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山烈士纪念碑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岭头西北150米处的尾山上。该纪念碑最初于1950年建立在樟脚村陈国寨山下,1986年迁移至此并进行了重修,随后在2003年和2008年再次进行了修复。目前,该纪念碑已被列为泉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规制
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占地面积约为700平方米,包括广场、台阶、栅栏、花圃、旧墓、石门、石桌和石椅等设施。纪念碑采用宝塔式的石结构设计,碑台周围环绕着磨光石围栏,围栏内种植有名贵花卉。碑身为四方体,由四个部分组成,底部为素面托体,高度为1.1米,上方支撑着四块高度均为1.2米、宽度为0.64米的磨光辉绿岩碑面。碑的四面分别设有四根棱形柱,背面刻有陈平山烈士的生平事迹,而正面则铭刻着由时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书记、后来成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罗明所题写的“陈平山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碑顶是一座高达1.9米的磨光辉绿岩出檐碑盖,其顶部由三块磨光的汉白玉托举着一个直径为0.80米的巨大圆雕火炬。整个纪念碑面向北方,前方有42级石阶通往,前面还有一个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广场。
人物简介
陈平山(1904-1931年),出生于泉港区(原惠安北)涂岭镇樟脚村。1925年,他考入黄埔军校,并于次年1月成功入学。1926年,陈平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他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一员,积极参与了对中国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陈平山与其他200多名左派学生一同被关押,最终在广州虎门监狱中度过了一段时间。广州起义爆发后,他参与了越狱行动,并投身于暴动之中。1928年,陈平山回到福建省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在漳州市、厦门市等地展开工作。同年6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遭受酷刑却坚贞不屈,后获党组织解救。之后,他在晋江、南安、惠安县一带积极开展党的组织建设,推动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组建秘密农会和地下武装力量。1929年12月,陈平山担任惠安县委书记,随后在1930年夏季被任命为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总指挥、红一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等职。他还策划了地方军阀陈国辉、陈佩玉内部的兵变,并自1930年7月起领导了“惠安暴动”。暴动失败后,他在惠安、仙游县、晋江交界地区的三坪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开展了游击战。不幸的是,1931年1月7日,陈平山遭到土匪暗杀,英勇就义,享年仅26岁。
参考资料
陈平山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fjswlgbj.gov.2024-10-30
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文武双全神枪手 立场坚定斗志强.qzwb.2024-10-30
陈平山烈士纪念碑.fjsen.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