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岩梅

红花岩梅(拉丁学名:Diapensia purpurea Diels),是岩梅科岩梅属的一种常绿垫状平卧半灌木,主要生长在高山灌丛草甸,石上。花果期6-8月。生于海拔2600-4500米的山顶或荒坡岩壁上。

形态特征

常绿垫状平卧半灌木,高3-6厘米,多分枝,主茎极短,主根圆柱形,粗壮。叶密生于茎上,革质,匙状椭圆形或匙状长圆形,长3-4(-5)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圆,基部以宽翅下延于叶柄成鞘状,全缘,反卷,上面无气孔,有细乳头状突起,常具皱纹,深绿色,干燥后黄绿色,通常无光泽;叶柄具窄翅,下部膨大,包茎,长2-5毫米,叶片脱落后,叶柄通常宿存于老枝上。花单生于枝顶端,蔷薇紫色或粉红色,几无梗;萼片5,分离,匙形或长圆形,长5-6毫米,宽1-2.5毫米;花冠筒部长5-6毫米,圆筒形,檐部5裂,裂片卵圆形,长约6毫米,宽4毫米,先端急尖,尖头钝形,常有5条不甚明显的脉纹;雄蕊5,生于花冠筒的喉部,花丝宽,基部不呈耳状膨大;退化雄蕊5,短镰状或斜三角形,光滑无毛;子房圆球形,3室,每室具多数胚珠,花柱单一,直立,长4毫米,不伸出花冠筒部,柱头几不膨大。蒴果圆球形,直径2-2.5毫米,连同宿存的萼片长6-7毫米,带褐绿色,宿存萼片纸质或革质,绿色,匙形,内弯,先端钝尖,具3-7条纵脉;果梗粗壮,长5-25毫米,上部在花下面常有1-2枚匙状苞片。花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600-4500米的山顶或荒坡岩壁上。

分布范围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漾濞彝族自治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德钦县;模式标本采自大理(苍山)。

相关物种

与“红花岩梅 Diapensia purpurea Diels”相关的种有:

黄花岩梅Diapensia bulleyana Forrest ex Diels

喜马拉雅岩梅Diapensia himalaica Hook.f. & Thomson

渐尖叶岩梅(变种)Diapensia himalaica 约瑟夫·道尔顿·胡克 & Thomson var. acutifolia (Hand.-Mazz.) W. E. Evans

喜马拉雅岩梅(原变种)Diapensia himalaica Hook.f. & Thomson var. himalaica

白花岩梅(变型)Diapensia purpurea Diels form. albida W. E. Evans

红花岩梅(原变型)Diapensia purpurea Diels form. purpurea

西藏岩梅Diapensia wardii W. E. Evans

本种与黄花岩梅(Diapensia purparea Diels in Fedde)相似,但黄花岩梅的叶片较大,长6—9毫米,宽3—3.5毫米,花冠黄色,近肉质,冠管长7—8毫米,易与红花岩梅相区别。黄花岩梅的花期为4—5月,果期9—10月,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端苍山上。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