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派是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纲领的社会民主派。积极参加圣像破坏运动,是农民反对农奴化的一种形式。
简介
Paulicians
创始人:康斯坦丁-西尔瓦努斯(Constantine-Silvanus)
拜占庭帝国的一支反抗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异端教派。
教义
其教义受摩尼教影响,相信善恶元论:
善指精神世界或灵魂世界,为天父所创造的“国”;
恶指物质世界,为恶魔所创造的“现世”。
耶稣基督是天父的义子,天父所派遣的天使。而基督教圣经 《旧约全书》中的上帝耶和华,被指为恶魔。
其他信息
活动中心在小亚细亚半岛东部地区。
群众基础:农民,包括部分城市贫民和奴隶。
主张
该派认为只有四福音及保罗的教导才是上帝的启示,其余的书卷和旧约都是来自邪恶的神所启示的。认为世界是俗世邪恶的神所造,真神为抢救世界,派天使成为人的样子来到世间,就是耶稣。
其理念属善恶二元论,与摩尼教观念类似,属于异端(主张善恶二元论);
要求恢复原始基督教会的朴素和平等精神(主张取消教阶制);
简化宗教仪式,谴责正统教会的豪富、奢华(恢复早期基督教的平等);
反对国教东正教的形式主义,包括罗马、希腊、亚美尼亚的教会,认为彼得是恶灵的一个使者,所以教会既然奠基在彼得上,那教会也是属于撒但化的。
所有物质与身体都是恶灵的产物,所以反对一切的图像、圣职、圣餐、礼仪,反对崇拜圣母、圣徒、十字架和各种圣像、圣物(废除偶像崇拜);
主张取消修道院制度和正统教会所奉行的圣礼,保持洗礼,但洗礼宜在耶稣受洗年龄30岁时在河水中举行。
历史沿革
约 5世纪起生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650年在东罗马帝国亚美尼亚地区的一个基督徒团体,7世纪下半叶于拜占廷帝国传播。752年,皇帝命保罗派信徒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一带移居巴尔干半岛半岛,以对抗保加利亚人,从此他们在巴尔干各地广泛发展。
821~823年,督马起义。保罗派参加。第七次大公会议后,女皇狄奥多拉女皇(Theodora,?-867年)及康世坦丁郭郎尼麻(Constantine Copronymus,741年-775年)又开始下令镇压保罗派。827年被镇压,其信徒逃散世界各地,其思想种子也被带到欧洲许多国家。
872年,保罗派的最后军事根据地被拜占廷皇帝巴西尔一世攻陷,有组织的武装斗争终结。此后,信徒被迁往色雷斯,防备保加利亚人与斯拉夫人的入侵,但最后这些保加利亚人接受了保罗派的信仰,并逐渐同10~15世纪流行于保加利亚的异端鲍格米勒派Bogomilism合流。12~13世纪流行于法国南部的异端亚勒比根斯派,亦受保罗派的影响,采取二元论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