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之祖
开天辟地之祖,专指李老君。最早出现于《西游记》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在《西游记》的故事中的世界是道教开辟的,而开天辟地之祖指的就是首个开天辟地之人。
在现实道教的神话故事中开天辟地的人不止一个,但大家都公认盘古为开天大神。也有当代学者根据《山海经》和屈原的诗赋《天问》中的描述,认为上古创世神应该是女娲。不同的书籍就有不同的记载,那到底谁是开天辟地之祖呢?
大家对开天辟地的说法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经过总结列举了五位最有说服力的曾经开天辟地的大神。
太上老君
道教传说中,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的先天尊神,有《太上老君开天经》。道教也常称太上老君为“饺子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
《老子圣母碑》即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太平经》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李世民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昆仑山,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饺子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南宋谢守灏所撰编的《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又说:“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又说:“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子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
《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仑山》中:“赤精子将老君太极图打散抖开,──此图乃老君劈地开天,分清理浊,定地、水、火、风,包罗万象之宝。”
盘古氏
《艺文类聚》卷----引《五运历年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绎史》卷----引《五运历年纪》:“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述异记》卷上:“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市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明人周游《开辟衍绎》:“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饺子开矣。”
周游《开辟衍绎》附录《仙天地判说》:“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冬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荆湖南以十月十六日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
《六韬·大明》云:“姬奭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
今赣之会昌县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市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市、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记》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罡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封神演义》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
女娲
女娲神话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这一系列的功绩都是在天地对立的状态中展开。女娲之前是无天无地无人的状态。自女娲诞生之始,她先以身化神,神的出现导致天的诞生,然后女娲以身化万物,紧随着万物的出现,地也出现,这个时候天地一片祥和。
《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说文解字》等秦汉典籍对女娲记载可以看出,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与神族,与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古神陨落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与诸神)的思路一致。由于后来的盘古神话及其它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也有身体化生万物与诸神的内容,这项肯定也更增加了几分可靠性。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
《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列子·汤问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黄帝》:“伏羲、女嫡氏、炎帝、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义》:“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食肉目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青,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氏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
《风俗通义·卷一》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礼记正义·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孔颖达疏引《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潜夫论》:“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诗含神雾》:“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娲,刘季兴也。”
《抱朴子·释滞》:“女娲地出。”
《春秋繁露》:“雨不霁,祭女娲。”
《路史·发挥一》罗苹注引《尹子·盘古篇》:“共工触不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世遂有(女娲)炼石成霞,地势北高南下之说。”;引《风俗通义》:“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之神。“
《归藏·启》:“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上引:“……和合万国。”
以上参考资料
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雅威)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根据古籍记载,伏羲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世间万物的创造,世界生命的诞生全靠这一画。
有谓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无光,忽焉一画开天,而阴阳动静迭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运行,万物之生生不息。伏羲一画开天,岂非以一拟太极哉?则凡卦爻,莫非自此一来,固莫非太极之象。
《周易风水》云: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
伏羲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记录于楚帛书中。长沙市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出土地点是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创世神话记载,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其珍贵是不言而喻的。
楚帛书甲篇释文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饺子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皇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一千数百年以后,帝□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
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元始
选自《历神仙通鉴》卷一:“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晋葛洪《枕中书》:“昔二气未分,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帝江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圣母,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词条图册
开天辟地之祖图片
参考资料
第一回 纣王女娲宫进香.《封神演义》.2016-12-25
论女娲神话的流变.国学网.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