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总署”、“译署”,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咸丰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历史沿革
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总署或译署。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次年1月,恭亲王奕訢、大学士瓜尔佳·桂良、户部左侍郎瓜尔佳·文祥奏请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四夷馆所执掌的对外事务。经咸丰批准,于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成立。
总理衙门由王公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初设时,奕訢、桂良、文祥3人为大臣,此后人数略有增加,从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其中奕䜣任职时间长达28年之久。大臣下设总办章京(满汉各两人)、帮办章京(满汉各一人)、章京(满汉各10人)、额外章京(满汉各8人)。
其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堂子胡同49号,原为清代大学士阿鲁特·赛尚阿的宅邸,于设立的同年改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的东半部为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京师同文馆(今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前身),西半部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1901年清政府实施宪政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这也是东堂子胡同南侧外交部街得名的原因。
总理衙门最初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来连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总揽全部洋务事宜。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罗斯使臣来华,沿例由四夷馆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相继签订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他们为控制清政府,不愿意以“蛮夷”的身份同带有封建社会衙门习气的清政府的外交机构“理藩院”打交道,同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
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奕訢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奕訢再上《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1861年1月20日得到咸丰帝批准。
部门设置
该衙门直属机构有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海防五股,另有司务厅、清档房、电报处等机构,下属机构有京师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国公使等,也有自己的银库。具体主管事务如下:
直属机构
英国股主办与英国、奥地利两国交涉事务,兼办各口通商及各关税事务等事;
法国股主办与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四国交涉事务,兼办管理保护教民及招用华工等事;
俄国股主办与俄国、日本两国交涉事务,兼办陆路通商、边防疆界、外交礼仪、本衙门官员的考试任免、经费开支等事;
美国股主办与美国、德国、秘鲁、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时、丹麦、葡萄牙交涉事务,兼管海防设埔,保护华工等事;
海防股主办南北洋海防,包括长江水师、北洋水师、沿海炮台、船厂以及购置轮船、枪械、制造机器和置办电线、铁路、矿务等事。中日甲午战争后增设日本股。
司务厅主管收发文件、呈递折件等秘书性质的事务工作;清档房主管缮写文件及保管档案等工作;电报处主管翻译电报等工作。
下属机构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完颜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与总理衙门在业务上的关系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与总理衙门咨商,由总理衙门备顾问和代奏朝廷。
最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时,又在其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市,管理天津、营口市(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市)三口与外通商事务。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直隶(约今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三省对外通商、交涉事务,兼办海防和其他洋务,驻天津。另外,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曾驻广州市、上海市,管理广州、厦门市、福州市、宁波市、上海五口对外通商、交涉事务),1861年也列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之下,并逐渐扩大职权,增管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口岸,兼办海防和其他洋务,实际成为南洋通商大臣,驻上海,后移南京。
组织体制
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设总理大臣三员至十几员不等,由亲王一人总领,其余称大臣、大臣上行走、大臣学习上行走等;另设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若干人。
其中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大臣由一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首席大臣只两任,分别是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任职28年)和爱新觉罗·奕劻爱新觉罗·奕(任职12年),其他大臣则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大臣”。建立初咸丰派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大学士瓜尔佳·桂良、户部左侍郎瓜尔佳·文祥,充任总理大臣,以后大臣人数略有增加,经常为七八人,多时十多人。章京分为四级,从内阁、巡抚、军机处的司员中挑选,最初满汉各8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加。
机构职责
它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的执行而非决策,决策的权力主要掌握于皇帝(实际上是慈禧)以及军机大臣决定,但因为早期负责的恭亲王奕訢和文祥都具影响力的军机大臣,因此其提案大多能获通过。
在1860年代在恭亲王领导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在外交事务的处理上有较多的发挥,包括处理《北京条约》之后的善后事宜,1866年接见西方的斌桩、蒲安臣等使团,1868年的《天津条约》修约相关问题,以及海关事务的处理等。
但1870年代以后,奕訢的权力因慈禧的排挤而下降,加上1870年开始,李鸿章就任北洋通商大臣,许多外交事务逐渐由北京的总理衙门转往天津市,此后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在天津的衙门成为事实上的中国外交部,总理衙门在外交事务上的作用就减少了,1884年恭亲王不再掌理总理衙门使其重要性更下降。1901年,在清末新政中,正式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改为外务部。
除了外交事务之外,总理衙门也是早期自强运动中各种洋务事业在北京中央的领导者,一方面它可用于听取包括外国使臣以及负责海关的罗伯特·赫德等西方人士的建议,来推行和提倡相关事业,一方面负责的恭亲王本身亦为相关业务的领导,因此总理衙门也实际上推动包括新式教育、交通、工业、经济(尤其海关)、军事等现代化建设,因此也被当时称作“洋务内阁”。
但当时西方人常认为它守旧而不够进步,而保守派则批评它出卖中国利益。与外交事务同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在1870年代以后在北方洋务事业的重要性也逐渐下降,其领导性地位渐由李鸿章在天津市的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的地位所取代。
主要职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
历任大臣
恭亲王奕訢 瓜尔佳·桂良 瓜尔佳·文祥 崇纶 恒祺 索绰络·宝鋆董恂薛焕 徐继畬 谭廷襄乌齐格里·倭仁沈桂芬毛昶熙 成林 完颜崇厚夏家镐郭嵩焘李鸿藻景廉王文韶周家楣麟书崇礼左宗棠陈兰彬吴廷芬张佩纶 爱新觉罗·奕劻奕劻周德润阎敬铭许庚身张荫桓福锟爱新觉罗·昆冈 锡珍 徐用仪廖寿恒邓承修孙毓汶沈秉成 续昌 曾纪泽 洪钧 敬信 汪鸣銮 长麟 瓜尔佳·荣禄 翁同龢 李鸿章许应骙喜塔腊·裕禄袁昶许景澄胡燏棻 桂春 赵舒翘联元裕庚 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启秀 宗室溥兴 叶赫那拉·那桐
代表人物
奕訢
(1833——1898),爱新觉罗氏,爱新觉罗·旻宁第六子,咸丰异母弟弟。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遵宣宗遗诏,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年),被令署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防御,随后以亲王身份在军机大臣行走。咸丰四年(1854年),补镶红旗蒙古都统、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汉军都统、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咸丰五年(1855年),母静黄贵妃死,因为母亲争皇后封号,招致咸丰不满,遂被罢免一切职务。咸丰七年(1857年),复授都统。咸丰九年(1859年),授内大臣。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奉命以亲王身份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议和,并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同年十二月,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具体办理涉外事务,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并以亲王身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驾崩于热河,立遗诏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爱新觉罗·肃顺等人为赞襄政务八大臣,把亲王身份的奕欣排斥于政局之外。九月三十日,同两宫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即辛酉政变,逮捕了八大臣。随后,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集各种大权于一身。同治四年(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大臣等职。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时,被慈禧太后借口“委靡因循”,罢去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开始了在家达十年之久的闲居生活。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际,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訢病逝,时年67岁,懿旨赐谥“忠”。死后葬在今昌平崔村乡麻峪村翠华山下。王爵由其次子载滢之子爱新觉罗·溥伟承袭。其著作有《乐道堂文钞》、《乐道堂文钞·续钞》、《乐道堂诗抄》、《萃锦吟》等。
文祥
文祥,姓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盛京正红旗人。爱新觉罗·旻宁进士。咸丰九年(1859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调户部左侍郎。十一年(1861年)同奕欣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大臣,后升为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力主推行洋务“新政”,成为清政府洋务派首领之一。卒谥文忠。
沈桂芬
(1818—1881) ,江苏吴县人,顺天宛平籍,字经笙又字小山。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与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等人同年同官。1863年以户部左侍郎署山西省巡抚,任内严禁罂粟种植,1867年起一直担任军机大臣,1869年起兼总理衙门大臣,任内与李鸿章、马新贻、何璟、沈葆等同年相互援引,对各省洋务运动的开展影响极大,支持派遣了以郭嵩焘为代表中国首批驻外使节,是清末洋务运动中央领导人中的汉族代表。其人为官清廉,但因政见不同而与同样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大臣的李鸿章结党互攻,开启了清末严重的派系斗争。身后谥文定。
宝鋆
(1807—1891),索绰罗氏,字佩,满洲镶白旗人。爱新觉罗·旻宁进士。咸丰时曾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时任军机大臣上行走,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光绪时晋为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靖。
董恂
(1810-1892),初名醇,后避爱新觉罗·载淳讳改询,字忱甫,号韫卿,江都区邵伯镇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成进士后踏上仕宦之途,至1882年(光绪八年)正月,以72岁高龄退休罢职,先后历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4朝,历任户部主事、湖南储运道、直隶清河道、顺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兵、户两部侍郎、尚书。其中户部尚书任期最长,自同治八年六月至光绪八年正月,达12年之久。在此期间曾充殿试读卷、会试正副主考官,以及文宗、穆宗二帝实录馆总裁,又曾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全权大臣,奉派与比利时、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签订通商条约。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不辱使命。1892年(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八日,董恂病故,光绪帝曾赐祭文,称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
毛昶熙
(1817—1882),清末河南参陟人,字旭初。爱新觉罗·旻宁进士。咸丰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大学士。同治元年(1862)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1882)任兵部尚书。
李善兰
(1810~1882)清代 数学家。字壬叔,号秋纫。海宁市人。自幼喜好数学,后以诸生应试杭州市,得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撰《测圆海镜》,据以钻研,造诣日深。爱新觉罗·旻宁间,曾向经学家陈奂问学,拟著《群经数学》未成,后陆续撰成《四元解》、《麟德术解》、《弧矢启秘》、《万圆阐幽》及《对数探源》等,声名大起。咸丰初,旅居上海市,与英人伟烈亚力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完成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又与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合译《代微积拾级》、《重学》、《谈天》等多种西方数学及自然科学书籍。咸同之际,先后入江苏巡抚徐有壬、两江总督曾国藩幕,以精于数学,深得倚重。同治七年(1868),经巡抚郭嵩焘举荐,入京任京师同文馆算学总教习,历授户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章京等职,加官三品衔,迄于逝世。
办公地址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址,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49号。保护理由为:
原为清大学士阿鲁特·赛尚阿的宅第。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同治年间,在院内设“同文馆”,挑选八旗子弟学习外语,这是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称东所。1875年,西院改建为出使各国大臣留住,也是各部院大臣接见各国大臣的地,称西所。
历史地位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它一成立,就正式委任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1863年李泰国离任回国,由英人罗伯特·赫德继任达四十多年。这些都使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里记录了19世纪末叶日薄西山的中央帝国与欧美各列强进行外交周旋的全部过程。特别是改名为外交部后,“班列六部之前”,其具体职责基本相同,但已经成为晚清政府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之一。
参考资料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fx.wanfangdata.com.cn.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