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摇蚊属

摇蚊属(英文:midges, lake 潜叶蝇食虫类:Chironomus),俗名“摇蚊”“湖蝇”,是摇蚊科的一个属。其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截至2025年4月,在ITIS中收录其61个物种。

摇蚊属成虫体型较大,体长5-13毫米。前胸背板中部宽且有缺刻,触角基部有一对小瘤突,雄性触角鞭节11节,雄性生殖器下附器大且大于上附器。美国白灯蛾呈红色,腹部第八节侧面或底部有管状结构。摇蚊属物种分布于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及全球多地。其幼虫多栖息在沉积物中,适应能力强,能在不同水质生存,部分幼虫偏爱高营养、低氧环境。

摇蚊属物种具有一定价值,在生态上,其幼虫是水生食物链关键一环,生物量高,为众多水生动物供食,科维持生物多样性与能量流动;其还是水质指示生物,其群落变化反映水体污染和营养状况;在经济领域,摇蚊属幼虫营养佳,是优质水产饵料,可提升养殖动物品质;在科研领域,摇蚊属中的河岸摇蚊是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有助于评估污染物毒性与生态风险。

命名与分类

词源

“Cheironomos(Χειρονομος)” 在希腊语中意为“挥手之人”,指的是摇蚊静止时常常抬起并颤动的前腿。

命名

摇蚊属食虫类“Chironomus”由Meigen于1803年正式描述。

分类

其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摇蚊属。截至2025年4月,在ITIS中收录其61个物种。

体态特征

成虫

摇蚊属成虫体型较大,体长5-13毫米。其前胸背板有独特形状,中部宽阔且存在缺刻。触角基部之间及其上方,一般会有一对小瘤突。雄性个体在触角和生殖器方面特征显著,触角鞭节为11节,雄性生殖器的下附器不仅较大,还大于上附器。

幼虫

摇蚊属幼虫颜色呈红色,在腹部第八节具有明显的外部结构特征,其侧面或底部通常会长有管状结构。

分布范围

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及全球多地,摇蚊幼虫通常生活在水生沉积物中。而 C. decorus组、C. riparius组和C. stigmaterus组的幼虫一般生活在营养丰富但含氧量低的环境中。还有些摇蚊幼虫生活在相对清洁的水中。

生活习性

摇蚊属幼虫主要栖息在沉积物中,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在污染严重或相对清洁的水体生存。像装饰摇蚊类群、河岸摇蚊和斑摇蚊的美国白灯蛾,偏好高营养、低氧的环境。成年摇蚊属休息时,通常会抬起前腿并进行震动。

相关价值

生态价值

食物链关键环节:摇蚊属幼虫在各类水体中广泛分布,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90%,是众多经济水生动物的优良天然饵料,如鲤、鲫、鲮、鲟、青鱼黄鳝泥鳅万蟹楼大闸蟹、鳖、龟等。这表明摇蚊属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处于基础位置,为众多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对维持水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在一些淡水湖泊中,摇蚊幼虫是小型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其数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这些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水质污染指示生物:摇蚊属美国白灯蛾对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其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变化能够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营养状况。例如,在上海崇明明珠湖的研究中,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时,摇蚊群落结构特征起到了重要的指示作用,表明该湖水质为中污染 - 污染,已达富营养化水平。不同种类的摇蚊对污染的耐受程度不同,一些耐污种类在污染水体中可能大量繁殖,而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种类则会减少或消失,通过监测摇蚊属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就可以直观地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

经济价值

摇蚊幼虫营养丰富,虫体含干物质为1.4%;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41%-62%,脂肪为2%-8%,这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营养组成,使其成为水产养殖中极具价值的天然饵料。使用摇蚊幼虫作为饵料,不仅能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还能改善其肉质品质。例如,在一些观赏鱼养殖中,投喂摇蚊幼虫可以使观赏鱼的体色更加鲜艳,增强其观赏价值。

科研价值

摇蚊属中的一些物种,如河岸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由于其生活史相对较短、繁殖速度快、对环境污染物敏感等特点,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研究摇蚊在不同污染物暴露下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进而推断污染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例如,通过观察摇蚊幼虫在含有重金属的水体中的存活率、羽化率等指标,来研究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

代表物种

羽摇蚊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hironomus plumosus

有时被称为“湖摇蚊”,属于一个由至少11种极为相似的物种组成的物种复合体。其翅长通常为5.9毫米,偶尔可达7.5毫米。雄性体长通常为10毫米,偶尔可达13毫米。羽摇蚊也是摇蚊科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在北方更为常见,栖息地为大型湖泊,其常见于春季至秋季。

河岸摇蚊

学名:Chironomus riparius

河岸摇蚊又名图氏摇蚊(C. thummi),俗称丑角摇蚊,其美国白灯蛾因身体呈红色而常被称为血虫。它们在北美和欧洲都很常见,属于非叮咬性摇蚊。河岸摇蚊被广泛用作研究昆虫基因组结构的模型生物,也用于毒理学测试和功能发育遗传学研究。其成虫和幼虫虽被认为可能是疾病传播媒介,但也是淡水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岸摇蚊很适合在实验室环境中培养。早在19世纪后期,其就已经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它的基因组测序工作也已经完成。因此,它们在昆虫基因组结构分析、毒理学测试及功能发育遗传学研究方面应用广泛。

稀摇蚊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hironomus dilutus

稀摇蚊体长9毫米,分布在美国北部、加拿大,它们在富含大量腐烂有机化合物的浅水中繁殖,这些有机物包括枯叶、死亡藻类,或者适量的有机污染物。稀摇蚊的鉴别特征较为明显,且在雌雄个体上呈现出不同特点。雄性稀摇蚊属于曲突摇蚊亚属(Chironomus (Camptochironomus) ),其生殖器具有显著的特征,这是识别雄性稀摇蚊的关键依据之一。从外观上看,雄性稀摇蚊的腹部颜色较深,而胸部则为浅棕色或绿色,在这样的胸部上,有着十分明显的深色条纹,深浅颜色形成强烈对比,辨识度较高。雌性稀摇蚊的鉴别也有特定方法。依据汤斯(Townes)在1945年的研究结论,通常情况下,通过观察体色以及前胸背板中部的特征,就能对雌性稀摇蚊标本进行鉴别。其体色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同时,前胸背板中部较为突出,这种形态特征在鉴别雌性稀摇蚊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chironomid midge - Chironomus -.bugguide.2025-04-30

Genus Chironomus.bugguide.2025-04-30

Chironomus.itis.2025-04-30

Chironomus Meigen, 1803.gbif.2025-04-30

..2025-04-30

Establishing laboratory cultures and performing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experiments with the emerging model species Chironomus riparius.WileyOnlineLibrary.2025-04-30

Species Chironomus plumosus.bugguide.2025-04-30

Chironomus ripariu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25-04-30

Chironomus riparius.www.pestgenomics.org.2025-04-30

Species Chironomus dilutus.bugguide.2025-04-3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