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乳腺癌(Male 乳房 Cancer,MB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是指发生于男性乳腺导管上皮和(或)小叶的恶性肿瘤。该病的临床表现为乳晕下无痛性肿块,乳头变形、回缩凹陷、糜烂等。
1942年,法罗特和阿代尔等首次报道对晚期男性乳腺癌患者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取得显著疗效。20世纪60年代以前,男性晚期乳腺癌以手术疗法为主,由于这种手术疗法常给患者造成许多终生难以消除的副作用,往往难以为患者接受。70年代末,男性乳腺癌的手术内分泌疗法逐渐被药物内分泌疗法所取代。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认为可能与年龄和种族、体内雌激素与雄激素水平失衡、既往乳腺疾病等有关。MBC发病罕见,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不足1%,引起男性肿瘤相关死亡少于0.1%。以老年患者居多,发病高峰年龄在70岁左右。可于任何年龄发病,下至5岁半的儿童,上达93岁的老人都有病例报道;世界平均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为0.40/10万;死亡率较女性乳腺癌高。
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应依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选择乳腺X线和(或)B超检查,并根据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病变部位的活检病理是确诊的金标准。该病的治疗原则与女性乳腺癌基本相同,即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男性同样需要定期进行乳腺自查和体检。该病预后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的临床分期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因该病发病年龄大、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预后往往比女性差。
病因
截至2022年,男性乳腺癌发病原因复杂,机制尚未明确,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和种族、体内雌激素与雄激素水平失衡、既往乳腺疾病、乳腺癌家族史、某些基因的异常、职业和环境因素以及饮食等生活方式的影响。
年龄和种族
与许多癌症一样,MBC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70岁时达到最高。Cardoso等的MBC大型回顾性研究显示,≤50岁诊断MBC患者仅占10%,诊断年龄中位数为68岁。同样,在Masci研究中,MBC诊断年龄中位数为65岁,而女性诊断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61岁。然而,男女年龄差距在亚洲和中东部分地区并没有这么明显。
在美国,黑人相较于白人男女乳腺癌的患病比率更高。此外,黑人男性往往肿瘤更大,分级更高,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较少激素受体(HR)阳性。Chavez-Macgregor等研究了加利福尼亚州2005~2009年诊断MBC的606例患者,发现非西班牙裔黑人男性更易患三阴性乳腺癌(TNBC)并且预后更差。O'Malley等研究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白人的5年总生存率为66%,黑人为57%,而其他种族/民族的人为75%,并证实了之前黑人男性患病更严重的发现。但还不清楚这种种族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生物学差异、诊断延迟还是治疗不足造成的。
体内雌、雄激素水平失衡
雄激素水平低或缺失
既往有睾丸疾病者如睾丸未降、畸形、损伤、睾丸炎、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伴染色体异常(Klinefelter综合征,即XXY综合征),以及睾丸切除术等,由于雄激素水平下降使得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而增加MBC的患病风险。Klinefelter综合征(先天性曲细精管发育不全)是一种性染色体异常疾病,患者的性染色体中多了一个X染色体,核型为47XXY,临床表现为睾丸发育不全、不育或生精障碍、男性乳房发育、身材过高和骨骼比例失常(类无睾症体型)、血浆睾丸素浓度下降、高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血症等症状,在新男婴中的发病率为0.1%,通常到青春期才被确诊。患有Klinefelter综合征的男性患者体内卵泡刺激素(FSH)和GnRH增加,伴随雄激素减少,导致雌激素/雄激素比例升高。与BRCA2突变携带者类似,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乳腺癌诊断年龄更早,平均为58岁。提出雄激素/雌激素失衡可能导致乳腺导管癌细胞的增殖扩散,成为浸润性乳腺癌,其乳腺癌的发病率可达正常男性的20~50倍,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近。在一组150例英国MBC病例中,5例(3.3%)被证实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Klinefelter综合征)染色质阳性;在另一组93名瑞典MBC患者中,klinefelter综合征的患病率为7.5%。与正常XY男性相比,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患MBC的风险增加了50倍.但有趣的是,两组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都是72岁,这表明klinefelter综合征并不加速MBC的发展。
雌激素水平绝对或相对增高
雌激素水平升高被认为是男性患乳腺癌的易感因素,MBC联合项目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循环中的雌二醇水平与乳腺癌风险有关。与雌二醇水平最低的1/4男性相比,雌二醇水平最高的男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比为2.47(95%CI1.10~5.58)。
增加外源性雌激素可能会诱发乳腺癌,有使用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变性人服用雌激素后继发乳腺癌的报道。小规模的研究发现,MBC患者血清或尿液中的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人,另有研究报道头胎男孩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其弟弟们的1.71倍,原因是他们暴露于较高的子宫内雌激素中。
肝脏疾病导致对体内雌激素灭活减少,使其水平相对升高也可诱发乳腺癌肝功能损害和肝日本血吸虫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人,如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区MBC占全部乳腺癌的5%~6%,慢性酒精性肝硬化人群中MBC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在丹麦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也支持患肝硬化和其他高雌激素水平疾病的男性具有很高的乳腺癌发病风险。
动物实验发现催乳素可作为癌变的启动因子和促进因子,而许多乳腺癌患者尤其是绝经期妇女,其血清催乳素水平显著升高,有人推断催乳素可能与雌激素协同作用,增加乳腺组织对致癌因素的灵敏度。虽然有研究表明MBC患者与正常男性的外周血催乳素水平没有明显区别,但催乳素可能会诱发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的男性发生乳腺癌
另外糖尿病可以使男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翻倍,糖尿病增加外周血雄激素的芳香化反应,是引起男性血清雌激素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肥胖同样与MBC发病有关,已被美国退休人员饮食与健康小组确定为MBC发生的危险因素;BMI≥30kg/平方米MBC发生风险较BMI\u003c25kg/m²男性增加80%。Keinan-boker等研究了青少年BMI对随后的MBC发病风险的影响,共纳入1382093名16~19岁的以色列男性,结果有100人被诊断为MBC。此结果显示,与BMI在18.5~24.9kg/m²之间的人相比,青少年BMI在25.0~30.0kg/m²之间的人的MBC发生风险翻倍(HR=2.01),BMI≥30.0kg/m²的肥胖个体的风险几乎增加5倍(HR=4.97)。
乳腺疾病史
与MBC相关性最强、研究最多的是男性乳腺发育(gynaecomastia,GM)。有文献报道MBC患者中有30%~50%合并男性乳腺发育,在其发育的乳腺组织中可见小管上皮细胞异常高度增生,并与癌灶间有明显的细胞移行。但由于总人群中大约30%的男子有乳腺发育,因此MBC患者中乳腺发育的比例并不一定高于一般人群。有人认为1%的男性乳腺发育症患者可能演变成乳腺癌,但男性乳腺发育是否使男子易患乳腺癌尚无定论。
乳腺癌家族史
与女性乳腺癌相似,男女亲属的乳腺癌家族史是MBC的患病危险因素之一。数据显示大约20%的MBC患者有一级女性亲属患乳腺癌。一般认为,一级男女亲属患乳腺癌会增高MBC发病风险2~3倍。受影响的亲属越多,发生乳腺癌的概率越大,一级亲属患乳腺癌时年龄不足45岁的男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比那些一级亲属发病年龄较大的男性要高。另外,家族中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并不少见,兄弟或父子之间同患乳腺癌也曾有报道。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25例MBC患者中有21例(16.8%)有恶性肿瘤家族史,3例(2.4%)有乳腺癌家族史,其中2例有多名亲属患恶性肿瘤。
遗传学因素
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BRCA2是遗传性女性乳腺癌的易感基因,该突变的女性其一生中患乳腺癌的风险为40%~70%。据估计,大约有10%的MBC患者有遗传倾向。在MBC中,同样可检测到这两个基因的突变,男性BRCA2突变携带者一生中患乳腺癌的风险大约是正常人群的80~100倍,而BRCA1突变携带者风险增加58倍。多项研究结果显示,BRCA2的突变发生率为4%~40%,高于BRCA1的突变率,与MBC的发生关系似更密切。对于BRCA2突变携带者,到70岁其累计MBC发生率为6%。BRCA2突变的MBC患者常较年轻,组织学级别较高,预后较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建议,BRCA突变的男性从35岁开始接受乳房自我检查培训和教育,并每年接受临床乳房检查。
其他基因变化
Cowden综合征是一种PTEN突变的多发错构瘤综合征,发病率约1/250000,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胃肠道、骨骼、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道多发错构瘤,Cowden综合征已被证实可增加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子宫癌发生风险。20%~25%的女性患者终生伴随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文献报道2例Cowden综合征家族史的MBC患者有PTEN基因的突变,分别为41岁和43岁,表明Cowden综合征可能参与发病年龄较早的MBC发生。另外,雄激素受体(AR)的脱氧核糖核酸结合区发生突变可能会增加MBC患病风险,遗传性非息肉性结大肠癌也可能与MBC相关,其他与MBC有关的突变基因有CHEK2、p53、ESR、CYP17,但它们与MBC的确切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CHEK2(一种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的基因突变,特别是CHEK2 1100delC突变,占MBC病例的9%,使男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到普通人群的10倍。关于其他胚系突变,如PALB2、AR和CYP17在MBC病因中的相关性,数据相互矛盾。由胚系P53突变引起的Li-Fraumeni综合征家系中还没有病例报道。
职业和环境因素
暴露于热和电磁辐射的工作环境可能与MBC发病相关。长期在高温环境如高炉、钢厂中工作的男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引起的睾丸衰竭症。职业暴露于汽油和尾气也可增加患癌风险,公认的致癌物多环芳炔(PAH)存在于烟草烟雾和汽车尾气中。有研究发现在富含汽油和尾气环境下工作大于3个月的男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2.5倍。另外,高辐射环境使男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对1958~1998年45880名日本男性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研究,研究显示在此期间MBC发病率上升。动物实验表明,电磁波辐射可抑制松果腺体功能,降低褪黑素水平,从而增加乳腺肿瘤的发生率。通过研究电磁辐射作为男性乳腺癌发生的病因,发现经过3次或3次以上诊断或治疗性放射学检查的男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X线透视检查后的相对危险度(RR)为2.4,放疗后的RR为7.2。在最初接触放射线检查或X射线治疗后的20~35年间,风险增加,在最后一次接触后的30~40年间,风险下降,这表明接触电磁辐射后患MBC的风险增加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生活方式
饮酒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对女性来说,每日每增加10g乙醇摄入,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会增加7%。吸烟和饮酒也使MBC的发生风险略有增加,但并没有发现量效关系,可能与研究样本较少有关。但丹麦一项对于11642例男性肝硬化患者的研究表明,因酗酒导致患乳腺癌风险较对照组增高4倍。欧洲一项对乙醇摄入与MBC发病关系的对照研究表明,每日每增加10g乙醇摄入,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会增加16%。大量饮酒者(饮酒量\u003e90g/d)比小量饮酒者(饮酒量\u003c15g/d)患MBC的风险高6倍。
流行病学
MBC发病罕见,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不足1%,引起男性肿瘤相关死亡少于0.1%。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的数据,全球新发的MBC病例数量从1990年的8500例增加到2017年的23100例。到2021年,美国预计有2650名男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估计有530人死于这种疾病。来自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的数据表明,MBC发病率已从1975年普通人口中每10万男子0.85例增加到2011年每10万男子1.43例的高水平,男性患乳腺癌的终生风险大约为1:1000,而女性为1:8。可于任何年龄发病,下至5岁半的儿童,上达93岁的老人都有病例报道;平均发病年龄国外报道为65~67岁,中国为50~60岁,比女性乳腺癌患者晚5~10年。随着年龄的增长,MB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呈单峰发病,高峰出现在71岁;而女性患者的年龄分布呈双峰分布,峰值出现在52岁和71岁。2011年纳入过去40年,涵盖世界多国459846例女性、266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显示,世界平均女性、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66.70/10万、0.40/10万,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1.7岁、69.6岁。
MBC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1997年美国新发MBC患者仅1400人,而2007年新发病例达2030例,占所有乳腺癌的1.12%,10年间增长45%。有研究报道显示非洲和印度的MBC发病上升,而患者年龄下降,进展期患者比例增加。在中国MBC发病同样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2000~2016年广东省中山市男、女性乳腺癌世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0.17/10万和24.94/10万。在此期间,中山市男性乳腺癌发病世界标化发病率从2000年的0.77/10万略微下降至2016年的0.09/10万(P\u003e0.05)。
从地域上看,世界范围内不同地理位置和种族间MBC发病有一定差异。非洲MBC发病率最高,部分地区MBC可占全部乳腺癌的6.4%~27.2%,乌干达5%和赞比亚15%;欧洲和北美洲发病率次之,美国黑人MBC占乳腺癌发病总数的1.4%,高于白人的1%;而亚洲发病率较低,中国MBC的发病率约为0.5/10万人,占乳腺癌的0.82%~1.2%。
MBC的死亡率较女性乳腺癌高,可能与MBC发现较晚、病情较重有关。美国和欧盟国家20世纪90年代MBC死亡率约为0.2/10万。在中国29省市1973~1975年3年肿瘤死亡回顾调查中,MBC的死亡率为0.06/10万。Konduri等人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2004~2014年)中19795名MBC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此11年期间,MBC的发病率从7.2%上升到10.3%,而死亡率从11%下降到3.8%。
病理生理学
组织病理学特点
MBC的病理学类型与女性乳腺癌基本相同,大多数女性乳腺癌的组织学亚型在MBC中都有报道,但临床病理学特征不同,约90%为浸润性癌,其中80%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他如浸润性乳头状癌、髓样癌、管状癌、黏液性癌和鳞状细胞癌等都有报道,但比例很低。导管原位癌占5%~10%,主要为乳头状和筛状亚型。
尽管小叶癌约占女性浸润性乳腺癌的12%,但这一亚型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要低得多,仅占病例的1%~2%。男性乳腺由于缺乏雌、孕激素的作用,始终停留于胎儿晚期的发育状态,只有乳腺导管及其周围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一般不形成乳腺小叶及腺泡,所以以前人们认为只有女性才会发生小叶癌,但是Nance报道1例80岁男性患者,病理学检查为小叶原位癌及小叶浸润癌。Goss分析了229例MBC,发现小叶癌占2.6%,其发生原因尚不清楚。根据SEER数据库显示,93.7%的MBC是导管癌或未分类癌综合征,只有1.5%为小叶癌,而女性乳腺癌为12%~15%。在组织学分级上,12%~20%属于1级,54%~58%属于2级,17%~33%属于3级。
分子病理学特点
1.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女性乳腺癌一样,多数MBC也表达ER与PR。研究显示,MBC的ER阳性率约为90%,高于女性乳腺癌的60%~70%;PR阳性率为92%~96%。在匹配肿瘤期别、级别和患者年龄后,MBC的激素受体阳性率依然高于女性。Giordano等研究显示,与女性相似,激素受体阳性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女性乳腺癌中,HER2的阳性率为20%~30%,常预示患者预后较差。在MBC中,其阳性表达较低。一项研究对58例侵袭性MBC患者和20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HER2检测,结果表明仅有1例男性患者免疫组化(IHC)提示HER2过表达,但荧光原位杂交(鱼姓)没有检测到基因扩增。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MBC HER2阳性的比例为2%~15%,而在女性,HER2的过表达率为26%,基因扩增率为27%。由于HER2在MBC中的数据很少见,因此很难对HER2状态对预后的影响作出任何结论,但多数研究结果显示HER2过表达与MBC预后差相关。
在国际MBC项目中,Cardoso等对1483名MBC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了病理学审查,其中只有9%的肿瘤HER2阳性。这项研究还评估了乳腺癌亚型:42%的肿瘤是管腔A型,49%的肿瘤是管腔B型,9%的肿瘤是HER2阳性型,不到1%的肿瘤是三阴性型。其他关于MBC基因组图谱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病例要么是管腔A型,要么是管腔B型。这与女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差异较大,大宗报道数据显示女性乳腺癌中,管腔A型占51%~69%,基底样型占12%~21%,HER2阳性/ER阴性型占7%~12%。
Johansson等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于女性乳腺癌固有亚型的男性乳腺癌基因组亚型,并被归类为管腔M1和M2型。管腔M1型肿瘤更具侵袭性,预后较差,而管腔M2型肿瘤显示免疫反应增强和ER信号激活,并与预后良好相关。
3.p53、Ki-67p53作为一个抑癌基因,其突变在癌症中常见,在女性乳腺癌中,约30%患者有p53突变,常预示预后不良。而在MBC中,其突变率约为25%,低于女性乳腺癌。对于它是否可作为MBC的预后指标仍存争议。
Ki-67增殖指数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指标,其对预后及临床指导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献报道20%~40%的MBC Ki-67增殖指数升高,且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级与分期及无进展生存期无相关性。当然对于p53表达、Ki-67增殖指数等在MBC中的作用及预后价值还需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
4.遗传分子病理学:对于MBC发生、发展的分子学事件研究不多。杂合性丢失(LO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dridization,CGH)研究及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散发的MBC患者中发生的体细胞遗传改变在质和量上均与女性患者一致。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MBC可发生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常见的有Y染色体缺失、X染色体增加和5号染色体增加。
临床表现
MBC的首发症状多为乳晕下无痛性肿块,绝大部分为单侧,左乳较右乳多见;双侧罕见,发生率仅为1%。由于男性乳腺组织不发达,腺管主要集中在乳晕区,MBC患者的肿块多数发生在乳晕下及其周围。肿块多为圆形或半圆形,无疼痛、质地硬、边界不清,多逐渐增大,也可静止多年而后迅速增大,多与皮肤粘连或较固定也可伴有皮肤溃疡,并在约75%的情况下存在乳头回缩或溢液,5%的患者肿块伴有疼痛。
部分患者以乳头改变为初始症状。由于男性乳房小,皮下脂肪少,腺管与乳头之间的距离短,易早期侵及大乳管,而导致乳头变形、回缩凹陷、糜烂。重者可因病程长,肿瘤露于体表受外伤而致乳头破溃、缺如。少部分MBC患者表现乳头溢液,70%为血性或血清样,有资料表明MBC乳头糜烂或血性乳头溢液者较女性乳腺癌多见。还有个案报道以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皮肤潮热为主的炎性乳腺癌等。
男性乳房皮下脂肪少,与胸壁紧贴,因而肿瘤易侵犯皮肤和胸肌,形成凹陷或溃疡并易与胸肌发生粘连,晚期皮肤可出现卫星结节。由于男性乳头乳晕下有丰富的淋巴管网,即使肿瘤较小也很容易较早发生腋下及锁骨上下的淋巴结转移,约半数在就诊时已有淋巴结转移,内乳区淋巴结、锁骨上下淋巴结均可较早受累。有报道肿瘤直径≥3cm时淋巴结阳性达100%,累及乳头者80%淋巴结阳性。MBC远处转移与女性乳腺癌相似,主要为骨(22%)、肺(13%)和远处淋巴结(7%),有时可在原发灶不大时即发生远处转移,应予以重视。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医生诊断MBC应遵循简单有效的步骤,依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选择乳腺X线和(或)B超检查,并根据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类似女性乳腺癌的诊断程序。病变部位的活检病理是确诊的金标准。
辅助检查
乳腺X线摄影检查
乳腺X线摄影检查是诊断MBC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征性的X线征象为肿块较小、界限清晰、多位于乳头偏心侧等三联征。Ouimet-Oliva报告了20例MBC,X线片上平均直径仅2.1cm,25%直径≤1cm。多数MBC表现为一境界锐利的孤立结节,个别可因癌周围的间质增生或继发性感染而显示肿块边缘有毛刺样突起或模糊。60%以上MBC的肿块为偏心位,而男乳的良性病变仅3.4%为偏心位。除上述的三联X线征象外,尚可有一些与女性乳腺癌共有的其他恶性征象,如皮肤的粘连与增厚、皮肤溃疡、血运增加。X线诊断MBC的灵敏度为92%~100%,特异度可达到90%。
X线片上MBC区别于女性乳腺癌有如下几点:①MBC常出现局部进展,累及乳头或皮肤,易有胸壁的侵犯而导致乳后脂肪线闭塞;②MBC肿物常位于乳晕区,而女性乳腺癌的肿物大部分位于外上象限;③MBC恶性钙化较少见,部分呈现散在点状钙化,而在女性常与良性乳腺疾病伴发;④男性乳腺中单纯的囊性病变较少见,乳头状瘤有时会表现为囊实性病变,所以男性乳腺中的囊性改变可能也需要活检;⑤临床触诊肿块大小和X线片上测量的肿块大小差异在女性乳腺癌的诊断中颇为重要,但在男性乳腺癌诊断中价值不大。
超声检查
MBC特征性表现为位于乳头偏心侧的实性病变或复杂的囊性病变,边界不清楚;肿物后方声影增强,结构扭曲,正常脂肪实质界面消失,部分患者伴有腋淋巴结肿大。形态可为圆形、卵圆形或针刺状,多数为不规则形。钙化的发生率较女性乳腺癌要低,且较散在分布,较粗大。MBC较女性乳腺癌更易侵犯胸壁而导致乳腺后间隙闭塞或胸大肌受累。可见粗大血流信号,流速加快,血流频谱一般表现为高阻动脉频谱。
病理学检查
对可疑MBC者需行空芯针活检或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进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术前可获得病理学诊断的还应检测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情况,这些可能会影响治疗策略。另外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需恰当选择胸片、ECT、腹部盆腔超声或CT甚至PET/CT等检查,以便确定肿瘤临床分期,制订恰当的治疗策略。
鉴别诊断
男性乳腺组织少,出现新生肿物容易被发现,故MBC诊断应该并不困难,但由于MBC发病率很低、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症状、部分男性羞于检查乳腺等因素,加之患者和部分医生对MBC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导致MBC较女性乳腺癌更易被误诊,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男性乳腺良性疾病
男性乳腺发育
正常男性人群30%以上有男性乳腺发育,这是由于导管和间质成分的增生造成的。生理性原因包括新生儿、青少年和老年人生理激素的改变,病理性原因包括肝硬化、内分泌紊乱、肿瘤(如配子肿瘤、间质细胞肿瘤、垂体肿瘤、肝癌)、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脏疾病和透析等。此外,一些药物,包括西咪替丁、螺内酯、毛地黄、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大麻,都可能导致男性乳腺发育,所以大多数男性乳房肿块并不一定就是乳腺癌男性乳腺发育常见于青春发育期、生理激素改变的老年人或肝病、酗酒患者,多为单侧或双侧对称性乳房增大,可自行消失或治疗后消失。查体时多为乳晕下区域盘状肿物,质地软,边界清,活动度好,一般无乳头及皮肤的改变,无胸肌粘连,少数可伴有疼痛。
男性乳腺发育在X线片上可呈现树枝型与非树枝型改变,后者也称结节型或三角型。树枝型增生多见于组织学上以导管增生为主的病例,而非树枝型增生多见于腺泡或小叶增生的病例。超声表现为患侧腺体较对侧明显增厚,回声与女性乳腺图像相似,一般无导管扩张。于乳腺中央区位于乳头和乳晕深面可见盘状或扇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无明显血流信号。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或切除活检为重要鉴别手段。
脂肪坏死
脂肪坏死通常继发于创伤引起的变化,如外伤、活检或手术。创伤导致游离脂质的释放,引起局部炎症和随后的纤维化、脂肪坏死可表现为可触及的柔软肿块。在乳腺X线摄影术中,脂肪坏死可表现为营养不良钙化、边缘钙化或含脂肪肿块。在超声检查中,囊肿可表现为无回声、低回声或高回声肿块,也可表现为内部的脂液水平。脂肪坏死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放射学表现,有时可能被误认为是乳腺癌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由皮肤中鳞状细胞增生而来,形成一个由鳞状上皮细胞排列的空洞。在乳腺X线摄影术中,表皮样囊肿表现为局限的浅表肿块。在超声检查中,这些囊肿呈圆形、有边界的肿块,回声均匀或不均匀,也可表现为后方声学增强和内部回声灶。
男性乳腺良性肿瘤很少见,还包括脂肪瘤、腺纤维瘤、导管内良性肿瘤、导管扩张、硬化性腺病等。鉴别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男性乳头状瘤常伴有乳头血性溢液。
男性乳腺转移性恶性肿瘤
MBC需要与继发性恶性肿瘤(转移性疾病)相鉴别。在所有乳腺恶性肿瘤中,无论男女,只有0.5%~3%是从非乳腺原发性恶性肿瘤转移到乳腺,在这些患者中,只有5%是男性。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是恶性黑素瘤,其次是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癌、肉瘤、胃癌、肾癌、前列腺癌。原发性非乳腺癌的诊断与发现乳腺转移之间的平均间隔是2年。在乳腺X线和超声检查中,这些转移灶表现为多个单侧或双侧圆形、有边界且无钙化的肿块,或形状不规则且钙化的针状肿块,同时伴有腋淋巴结转移。
治疗
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与女性乳腺癌基本相同,即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
手术治疗
与女性乳腺癌一样,手术是治疗MBC的重要手段。早期研究认为较小的手术范围可能会影响患者预后,因此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术曾经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MBC的主要治疗方式。后来,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外科手术方式发生了很大变革,由根治术向损伤范围较小的改良根治术演变。此外,保乳手术在外观、患侧肌群功能的保留和心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一些回顾性研究也显示男性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生存与乳腺全切除的患者相比并无明显差异。然而,男性乳腺组织较少且MBC的原发灶多位于乳晕下区域,常累及乳头,因此通过保乳手术很难获得有效切缘,这可能限制了保乳治疗的益处。
对于腋淋巴结的处理也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曾经认为腋淋巴结清扫术(ALND)很重要,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并且为预测预后提供准确信息。但是ALND也有很多缺陷,如造成上肢水肿、疼痛、感觉及功能障碍等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近些年开展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是乳腺癌外科领域又一里程碑式的重要进展。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推荐SLNB适合MBC,肿瘤不固定于胸大肌时推荐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ALND或SLNB,而对于累及胸壁和Rotter淋巴结的患者推荐行乳腺癌根治术。部分老年患者,若有严重伴随疾病,可考虑行乳腺癌保乳术,但较少应用。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MBC局部治疗如何更好地达到标准化和改善患者预后。
辅助化疗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规范的辅助化疗对于降低女性乳腺癌复发转移风险、延长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有着重要意义,是女性乳腺癌重要的全身治疗手段。由于MBC少见,因此关于MBC辅助化疗的文献报道不多,也缺乏关于MBC辅助化疗价值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数据。
关于化疗对MBC的意义,回顾性研究已证实,辅助化疗能够降低MBC复发和死亡风险;而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较少,研究结果显示辅助化疗可以降低MBC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使患者临床获益。
因此,考虑早期MBC患者能够从辅助治疗中获益。还没有足够的信息来预测不良的预后因素。通常,女性使用的预后因素适用于男性,如淋巴结阳性、肿瘤直径\u003e1cm,激素受体阴性。三阴性MBC侵袭性强,提示高风险,建议行化疗。HER2和p53的表达是预后不良的指标,此类患者需要更积极的全身治疗。对于淋巴结阴性患者,首选蒽环类药物,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首选蒽环类联合红豆杉提取物类药物。临床医生应考虑MBC患者年龄较大且预期寿命较短的因素,权衡治疗带来的获益和风险再予化疗,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
由于MBC的发病率低,大样本的MBC辅助化疗随机对照研究难以实现,认为其治疗原则可借鉴女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
辅助放疗
辅助放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病死率,治疗方案可参考女性乳腺癌患者。由于MBC患者常在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易发生乳头和局部皮肤受累、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因此MBC术后放疗比例较女性乳腺癌高。
MBC的放疗同化疗一样,缺乏有效治疗方案设计的数据。对于辅助放疗是否可以延长患者的DFS和OS尚未明确,一些回顾性的单中心研究发现放疗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对于伴有淋巴结阳性的男性乳腺癌,接受术后放疗可能有生存益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研究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期间手术和放疗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放疗联合的术式也不尽相同,其他全身辅助治疗的影响也应考虑在内。认为MBC的放疗原则,包括剂量、放射源和治疗时间均可参考女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总体来说,当腋淋巴结阳性、肿瘤直径\u003e5cm、切缘阳性时,推荐行放疗。
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是女性乳腺癌全身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疾病缓解时间长等优点,对大部分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不逊于化疗。MBC的ER阳性率较女性乳腺癌高,因此在MBC治疗中内分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的阳性临床研究结果,MBC患者推荐使用单独内分泌治疗或联合化疗。
MBC应用内分泌治疗的历史已超过半个世纪。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主要以手术内分泌治疗为主,如双侧睾丸切除术、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及脑垂体切除术等。随着内分泌治疗药物研发和相关临床研究的不断开展,已经证明药物性内分泌治疗不仅疗效好,而且不良反应小,较手术疗法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逐步代替了手术内分泌治疗。然而,关于MBC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仅有少数回顾性研究,并没有随机临床试验,这些研究显示出了复发率和病死率的降低。
1.他莫昔芬是MBC治疗中研究最多、疗效最确切的一种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物。由19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地位一直延续至今。他莫昔芬与ER竞争结合,形成不易解离的药物受体配位化合物,阻止雌激素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同时还能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特异性地抑制蛋白激酶C,这些均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2.芳香化酶抑制剂(AI)有他莫昔芬禁忌证的患者,推荐至少5年的AI联合GnRH激动剂(GnRH agonist,GnRHa)治疗。芳香化酶是存在于周围脂肪组织和乳腺细胞中的一种酶,可使雄激素前体转化为雌酮和雌二醇。AI通过抑制肾上腺、脂肪、肌肉及肝脏组织,特别是乳腺组织中的芳香化酶,阻止其利用雄烯二酮及睾丸素转化为雌激素,从而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是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女性乳腺癌患者主要的内分泌治疗药物。研究发现非甾体类AI可以显著降低健康男性的血清雌激素水平,但应用AI治疗MBC的研究有限。
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
MBC患者中HER2阳性表达者少见(2%~15%)。曲妥珠单抗在MBC中的应用较少,还没有关于MBC辅助应用曲妥珠单抗获益的数据。鉴于对HER2阳性女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没有可预见的生物原因导致曲妥珠单抗对男、女乳腺癌治疗效果不同,对于HER2阳性MBC患者,考虑同女性乳腺癌患者一致的抗HER2治疗原则。根据女性乳腺癌治疗经验,对于淋巴结阳性或淋巴结阴性但高风险患者,如果HER2阳性必须给予曲妥珠单抗治疗。
预防
预防乳腺癌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因此,男性同样需要定期进行乳腺自查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1.定期进行乳腺自查:男性可以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查,观察乳房是否有肿块、疼痛、皮肤改变等异常症状。
2.定期体检 :男性在进行年度体检时,可主动向医生提出进行乳腺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预后
辅助治疗可以减少复发率和病死率。该病预后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的临床分期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因其发病年龄大、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因此,预后往往比女性差。
1.MBC的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和4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转移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MBC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癌的确诊比例在增加。过去认为其预后较女性乳腺癌差的原因主是晚期病例比例偏高及患者年龄较大,包括来自SEER数据库及其他多项研究数据显示,MBC预后和女性乳腺癌相似,将两性的年龄、期别相匹配后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的DFS和OS无显著差别。MBC患者比女性乳腺癌的OS和DFS更差。然而,在非管腔型亚组中,MBC和女性乳腺癌患者的10年OS和DFS相似(P\u003c0.001),但在管腔A型和管腔B型亚组中,MBC患者的OS和DFS更差。肿瘤大小、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和内分泌治疗是MBC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患有乳腺癌的黑人男性比患有乳腺癌的白人男性的预后更差。确诊时年龄大、进展性疾病、三阴性MBC患者的存活率低。
2.肿瘤大小和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肿瘤直径\u003c1cm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4%,1~4cm者为80%,\u003e4cm者为40%,表明肿瘤大小仍是一种独立的生存预测因子。由于MBC多位于中央区,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腋窝阳性淋巴结的数目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生存率随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同时病理学类型、肿瘤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状况等肿瘤生物学特征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ER阳性肿瘤预后较好,但孕激素无此关联。HER2阳性是预后不良的特征。据报道,与其他组相比,基底样型和HER2阳性型/ER阳性型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
3.另外,与女性乳腺癌一样,MBC患者患第2原发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明显增加。男性患第2次乳腺癌的绝对风险略低于2%。MBC患者患恶性黑素瘤和小肠癌、大肠癌、胰脏癌、前列腺癌和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也增加。还不清楚这些风险增加是由于BRCA2基因的潜在突变,还是由于检测率的增加。来自美国和瑞典相关资料库的数据显示,MBC患者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0倍以上,而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仅为2~4倍,所以MBC患者应定期常规复查对侧乳腺,警惕对侧乳腺癌的发生。当出现远处(骨、肺、肝、脑等)转移时,中位生存期为26.5个月。
历史
1942年,法罗特(Farrowt)和阿代尔(Adair)等首次报道对晚期男性乳腺癌患者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取得显著疗效。20世纪60年代以前,男性晚期乳腺癌以手术疗法为主,由于这种手术疗法常给患者造成许多终生难以消除的副作用,往往难以为患者接受。70年代末,男性乳腺癌的手术内分泌疗法逐渐被药物内分泌疗法所取代,三苯氧胺和氨基导眠能药物的应用,不仅使患者生存质量较前明显改善,而且也显著提高生存率。
参考资料
“百里挑一”的男性乳腺癌.中南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25-03-04
【科普宣教】莫大意!男性同样需要提高预防乳腺癌意识.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