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盘羊

盘羊

盘羊(学名:Ovis ammon)是鲸偶蹄目牛科盘羊属动物,别名大角羊、大头弯羊、大头羊、维氏盘羊、盘角子。平均体长1.8米,平均体重160千克,羊角为该物种的突出特征,雌雄均有,雄性羊角粗大,表面布满环形褶皱,羊角由头顶向下生长,向后作螺旋状弯曲。雄性盘羊全身为浅棕色至深棕色,带白色毛发,其背部有大马鞍状白点。雌性在夏季通常为棕色或灰褐色,冬季为灰色或深灰色。

盘羊主要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等国家;中国范围内,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栖息于沙漠和山地交界的冲积平原和山地低谷中。

2008年,盘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盘羊具有经济价值,皮质坚韧,可制革;毛发可制成衣物;羊肉可食用;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

亚种分类

根据盘羊的皮毛差异、体型和地理位置,分为9个亚种:

形态特征

盘羊是牛科中体重最大的动物之一,雄性体重101~175千克,体长1.72~1.8米,肩高1.15~1.2米,尾部10~12厘米;雌性体重80~100千克,体长1.67~1.74米,肩高1.0~1.14米,尾部9.5~12厘米。羊角为该物种的突出特征,雌雄均有,雄性羊角粗大,表面布满环形褶皱,羊角由头顶向下生长,向后作螺旋状弯曲,呈“开瓶器”状,可达360度,长约1米,角尖段呈刀片状,外侧有明显环棱;雌性羊角细短,弯曲度相对较小,雌性的阿尔泰盘羊(Ovis ammon subsp.ammon)在所有盘羊亚种当中拥有最长的羊角。

盘羊颅骨从上看为钝角三角形,眼眶突出,吻部和鼻骨较短,臼齿窄小。脸部毛发呈灰白色,颏和喉为灰白或棕白色,全身毛发短而粗糙,呈双色。深色带沿腹部横向延伸,将上下两部分不同颜色的毛发分隔。雄性为浅棕色至深棕色,带白色毛发,其背部有大马鞍状白点。雌性在夏季通常为棕色或灰褐色,冬季为灰色或深灰色。在阿尔泰山脉,盘羊五月底开始蜕皮,成年雄性蜕皮约持续到六月底,哺乳期雌性在7月底蜕皮结束。有白色臀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盘羊分布范围广,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阿富汗东北部、中国、印度北部(拉达克锡金王国)、哈萨克斯坦东部、吉尔吉斯斯坦东部、蒙古、尼泊尔北部、巴基斯坦最北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中国范围内,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如新疆大部分山脉,包括阿尔泰山脉、阿尔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及相关山脉。少部分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甘肃祁连山、昆仑山。

栖息环境

盘羊主要栖息于沙漠和山地交界的冲积平原和山地低谷中,海拔范围为2000~5000米。它们喜欢开阔干燥的沙漠、草原和丘陵;经常攀登高山裸岩和岗背。冬季大雪时,常迁移至平原或山谷中积雪较浅的区域。该物种已适应在干旱、多风和极端气候中生存。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在一定范围内,盘羊有季节性迁移的现象,尤其在干旱或冰冻时期。夏季迁徙至高山,冬季迁徙至草原或山谷中。夏季的早晚两时段是盘羊的活动高峰期,其觅食于高山荒漠或半山腰处,食后就地或返回栖息地,进食与休息交替进行。

觅食行为

盘羊是食草动物,主要以草、药草、莎草、嫩枝、叶子为食,也会采食谷物和坚果。通常雌性盘羊与幼羊会在高海拔地区觅食,以确保有效的逃生环境,免受捕食者侵害;成年雄性盘羊在食物质量较高的低海拔地区觅食,它们能够高速、持续地奔跑,躲避捕食者。

社群行为

盘羊是群居性动物,主要为三五只的小群体进行活动,部分大群体可达50只左右。羊群大多由雌性盘羊和幼羊组成,成年雄性盘羊则另外成群或单独栖息。

约两岁时,盘羊开始掌握社交技能,它们通过鼻孔发出的嘶嘶声或喉咙里的咕噜声进行交流,在通过视觉和嗅觉确认身份的基础上,这对于雌性盘羊和幼羊非常重要。雄性盘羊可嗅到具有生育能力并做好交配准备的雌性。其独特皮毛是一种视觉信号,能够告知彼此的位置,盘羊在决定避开或加入某一群体时,将使用这些信息。

攻击和防御行为

盘羊性情机警、温和且胆小,视觉、嗅觉、听觉非常灵敏,稍有异常动静,便使用前蹄敲打地面通知同伴,迅速逃离。为了避免捕食,盘羊群通常会一同移动;若个别盘羊落单,通常会保持不动,避免被捕食者发现;极少见到其用角进行防御。人工养殖的盘羊没有攻击性,属于社会化动物。

生长繁殖

盘羊为“一夫多妻制”,雄性占主导地位,在发情期间可以与多只雌性发生多次交配。雄性盘羊之间会利用角的碰撞进行激烈打斗,明确支配关系,争夺交配权。雌性盘羊在2至5岁时,达性成熟,少数在性成熟的第一年开始繁殖,大多数在第二年,部分可连续八年成功生育幼崽。

盘羊在冬季发情,交配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中旬。妊娠期约五个月,次年的5月至6月产仔,每胎产一只,偶见两只。雌性分娩时,会与羊群保持一定距离,并持续几日;在此期间,羔羊躺地不动,母羊吃草。羔羊出生时早熟,能够站立,体重为3.5~4.5千克。冬季死亡率较高,快速增加体重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羔羊在四个月大左右断奶,体重迅速增加,体型变大,肌肉张力和协调性持续增强;断奶后与母羊脱离关系,逐步形成独立群体。盘羊平均寿命为10至13年,雄性通常比雌性寿命长。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1989年,盘羊全球数量大约为16万只,截至2014年,盘羊全球数量减少为10.7万只,在阿尔泰山脉许多地区,盘羊物种数量出现下降趋势。

世界范围内,阿富汗约有172只雌性和249只雄性(截至2007年);印度拉达克约有480~620只(截至2008年);哈萨克斯坦约有1.5万只(截至2017年);吉尔吉斯斯坦约有1.6万只(截至2017年);蒙古约有1.9万只(截至2009年);塔吉克斯坦约有2.3万只(截至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约不超过2000只(截至2019年);俄罗斯约有700只(截至2010年);巴基斯坦数量稀少,约41只(截至2012年);在尼泊尔则没有具体的数字记录。

中国范围内,90年代初期,存在4.17~5.35万只盘羊。在青藏高原,约7000只(截至1998年);在西藏自治区,约5000只(截至1993年);在甘肃省,约2万只(截至1991年);在青海省,约3588只(截至2003年)。

威胁因素

盘羊的天敌为狼(Canis lupus)、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anthera uncia)以及人类。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常攻击羔羊。

非法狩猎、人类活动、近亲繁殖、物种竞争都导致了盘羊的后代生存率和繁殖力下降。各国边境围栏阻碍盘羊迁移,会使其无法进入最佳的季节性放牧地区,并加剧物种分裂和遗传隔离。在1970年代,人类捕杀和冬季饥饿是盘羊最大的死亡因素;受灰狼捕杀的死亡率约占18%,其中多数为7至8岁的雄性盘羊。在俄罗斯,自1934年起禁止对盘羊的狩猎,但偷猎仍在继续。

保护举措

根据1988年中国国家野生动物法,盘羊被列为第二类“重点物种”。捕获盘羊必须获得省级部门许可。在新疆、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和合法狩猎区的建立,降低了对于盘羊栖息地的破坏,成功减少偷猎事件,并唤起人们对于盘羊的保护热情。自2006年以来,中国暂停了盘羊战利品的狩猎。

1972年,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盘羊列为保护物种。2007年,阿富汗《环境法》将盘羊列为保护物种,禁止在全国境内狩猎和交易该物种;盘羊种群均分布于2014年建立的瓦罕国家公园内。自20世纪90年代末,蒙古的野生野生研究中心、丹佛动物基金会和蒙古科学院在一系列保护和研究项目上开展合作,发展生态旅游以支持盘羊保护,开展广泛的保护教育计划,并对保护区积极实施管理;2000年,《蒙古动物法》将盘羊列为稀有野生动物。

保护等级

2008年,盘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0年ver3.1——近危(NT)。

2019年,六类亚种盘羊(阿尔泰盘羊盘羊、哈萨克盘羊盘羊、戈壁盘羊、乌兹别克盘羊、天山盘羊、帕米尔盘羊)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西藏盘羊和卡拉套盘羊被列入附录Ⅰ。

2021年,盘羊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西藏盘羊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阿尔泰盘羊、哈萨克盘羊、天山盘羊、戈壁盘羊和帕米尔盘羊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盘羊冬不惧寒,夏能耐暑,食料粗放,适应能力强,具有经济价值,皮质坚韧,可制革;毛发可制成衣物;羊肉可食用;颅骨及角可制作成高雅、珍贵的装饰物和收藏品。同时,盘羊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客的到来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物种危害

大多数野生盘羊栖息于家畜不栖息的偏远地区,但少数盘羊与人类家养牲畜争夺牧场,对人类产生负面经济影响。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6

Argali.iucn.2024-08-26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08-26

CIETS.生态环境部.2024-08-26

Ovis ammon ammon (Linnaeus, 1758).col.2024-08-30

..2023-03-02

..2023-03-02

盘羊.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02

..2023-03-07

..2023-03-02

..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