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59年东南大学开设的汽车拖拉机专业和内燃机专业,后历经调整与演进,于1999年定名为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教职工169人,在读博士后40名,博士研究生48名,硕士研究生600名,本科生1726名;有4个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学院现设有车辆工程系、动力机械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交通运输系、中心实验室等五个教学机构。
历史沿革
江苏理工学院汽车工程系
1959年,东南大学开设有汽车拖拉机专业。
1960年,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在南京工学院部分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开设汽车拖拉机专业。
1964年,汽车拖拉机专业改为汽车专业。
1982年,因校名变更,汽车专业划归江苏大学农机系。
1990年,江苏工学院农机系更名为江苏工学院汽车工程系。
1994年,因校名变更,江苏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汽车工程系。
江苏工学院动力系内燃机专业
1959年,南京工学院开设有内燃机专业。
1960年,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在东南大学部分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开设有内燃机专业。
1982年,因校名变更,内燃机专业划归江苏工学院动力系。
1994年,因校名变更,江苏工学院动力系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动力系,设有内燃机专业。
合并发展
1995年,江苏理工大学汽车工程系与江苏理工大学动力系内燃机专业合并成立江苏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1999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增设交通工程专业。
1999年,因校名变更,更名为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2002年,增设交通运输专业。
2009年,获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4个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博士后
据2020年7月江苏大学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
学位点
据2020年7月江苏大学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
重点学科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江苏省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重点一级博士点学科2个。
江苏省优势学科:新能源汽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
江苏省重点一级博士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教职工16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34人,副教授69人,具有博士学位108人,有海外经历者占35%;特聘国家级高级人才4名,江苏省“外专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1名,“江苏产业教授”10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0人,江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江苏省第12届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获得者1人、“优青”获得者2人,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对象1人。
国家级高级人才:蔡英凤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浩斌、何仁、汪若尘、汪少华、尹必峰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徐兴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徐兴、尹必峰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孙晓东、王忠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江浩斌、何仁、汪若尘、汪少华、蔡英凤、徐兴、孙晓东、宫燃、王海、徐晓明、栗欢欢、尹必峰、王忠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获得者:孙晓东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孙晓东
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对象:孙晓东
注:名单不全。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计划”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2个,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车辆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南京汽车集团共建)
教育部“卓越工程计划”专业:车辆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车辆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教学成果
2014年-2020年6月,学院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共4项。
学生成绩
2014年-2020年6月,学院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院级研究所多个。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科研平台: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道路载运工具新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电动车辆驱动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智能化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动力机械清洁能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功率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柴油动力机械应用工程中心。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技术”团队。
院级研究所:汽车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轮胎研究所、发动机研究所、振动噪声研究所、专用车与传动研究所、轻量化与安全研究所、综合交通物流研究所、智能交通技术研究所、交通安全科学研究所。
科研成果
2014年-2020年6月,学院获批纵向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任务)子课题2项、任务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项(面上27项,青年32项,联合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2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7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9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1项、“优青”2项,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8项,江苏省高校自科重大项目11项、面上项目12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7篇,EI收录408篇;授权发明专利236项,1项PCT专利获得美国授权;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一等、二等、三等奖17项。
2018年度,学院科研总经费6959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526万元、横向课题到账金额1548万元;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检索论文142篇,其中,SCI收录63篇(其中1区2区25篇),EI收录63篇,申请国家专利281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8项、申请PCT专利5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国机集团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促进会等奖1项,商业联合会科技二等奖2项。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6月,学院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文化
学生活动
截至2020年6月,学院开展了彩蛋涂鸦大赛、主题征文活动、知识产权宣传片制作学习活动、图书推荐接龙活动、寒假社会实践、辩论交流赛等学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