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张英俊

张英俊,1971年生,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张英俊还担任《草地研究》副主编,《草地学报》《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编委。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9.9-1993.7 内蒙古民族大学草原系,获得农学学士

1993.9-1996.6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工程系,获得农学硕士学位;

1996.9-1999.6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获得农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9.9-2001.12日本国家畜产草地研究所,博士后

2001.12-2006.12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副教授

2007.1-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教授

2015.3-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担任职务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理科实验班导师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不同区域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首席科学家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农业部牧草遗传与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青年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草学会学术部部长

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资源委员会副秘书长

国家草地生态系统河北沽源野外观测站副站长

国内外兼职

中国绿色食品百名专家组专家;

国际草原大会(InternationalRangelandCongress)执行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审专家

Grass and Forage Science杂志副编审(Associate Editor)

Rangeland Ecology \u0026 Management杂志副编审(Associate Editor)

《World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cne》的编委

SCI收录期刊《LivestockScience》、《CanadianJournalofPlantScience》、《NewZealandJournalofCropandHorticulturalScience》的审稿专家

草地学报》、《草业学报》、《生态学报》和《中国草地》等国内核心刊物审稿专家

主讲课程

本科生教学课程: 草地与牧场管理学、草业科学新生研讨课

研究生教学课程:草业科学研究方法、外文科技文献研读、草业科学专业Seminar;

博士研究生课程:草地管理学研究进展。

研究方向

为草地管理与牧草生产。研制了南方人工草地混播建植和稳定性维持技术、人工草地指标化管理和控制技术,紫苜蓿营养生理及其水分利用技术、研究草畜平衡模型等,提高草地高效生产与利用技术水平,推动牧草产业的深入发展。

参加项目

曾主持项目

(1)日本科学技术局项目“天然草地放牧家畜采食成分及其比例推测技术的研究(科12-13)”1999-2001年

(2)教育部“草地免耕建植技术-种子复合丸的研究”2001-2003年

(3)国家计委项目“多种牧草品种优化配方建植高产人工草地技术示范”2002-2003年

(4)农业部牧草品种研究“食用葛藤本植物品种研究项”2002-2005年

(5)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免耕建植草地技术研究2002-2004年

(6)国家计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科技支撑项目“河北省平泉县抗寒抗旱牧草品种推广”2002-2004年

(7)岩棉在草坪草基质研究中应用与开发2002-2003年

(8)国家计委“多种牧草品种优化配方建植高产人工草地技术示范”2002-2003年

(9)云南省省校合作项目“云南牧草种子繁育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2003FCBFE00A002)”2003-2006年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链技术确定家畜采食及其与草原合理利用关系(30371019)”2004-2006年

(11)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牧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制定与验证完善(2005DKA2100712)”2005-2006

(12)教育部“草地免耕建植技术-种子复合丸的研究”

(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草地生态恢复与草畜平衡关键技术研究(2006BAD16B01)” 2006-2010年经费76万

(14)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2008-2010年经费50万

(15)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牧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制定与验证完善”

(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方山区草地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006BAD16B07)”2006-2010年经费23万

(17)北京市农委“农林牧耦合景观休闲集成技术试验示范”2008-2010年经费45万

(18)农业部“不同区域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研究”

(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草原植物对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的生理适应机制”

(20)农业部“现代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草地建植与维护”

曾参加项目

(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半荒漠地区人工草地的建植和稳定性研究(39470515)1994-1996年

(2)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南方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960160201A)”1996-1999年

(3)甘肃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墍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绵羊硫元素营养状况的动态检测及营养调控(ZR97048)”1997-1998年

(4)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研究饲料砖对草地营养的补给配方(960160201A)”1997-1999年

(5)“948”退化草地综合改良与草地建设配套技术(202099)2001-2005年

(6)农业部“牧区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技术”2002-2004年

(7)国家“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子课题“苜的良种繁育、清选加工、质量检验及贮藏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02BA518A0303)”2003-2005年

(8)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质高产牧草种子生产技术转化与推广(02EFN21690076)”2003-2005

(9)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4-2006年

(10)农业部948重大项目“优质草产品加工技术(2006-G38)”2006-2010年经费100万

(11)973项目“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2007CB106805)”2006-2010年经费168万

目前主持项目

(1)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农牧交错带草地与农田系统耦合模型研究(2007AA10Z233)”2007-2011年经费50万

(2)农业部行业计划“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草地建植与维护(Nyhyzx07-022)”2007-2011年经费400万

(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不同区域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研究”2009-2013年经费2190万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草原植物对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的生理适应机制”,2009-2011年经费32万。

(5)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1-2015年,经费500万,首席科学家。

主要贡献

科研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472137,AMF与放牧干扰和NP互作对草地系统生产力和多样性维持的作用机制,201501-201812,85万元,在研,主持。

1.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CB138805,放牧优化对草原生产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与途径,201401-201808,400万元,在研,主持。

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008110024,放牧对草地土壤固碳过程的影响,201401-201612,12万元,在研,主持。

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35,草畜平衡研究,2011/01-2015/12,500万元,在研,主持。

4. 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200903060,不同区域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200910-201312,2192万元,已结题,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0375,放牧草地磷和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与土壤中的作用过程和响应,201301-201312,15万元,已结题,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871822,草原植物对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的生理适应机制,200901 -201112,32万元,已结题,主持。

7. 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2007AA10Z233,农牧交错带草畜动态平衡及管理决策模型研究,200708-201010,50万元,已结题,主持。

8.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5,草地建植与维护,200901-201012,210万元,已结题,主持。

9.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106805,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200701-201112,336万元,已结题,参加。

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6B07-03,南方山区草地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00601-201012,40万元,已结题,子课题主持人。

1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6B01,草地生态恢复与草畜平衡关键技术研究,200601-201012,160万元,已结题,副主持。

12.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ECT-08-0817,农牧交错带草地农田系统耦合模型研究,2008-2010,50万元,已结题,主持。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371019,用链烷技术确定放牧家畜采食及其与草原合理利用关系,200401-200612,18万元,已结题,主持。

发表论文

近5年内发表的代表性期刊论文

Liu N, Kan H M, Yang G W, Zhang Y J*. Changes in plant,soil and microbes intypical steppe from simulated grazing: explaining potential change in soil Ecological Monograph, 2015. (5-year IF:10.106)

Yang G W, Liu N, Lu W J, Wang S, Kan H M, Zhang Y J*, Xu L, Chen Y 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soil availability influences plant community 生产率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Journal of Ecology, 2014, 102(4): 1072-1082. (5-year IF:6.314)

Chen W Q, Huang D, Liu N, Zhang Y J*, Badgery W B, Wang X Y, Shen Y.Improved grazing management may increase soil sequestration in temperate steppe.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DOI: 10.1038srep10892. (5-year IF:5.597)

Chen W Q, Wang X Y, Zhang Y J*, Huang D. Effect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vailability of food resources: the diet selection of sheep grazing on natural grass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5, 153 (2):322-334. (5-year IF:2.447)

Wang X Y, Zhang Y J*, Huang D, Li Z Q, Zhang X Q. 甲烷 uptake and emissions in a typical steppe grazing system during the grazing seas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5, 105:14-21. (5-year IF:3.78)

Zhen L N, Yang G W, Yang H J, Chen Y L, Liu N, Zhang Y J*.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ffect seedling recruitment: a potential mechanism by which N deposition favors the dominance of 禾本科 over forbs. Plant and Soil, 2014, 375(1-2): 127-136. (5-year IF:3.528)

Zhang Y J*, Zhang X Q, Wang X Y, Liu N, Kan H M. Establish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grasslands of China: a review. The Rangeland Journal, 2014, 36(1): 1-9. (5-year IF:1.261)

Wang X Y, Huang D, Zhang Y J*, Chen W Q, Wang C J, Yang X M, Luo W. Dynamic changes of CH4 and CO2 emission from grazing sheep urine and dung patches in typical stepp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3, 79: 576-581. (5-year IF:3.78)

David R K, Han G, Hou X, David L M, Hou F, Wu J, Zhang Y J. Innovative grassland management systems for environmental and livelihood benefi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21): 8369-8374. (5-year IF:10.563)

Liu N, Zhang Y J*, Chang S J, Kan H M, Lin L J. Impact of grazing on soil and microbial biomass in typical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 Plos One, 2012, 7(5): e36434. (5-year IF:3.702)

发明专利

一种促进羔羊消化器官发育的放牧饲养方法

一种用于生产富含功能性脂肪酸羊肉的放牧饲养方法

一种碳同位素标志装置

一种用于改善羊肉品质的放牧饲养方法

著作教材

张英俊,孙启忠 中国栽培草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张英俊. 牧草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张英俊. 中国牧草主产区产业发展报告(2009-2012).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3a.

张英俊. 牧草产业技术研究综述.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3b.

张英俊, 黄顶. 草畜平衡模式-研究与示范.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3.

张英俊. 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技术手册-蒙甘宁干旱草原区.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张英俊, 李兵, 戎郁萍, 王成杰, 侯扶江(编译). 世界草原.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孟林, 张英俊. 草地评价.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

张英俊. 草地与牧场管理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张英俊, 杨春华, 常淑娟. 草地建植与管理利用.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任继周主编, 张英俊分支主编. 草业大辞典.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张英俊, 吴维群, 闫敏, 马兴跃.白三叶种子生产与管理. 昆明市: 云南省科技出版社, 2006.

获奖记录

1.优质高产牧草及牧草种子生产技术的推广项目获2002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排名第21,编号:2002-192-21。

2.获2003-2004度动物科技学院“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3.2002年“绵羊宿营土壤和植物的影响”获中国草学会优秀论文2等奖。

4.沙打旺草地衰退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项目获2004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排名第5位

5.云南牧草种子繁殖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获2007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名。

6.优质高产草种生产与质量控制原理及技术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七。

7.参编《草地学》2009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省部级以上奖励: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北方草原合理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2014年,教育部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草畜界面生物学转化增效技术研究”,201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7完成人,“优质高产草种生产与质量控制原理及技术研究”,2009年,教育部

云南省科技进步进步三等奖,第2完成人,“云南牧草种子繁殖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2008年,云南省政府

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2007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年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内蒙古草原英才

参考资料

张英俊.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01-2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