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革命是指因维基解密网站曝光政府及一些机构的内幕而引起的革命。维基解密网站于2010年12月公开美国国务院2009年6月的机密电报,指突尼斯是“警察国家”,总统早跟人民脱节,更把操控全国经济的总统家族跟黑手党相提并论,催化人民反政府的决心。因此,2011年1月15日的突尼斯政局动荡,被认为是世界首场维基革命。
事件背景
当地时间2011年1月15日,突尼斯宪法委员会认定,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在扎因·阿比丁·本·阿里总统逃往沙特阿拉伯后继任总统的行为违宪,同时裁定众议院议长福阿德·迈巴扎当天起代行总统职权。
2011年1月14日晚间,突尼斯总理加努希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由于执政已超过23年的总统本·阿里已于当晚“弃国出走”,根据宪法第56条的规定,他本人从即日起代行总统职权。
然而突尼斯宪法委员会指出,根据该国宪法第56条规定,在总统暂时离开国家或暂时不能履行职权时,应通过委托书形式授权政府总理代行总统职权。但是鉴于目前突尼斯的国内局势,该委员会认为扎因·阿比丁·本·阿里总统是“彻底而不是暂时”不能履行总统职责,此外他也没有以委托书的形式授权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代行总统职权。基于以上理由,宪法委员会根据宪法第57条的相关规定,总理加努希继任总统的行为违宪。 2011年1月15日,宪法委员会认定众议院议长迈巴扎应该临时行使总统职权,同时负责在60天内举行全国大选,选出新一任总统。
2011年1月15日下午,迈巴扎在参众两院议员的监督下正式宣誓就任代理总统。随后他在向全国民众发表的电视讲话中表示,将在这个特殊敏感时期支持警察和军队在各地恢复安全秩序,同时承诺与其它政党进行合作,要求穆罕默德·加努希尽快组建由各党派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并在60天内进行总统大选。
骚乱持续
虽然突尼斯于2011年1月14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是该国的骚乱仍然持续不断。2011年1月15日凌晨,位于首都南部的莫纳斯提尔市的马赫迪耶监狱发生囚犯越狱纵火的事件,目前官方称已有至少42人死亡,约1200名犯人全部逃跑。
“当时整座监狱都处于一片火海之中,一切都在燃烧,”住在离马赫迪耶监狱仅约200米的当地居民伊梅迪表示,“犯人试图逃跑,警察便向他们开枪,现在监狱里面已经空无一人了。”
2011年1月15日,有身份不明的枪手在首都突尼斯街头向汽车随意射击。该国一名高级军方人士透露,前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的支持者很可能是枪击事件的幕后主使。
革命原因
维基百科揭秘成革命催化剂
维基解密曝光腐败,逼得原总统逃亡沙特阿拉伯。对于突尼斯骚乱的原因,媒体报道得比较多的是总统家族腐败、失业率高以及食品价格上涨等,这些因素促使人们走上街头。不过,在这些因素的背后,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一段时间红遍全球的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美国外交官有关这个国家政府腐败的电文,而示威民众正是通过社交网站Facebook来发布信息,相互串联。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因此认为这是世界首场维基革命。
2009年6月的一份电文形容本·阿里家族犹如黑手党,控制着整个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另一份2009年的电文描述了在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女婿的豪宅里举办的一次宴会。罗马时期的文物随处可见;客人们享用着用私人飞机从法国南部小镇空运来的酸奶;一只宠物老虎在花园里漫游。还有一份电文题为“突尼斯的腐败:你的就是我的”,文中称,在突尼斯,只要是总统家族成员看上的,无论现金、土地、房屋甚至游艇,最终都得落入他们手中。
民众对于总统家族的腐败早有耳闻,不过这些曝光的电文却让人们知道高层腐败的细节,显然正是因为这些赤裸裸的腐败细节再加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人们走上街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维基解密网站曝光的电文是突尼斯这次革命的催化剂,这或许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场“维基革命”。
2011年74岁的扎因·阿比丁·本·阿里离开突尼斯之前统治该国23年,他领导的政权突然垮台让人多少觉得有些吃惊,在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过,不少媒体认为维基揭秘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这个网站向民众展示了本·阿里及其家族的本来面目。
民众通过社交网站传递信息
网络的力量恐怕还不仅如此,一些社交网站对于示威活动的组织也有很大贡献。人们还清楚地记得2009年伊朗大选后出现的骚乱,当时刚刚兴起的新浪微博网站Twitter(Twitter)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示威者正是通过这个网站来交流信息。为此,美国国务院还专门要求该网站的运营方暂时终止维护工作,而继续向用户开放,目的是不想因为技术维护让示威者之间失去相互联系的渠道。
这次突尼斯骚乱扮演重要角色的是社交网站Facebook。在突尼斯,有不少网站被禁。不过,Facebook并没有被禁,10个突尼斯人当中就有一人拥有Facebook账号。人们正是通过这个网站来传递示威的信息,放大官方对示威者的镇压,激发民众的不满。位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市民运动组织的负责人本·哈桑认为Facebook对于传递民众的不满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让原本胆小怕事的普通民众开始打破沉默。
幕后组织
最近一个多月,抗议活动横扫了突尼斯。但是关键组织者“阿里巴巴集团”(àli)却在首都之外的一座中等城市中,几乎没有离开家半步。实际上,他连离开桌子都没有几次。在电话采访中,阿里由于担心被捕,要求使用匿名。他估计自己每天至少在电脑前花费18个小时维持Facebook页面。而这个页面,却成为了突尼斯抗议活动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阿里是SBZ新闻(SBZ News)团队的领头人。团队由15名网络活跃份子组成,致力于从全国各地收集新闻报道、图片和视频,然后将它们张贴在Facebook上,同时通过Twitter更新。
在突尼斯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乘坐飞机逃离国家几个小时之后,阿里说,相对于风险,他能得到这个结果,之前的努力值了。
“是,我是担心,”他说,“不过我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不仅仅是为了推翻本·阿里,同时也是为了感受自由,和畅所欲言。”
从上月抗议开始之后,突尼斯政府开始封锁关键的新闻网站,以及由抗议者创建的Facebook页面。阿里说,SBZ已经创建了六个页面,现在使用的是其中之一。突尼斯政府甚至从Facebook和email账户上骗取过登录密码。根据记者保护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和记者无国界组织(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的报告,突尼斯至少有5名博客作者遭到逮捕。
然而,突尼斯的年轻人却在同时接二连三的传播消息——政府长久以来设立的审查政策已经教会了阿里巴巴集团这样的一代人怎样在网络上突破封锁。
分析家称,突尼斯政府监控网络的能力位居世界第三,而绕过其臭名昭著的审查也十分困难。阿里通过代理、加密和VPN绕过审查。“我们通过匿名联系,”阿里说道。他认为在国内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下,保持警惕很有必要。“现在我们在电话上的通话,政府能记录下来。”
他同时也在做着记者的份内之事——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一有可能,阿里就会开车赶赴现场确认。活动家、博客作家丽娜·本·赫尼(Lina Ben Mhenni)还周游全国,为那些抗议和据称在政府镇压中被杀死的人们拍摄照片和视频。
“在这,没有记者做这些。而且官方媒体开始对发生的一切撒谎。”此外,本·赫尼还说起了自己为什么选用实名在博客上报道:“即便用昵称,他们也能抓到你。(使用实名)就会给别人树立榜样。他们会说:‘看,她不害怕。’”
如同伊朗绿色革命期间那样,社会媒体的主要功能已经避开了突尼斯政府控制信息流动的铁拳。国际媒体能够从阿里巴巴集团那样的页面上直接获得信息,然后通过卫星电视再播放给突尼斯。而在这个过程中,半岛电视台又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社会媒体同手机短信和传统的口头传播一起,同时也成为了协调尚没有人领导的草根抗议活动的重要工具。突尼斯的示威运动背后,没有任何政党和统一组织,但在得到外界关注之前,却开展了将近一个月。
在柏林开设Nawaat.org网站的突尼斯侨民萨米·本·加比亚(Sami Ben Gharbia)是另外一个聚合抗议信息的关键人物。他说,由于突尼斯人民精通网络,而全国360万的网络用户中,又有一半是Facebook用户,突尼斯的网络激进运动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呼应。“这十分草根,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本·加比亚说,“在现实中,人们只召集彼此信赖的朋友。在网上,人们彼此信赖。”
腐败总统
2011年1月17日,突尼斯民族团结政府宣布成立,主要反对党领导人均获得职位。当天,首都突尼斯市的主要大街上出现上千人游行,示威者要求逃亡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的执政党下台,拒绝其成员留在新政府。
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
突尼斯前总统阿里14日逃亡沙特阿拉伯。17日,突尼斯民族团结政府宣布成立,突尼斯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任命新政府成员。国防部长、内政部长、财政部长和外交部长均在新政府中保留职位,主要反对党的领导人也获得职位。加努希说,新政府将对那些拥有巨额财富、有腐败嫌疑的人展开调查。
新政府名单宣布前,民众举行了抗议执政党“宪政民主联盟”的游行。1000多名示威者出现在首都的博古伊巴大街上,这条大街两边有内政部等政府大楼。示威者手持标语,高呼“独裁政党滚出去”等口号。
总统携1.5吨黄金出逃
许多突尼斯人认为阿里家族偷走国家大部分财富,因此阿里的侄子位于哈马麦特的地中海度假别墅就成了民众发泄的对象。
最近几天,大批民众闯入别墅,将室内没能带走的东西抢劫一空,包括电线甚至灌木丛等都被民众带走。还有人在别墅内外拍照留念。
17日,法国媒体引述该国情报人员的话说,阿里巴巴集团逃亡前,从突尼斯中央银行取出了1.5吨的黄金,并将其转运到了海外。
情报人员说,上周阿里的妻子蕾拉派人从突尼斯中央银行取出了大批黄金,按目前的市价计算,价值约6500万美元。
动乱回顾
2010年12月19日至20日
有大学毕业生自焚抗议失业,引发骚乱,数十人被捕
2010年12月24日
警方向示威者开火,2人死亡
2011年1月8日至10日
3天暴乱,超过50人在冲突中身亡
2011年1月11日
冲突蔓延至首都突尼斯城及近郊,学校停课
2011年1月12日
警方杀死3名平民,政府宣布实施宵禁
2011年1月13日
扎因·阿比丁·本·阿里称将于2014年下台,下令警方停止开枪
2011年1月14日
全国爆发示威,本·阿里解散政府,出走沙特阿拉伯
阿拉伯世界发生连锁反应
也门大学生示威抗议
2011年1月16日,也门大约1000名大学生在首都萨那举行示威活动,要求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下台。在1月初举行的也门全国人民大会上,165名执政党议员对宪法修正案投了赞成票。该修正案取消了总统只能担任两个任期、每个任期为7年的条款,将总统任期改为5年,且总统有权提名自己无限连任。这也就意味着现任总统巴尔哈姆·萨利赫有可能成为终身总统。抗议者表示,他们反对总统终身制和政权世袭制。
阿拉伯国家政局不稳
在黎巴嫩的埃及人在欢呼,在加拿大的约旦人在欢呼,在美国的叙利亚人在欢呼,《纽约时报》中东新闻编辑部的官方博客汇总了一大批阿拉伯语的“赞美诗”,这些流落他乡的人们都在庆祝一件与他们“不相干的”事情——统治突尼斯23年的宰因·阿比丁·扎因·阿比丁·本·阿里仓皇流亡沙特阿拉伯。与此同时,累积的民怨转化为中东各国相继出现自焚事件,在近一周时间内,埃及发生一起,阿尔及利亚连续发生四起自焚事件。多家西方媒体将突尼斯的柔性政变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波兰“团结工会”(Gdansk)相提并论,他们迫不及待地将突尼斯人比作阿拉伯世界的“格但斯克”。1989年,“团结工会”所掀起的政治巨浪最终引发苏东剧变,那么突尼斯能否引发阿拉伯世界的一场政治运动?
自焚事件频发
这一个月以来,阿尔及利亚也在上演着类似突尼斯的民众游行。元旦以来,阿尔及利亚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30%,在全国多个地区引发骚乱,已致使3人死亡,约400人受伤。16日开始,该国媒体先后传出四宗自焚事件,第一起来自首都阿尔及尔以西350公里的莫斯塔嫩市,一个名叫赛努西·图阿特的男子将自己浇满汽油后自焚,不过暂时无生命危险,这起自焚事件并未说明自焚缘由。第二起事件则有明确理由,德贝萨省的莫桑·布特尔非福因抗议市长未能保护好他的房产而选择在上周四自焚,但所幸被及时救起。另外两起自焚事件在昨日相继传出,26岁的阿维齐亚·穆罕默德上周三自焚身亡,随后一个不明身份男子在吉杰尔镇(Jijel)自焚。阿尔及利亚的《Al Watan》评论道:“政府曾投资数亿美元用于发展民生项目,却未取得任何正面效果改善阿尔及利亚普通民众的生活,绝望与悲观情绪蔓延乡野,阿尔及利亚的街道在颤抖,极有可能发生更激烈的暴力冲突。”埃及一位50岁的中年男子也感到了绝望。昨日,阿卜杜·阿布得尔·穆内因前往埃及议会大厅,为穷苦的生活状况讨个说法,“他无法用小镇发给他的配给定额券买到足够多的生活基本必需品。”当穆内因点着身体那一刹那,大批保安围上前来,因此穆内因全身只有15%的烧伤面积。
阿拉伯密切注视突尼斯
类似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式的家族统治在中东地区十分常见,某位强人、某个家族或者某个政党长期把持政权。而突尼斯所有的矛盾中东各国几乎都有,加之现在通讯发达、网络普及,难免不让人联想阿拉伯其他国家的人民会不会也“揭竿而起”。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同样是君主专制国家;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在位30年,长期把持政权,开罗的突尼斯大使馆前民众高举布条写着:“本·阿里请告诉穆巴拉克,流亡专机正在等他!”定居英国的阿拉伯专栏作家阿布得尔拉曼·阿尔·拉希德在伦敦的《中东报》撰文指出:“也许所有阿拉伯政府正睁大眼睛,监控突尼斯情势发展。阿拉伯国家尚未爆发大规模示威的主因是群众的心理障碍,但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之后,民怨已经超越心理障碍了。”
参考资料
突尼斯Facebook革命.www.techcn.com.cn.2011-01-19
搜狐新闻.news.sohu.com.2011-01-18
埃及等国发生多起自焚事件 疑受突尼斯骚乱影响.news.sohu.com.20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