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路,中国元代行政区名。《尚书·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国。秦灭巴,置巴郡,两汉因之。南梁置重庆市,隋、唐曰渝州。宋改曰恭州,淳熙中,升为重庆府。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庆路总管府,隶属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改为重庆府,清因之。民国废府建市,定为陪都,直辖于国民政府。新中国建立初,重庆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1954年,为四川省省辖市。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
重庆路自元初始置,至明初改为重庆府,存续时间91年。重庆路治所巴南区县城,在今重庆市老城区。重庆路辖境与今重庆市辖区大致相当。
建置沿革
汉代,巴郡隶属益州刺史部,郡治江州县城。
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改永宁为巴郡。
晋朝改为巴都郡,属梁州。
杨坚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重庆简称渝源此】
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废郡改州,巴郡复为渝州,李世民时属剑南道。
李隆基天宝(742年),废州改郡,渝州改称南平郡,属山南西道。
赵昚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重庆市为重庆府。【
重庆得名于此】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庆路总管府,隶属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重庆路升为上路,割忠、涪二州为属郡。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义军领袖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明夏”。
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重庆路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重庆府废止。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庆市正式建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首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9年11月30日,重庆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驻地亦设在重庆。
1954年7月,西南大区北市并入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与四川省合并,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和黔江区地区。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行政区划
元代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领司一、县三、州四:
司一:
录事司。
县三
巴县,(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赐四川行省参政顺田民百八十户于江津县。)南川区。(下。)
州四
泸州市,(下。)唐改泸川郡为泸州。宋为泸川军。元至元二十年,并泸川县入焉。二十二年,隶重庆路。领三县:江安,(下。)纳溪区,(下。)合江县。(下。)
忠州,(下。)唐改为南宾郡,又为忠州。宋升咸淳府。元仍为忠州。领三县:临江,(下。)南宾,(下。)丰都县。(下。)
合州,(下。)唐为越州,又改巴川郡,又仍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为散郡,并录事司、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改为州,隶重庆路。领三县:铜梁,(下。元初并巴川入焉。)定远,(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石照。(下。)
涪州,(下。)唐改为涪陵郡,又改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涪陵区、乐温二县入焉。领一县:武龙。(下。)
典籍记载
元史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立。)
重庆路,(上。)唐渝州。宋更名重庆市,又升重庆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庆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升为上路,割忠、涪二州为属郡。二十二年,又割泸、合来属,省壁山入巴县,废南平军入南川区为属邑,置录事司。户二万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三、州四。州领十县。(本路三堆、中、赵市等处屯田四百二十顷。)
新元史
重庆路。上。宋为重庆府,属夔州路。以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六年,置重庆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升为上路,析忠、涪二州为属郡。二十二年,又以泸、合二州来属。旧领巴、江津、璧山区三县。至元二十年,以南川县来属,废南平军入之。二十二年,省璧山县入巴南区。后至元四年,又置垫江县。户二万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九年数。
领司一:录事司。
县四:
巴县,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赐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参政昝顺田民百八十户于江津县。南川,下。至十二年,省重庆府隆化县入之。垫江。下。
州六:
泸州市。下。宋故州,属潼川府路。宋府将刘整以城归附。宋人复取之,改江安州,徙治江南。至元十六年,复改泸州,还故治。二十二年,来属重庆路。旧领潼川、合江县、江安、纳溪区四县。至元二十年,省泸川县入本州岛。领县三:江安,下。纳溪,下。合江。下。宋治安乐故城,元升为合江州,移治神臂江南。至元二十八年,复为县。
忠州市。下。宋为忠州,又升咸淳府,属夔州路。元初,仍为忠州。旧领临江、丰都县、垫江县、南宾、龙渠五县。龙渠县久废。至元中,省临江县入本州,省垫江县入丰都。领县三:临江,下。南宾,下。丰都下。
越州。下。宋故州,属潼川府路,后迁州治于钓鱼山。至元十五年,宋将王立以城降,复还旧治。二十二年,来隶重庆路。旧领隶事司,石照、汉初、赤水、铜梁、巴川五县。至元二十年,省隶事司及巴川县入铜梁区,赤水县入石照,汉初县入顺庆路之南充市;又省昌州及永昌、昌元二县入大足区来属。领县五:铜梁,下。旧治在县北列宿坝,后移治涪江南岸东溪坝。元初,移今治,省巴江县入之。定远县,下。本宋地名女菁平。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汪良臣立寨于母章德山。五年,改为定远城,置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后复改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石照,下。《大明一统志》:元省石照县入本州岛。其省入年分阙。大足,下。旧隶昌州,至元二十年,州废来属。昌宁县,下。本昌元县。至元二十年,省入大足县。后复置今县。
涪州。下。宋故州,属夔州路,后移治三台山。元初,复旧治。旧领涪陵区、宾化、乐温、武龙四县。宾化县久废。至元二十年,省涪陵、乐温二县入本州。领县一:内江市。下。
珍州。下。宋故州,属州中。领县二:乐源,下。绥阳县。下。
四川通志
重庆府
禹贡汉中市之域,姬发时为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昔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昭是为巴人郭璞注谓巴之始祖也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道南极洲黔涪北接汉中岷江中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古城战国时尝与楚为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
愼靓王五年,秦惠文王与楚共灭巴置巴郡【华阳国志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遣张仪救苴巴仪旣伐蜀灭之贪巴道之富因执其王以归置巴郡】。
汉仍为巴郡【治江州】属益州。东汉初平元年,改为永宁都。建安六年,复为巴郡。三国属蜀,晋改永宁曰巴都郡,属汉中市。宋齐复为巴郡,属益州。梁太清末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改曰巴州。后周闵帝元年,复曰楚州。隋开皇初,郡废改曰渝州。大业初,复罢州为巴郡属梁州。唐武德元年,复曰重庆市。天宝,改曰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属南东道【寰宇记属山南西道】。五代十国时,王建孟知祥继有其地。宋亦曰渝州南平郡属防州路。崇宁元年改曰恭州。淳熙十五年升为重庆府【是赵惇位州为潜藩故升】以其地界绍庆顺庆之间故名。元至元十六年立重庆路总管府为四川南道宣慰司。至正末,明珍据此号曰夏。明洪武四年,归附仍为重庆府,属川东道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九
重庆府
《尚书·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国。秦灭巴,置巴郡《巴记》:周慎王五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仪贪巴之富,因取巴垫江以归,置巴郡,城江州。两汉因之《晋志》:初平元年,刘璋分巴为永宁郡,治江州。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郡。章武元年,改巴东仍为巴郡。晋亦为巴郡。宋、齐仍旧。梁置淮安区。西魏改为巴州。后周又改楚州。隋开皇初,废郡,改州曰渝州。大业初,复曰巴郡。唐初,复曰渝州。天宝初,曰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宋初因之亦曰巴郡。崇宁元年,改曰重庆市。淳熙中,升为重庆府以赵惇潜邸也。元置重庆路。至正末,明玉珍都于此。明初,复为重庆府,领州三,县十七。今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