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书监

中书监

中国古代职官名。曹魏曹丕曹丕始置,与中书令职务相等而位次略高,分尚书台之权,是曹魏加强中央集权的新措施。因地在枢近,常受君主信任,号为“凤凰池”。杨坚时,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李渊恢复中书省原名,只设中书令,不复设监。

起源

东汉以来,尚书权重,录尚书省权利犹大,实际上掌管机要。新设中书省以分尚书之权,是曹魏加强中央集权的新措施。为后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萌芽。

沿革

三国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与中书令职务相等,但位次略高。曹丕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中书令,同堂机密,诏命多出自刘放。至曹叡时,中书监、中书令已成为实质上的宰相。晋朝南北朝继续沿用此制度,因地在枢近,常受君主信任,号为“凤凰池”。隋朝废除中书监,改称内史令,置内史令两人,同为宰相。天宝恢复中书省原名,只设中书令,不复设监。

担任者

历代中书监的担任者包括了多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在曹魏时期,刘放和韦诞曾担任此职。西晋时期的中书监包括荀勖华廙等人。东晋王导庾亮等。十六国时期,前赵的朱纪、后赵的王波、冉魏卢谌等人均曾担任中书监。宋、齐、梁、陈等朝代也有多位中书监,如宋的傅亮、齐的褚渊、梁的王莹、陈的陈顼等。北魏时期的中书监包括穆观卢鲁元等。东魏源子恭高澄等。北齐的中书监有邢邵魏收等。西魏的中书监包括元顺、乙弗绘等。隋朝内史监(原中书监)则有虞庆则隋炀帝等人担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