15师团集中兵力在第1飞行团直接支援下实施反击。经过两天激烈战斗,日军攻占了七都、五峰山、虎头背等地,第74军、第49军退至此线之南,再次转为守势。第32集团军于20日发起反攻,第26军向北推进至信江南岸,以第44师一部渡过信江进攻日军,一度击退三江桥、象鼻山的日军。23日以后,两军形成对峙态势。
浙赣路西段战斗
在1942年5月上旬起,为了策应第13军的浙江省作战,日军第11军便开始命令各参战部队向南昌市集中。与此同时,该军还令第六师团主力在岳阳市方面积极展开佯攻行动,其目的在于牵制中国第九战区,从而为其主力部队的集中创造有利条件。到了5月31日,第3师团、第34师团以及第40师团、第68师团、第6师团各一部在南昌以南地区完成了部署,进攻准备工作已然就绪。就在这一天,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率领其战斗指挥所抵达南昌,并随即下达命令,要求部队于当夜展开攻击。负责防守浙赣路西段的是抗日战争第三战区的第100军刘广济所部(不过该军欠第63师,附第147师),其军部设置在鹰潭市。而防守进贤地区的是该军第75师,师部位于进贤以东的将军岭;防守抚河以西市汊街地区的则是第九战区所属的江西保安第9团。
1942年5月31日22时,日军开始行动,兵分三路朝着进贤及临川发起进攻。其中,第34师团从谢埠附近借助工兵舟悄悄渡过抚河,之后沿着浙赣路向东挺进。而负责防守的第75师第223团在遭遇日军攻击后,迅速溃败,致使日军于6月3日拂晓顺利占领进贤。日军第3师团先是从沙埠潭附近渡过沙埠潭河,接着在抚河及沙埠河之间朝着南方行进,在2日拂晓时抵达三江口附近,然后再次渡过抚河,沿着东岸继续向南推进,于3日中午到达临川以北的云山。今井支队及井手支队从万舍街附近并排南下,在击退了当面的保安第1团和第9团后,分别抵达集贤峰及三江口,于3日下午到达临川以西的展坪以北高地。
1942年6月4日清晨,第3师团从云山向临川发起进攻,在当天就击退了保安团守备部队以及匆忙赶来增援的第79军一部兵力,进而占领了临川。就在这个时候,第九战区为策应抗日战争第三战区而派出的第79军主力已经行进至宜黄水西岸地区,距离临川已然很近了。阿南惟几见状,急忙命令第34师团从进贤往南进发,与第3师团等部队一同向临川区以西的第九战区第79军等部发动进攻,同时安排第34师团步兵团团长岩永汪率领所部3个步兵大队组成岩永支队(归军部直接指挥),让这支队伍继续沿着浙赣路向东进攻。岩永支队在5日击退了第75师后,成功占领了将军岭,到了6日傍晚,还派出一部兵力袭击并占领了东乡区。不过,第75师很快集中兵力展开反击,于7日重新收复了东乡。9日,第75师的第225团在东乡以东的王尾山、马子岭一线对东进的日军进行阻击。经过一番战斗后,日军行进至白塔河西岸。守军果断炸毁铁路桥,与日军隔河形成对峙局面。
1942年6月11日,岩永支队强行渡过白塔河,攻占了邓家埠(也就是如今的余江县城)。而此时,浙赣路中段的日军已经攻占了常山、江山、玉山、上饶市一带,该地区兵力相对空虚,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便把第100军的第19师调往沙溪、铅山县,如此一来,防守鹰潭市地区的主要部队就变成了第147师。就在日军岩永支队攻占邓家埠的当天,日军第3师团等部正在南城(建昌)与第九战区第79军激烈交战。阿南惟几认为南城在12日就能被攻克,于是决定在攻下南城后,将主力部队转用于浙赣路方面。在11日晚,他下达了命令,要求“第34师团于12日从抚州(临川)附近出发,再次调往浙赣线方面,对正面之敌展开攻击,以此策应第13军;同时,岩永支队要归还34师团原建制”,并且命令“第3师团截至15日要在金溪附近集结,为对鹰潭市方面作战做好准备”。
日军第34师团按照军里下达的命令,进行了相应部署,安排岩永支队从邓家埠方向进攻鹰潭,配属师团的独立步兵第61大队(古东支队)由金溪县进攻鹰潭;师团主力则于1942年6月12日从临川出发,朝着鹰潭、贵溪市之间行进。15日,日军第34师团在第29独立飞行队的紧密配合下,分多路对鹰潭发起进攻。面对日军步、炮、航空兵联合发起的猛烈攻击,守军第100军难以抵挡,部队逐渐失去控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到了16日晨,纷纷溃败撤退。日军也因此在当日顺利占领了鹰潭市,而第100军军部则退至贵溪东南约35公里的文坊对部队进行收容。
1942年6月18日,日军大本营给出指示:“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可依据实际需要,实施南昌市以东浙赣线全线作战。”随后,中国派遣军在6月24日向第13、第11两军下达命令,要求两军各派出部分兵力,于6月30日开始行动,通过相互配合,共同实施打通浙赣线的作战行动。至此,原本日军大本营预定的由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主攻、第11军仅仅负责策应的浙江作战,正式演变成了第13军和第11军东西对进、两面夹击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旨在打通浙赣路的“浙赣会战”。
第13军在25日向第22师团下达命令,要求其“进攻横峰,与第11军的进攻相互配合,打通浙赣线,歼灭沿线残余敌军,摧毁敌军相关设施”。而第11军这边,则命令第34师团来完成这一任务。日军第22师团专门编成了谷津支队,该支队于1942年6月30日晨从上饶市附近出发,沿着浙赣路朝着西边行进。同一时间,第34师团的岩永支队从贵溪市附近出发。这两个支队在沿途仅仅遭遇了轻微抵抗,于1942年7月1日10时许在横峰会合,顺利完成了打通浙赣线的任务。到了1942年7月5日,这两个支队同时撤离横峰县,分别返回上饶和贵溪。
临川地区战斗
在日军着手向浙赣路东段发起进攻之后,中国军事委员会经过分析判断,认为日军第11军存在在浙赣线西段发动进攻,以此来策应其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作战的可能性。于是,在1942年5月16日,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要求第九战区将第79军夏楚中所部以及第4军欧震所部从湖南省往东调遣至抚河、赣江间的地区,期望借此加强赣东方面的守备力量。然而,薛岳当时并未即刻执行这一命令。当看到日军第11军在谢埠、沙埠潭等进攻出发地完成展开部署时,军事委员会于31日拂晓直接给第79军发电令:“着该军克日兼程驰往临川,参加赣东会战。”并且命令该军暂时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接到命令后,第79军在当日13时安排暂6师作为第一梯队,从株洲市出发,途经萍乡市、宜春市、分宜、清江等地,朝着临川火速行进。军主力则跟在暂6师后面,分成两个梯队依次跟进。
第58军负责防守丰城市以及拖船镇至樟树镇间的区域。在第58军的掩护之下,第79军顺利渡过了赣江。1942年6月3日下午,暂6师经过杜家园,行进至展坪时,与日军的今井支队不期而遇。双方随即展开激烈战斗,暂6师抵挡住了日军的进攻,之后双方在展坪附近形成对峙局面。此时,第79军主力已经抵达新干,便在暂6师的掩护下,冒着雨继续朝着临川前进。截至4日夜间,第98师的先头部队第294团从上顿渡镇过宜黄水,进入到临川区城的西部,随即与已经突入临川城东部的日军第3师团展开了巷战。战斗一直持续到5日拂晓,日军在6架飞机的直接支援下,向第294团发起了攻击。由于该团伤亡人数众多,而主力部队又尚未赶到,无奈之下,只能被迫退至城南七里店一带进行防守。这个时候,第79军军部以及第98师主力已经到达龙骨渡附近,第194师也抵达了东馆附近。
日军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察觉到第九战区的第79军等部队已经进入临川地区,为消除自身右侧翼所面临的威胁,立即下令让第34师团主力在进贤转向南进,企图从新余西渡过抚河,与刚抵达南昌市的竹原支队以及第3师团等部队在抚河以西地区对第79军形成包围之势,进而将其歼灭。1942年6月6日,日军第3师团以及今井支队分别从临川区、桐源朝着展坪暂6师的阵地以及第98师长里店的阵地发起进攻;与此同时,第34师团和竹原支队也从三江口、仙姑山并排向水口庙、杜家园等第4军新编第11师的阵地发动攻击。双方激战了一整天,最终第98师退至秋溪进行防守,暂6师以及新11师则被日军包围了起来。暂6师在战斗中伤亡情况严重,剩余的部队在当夜突围后前往乐安县;新11师直到7日晚才突围至港头嘴、潘桥一带。
1942年6月7日,日军第3师团攻占了宜黄县、崇仁县,第34师团以及竹原支队也行进至崇仁以北地区,抚河西岸的形势变得严峻起来。鉴于此种情况,第79军随即命令第194师退守南城,第98师退守梨溪。9日,日军第3师团从宜黄朝着梨溪的第79军发起进攻,第79军只好向南城转移,而日军则在后面紧紧跟踪追击。10日,第79军军长夏楚中下达命令,要求第194师附江西保安第2团固守南城,军部以及第98师则撤至南城西南约30公里的里塔圩附近。暂6师在突围之后,仅仅剩下1000余人,这些人又从乐安县再次撤至南丰县。日军第3师团兵分两路,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南城实施包围,随后展开了攻击。战斗持续到11日晚,这个时候日军已经逼近城垣。有一部分日军朝着城东进行迂回,其先头分队与位于东门外第194师指挥所的警戒分队发生了战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149师师长郭礼伯竟然放弃指挥,率领特务连朝着东边逃走了。守城的各个团看到师长以及指挥所都带头逃跑了,便也各自突围退走。不过,防守北门外的第582团在突围之后,在睹江西岸又遭到了日军的包围,最终只有少数官兵通过泅水才得以脱险,大部分人都牺牲了。南城在12日晨被日军占领,第79军则转移至洋墩、硝石一带进行集结整顿。
日军在攻占南城之后,觉得在抚河以西打击第79军夏楚中所部的目的已然达成,于是便命令第34师团朝着临川以东集结,准备将其转用于浙赣路方面;同时,还下令让第3师团行进至南城以东的金溪地区。如此一来,临川、南城以及宜黄县、崇仁县、三江口等各个要点的驻守部队就只剩下今井、竹原以及井手支队了,抚河以西地区的日军兵力变得薄弱。第九战区发现日军主力开始往东移动,而且东调的第4军也已经在13日到达新干一带,于是决定让第4军欧震所部担任主攻任务,第58军孙渡所部在第4军左派担任助攻任务,朝着崇仁、宜黄以及临川等地发起反攻。第4军安排第59师、第90师作为第一线部队,第102师作为预备队,从新干东南朝着崇仁、宜黄发起进攻;第58军则命令新10师、新11师从樟树镇以南朝着临川发起进攻;第79军由于之前损耗过大,战斗力变得很微弱,所以仅派出一部分兵力进行佯动,以此来牵制南城的日军。
1942年6月14日,第4军和第58军按照计划开始行动,经过15日、16日这两天的战斗,第4军先后收复了崇仁县、宜黄县,第58军的先头部队也行进至三桥、高坪一线,第79军的一部分兵力向北推进至洪门街附近。日军第11军看到第九战区在抚河以西发动反攻,便决定再次朝着抚河以西发动攻势,企图“捕捉并歼灭新到来的第4军”。从19日开始,日军命令今井支队在临川附近、第3师团在浒湾附近、竹原支队在南城附近,分别秘密集结兵力,等待合适的时机发起进攻。20日,第4军和第58军都已经先后行进至长冈、上顿渡、展坪、桐源、五虎山、三角山、大臣岭一线。但是,由于当面日军的阵地构筑得坚固,而且火力猛烈,这两支军队多次发起攻击,却都没能取得进展。后来,经过侦察得知日军正在浒湾附近架设军桥,南城的日军又朝着梨溪方向行动,第九战区据此判断“南城、浒湾之敌企图击我第4军之侧后”,于是赶忙给第4军发电告知这一情况,并指示他们要“稳扎稳打,万勿疏忽”。第4军接到电令后,于24日夜除了安排右翼的第59师留下一部分兵力在东馆以北对浒湾进行警戒之外,主力部队则向西转移,在油顿圩、神岭山一线转为守势。
日军趁着第4军调整部署的这个时机,于1942年6月25日夜发动了进攻:第3师团从浒湾渡过抚河,击退了守军第59师的警戒部队,然后朝着南方突进;今井支队从临川沿着宜黄水向南进军,击退了第90师的部队,进而攻占了秋溪等地;竹原支队从南城朝着西边突进,击退了第102师的一部分兵力后,朝着宜黄县继续前进。截至27日,这三路日军分别行进至油顿圩、神岭山东北侧地区、龙骨渡以北地区以及李三阪附近。第4军为了避免被日军包围,于28日夜向西撤退,29日凌晨转移至宜黄附近地区组织防御。日军趁着第4军刚刚立足还未稳固之际,于29日晨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向第4军发起了攻击。经过战斗,到了下午,日军突破了第4军的防线,占领了谭坊、棠阴等处阵地,此时第4军已经陷入了被围歼的境地。第九战区见状,命令第4军朝着宜黄县以南乐安县附近的山地进行突围。战斗持续到30日,第4军各师分别突围,最终到达了凤冈圩、崇二都、崇五都各附近地区,不过在突围途中,他们接连遭到日军的多次截击,伤亡惨重。日军也因此再次占领了宜黄、崇仁县。
在第4军被日军围攻的这段时间里,第九战区曾经命令第58军和第79军向日军实施侧击,以此来策应、支援第4军。然而,这两个军虽然也曾派出一部分兵力进行佯动,但是行动并不积极,也没有向日军发起强有力的攻击。日军在击溃第4军之后,于1942年7月初在崇仁集结整顿。这个时候,日军第11军的司令官已经换成了冢田攻。他准备安排第3师团、竹原支队以及井手支队去围攻退至秀才埠南北一线的第58军。7月4日晚,日军第3师团从崇仁县附近出发,朝着杜家园、秀才埠的新10师发起进攻;5日拂晓,日军竹原支队从马鞍坪附近出发,途经富水河谷朝着樟树发起进攻;5日13时,井手支队从三江口出发,朝着大臣岭、白马寨进攻,意图切断第58军的退路。今井支队则在4日从宜黄县出发,朝着南城前进。第九战区得知日军朝着第58军发动围攻的消息后,薛岳立刻通过电话命令第58军朝着富水西岸荷湖圩西南山地进行撤退。
1942年7月6日凌晨,第58军在日军逼迫的情况下,相互掩护,逐次朝着富水西岸转移。新11师在转移途中遭到了日军第3师团的截击,经过长达3小时的战斗,才得以脱离战场。直至7日凌晨,第58军的新11师、新10师先后转移至磨盘山、荷湖圩、狮子山附近,脱离了日军的包围圈。日军竹原支队则占领了樟树。日军在给第58军造成打击之后,认为在临川地区的作战任务已经完成,于是第11军便开始着手做撤回原驻地的准备。7月8日,今井支队放弃南城,朝着临川集结,第3师团也逐渐朝着临川集结,竹原支队集结于衿山,井手支队集结于三江口。当这些日军往北撤退的时候,第58军以及保安纵队等部队当即发起追击。但是,蒋介石却下达指示“以敌已开始向南昌市撤退,为整理战力,乃命停止攻击”。〔20〕第九战区遵照命令,开始集结部队,任由日军退走。18日和20日,第3师团的一部分兵力以及今井支队撤向南昌。25日,第3师团留下塘支队(1个大队)在临川负责掩护,其主力则撤向南昌。8月22日,塘支队放弃临川,撤回南昌。24日,松山支队(即井手支队)放弃三江口,撤回南昌。至此,临川地区的战斗宣告结束。
丽水战斗
丽水建有一座机场,这座机场在中国东南地区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该地区空军基地之一。早在此次会战开始之前,日本大本营就明确指示,在这次会战中预定要通过地面兵力去攻占的中国主要航空基地里,丽水便是其中之一。原本日本方面计划安排小菌江混成旅团来执行这一攻占任务。小菌江旅团是由“华北方面军”下属的第37师团(当时驻扎在运城)以及第26师团(驻扎在大同)抽调部队组建而成的,任命第26步兵团团长小菌江邦雄担任支队长,整个旅团所属部队的兵力加起来大约有5000人。该旅团于1942年5月中旬抵达杭州,在23日行进至诸暨,到了6月15日,第13军向小菌江旅团下达命令,要求其“在攻克丽水之后,做好进攻温州的准备”。
负责防守温州、丽水等浙东南地区的是第25集团军暂9军的5个师(其中第88军的2个师临时归暂9军指挥)。日军小菌江旅团借助空中侦察所获取的情况,经过分析后决定避开那条有中国军队防守、从缙云县通往丽水的公路,而是选择从武义县附近进入南方山地,打算从小路对丽水发起突袭。在1942年6月22日这一天,日军小菌江旅团从武义出发,以两个纵队分别从苦竹、桐琴市沿着山区的小路朝着南方行进。主力右纵队在岭下场成功击退了保安第4团的一部分抵抗力量后,于当日就行进至安凤附近的溪下村。不过,到了23日的时候,由于北路的路况险阻,必须要依靠工兵来开辟道路,所以一整天长达20个小时的时间里,仅仅向前推进了6公里。当天晚上,该纵队在太平汛与从丽水市北上前来迎击的保安第3团的1个大队相遇了。双方刚一接触,这个保安大队就迅速退回了丽水。日军便留下1个大队驻守在太平汛,主力部队则在24日傍晚顺利抵达丽水,保安第3团无奈之下只能退守到瓯江南岸,至此,小菌江旅团右纵队成功占领了丽水。
日军左纵队从桐琴市朝着南方进发,在麻田击退了保安第4团的1个连的抵抗之后,于当晚行进至马源以南的一个山村。在这个村子里,他们发现了大批诸如鸡、鸭、猪、油等物资,结果士兵们误将油桐用来炸鸡肉,食用之后整个队伍全都中毒了,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就这样过了36个小时之后,才与旅团重新恢复联系,然后在留置于太平汛的大队的接应下,于25日抵达丽水市。在日军小菌江旅团开始从武义县往南行进的时候,第25集团军曾经下达命令,要求暂9军安排暂32师从倍磊街朝着永康市以及桐琴市火速前进,同时让丽水保安第3团派出1个大队朝着北方行进,试图通过南北夹击的方式来对付日军。但实际情况却是,保安大队刚一与日军接触就溃败了,而暂32师一直到日军已经占领丽水之后,都没能追上日军。
温州战斗
日军小菌江旅团成功攻占丽水之后,旋即开始筹备对温州发起进攻。由于在其进攻路线上并没有强有力的部队进行防守,仅仅依靠地方自卫队来实施阻击,所以日军在推进过程中进展顺利。在1942年7月11日这一天,小菌江旅团的两个纵队分别行进至白塔地、郭溪附近,在这里遭到了暂33师第1团第2营的阻击。恰在此时,日本海军陆战队的100余人也在瓯江口以南的寺前街一带强行登陆,他们击退了防守此处的第2营部队的一部分兵力后,朝着温州急速进军。而当时负责防守温州城的仅有暂33师师部以及第1团(不过该团缺少第1、第2营),兵力薄弱,面对日军的进攻,寡不敌众,于是在当日下午便朝着瞿溪以西的山地进行转移,温州就这样被日军占领了。
1942年7月12日,位于飞龙江口附近海面上的日本海军部队遭到了来自陆地上火力的袭击,随后便向小菌江旅团请求支援。小菌江旅团接到求援后,派出了一部分兵力组成瑞安市支队,朝着瑞安发起进攻。这个支队先是在白象市击溃了暂33师第1团第1营设置的伏击,接着继续向前推进,于13日晨抵达瑞安,又击退了当地的自卫大队,在当天下午顺利占领了瑞安。在小菌江旅团从丽水市朝着温州市进攻的过程中,第70师团依照第13军下达的命令,将奈良支队派至丽水执行接防任务。奈良支队是从“华北方面军”的第41师团(当时驻扎在德州)抽调部队组建而成的,任命步兵第237联队联队长奈良正彦担任支队长,该支队于1942年7月8日到达丽水。
日军攻占温州之后,暂33师立刻组织力量对瑞安市展开反攻,并且还不断地对温州进行袭扰。1942年7月21日,新30师以及暂32师同保安第3、第4团相互配合,一起向丽水市外围的碧湖镇发起进攻,此举对丽水已经构成了威胁。23日,第88军从敌人后方经过壶镇镇、缙云县辗转行进至赤石附近,与防守松阳县、遂昌县地区的暂9军成功会合,如此一来,便对丽水、龙游县两地构成了威胁。25日,第13军下达命令,要求其刚刚集结在龙游的原田旅团(配属独立第88大队)以及位于丽水的奈良支队,分别从龙游、丽水两地相向而行,对松阳地区的中国军队实施合击,之后要固守该地,以此来“保障其主力侧后方的安全”。原田混成旅团是由驻扎在徐州市的第17师团中抽调部队组成的,任命第17步兵团团长原田次郎担任旅团长,该旅团下辖3个大队,还有野炮兵1个大队以及工兵1个中队。按照第13军的相关规定,从31日起,奈良支队归原田旅团统一指挥。
1942年7月29日凌晨,原田旅团从龙游出发,途径溪口市以西的灵山市后朝着南方继续行进,在30日于北界成功击退了暂34师的阻击部队,接着在8月1日行进至遂昌县以北地区,不过在这里遭到了守军暂34师大约1个团兵力的阻击。双方经过数小时的战斗,日军最终突破了我方阵地,进而占领了遂昌。当天,其主力部队行进至金岸市。8月2日,日军继续朝着南方推进。守军暂9军随即命令暂35师在石龟山、大徐村等地对日军展开阻击。日军在推进过程中一再受阻,其主力多次发起进攻,才在傍晚时分抵达松阳县西北5公里处的坛口附近。同样是在8月2日凌晨,奈良支队从丽水市出发朝着西边行进,守军暂32、暂33师以及保安第3、第4团沿着其行军路线,对其予以堵击、侧击以及追击,双方之间的战斗进行得相当激烈。当天傍晚,奈良支队行进至碧湖镇以西大约6公里处的裕溪镇。
松阳战斗
抗日战争第三战区第25集团军在1942年8月2日下达了相关作战命令,先是安排保安第4团从松阳朝着南方行进,去迎击位于裕溪的日军;同时命令保安第2、第5团跟在后面实施追击行动;还要求第88军的新21师从赤石推进至松阳东南的石仓源,做好侧击日军的准备工作。在此之后,又紧接着下达命令,让暂34师回师去攻击遂昌。3日拂晓时分,日军的原田旅团以及奈良支队分别从坛口和裕溪这两个地方朝着松阳发起进攻。大约在10时左右,守军全部朝着南方撤离,日军顺利占领了松阳。而就在同一时间,暂34师也重新占据了遂昌,暂35师依旧坚守在松阳以西的源口,至此,松阳战斗宣告结束。15日,小菌江旅团撤离温州,转而前往丽水进行集结。奈良支队在17日也返回了丽水。27日,驻守在丽水、松阳两地的日军分别撤往武义、永康进行集结。至此,浙东南地区全部被第25集团军重新收复了。
追击战斗
日军发动此次浙赣会战,其最初的战略企图是“歼灭浙江省方面的敌军,彻底摧毁对方的抗战企图,同时攻占我方主要飞行基地,以此来粉碎来自该方面的英、美、中航空势力轰炸帝国本土的意图”。按照这一设想,原本规定到1942年7月中旬的时候,日军就要撤军。在会战进行的过程中,日军参谋次长田边盛武来到杭州,向第13军传达通知:“在这次作战里,中央最为期待获取的物资是萤石(作为冶金助熔剂使用)以及铁路器材。”等到日军占领上饶之后,日本大本营又给第13军额外增加了新的任务,那就是“破坏并没收敌方军事设施和军需资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削弱敌方物资方面的抗战能力”。
为了能够顺利地掠夺并运走铁路器材以及各种各样的物资,日军方面经过考量,决定推迟撤军时间,把主力部队撤退的时间设定为8月中旬。在1942年7月28日的时候,日本大本营下达了结束浙江作战并且要固守金华市的命令。接到命令后,第13军各部便依照军里的相关意图,开始着手进行撤退准备工作。为了掩蔽撤军这一行动,各个师团先是在周边地区展开了反击作战。由于日军实施了反击,蒋介石在8月中旬指示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将战区重心往西边转移”。第三战区按照这一指示精神,对自身的部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8月19日晚,日军第32、第15、第22师团分别从玉山、广丰、上饶市这几个地方同时朝着衢州市开始撤退,第34师团则是从贵溪市朝着南昌市方向撤退。
第三战区察觉到日军开始撤退之后,便于1942年8月20日下达命令,要求各部对日军进行跟踪追击。不过,第三战区各部队在接到命令后,并没有采取攻击行动,只是派出了小部分兵力去与正在撤退的日军保持接触。到了29日,日军第13军的主力都已经抵达金华市、兰溪市、武义县地区,第11军的竹原支队也已经返回南昌。根据大本营的指令,第13军做出决定,留下第22师团,并给其配属7个步兵大队,让他们负责固守诸暨市、浦江、兰溪、金华、武义、义乌、嵊州市地区。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把这一地区当作前进基地,“保持对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再次发动进攻的态势”,一旦发现我方修复机场,就能从这里发起进攻;而另一方面,可以在这个地区大肆掠夺战略物资——萤石。
据日军所掌握的资料显示,该地区萤石的蕴藏量大约为350万吨,仅仅武义这一个地方所蕴藏的萤石就占到了总量的90%,并且这里的萤石还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少有的优质萤石。基于此,第13军还下令让军主力掩护第22师团去接替这一地区的警备任务,同时要求加强防御设施建设。到了1942年9月10日的时候,交接工作全部完成。而其他的部队则在9月底之前,都陆续回到了各自原来的驻地。在日军第22师团接替警备任务、进行兵力部署的这段时间里,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判断日军肯定会撤离金、兰地区,然后返回原来的防区,于是在9月4日命令第21军协同第49军去攻略金、兰地区,并且朝着诸暨市、萧山区、绍兴市方向展开追击。可是后来发现日军坚守阵地,并没有要撤离的意思,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封裔忠便下达命令,停止攻击行动。至此,浙赣会战正式结束。
总时间线
以上信息来自
战争结果
浙赣会战历时三个多月,日军基本达到了“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养战力的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和资材”、抢掠物资,并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的,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据日军战史记载,日军死伤17148人,其中包括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失去战马2600多匹。中国军民也损失巨大,死伤51035人。不但大批财物被掠夺一空,日军在撤退前后,还在衢州市地区使用了生化武器。1942年8月25日,日本细菌战首犯石井四郎亲自率领731细菌部队120余人到达衢州部署细菌战,一方面利用飞机往中国军队阵地及防区空投带有鼠疫杆菌的跳蚤,另一方面派细菌战部队随同地面部队一边撤退,一边往沿途居民水井、水塘投放霍乱、鼠疫、伤寒、炭疽病等病菌,造成沿途传染病暴发流行,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死于非命。
会战析因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国民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依赖美国,胜利在望,曾一度表现积极,以攻势作战获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但在此次会战之前,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连连胜利而盟军则节节败退,特别是美、英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援助微少,因而蒋介石等人保存实力、坐观事态发展的消极抗战思想上升到主导地位。
当发现日军第13军向浙江进攻时,蒋介石虽然加强了抗日战争第三战区的防守兵力,准备在衢州市地区再实施一次第三次长沙会战式的围歼反击战;但当第88军和暂9军在金华市、兰溪市地区坚决抗战而颇有伤亡时,为保存实力,蒋介石在战斗发展至紧急关头下达了避免衢州决战的命令,认为日军必如以前各次进攻一样,在到达目的地后即返回原防,因此采取了守势作战,事实上是放弃了浙赣路,将主力撤至福建仙霞岭、武夷山市南北地区,没有采取攻势作战以歼灭、消耗日军的任何措施。结果适得其反:为保存实力而陷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境地,许多重要战略据点基本上是不战而被日军占领,部队大量伤亡多是在突围溃退时发生的。而且正是由于这种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的行为,才使日军能在浙赣路从容地占领2个多月,并抢掠物资,杀害人民;才使日军能在浙赣路畅通的条件下,向后方运送抢掠的物资。就连日军也说:“自6月下旬以来,直到8月中旬,我军从上饶市、广丰区附近返还,在这一期间,该方面的中国军基本上未见积极活动”,“在6月下旬我军打通浙赣线作战中,该方面中国军毫无作为,一味退避,我方未损一兵一卒,完成了打通任务”,“此后,动向更趋消极,只是考虑到我军回转。”
当日军第11军撤退、江西保安纵队和第58军企图乘势向日军的后卫掩护部队实施追击时,蒋介石认为日军既已向南昌市撤退,何必再自找伤亡,为“整理战力”,竟下令不许追击;当发现日军第13军不从金、兰撤退,而是要长期占领该地区时,抗日战争第三战区部署了进攻,蒋介石又下令停止攻击。将这一切与此前的长沙会战相比,战略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次会战失败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1942年5月间,日军第11军为策应第13军从南昌发动进攻时,军事委员会令第九战区将第79军及第4军从湖南省调到赣东地区,划归第三战区指挥,顾祝同曾考虑将这2个军与第100军一并交付一位集团军副总司令统一指挥参加赣江以东地区的战斗,但薛岳拒不执行,仍令该军只听从他的指挥,以致以抚河为界,第九战区和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仍各自指挥。因而当日军沿浙赣路向东进攻时,第三战区只有第100军的第57师防守鹰潭市以西地区,无力阻止日军的进攻,日军仅以1个支队(3个大队)的兵力就轻易地占领了东乡、邓家埠等战略要点,而且得以集中兵力(24个大队)围攻刚到临川地区的第79军,使这个军遭到歼灭性打击。军事委员会在1942年5月16日就命令第九战区将第79军和第4军从湖南省调至赣江以东地区,以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守力量,而薛岳未执行。直至1942年5月31日军事委员会直接电令第79军驰赴临川,该军才开始东进,但仓促应战,被围受创。当第79军一再败退、南城也为日军攻占后,第4军才于1942年6月13日调至赣江东岸投入战斗。当时命令上是让第4军与第58军共同进攻临川,但实际上只有第4军进行了攻击作战,第58军仅以一部兵力佯动,主力仍防守赣江之线,防止日军西渡赣江。结果第4军遭日军包围,经苦战方得以突围后撤。日军击溃第79军和第4军后,7月初再集中兵力围攻第58军。该军也经苦战才脱离战场。1942年王耀武率部参加浙赣会战中,在衢州、江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延缓了日军西犯的企图。
第九战区使用于赣东地区的部队共3个军,兵力不算太少,但由于逐次投入战斗,以致被日军各个击破。如果在作战之初形成统一的指挥,3个军的兵力能集中使用,则赣东战斗的局势必将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大抗战》 第一百零九集 浙赣战役.央视网.2024-12-09
美国飞行员与中国军民合影现身江西 拍摄于浙赣会战前夕.chinanews.2025-03-26
日寇入侵常山 小城惨遭蹂躏.zjol.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