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塞内加尔鹦鹉

塞内加尔鹦鹉(学名:Poicephalus senegalus)是一种典型的攀禽,主要分布于西非各国。它的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而强大,对趾型,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体羽主要是绿色,头部为暗灰色,胸部下方和腹部有V字型的橙黄色羽毛。塞内加尔鹦鹉主要栖息在各种开阔的林地,有林地的开阔草原,其活动范围地势多低于海拔1000米,群居性。它的食物包括各类水果、种子、嫩芽等,但对当地农民而言,它们常至农田吃玉米、小栗米、花生等农作物,因此被视为农业害鸟。塞内加尔鹦鹉在饲养业中很受欢迎。

形态特征

塞内加尔鹦鹉体型适中,体长约23厘米,体重约155克。毛色美丽,鸟体为绿色,头部为暗灰色,耳羽带有点银色;胸部下方和腹部有V字型的橙黄色羽毛;翅膀内侧和尾巴内侧覆羽为亮黄色,尾羽为棕绿色;鸟喙黑色;虹膜黄色。共有3种亚种,羽色差异在于胸前和腹部的V字型毛色各黄、桔、红不同。塞内加尔鹦鹉前部的黄色和绿色区域形成一个V形,类似于穿着绿色外套的黄色背心。幼鸟有深灰色,几乎是黑色的虹膜,后来变成浅灰色。塞内加尔鹦鹉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有一些假设有时可能有助于确定成年鸟的性别:背心的V形在雌鸟身上通常更长;在雌鸟身上,绿色区域延伸到胸部之间,而在雄鸟身上,绿色区域的尖端在胸部中部结束。雌鸟的喙和头部通常比雄鸟稍微小和狭窄。尾下覆羽(主尾羽基部的短羽毛)在雄鸟身上通常大部分是黄色,在雌鸟身上通常大部分是绿色。雄鸟通常比雌鸟更大更重,但并非总是如此。脱氧核糖核酸测试是确定性别的另一种方法。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各种开阔的林地,最喜爱栖息在有林地的开阔草原中,其活动范围地势多低于海拔1000米的地方。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非各国,西起几内亚比绍,包括几内亚、塞内加尔、赞比亚、毛里塔尼亚南部、马里南部、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南部、加纳、贝宁、多哥、尼日利亚、喀麦隆一直到乍得西南部。

生活习性

塞内加尔鹦鹉是群居性鸟类,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数只至20只成群活动,在寻找食物时会聚集较大的数量,会因食物充足与否而有迁徙的行为,食物包括各类水果、种子、嫩芽等,对许多当地农民而言, 塞内加尔鹦鹉是农业害鸟,因为它们常至农田吃玉米、小栗米、花生等农作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地而异,在干燥地区繁殖期主要在潮湿的季节内,而在较潮湿的地区繁殖期通常较长,筑巢在距地面10米以上的树洞中。一窝约产2-4枚卵。

手养幼鸟适合作居家宠物,安静且有模仿及学话的能力,体型不大,不需使用太大的笼子,较不占空间,成鸟刚引入饲养时容易紧张与不安,尤其在有人靠近时,安静不吵杂,喜爱啃咬咀嚼东西,树枝与玩具可满足它们的需求,定期的沐浴或喷水可以使羽毛美丽健康,刚饲养时虽易惊慌,但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健壮。

塞内加尔鹦鹉的繁殖不多见,可能是多为野生鹦鹉的关系,然而人工繁殖鸟繁殖难度并不会太高,一旦适应后会有稳定的繁殖成果,它们约在2岁即有生殖能力,甚至更早,但与多数非洲Poicephalus鹦鹉(如迈耶氏鹦鹉、红腹鹦鹉贾丁氏鹦鹉等)一样,大多在3、4岁时才会开始繁殖,繁殖期多始于冬天,一窝约产3-4枚卵,孵化期约25-28天,约9-10周羽毛长成,幼鸟孵出后宜提供较多的软性食物(如水果、煮熟的谷物豆类等)供亲鸟喂食。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从1998年到2001年期间,仅仅只是欧洲各国每年都要进口将40000只塞内加尔鹦鹉。2004,塞内加尔鹦鹉出口到全世界的量达到了44000只。

根据不完全统计,捕获鹦鹉目数量一直都在增加。1992年,美国颁布了禁止进口野生鸟类的法律。欧盟也需要颁布类似的法律,护这些美丽的鸟儿。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参考资料

保护.www.pchouse.com.cn.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