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蜂螨

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形纲蜱螨目,厉螨科。蜜蜂属的体外寄生螨,一生均在蜂巢房内繁殖。在未封盖的幼虫房中产卵,繁殖于封盖幼虫房,寄生于幼虫、蛹及成蜂体,吸取血淋巴,造成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影响蜂产品产量。受害严重的蜂群出现美国白灯蛾和蛹大量死亡。新羽化出房的幼蜂残缺不全,幼蜂到处乱爬,蜂群群势迅速削弱。

形态特征

体型

大蜂螨的个体发育分3个阶段,即卵、若螨和成螨。

圆形。雌螨可产两种卵,一种为有肢体卵,0.65毫米Χ45毫米。一种为无肢体卵,个体较小,逐渐变黄枯干而死。雌螨在幼虫封盖后60小时开始产下有肢体卵,卵白色,在薄薄的卵膜内可见到胚胎,形似紧握的拳头。

若螨

若螨分前期若螨和后期若螨。前期若螨卵圆形,白色透明,具有4对足,大小为0.7毫米×0.8毫米,腹面具有肛板,气管未成熟。足为角状,跗节有小吸盘。雄性前期若螨大小为0.62.74毫米×0.58~0.69毫米,肛板外形较硬,气管及足与雌螨相同。雌性后期若螨为卵形,大小为0.9~1.1毫米×1.l4~1.6毫米,背板骨质化明显。雄性后期若螨为圆形,大小为0.74~0.88毫米×0.7~0.8毫米,4对足。根据刚毛的分布可以区分出雌雄性螨,雌螨多刚毛,而雄性的刚毛只分布在肛区。

成螨

雌成螨,棕褐色,体被整个角质化的背板所覆盖,背板具有网状花纹。有些雄螨背板上具有黑色斑,身披浓密的刚毛,体呈椭圆形,大小为1.44毫米×1.73毫米,腹面由胸板、生殖板、腹股板、腹侧板及肛板组成。口器位于身体的下方,由整肢和脚须组成刺吸式口器,气门在第三及第四对足基节间外侧,足粗短,由6节组成。雄成螨,体呈卵圆形,淡黄色,骨质比较少,大小为0.89毫米×0.73毫米,背板与腹板愈合,触角上有可动肢,变为凹状附肢,小端匙状,适于传送精液。口器下方为性器官,腹面各骨板除肛板外,均不明显,腹面前肛区多刚毛,体后部刚毛较粗。

生长繁殖

生殖特性

1只雌螨能产1~7粒卵,多数产2~5粒,进入巢房内的大蜂螨有产卵能力的占94.8%,无产卵能力的仅占5.2%,试验查明,雌螨进入蜜蜂属封盖美国白灯蛾房48小时后与雄螨交配受精卵,腹部膨大,行动迟缓,60~64小时开始寻找产卵场所,并将卵产于巢房壁和巢房底部。大蜂螨产卵能力虽然很强,但成活率很低,能够形成新雌螨的仅占35.8%,死亡3.8%;形成新雄螨的占17%,死亡9.4%,而不能发育为成螨的占33%。雄螨与雌螨交配后不会立即死亡,大部分雄螨是在幼蜂羽化出房后死亡,而雌螨则随着幼蜂出房时寄生于蜂体或转移到新的幼虫房。试验证明,潜入工蜂封盖巢房的大蜂螨均为雌螨并在封盖房内只繁殖一代,没有世代重叠现象。受孕雌螨,产1个卵时,多数情况下发育为雌螨,若产两个以上的卵时,则必有一个发育为雄螨。检查封盖巢房,鉴别雌螨与雄螨之间的性比例为1.42:1。

生活周期

大蜂螨的生活周期分别为卵期20~24小时,前期若螨52~58小时,后期若螨80~86小时。雄螨整个生活周期为6.5天,雌螨7天。

寄生习性

蜂螨的寄生分为蜂体自由寄生和封盖房内繁殖两个阶段。在蜂体自由寄生阶段,寄生于工蜂雄蜂的胸部和腹部环节间,一般情况下,1只工蜂体上寄生1~2只雌螨,雄蜂体上可多达7只以上。在封盖巢房内繁殖阶段,工蜂美国白灯蛾房通常寄生1~3只,而雄蜂幼虫房可高达20~30只螨。其原因是:

第一,雄蜂幼虫房集中于巢脾边缘,温度较低,适于大蜂螨的寄生和繁殖。

第二,雄蜂幼虫发育阶段分泌激素的引诱作用。

第三,雄蜂幼虫发育期较工蜂幼虫长12小时,工蜂对雄蜂幼虫饲喂次数多,这样便增加了蜂螨潜入的机会。

温度影响

大蜂螨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2~35℃。10~13℃即可冻僵。18~20℃开始活动,42℃出现昏迷,43~45℃出现死亡。据室内人工培养观察,大蜂螨最长可活54天,在繁殖期成螨平均寿命为43~45天。在北京地区,越冬蜂群内蜂螨寿命在3个月以上。而在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寒冷地区,大蜂螨在成蜂体上寄生寿命可达6个月以上。

主要品种

蜂群中有100多种与蜜蜂属有关的螨,但它们大多数对蜜蜂没有危害。这些螨大体可分为4类,即食腐螨、捕食性螨、携播螨和蜜蜂寄生螨。根据蜂群中螨对蜜蜂的危害程度,还可将蜂螨分为非寄生性螨和寄生性螨2类。

非寄生性螨

与蜜蜂相关的3类非寄生性螨分别来自于真螨目无气门亚目、真螨气门亚目和真螨目中气门亚目。许多真螨目无气门亚目螨形总目生活在蜂箱底部,以巢屑、蜂尸和一些真菌为食,如Forcellinia faini是一种普遍的食腐螨,最初在波多黎各被发现,而后在泰国的蜂箱巢屑中大量存在。中气门亚目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跗线螨科的Pseudacarapis indoapis,这种螨只发现于东方蜜蜂蜂巢内,可能以取食花粉为生。中气门亚目的Melichares dentriticus是一种以捕食其它生物为主的螨类,在蜂箱内随处可见,普遍存在于储藏物中,而该亚目的新曲厉螨(Neocypholaelaps)属和Afrocypholaelaps属则存在于热带亚热带树木的花朵上,以花粉为食,是一类依靠蜜蜂属传播的携播螨,如在澳大利亚西方蜜蜂和印度东方蜜蜂的个别采集蜂上,发现过大量Afrocypholaelaps Africana,最多可达400只左右,以巢房内的花粉为食,通常不会干扰蜂群。此外,世界上很多地区的蜂群中还发现过Melittiphis alvearius,根据血清学诊断,这类螨并不是寄生性螨,也是以巢内储存的花粉为食。

寄生性蜂螨

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并报道的蜜蜂外寄生螨主要有12种,分别来自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总目,中气门目,皮刺螨总科的瓦螨科、厉螨科和蜂盾螨亚科

主要危害

受大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见到许多蜂体变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残缺,工蜂体型变小,雄蜂的性功能降低,蜂王寿命缩短。美国白灯蛾在产生眼睛色素时如被2~3只大蜂螨寄生,体重将减少15~20%,大蜂螨吸食蜜蜂属体液,可使蜜蜂每2小时减轻体重0.1~0.2%,飞行能力也降低。如在幼蜂羽化后l~10天寄生大蜂螨,蜜蜂的寿命减短50%。此外,被大蜂螨危害的蜜蜂,由于身体被刺穿伤口,很容易造成黑蜂病病毒的侵入,感染麻痹病。蜜蜂被大蜂螨寄生后,经常扭动身体,企图摆脱,结果造成蜜蜂精疲力尽,虚脱死亡。正在发育的蜂群,因蜂螨的寄生,蜂群群势减弱。受害严重的蜂群,各龄期的美国白灯蛾或蛹出现死亡。巢房封盖不规则,死亡的幼虫,无一定形状,幼虫腐烂;但不粘巢房,易清除。死蛹头部伸出,幼蜂不能羽化出房。也可在工蜂雄蜂幼虫及蛹体上见到寄生的大蜂螨。若在秋季繁殖适龄越冬蜂时期之前不及时治螨,蜂群就不能安全越冬,造成严重损失。

蜂螨与病毒病

蜜蜂属对很多病毒敏感,已知的有5种病毒和大蜂螨有关,一种与气管螨有关,还有一种与梅氏热厉螨有关。这些病毒粒子可能一直潜伏在蜜蜂体表、体内以及蜂箱中,通过蜂螨穿刺健康蜜蜂时留下的伤口感染,这也是感染了螨害的蜂群容易受病毒攻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急性麻痹病病毒(APV):大量危害成蜂和美国白灯蛾,尤其危害那些被狄斯瓦螨同时寄生的蜂群。该病毒通过一种未知的机制被激活,当蜂螨寄生感染了APV的蜜蜂时,病毒在蜂螨体内大量增殖,这些携带病毒的蜂螨在取食健康幼虫或成年蜂时,使得病毒得以大量扩散和增殖,最后导致整群崩溃。

克什米尔病毒(KBV):最初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东方蜜蜂中发现,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大的病毒。只要有蜜蜂属的生存就有该病毒的存在,和急性麻痹病病毒一样,它可能在有大蜂螨寄生的情况下被激活,并大量繁殖。但克什米尔病毒在没有蜂螨寄生澳大利亚也会导致蜂群死亡。来自加拉大和西班牙的克什米尔病毒毒株的血清学测试结果和急性麻痹病病毒相似。克什米尔病毒的病理学仍需进一步研究。

蜜蜂残翅病毒(DWV):首次在波兰报道,只要发现有大蜂螨的蜂群,就能发现该病毒的存在,中国的东方蜜蜂也感染该病毒。有研究者认为狄斯瓦螨在取食蜜蜂属血淋巴时,将DWV病毒传染给健康的蜜蜂。

慢性麻痹病病毒(CPV):1993年首次被报道,该病毒与气管螨有关,CPV可能由气管螨引起,其症状和感染气管螨症状非常相似。并且蜜蜂对CPV的敏感性可遗传。CPV产生2种症状:一种是蜜蜂颤抖,不能飞行,翅膀呈“K”型,腹部肿胀;另一种称之为“无毛症”,可以看到无毛,黑色光亮的蜜蜂在巢门口爬行。这种病通常出现定地养蜂场,发病条件和蜂螨感染的条件一样。在没有蜂螨感染的蜂群中,偶尔也出现CPV的爆发,但在蜂螨感染的蜂群中,CPV病毒则显著性地增加。

为调查小蜂螨是否也携带、传播蜜蜂属病毒,Dainat等对云南省地区的梅氏热厉螨进行了研究,调查其体内是否存在DWV、BQCV、SBV、KBV、ABPV和CPV,结果在梅氏热厉螨体内发现了大量的DWV病毒颗粒,因此认为小蜂螨是传播DWV病毒的生物性媒介。但这项研究只能说明在该时间段和该地区的小蜂螨体内除了DWV病毒外,没有其它病毒,而不能说明小蜂螨不携带这些病毒。可以通过人为向健康蜂群接种小蜂螨和这些病毒,使蜂群感染,再研究小蜂螨是否携带这些病毒及其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以此来探讨小蜂螨是否也传播其它病毒。

其它与蜂螨相关的病毒还有云翅病毒(CWV)等,但其病理学还不清楚。还有研究证实了大蜂螨中存在虹彩病毒,但该发现还未引起人们的充分认识。

抗螨性

中华蜜蜂东方蜜蜂)是大蜂螨的原始宿主,在长期演变过程中,使中蜂产生了抗螨性,主要原因是中蜂清理蜂螨的能力强。试验观察证明,中蜂用前、后足刷理其胸、腹部或扭转腹部的侧腹面,以清除身体上的螨,并且清除很快,这种清理行为称作自行清理。当自行清理不成功时,蜜蜂属便立即摆动身体作清洁舞动作,由同伴蜂用上颚叼咬蜂螨,并用前足抱着,叼离蜂体或掉落在蜂箱底部,这种动作称为同伴清理行为,是主要的清理行为。成堆蜜蜂清螨现象占少数,这种称作集体清螨行为。

防治方法

症状检查

根据巢门前死蜂情况和巢脾上美国白灯蛾蜂蛹死亡状态判断。若在巢门前发现许多翅、足残缺的幼蜂爬行,并有死蜂蛹被工蜂拖出等情况,在巢脾上出现死亡变黑的幼虫和蜂蛹,并在蛹体上见到大蜂螨附着,即可确定为大蜂螨危害。

蜂螨检查

从蜂群中提取带蜂子脾,随机取样抓取50~100只工蜂,检查其胸部和腹部节间处是否有蜂螨寄生,根据蜂螨数与检查蜂数之比,计算寄生率。用镊子挑开封盖巢房50个,用扩大镜仔细检查蜂体上及巢房内是否有蜂螨,根据检查的蜂数和蜂螨的数量,计算寄生率。春季或秋季蜂群内有雄蜂时期,检查封盖的雄蜂房,计算蜂螨的寄生率,也可作为适时防治的指标。

发生规律

蜂螨的消长与蜂群群势、气温、蜜源及蜂王产卵时间均有较密切的关系。在北京地区,大蜂螨自春季蜂王开始产卵、蜂群内有封盖子脾时就开始繁殖,夏季蜜粉源充足,蜂王产卵力旺盛,蜂群进入繁殖盛期,这时蜂螨的寄生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到了秋季外界气温低,蜜源缺乏,蜂群群势下降,而蜂螨仍继续繁殖,并集中在少量的封盖子脾和蜂体上,则蜂螨的寄生率急剧上升;到秋季或初冬蜂王停止产卵,蜂群内无子脾时,蜂螨停止繁殖,以成螨形态在蜂体上越冬。因此,大蜂螨一年四季在蜂群中都可见到。

热处理

蜜蜂属抖落在金属制的网笼中,以特殊方法加热,并不断转动网笼,在41℃下维持5分钟,可获得良好的杀螨效果。此种物理方法较化学药物杀螨的好处多。但在实际应用上较不方便,未能在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

特性应用

利用大蜂螨喜欢雄蜂房的特性,制造特殊的雄蜂巢础,诱使蜂王产雄蜂卵,孵化为雄蜂幼虫,待蜂螨向雄蜂房聚集后抽出烧毁,采用这种方法可使蜂螨减少20~30%。此外,经常割除雄蜂巢房,并清除雄蜂幼虫和蜂螨,以减少寄生率。

药物治螨

根据蜂螨寄生于蜂体、繁殖于封盖房的特点,为了取得彻底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早春蜂王尚未产卵和晚秋蜂王停止产卵,蜂群内没有封盖于脾的有利时机施药。治螨药物种类很多,现将我国常用的有效防治药物作一介绍,供防治时选用。

第一、蚜灭多附着在载体上,不与蜂产品直接接触,对蜂产品无污染。

第二,对蜜蜂属安全,对大蜂螨杀灭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对陆续出房的螨可相继杀灭,防治效果高达100%。

第三,使用方便,省工省时,在需要治螨时,随同检查蜂群时将药片悬挂在巢脾上即可,无需另行开箱,同其他喷雾、熏烟治螨药物相比,可提高工作效率5~10倍。该药已获得国家专利,是当前我国防治蜂螨药物中最为理想的药物,在实践中深受广大蜂农的欢迎和赞扬,现已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以上3种药均由蜜蜂研究所蜂药厂生产,供应全国需要。

第四用中药大百部煎水喷蜂脾可治蜂螨,而百部对人无害,有杀虱灭虫作用方一:百部20g,60度以上白干酒500mL。将中药百部浸入酒中7天,用浸出液1:1对冷水喷蜂、脾,有薄雾为度,6天一次,治3~4次,对治大小蜂螨、巢虫均有效。

方二:百部20g,苦子(用果肉)10个,八角6个,水煎至200mL,冷却滤渣,喷蜂脾,有薄雾为度

防治技术

1、断子灭杀法

因为蜂螨主要是以蜜蜂属为载体寄生的,所以在蜜蜂的自然断子期是杀灭蜂螨最有利和最关键的时期。

操作方法是:在蜂王尚未开始产卵、蜂群内尚无封盖幼子、蜂螨主要集中寄生于成蜂体表的时候,选用高效无污染的杀蜂螨药进行杀灭,能将隐匿寄生的蜂螨彻底灭杀。

2、人工隔离法。根据小蜂螨在成蜂体上仅能存活1-2天的生物学特性,人为地造成蜂群断子2-3天,使蜂螨由于找不到宿主而死亡。

具体做法是:先将蜂群内的子脾用隔离板隔离起来,并将巢箱中的子脾全部调到继箱中(为使蜜蜂属能自由出入,可在隔螨板前端开一小巢门),补足空脾供蜂王产卵,然后换上隔螨板代替隔王板,隔离子脾约24天后,继箱中的蜂螨随工蜂羽化出房后,因得不到食物和无美国白灯蛾作繁殖场所而死亡。采用此法杀螨,有效率可在90%以上。

3、挂药熏蒸法

用图钉将熏蒸杀螨药片如螨扑等,固定于蜂群内第二个蜂路间,呈对角线悬挂,使用剂量为强势蜂群2片,弱势蜂群1片,3周为一疗程。因为熏蒸杀螨药片具有挥发持续时间长,对陆续出房的蜂螨可相继杀灭的功效,故防治效果极佳,最高可达100%。采用此法,只要在随同检查蜂群时将药片挂在巢脾上即可,不需另行开箱,与喷雾、熏烟治螨法相比,可提高工效5-10倍。

4、带蜂喷药法

先将触杀型的杀蜂螨药如杀螨1号等按每毫升药剂(使用剂量每巢脾5毫升左右)加300-600毫升水的比例配制成药液,充分搅拌后装入喷雾器中,均匀喷洒在带蜂巢脾的蜂体上(喷至蜜蜂属体表呈现出一层细薄的雾液为宜),然后盖好蜂箱盖,约30分钟后蜂螨即因急性中毒而从蜂体脱落,24小时内即可全部死亡。

中蜂抗螨机制

黄双修等认为东方蜜蜂的抗螨性具有双重机制:一方面是对于外来的西方蜜蜂狄斯瓦螨,即狄斯瓦螨的朝鲜基因型,中蜂不仅能驱除和杀伤绝大部分企图附着于蜂体的西蜂瓦螨,而且对进入幼虫房中产卵的西蜂瓦螨也有很强的清理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中蜂自身原有的寄生瓦螨种类,它们的寄生无疑会对中蜂蜂群的正常生活、繁殖和生产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因为寄生物和宿主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双方共同生存而相互妥协、相互适应的寄生关系,因此对中蜂不会造成明显的危害。这种特殊寄生关系的体现,就成为了中华蜜蜂抑制狄斯瓦螨种群数量增殖和危害水平的最重要因子。

薛运波等则认为东方蜜蜂能够抵抗蜂螨侵害是蜂王物质、抗螨基因、蜂螨寄生特性等各种因素对蜂螨抵抗作用的综合结果。

蜂螨的生物学防治

治螨化学药物的长期使用,带来了蜂螨抗药性和对蜂产品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许多科技工作者研究利用蜂群生物学与蜂螨生物学特性的差异防治蜂螨。经长期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控制蜂螨危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注意事项

在蜂螨的无公害防治中,优选杀螨药物是确保蜂产品免遭污染的关键,防治蜂螨的药物主要有触杀剂(如杀螨1号、速杀螨、敌螨1号等)和熏烟剂(纸片2号烟剂、敌螨熏烟剂等)、熏蒸剂(螨扑、升华甲酸等)。在防治蜂螨时,应选择无污染、无残留的高效杀蜂螨药,如杀螨1号、螨扑,不仅杀螨效果好,对人、畜、蜜蜂属都安全,不污染蜂产品,而且使用方便,省工省时,特别是螨扑已成为我国蜂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首选杀蜂螨药。另外,速杀螨、敌螨1号、杀螨2号等也是无污染的杀螨药剂,蜂农可择优选用。

参考资料

蜂螨的种类及蜜蜂主要害螨研究进展 - 中国知网.中国知网.2021-06-08

蜜蜂信息素与蜂螨的防治 - 中国知网.中国知网.2021-06-08

蜂螨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中国知网.中国知网.2021-06-0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