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得到国际上的支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宋庆龄和国际友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建议下,于1937年11月,写信给印度国大党主席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希望国大党能够为八路军提供医疗物资,并派遣有经验的战地医生援华抗日。尼赫鲁在收到信的当天,就号召全国将1938年1月9日作为“声援中国日”。印度国大党第五十二次会议决定为中国派遣医疗队。
概况
远涉重洋 援华抗日
尼赫鲁亲自选定了医术高超的爱德尔博士担任医疗队的队长,同时又从众多的报名者中选定了副队长卓尔克以及队员木克吉、柯棣尼斯、乔蒂·巴苏。印度援华医疗队就此诞生了。援华医疗队受到印度人民的一致称赞。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奈都夫人主持了各界的欢送宴会,她称赞医疗队是“无任命的驻华大使、人民大使”。这是巴苏的照片、日记。这是柯棣尼斯与全家人的合影。
1938年9月1日,医疗队告别了欢送的人群,携带药品和医疗器械,登上了英轮“拉吉普塔纳号”,带着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谊驶向中国。途径科伦坡、吉隆坡、新加坡,于9月14日抵达香港特别行政区。这是香港各界人士举行招待会的情景。9月17日医疗队抵达充满战争气氛的华南重镇——广州市。受到宋庆龄、何香凝以及广州各界群众两千多人的热烈欢迎。五位大夫终于踏上了他们向往已久的中国大地。在广州他们拜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中山堂。9月26日医疗队抵达长沙市,这是他们在长沙的签名。随后到达汉口,叶剑英,凯丰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五位大夫。
10月,医疗队离开汉口,经长江而上,于11月22日到达当时的陪都——重庆市。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中印文化协会的谭云山教授,为了表明医疗队成员对中国的热爱,谭教授应五位大夫的请求为他们起了中文名字,即在每个人的姓氏后面加上中华的“华”字,就成为我们现在所称的: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比乔埃·巴苏、柯棣华。
五位大夫在长沙、汉口、宜昌市、重庆都曾遇到过敌机轰炸,但他们并未被死亡的威胁所吓倒,他们竭尽全力为伤员治疗,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同时又对中国国民党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深感不满,到八路军中去工作,更有效地为中国抗日军民服务成了五位大夫最大的愿望。
1939年1月22日,医疗队终于克服了国民党政府的重重阻挠,离开重庆市奔赴延安市。这是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陪同医疗队前往延安的情景。
历尽艰险 到达延安
医疗队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39年2月12日到达了吸引着千百万热血青年的革命圣地——延安,受到了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3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杨家岭一间普通的窑洞里会见了五位大夫,并与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透过毛主席风趣幽默的言谈,印度大夫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的真正的象征。
在延安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中。爱德华、比乔埃·巴苏、柯棣华被分配到了拐医院工作,这是他们与拐峁医院工作人员的合影。这是柯棣华教医护人员使用X光机,这是他为抗大师生检查饮用水的情景。卓克华和木克华被安排到张村驿卫生学校任教,不久,由于年迈和疾病的原因,卓克华和木克华先后返回印度。这是木克华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对八路军这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产生了到前线去工作的强烈愿望。毛主席同意了他们的请求,1939年11月4日,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从延安市出发,昼夜兼程,奔赴抗日前线晋东南。这是在途中卡车发生故障,柯棣华率先拉车时的情景。
医疗队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抢救医治了大批伤员,而且为解放区培养了许多医务人员。我们眼前这座逼真的景观,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它生动的再现了柯棣华大夫在紧张的手术之后,不顾疲倦坚持为卫校学员讲课、解疑的情景。
救死扶伤 无私奉献
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经过长途行军,终于到达了武乡县八路军总部。1939年12月2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王家峪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三位大夫。他们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对朱总司令的印象:这位三年来将华北半数日军拖住穷追猛打的人,是那样坦诚、热情,举止像慈父般沉着持重。这是巴苏华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群众欢迎大会上讲话。
经过短暂的休息,三位大夫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拒绝特殊照顾,和普通八路军战士一样住民房,吃粗粮。因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寒冷的气候,爱德华也因体力不支于1940年2月返回印度。同年柯棣华和比乔埃·巴苏被批准组织一支流动医疗队,奔赴晋察冀前线。这是他们赴晋察冀途中参加破袭平汉路的战斗。之后,两位大夫来到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唐县。聂荣臻司令员会见了他们。6月21日,柯棣华代表援华医疗队参加了白求恩大夫陵墓的揭幕式,他暗下决心:用实际行动向白求恩学习。这是柯棣华怀着崇敬的心情敬献花圈。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他废寝忘食的工作。9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在柯棣华和巴苏华的强烈要求下,领导批准他们上前线抢救伤员。在前线的十多天中,他们接收了近千名伤员,每天都要为几十名伤员施行手术,工作量大大超出了常规。1941年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在他担任院长期间,亲自实施手术达2000多例,其中有数十次是起死回生的大手术。为了更直接的为抗日军民服务,柯棣华刻苦学习中文。这是柯棣华用中文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毕业学员的题词。1941年,中国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柯棣华在军民誓约大会上用汉语宣誓:与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迎接最严峻的局势,坚持战斗,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1941年的冬天,一名叫任远的同志在执行任务时,不慎划破了右脚腕,而且灌进了水和泥沙,肿胀的无法移动,医生诊断后认为必须截肢。柯棣华得知后,每天三次为病人清洗伤口、换药,一个月后,任远的腿奇迹般的痊愈了。
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柯棣华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教员郭庆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1年11月两人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婚礼。当地老乡都亲切地称他为“中国女婿”。
艰苦的环境、严峻的考验,使柯棣华更加坚强。他被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深深吸引,他决心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1942年6月,柯棣华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鲜红的党旗下,一个与我们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庄严地举起右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宣誓为反法西斯主义斗争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一切包括我的生命!”这是柯棣华和他的入党介绍人、婚姻介绍人江一真的合影。
长期的艰苦条件和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使柯棣华患上了癫痫病,聂荣臻司令员曾多次劝他撤离前线,异地治疗,都被他谢绝了,他说:“每当我看到一个个英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这点病算不了什么,我一分钟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1942年12月8月,柯棣华的癫痫病又一次发作,同志们尽一切可能施行着抢救,然而频繁的发作,使我们无回天之术。1942年12月9日晨6时50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柯棣华同志与世长辞,整个边区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穿越时空,我们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就是在这间中国北方普通的民房里,曾经有一对新人在亲切和欢乐的气氛中接受着人们的祝福,然后时隔一年,战友和亲人的呼唤却留不住一位年仅32岁的生命,站立在屋外的八路军指战员们为失去一位亲密战友而肃立致哀。在遥远的印度,一位母亲悲痛欲绝,两个民族为他的逝世而哀悼。当年,就是在这块青石板上停放着柯棣华的遗体,同志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他告别。晋察冀军区为柯棣华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在挽词中写道:“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成疾,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这是柯棣华大夫在唐县用过的生活用品。1953年春,柯棣华的遗骨由河北唐县军城烈士陵园迁葬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他的全身汉白玉塑像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为人民永远怀念。
中印友谊 万古长青
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柯棣华在华北工作献身的英雄事迹是医疗队历史中最光辉灿烂的篇章。
1940年10月,柯棣华的亲密战友比乔埃·巴苏大夫,动身前往延安市,担任延安国际和平医院五官科主治医师。1943年7月,巴苏华大夫结束了为期五年的援华工作,启程返回印度。这是他回印度途中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情景。在离开中国前夕,巴苏华曾满怀深情地说:“我将终生难忘这赋予我战斗青春的土地,总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
这是毛泽东、朱德致印度国大党的感谢信。
柯棣华的病逝,巴苏华的返印,标志着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华工作的结束,但医疗队每位成员都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回国后,仍然致力于中印友谊的发展。
队长爱德华博士在印度积极从事中印友好事业与和平运动。1950年,美军侵略朝鲜时,他是第一个提出“不许干涉朝鲜”口号的印度人。这是1951年爱德华在日内瓦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情景。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医疗队原四名成员应邀访华,爱德华到京后猝然发病。在住院期间,中国领导人多次前往探望,给予了极大关怀。12月1日,爱德华病逝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国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958年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一半骨灰洒在了中国黄河的潼关渡口,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身躯融入了中国的土地。同年,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柯棣华墓侧修建了“爱德华博士纪念碑”。
1958年,郭庆兰携子柯印华访问印度。因为柯棣华,因为印中友谊,小印华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印华的身上,印度人民寄托了对柯棣华的思念以及对印华的无限期望。
卓克华大夫是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在垂暮之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抗日最艰苦的地区,以他高超的医术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62年,他病逝于印度普纳,享年80岁。
1981年,木克华大夫病逝于加尔各答,终年69岁。这是他旧居的卧室,这是木克华使用过的眼镜。
比乔埃·巴苏大夫是医疗队五位成员中在中国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新中国成立后,巴苏华曾多次访华,这是他访华时与战友们重逢的情景。他们一见面就紧紧拥抱在一起,岁月流逝染白了他们的双鬓,带不走的是心中浓浓的战友情。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无论中印关系出现何种变化,巴苏华始终高举中印友谊的旗帜,致力于发展中印关系。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他是第一个从中国把针灸传入印度的医生。
1986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巴苏华大夫在加尔各答与世长辞。这是比乔埃·巴苏的遗物。巴苏华一直视中国为他的第二故乡,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一半骨灰安放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87年10月12日,举行了“巴苏华大夫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当年曾并肩作战的三位战友,如今一起长眠在他们所热爱的中国大地上。
印度援华医疗队业绩是一部闪烁着国际主义光华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印友谊史册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我们相信五位大夫用血汗浇灌的中印友好之花将开放得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