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司马绍

司马绍(299年—325年),字道畿,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史称晋明帝,东晋第二任皇帝,323年—325年间在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琅琊国(今山东省临沂市)。司马绍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异母兄,其母亲是荀氏。

司马绍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受父亲司马睿的喜爱。建兴元年(313年),司马绍任东中郎将,镇守扬州市。建兴五年(316年)司马睿即晋王位后,立司马绍为王太子。大兴元年(318年)三月,司马睿称帝,他又被立为皇太子。司马绍与朝中大臣王导庾亮温峤桓彝等人关系亲密,与很多将军也交往甚密,得到了朝堂的拥护。

永昌元年(323年),司马绍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太宁”,王敦在司马绍即位后依然图谋篡位,太宁二年(324年),司马绍平定王敦之乱。太宁三年(325年)三月,司马绍册立晋成帝为太子,闰八月即卧病在床。同年闰八月二十五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终年27岁,葬于武平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鸡笼山北侧)。

司马绍在位期间,重用王导,成功做到了对权臣的制衡,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南渡侨姓吴姓土族之间的矛盾,他在位时间非常短暂,但对稳定国家的政局却发挥了很大作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康九年(299年),司马绍出生,他有一半鲜卑血统,司马绍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受父亲司马睿的喜爱。

永嘉元年 (307年),司马绍随父亲司马睿一同移镇建业,建兴元年(313年),司马绍任东中郎将,镇守广陵。建兴五年(316年)司马睿即晋王位后,立司马绍为王太子。大兴元年(318年)三月,司马睿称帝,他又被立为皇太子。司马绍与朝中大臣王导庾亮温峤桓彝等人关系十分亲密;而且他因为喜爱武术,与很多将军也交往甚密,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

司马绍被王敦认为有谋略,为朝野所钦佩信赖,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黜司马绍。于是大会百官,当众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称道?”希望温峤说出废太子的话。温峤回答说:“探讨高深的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从礼的角度看,这就是孝。”大臣们都认为温峤的意见是正确的,王敦的阴谋被阻止,司马绍保住太子之位。

永昌元年(323年)正月,王敦在武昌兴兵叛乱,三月占领石头城司马睿亲率大军征讨,司马绍主动请缨,要求上阵杀敌捉拿王敦。温峤认为这样的冒险行动会招致失败,所以坚决予以阻止,并挥剑斩断马脖子上的皮套,使战车无法起动。司马绍无奈,只好作罢。

登基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十日,元帝司马睿病逝,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十一日,司马绍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太宁”,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太宁元年(323年)二月,司马绍将父亲晋元帝安葬在建平陵。太宁元年六月,司马绍立贵妃庾文君为皇后,并封庾氏之兄庾亮中书监

王敦在司马绍即位后依然图谋篡位,于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武卫将军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于是回京告诉其父荆州刺史王舒。于是,王舒与王导一同报告司马绍,司马绍积极准备京师建康的防护。司马绍继位后,仍用王导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加紧篡夺帝位。司马绍得知王敦密谋叛乱,单骑微服密探王敦营垒。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病重,司马绍谋划,准备发兵征讨王敦。王敦却先发制人,派兵进攻建康,被晋绥军击退。不久,王敦病死。司马绍平定王敦叛乱后,仍全力重用王导,并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关系,对“王敦之乱”成功地作善后处理。

去世

太宁三年(325年)三月,司马绍册立晋成帝为太子,闰八月即卧病在床。他自感病情严重,于是召太师、西阳王司马羕及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领军将军陆晔、护军将军庾亮、丹阳尹温峤共同接受遗诏,辅助太子司马衍登基理政。太宁三年闰八月二十五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终年27岁,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武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鸡笼山北侧)。

为政举措

司马绍在位期间,重用王导,成功做到了对权臣的制衡,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南渡侨姓吴姓土族之间的矛盾,为了稳定东晋政权,临终前,还下诏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力图调解这个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司马绍稳定了时局,使社会呈现安定发展的趋势。他在位时间非常短暂,但对稳定国家的政局却发挥了巨大作用。

司马绍在位期间,兵乱连年,饥荒不断。死于饥荒战乱瘟疫者,超过人口之半,国家空虚社会凋敝十分严重,国事极端艰难。又正值王敦拥兵自重,威胁君王,意图夺位。司马绍与其虚与周旋,故意纵容,以弱制强,并潜心谋划,当机独断,肃清了叛乱。又调整荆、湘等四州将领,以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拨乱反正,加强根本而削弱枝叶。

家庭关系

轶事典故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司马绍头脑聪明,应变能力强。有一次,从长安来人。司马睿询问司马绍说:“你说是长安距离我们近,还是太阳距离我们近呢?”司马绍回答说:“当然是长安距离我们近了。难道父皇听说过人从日边来的吗?”司马睿一听,感觉他说的非常有道理。第二天,司马睿大宴群臣,为了向臣子们显示司马绍的聪明,他当众又问了一遍这个问题。司马绍却回答说:“当然是太阳距离我们近了。”司马睿问:“昨天你怎么说长安距离我们近呢?”司马绍说:“抬头就可以看到太阳,可是却看不到长安,不是太阳距离我们近吗?”一句话让司马睿哑口无言,不过从此之后,他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太子西池

司马绍想挖池塘,修建亭台,他的父亲元帝没有答应。那时他还是太子,喜欢招募武士。有一天,深夜命令这些人去挖池塘,天亮时就挖成了。就是太子西池。

遗鞭脱身

司马绍在位时,朝内权臣王敦将要反叛,举兵内向。消息传到司马绍耳里,为了探听虚实,他便骑着巴赛地区产的良马,微服来到王敦率军在湖阴的军营。察看之际,军营中有人外出,突然发现司马绍非一般寻常之人,行迹可疑。便回去禀告王敦,王敦闻讯,则立刻派五员兵卒骑马进行追赶,以询究竟。这时,晋明帝发现,自己行踪暴露落,叛军已惊警,便随即策马返回。而王敦派出的五员兵卒,远远望见背影,亦在后紧追不舍。直至一处地方,晋明帝见有一个卖东西的老妇,便将自己的随身七宝马策递给她,并吩咐说:“假如后面那几个兵来到这里,您可以把这件东西拿给他们看。”不一会儿,那五个兵卒果然追赶到了这里,便向老妇盘问晋明帝的去处,老妇人则说:“已经走远了。”接着,便把七宝马鞭拿给他们看。那五个兵卒一见此宝鞭,便相互传观,且不断称奇,万分惊喜,这样观赏了很久。当他们突然想起要再去追赶晋明帝时,晋明帝早已跑远不知去向了,故得以脱身回朝。

晋祚不长

《世说新语》记载,司马绍问起前代得天下的原因,大臣王导便详细叙说了从司马懿开始,诛灭名门望族,培植同党,以及司马昭杀害高贵乡公曹髦等等事情。晋明帝听后,羞愧得掩面伏在座位上,说:“如果像您说的这样,司马家处心积虑,三代人谋划了这么长时间,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黄须鲜卑

王敦称司马绍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可见司马绍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司马绍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晋书·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卷六·帝纪第六》称其为“燕代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市,为燕代”,则“燕代”一词显然指的是地理范畴。但《晋书·刘聪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可见燕代地区是鲜卑族的主要分布区,《晋书》之所以称荀氏为燕代人,是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不直书荀氏为鲜卑人,而以与鲜卑人关系至为密切的燕代地区代指。《异苑》称荀氏为“燕国人”,此燕国是指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也是以此暗示荀氏是鲜卑人。

相关评价

“明明肃祖,阐弘帝。英风夙发,清晖载路。奸逆纵忒,罔式皇度。躬振朱旗,遂豁天步。宏渊塞,高罗云布。品物咸宁市,洪基永固。”(曹毗《晋江左宗庙歌》之六评)

“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南朝齐·谢赫《 古画品录》评)

“帝聪明有机断,尤精物理。于时兵凶岁饥,死疫过半,虚弊既甚,事极艰虞。属王敦挟震主之威,将移神器。帝骑驱遵养,以弱制强,潜谋独断,廓清大昆。改授荆、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势,拨乱反正,强本弱枝。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弘远矣。”(唐·房玄龄等《 晋书》评)

“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刘奭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清·王夫之《 读通鉴论》评)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淳化阁帖》之东晋明帝《墓次帖》.陕西法制网.2024-01-24

主弱臣强:苏峻乱,庾氏兴(西晋洛阳与晋室东渡14).洛阳网新闻中心.2025-04-26

书圣王羲之.猫眼专业版.2025-04-2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