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王炳华

王炳华(1935年3月25日-2025年2月6日),男,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

1960年7月,王炳华进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1987年获评研究员。1989年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新疆考古研究工作。2005年任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新疆考古”等课程。2017年结束聘期,寓居上海市。主要著作有《吐鲁番的古代文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20余部,主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等丛书。2025年2月6日,王炳华因病在乌鲁木齐市去世,享年90岁。

王炳华一生致力于新疆考古研究、丝绸之路研究,为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的开拓和推进做出了的重大贡献,是新中国第一代新疆考古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曾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5年3月25日,王炳华出生于南通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55年,南通中学高中毕业后,王炳华在老师顾云璈的建议下,填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起初,他对历史和考古都没什么概念,大一到大三文科的基础课程也相差无几。大四时,王炳华随同学们去云南省做社会民族调查。大半年下来,他发现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十分值得研究。1960年毕业实习,王炳华到洛阳市王湾发掘仰韶墓地,第一次正式接触考古工作。

考古研究

1958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当时,政府和学界均意识到新疆考古的重要价值与文化意义,但苦于没有专业人才,诸多具体工作无法展开实施。1960年,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王炳华听说后,当即决定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0年9月王炳华正式进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走上了新疆考古路。

1960年,在刚刚步入新疆考古事业之时,王炳华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同仁最初选定吐鲁番市作为工作对象。由于新疆博物馆筹备组已经在吐鲁番有所动作,经过协调,王炳华等人便决定放弃吐鲁番,转而去北疆开拓新天地。王炳华最早的考古工作是围绕天山以北的游牧文化遗存展开的。1961年7月,王炳华与同事王明哲等人,对伊犁河流域昭苏县特克斯县等9县的土墩墓开展试掘,在特克斯县采集到青铜器11件。1962至1963年,他在昭苏县发掘了乌孙古冢。古冢出土有见于黄河流域的汉式铁犁铧,也发现过典型的秦式茧型陶壶。王炳华参考俄文相关资料,结合文献,澄清了“游牧区历史文化遗存贫乏”的误解。其提出的乌孙(西域36国之一)考古文化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

1976年,结束借调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的工作,王炳华返回新疆,适时,当地正在修建穿越天山峡谷的南疆铁路,沿途发现许多文物,消息传到乌鲁木齐市,王炳华随即前往阿拉沟。1976至1978年,王炳华在阿拉沟东口、鱼儿沟车站地区主持发掘墓葬85座,出土文物以金器最多,见有虎纹饰圆金牌8块、对虎纹金箔、狮纹金箔等。在考古报告中,王炳华提出“塞人文化”的新概念。

197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合作拍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中国段),摄制组想请王炳华帮助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况,并为之后的拍摄采集拍摄点,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请求。经多方协调,1979年底,王炳华率队进入位于罗布泊西北的孔雀河河谷进行考察。他们根据马兰基地官兵的提示发现了古墓沟墓地,正是在这里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楼兰美女”古尸,让其在几千年后完好无损地重现天日。经检测,古墓沟墓地人类颅骨具有明显的欧洲人种特点,古墓沟文化居民是当时所知“欧亚大陆上时代最早、分布位置最东的古欧洲人类型”。

随后,王炳华继续向东考察,抵达哈密五堡。1978至1991年间,王炳华在哈密五堡主持了3次考古,共发掘墓葬114座。期间,在与呼图壁县地名办公室主任李世昌聊天时,王炳华得知县境西部天山深处有岩画。岩画位于耸立的峭壁上,东西长14米、高9米,总面积约120平方米,绘有各式人物形象约300个,其中,有不少男性生殖器刻画突出,甚至有交媾场景。王炳华认为,岩画揭示古人生殖崇拜的思想,而岩画主人可能是塞人及部分蒙古族。至此,王炳华明确提出“天山峡谷古道”的新概念。

1988年,日本净土宗僧侣小岛康誉与新疆文化厅商议合作进行尼雅遗址考察。自1989年起,王炳华开始接手考古所所长工作,成为中日合作尼雅考察的学术队长。1991年王炳华开始组织对尼雅遗址进行全面调查、择点发掘。

楼兰考古的成功,促成了中法克里雅河流域的考古调查。1993年,与法国研究中心315所签订“克里雅河考古协议”后,王炳华作为考察队队长,进入克里雅河流域,调查喀拉墩遗址

1995年9月至11月,王炳华率队在沙漠中前行,意外发现一座胡杨棺木,尼雅95一号墓地由此现世,实为精绝王室墓园。199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即尼雅精绝发掘,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西域36国之一)所在。

2000年,王炳华随考古队探寻小河遗址,在汽车无法前行的情况下,考古队改骑骆驼深入腹地,并在第5天成功觅见小河墓地。同年,王炳华卸任所长,正式退休,他仍坚持继续从事新疆考古研究工作。2005年任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新疆考古”等课程。2017年结束聘期,寓居上海市

2010年,香港大学饶宗熙学术馆为王炳华出版的《丝路考古两题》,展现了他从新疆考古角度研究“丝绸之路”的开拓、创新与贡献,以及对西汉的居庐訾仓遗址新的研究成果。

2017年,王炳华在《从高加索走向孔雀河——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探讨之一》一文中,提出了“孔雀河青铜时代一支居民当是高加索地区徙人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可在古气候研究学界结论的公元前两千年曾有小冰期、并导致欧洲人口流徙的成果中得到支持”。

退休后的王炳华,多次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讲学,甚至走出国门,给韩国法国瑞典日本等国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介绍新疆文物考古与西域文明。

人物逝世

2025年2月6日,王炳华因病在乌鲁木齐市去世,享年90岁,遵照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

主要成就

王炳华曾多次亲自带队或参与了塔里木盆地尉犁县荒原、吐鲁番盆地天山北麓草原地带古代遗存和自然环境的科学调查;曾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高昌故城、伊犁河流域土墩墓、阿勒泰市克尔木齐墓地、盐湖古墓、乌鲁木齐市阿拉沟墓地、哈密五堡墓地、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孔雀河古墓沟墓地、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交河沟西墓地等多项重要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王炳华先生在担任考古所所长期间,大力推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强化多学科综合研究,极大推动了新疆考古研究的进步。还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法国瑞典韩国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讲学,不遗余力地宣传介绍中国学术界在新疆考古、丝绸之路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学界赢得了尊重。王炳华的研究为建立系统完整、资料翔实的新疆考古学术架构、深化丝绸之路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新中国第一代新疆考古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是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沉寂走向辉煌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国际、国内丝绸之路考古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

个人生活

王炳华的父亲是教育工作者,曾担任温桥小学校长,外祖父是医生,儿时王炳华最高兴的事就是去舅父家玩,因为那里有很多书。

人物作品

学术论文

王炳华发表《塞人历史文化钩沉》《唐安西柘撅关考》等学术论文近百篇。

书籍作品

主编作品

主编《法国西域敦煌名著译丛》《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等多种重要出版物;还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明史》的编写。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活动

2013年4月,王炳华组织召开“吐火罗问题”学术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中国人民大学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邀请考古、历史、语言、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就国内外学界流布的新疆早期居民是来自欧洲的“吐火罗”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会议汇集了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不同学科学者的交流讨论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尤其是自然科学学者来参与民族问题讨论,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路径,体现出王炳华注重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宽广学术视野。

2014年冬,王炳华借参加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的佉卢文世俗文书国际研讨会的契机,与北京大学教授段晴及国内外知名语言学家等人再次来到尼雅遗址

人物评价

王炳华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新疆考古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是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沉寂走向辉煌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国际、国内丝绸之路考古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先生矢志不渝,将丹心倾洒于新疆考古事业的一生,践行了 “择一事,终一生” 的坚守,为新疆考古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评)

王炳华一生致力于新疆考古研究、丝绸之路研究,为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的开拓和推进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其在担任考古所所长期间,大力推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强化多学科综合研究,极大推动了新疆考古研究的进步。(九派新闻 评)

参考资料

讣告 | 沉痛悼念王炳华先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9

王炳华:新疆考古拓荒人.kaogu.cssn.cn.2024-05-29

他是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王炳华先生辞世,享年90岁.澎湃新闻-百家号.2025-02-09

逝者 | 新疆考古研究拓荒人王炳华辞世,留下《西域考古60年手记》.上观新闻.2025-02-09

新疆考古研究先驱、南通籍考古学家王炳华逝世.扬子晚报-今日头条.2025-02-09

著名考古学家、新疆考古研究先驱王炳华逝世,不举行告别仪式.九派新闻-今日头条.2025-02-09

乌孙研究.豆瓣读书.2025-02-09

通俗新疆史.豆瓣读书.2025-02-09

吐鲁番的古代文明.豆瓣读书.2025-02-09

访古吐鲁番.豆瓣读书.2025-02-09

沧桑楼兰.豆瓣读书.2025-02-09

精绝春秋.豆瓣读书.2025-02-09

新疆访古散记.豆瓣读书.2025-02-09

西域考古历史论集.豆瓣读书.2025-02-09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豆瓣读书.2025-02-09

悬念楼兰精绝.豆瓣读书.2025-02-09

解密吐鲁番.豆瓣读书.2025-02-09

古墓沟.豆瓣读书.2025-02-09

原始思维化石.豆瓣读书.2025-02-09

楼兰尼雅.豆瓣读书.2025-02-09

瀚海行脚.豆瓣读书.2025-02-09

寻找消失在沙漠深处的文明.豆瓣读书.2025-02-09

吐鲁番考古手记.豆瓣读书.2025-02-09

孔雀河青铜时代与吐火罗假想.豆瓣读书.2025-02-09

交河沟西.豆瓣读书.2025-02-09

新疆古尸.豆瓣读书.2025-02-0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