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丁氏鹦鹉(学名:Poicephalus gulielmi),又称红额鹦鹉,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鹦鹉,主要分布在非洲广阔地区。它有三个亚种,以其强劲有力的鸟喙、短而强大的脚、对趾型的趾部结构以及主要绿色的羽毛和头部、大腿及翅膀弯曲部分的桔红色羽毛而著称。这种鹦鹉因其模仿语言和复制声音的能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作为宠物。
形态特征
贾丁氏鹦鹉体长26-30厘米,体重200-30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翅膀弯曲的部分、大腿均为桔红色,头部橘红色的分布因鸟而异,有些鸟会延伸很大面积,有些鸟则完全没有桔红色;鸟喙和眼睛之间黑色,头部两侧带有黑色;背部和翅膀羽毛为棕黑色,每片羽毛均带有细窄的绿色滚边,背部后方黄绿色;腹部有时候会带有些蓝色;翅膀内侧覆羽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绿色滚边,尾巴为黑棕色;上喙底色为灰白色,上喙其他部分和下喙带有黑色;虹膜深灰色。雌鸟体色比较亮,虹膜偏棕色。三个亚种在前冠、翅膀弯曲处和大腿上的红色或橙色的数量和范围各不相同,但所有幼鸟都没有这些特征——幼鸟具有深烟熏般的外观,嘴巴较浅,虹膜为棕色。成年雄鸟和雌鸟在外部外观上是相同的。
分布范围
在西非包括利比里亚东部到象牙海岸及加纳南部;在非洲中西部从喀麦隆南部到安哥拉西北部、萨伊北部;中非共合国东部到乌干达西南方及卢旺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北部也有其族群。
栖息环境
许多族群栖息在保护区内,包括了喀麦隆的柯鲁国家公园与加纳的比亚国家公园,在肯尼亚与坦尚尼亚贾丁氏鹦鹉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250米的高山森林中,剩余的族群多栖息在低地雨林中。
生活习性
贾丁氏鹦鹉栖息或觅食时通常在树顶,繁殖期外时,多10只左右一起活动,食物充足时或在栖息的树上时聚集数量则较多,在肯尼亚的族群每日都会飞行60公里的长距离寻觅食物,贾丁氏鹦鹉的食物有各种种子、水果、花、昆虫、橄栏、棕榈核果等,会与当地非鹦鹉类的鸟类群集。
繁殖方式
筑巢在离地3-12米高的树洞中,窝卵数约2-4枚;它们与大多数的非洲灰鹦鹉一样是安静的种类,刚饲养时易不安与害羞,适应过程较慢,适应环境后即十分健壮与活泼,啃咬力强劲,若所提供的笼子过小有可能因压力与无聊而有拔羽的行为,性别需经专业鉴定,雄成鸟的头部较大较平,眼睛虹膜为锈红色带点深桔色,雌成鸟的虹膜则是深褐色带稍许桔色。
一般来说贾丁氏鹦鹉约在5岁左右才开始有繁殖的征兆出现,但也有可能再3、4岁多时就繁殖,无特定的繁殖季节,整年都可能繁殖,繁殖期间尽量避免经常翻动巢箱,有时会发生蛋无受精卵或亲鸟杀死早成雏的情况,可使用30×30×60厘米规格的巢箱,一窝约产2-3枚,有时3-4枚,孵化期约需25-27天,雄鸟可能有参与孵卵的工作,约10周后幼鸟羽毛长成,约在第13周时断奶,但羽毛长成及断奶所需的时间有可能更长。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用途
鹦鹉因其日益增加的可获得性和日益增长的追随者而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宠物。它们特别好玩、聪明和亲昵,一些鹦鹉说话非常清晰,能够巧妙地模仿其他鸟类。它们的体型、性情和声音使它们成为公寓居民的理想选择,尽管它们可能会发出尖锐的叫声。人工繁殖的鸟类性情可爱,能够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通常对某个家庭成员的偏爱并不明显或只是轻微的。它们不像一些伴侣物种那样“需要”,只要它们有事情做,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独自留在家而不会产生情感压力(例如让主人工作)。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
贾丁氏鹦鹉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我要乐宠物网.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