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
成安县,中国古县,西周公国为戴国地,春秋为宋国地,东汉汉章帝二年(公元77年)设置考城县,新中国成立后撤县。县辖区范围在历史中多有变迁,不同时期所辖范围不同。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分别隶属于陈留郡、济阳郡、商丘市、东京汴梁、菏泽市、睢州、归德府等。
根据1941年版《考城县志》记载,考城故地濒黄河,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曾先后迁城六次。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三月,考城知县雷逊,筑新城于阳。至此,考城县治才设置于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1949年考城县治由固阳镇迁至考城镇。
1954年,撤销考城县,兰封与考城县的西部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考城县的东部则与民权县合并。
历史沿革
旧县名。春秋属戴地,曰谷城县,秦置谷县,秦末因其地多灾称甾(古同“灾”)县。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为嘉谷县,东汉光武帝初年复称甾县。东汉建初八年(83年),汉章帝东巡陈留郡,取“昭光烈考武皇”之意,改甾县为成安县,定治所葵丘(今民权县林七乡)。自此以后,考城经两次易名北魏易为考阳、后梁易为邑),但又复名:三次罢县(初,元末,明初),但很快又重置。元代水患,徒治于贺丘(今民权县王多)。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作)近江墓店(今民权县李堂乡),明正统二年(1437年)迁今民权北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析仪封地隶考城,迁治所于蟈阳。
1949年后县人民政府驻考城镇。县属范围约在今民权县部分地区和兰考县张君墓、堌阳、南彰、小宋镇、许河、阁楼、孟赛、红庙等乡镇。1954年,与兰封合并,称兰考县至今。
考城古城。即今兰考县城东北20公里蟈阳村,俗称老考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考城县治所由旧城(今民权北关)迁此,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新城,名考城。城垣周长三里,高一丈四尺,内土外砖,设四门。1949年城废,今为堌阳镇政府驻地。
夏商时境内有北,又称景亳。商汤在景亳誓师,宣告夏桀的罪行后正式兴兵伐夏。
商末时期,境内有伯邑考之采邑。
春秋时期,此地为子姓戴国。隐公十年,秋,宋、卫、蔡伐戴国,戴国最终被郑国所灭。后来此地为宋国所有,称葵丘。【《左传·喜九年》:“秋,齐侯(齐桓公)盟诸会于葵丘。”民国《考城县志》记载:“葵丘在旧城东南一里百十步郭内,由于与考城县治如此相近,故称“考城古之葵丘也。”据《考城县志》记载,现考城县故城址在现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西南三里处,该处因屡经水灾已无城址可见,有“旧县集”之称。民权县地图(1984年制)在此处标有“葵丘会盟台”五字。1983年12月16日,日本中日、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曾专程到此处考察。】
秦时设县,称为谷县。
西汉,楚汉兵起,邑多灾年,因而称甾县,属梁国。此外,境内还设有外黄县。(见《考城县志》卷二)
新朝时期,甾县改称为“嘉”。
东汉属陈留郡,汉章帝二年(公元77年),刘炟东巡过甾县,诏日“陈留甾县其名不善……,取其光烈考武王之义,改甾县为成安县。”(引自《水经拄》23卷)。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属东京汴梁,朱温将考城更名为戴邑。
宋朝崇宁四年来属。
历经宋、金、元、明、清五代十国,一直沿用考城之名。
考城县治自汉至元初未有变迁。元代以后,考城县治因黄河泛滥屡有徙移。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20年)四月,河决开封市,溢杞睢,考城大水,为避河患,县监李茂治于贺丘(贺丘即今民权县王桥集附近)。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县城复遭河患,“知县杨显宗徙筑江墓店”(江墓店在今民权县李堂乡境内)。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考城又遭大水,“知县郑道徙筑即今旧城”(旧城即今民权县北关集)。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考城知县雷逊,筑新城于堌阳。至此,考城县治才设置于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自清乾隆考城县治徙移之后,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现民权县内无县治设置,境域分属考城县、睢县、杞县所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八日,由刘镇华倡议,经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冯玉祥批准,划睢县三个区(包括原属旧考城的北七里,即大樊集、王桥集、陈店集、旧县村集、柴油坊集、林七口集等,以及属于睢县的部分辖地),还有杞县北部的西肥、巴河、双塔、人和、新兴,设立民权县,县治设于李坝集(今志城)。
1949年,考城县治由固阳镇迁至考城镇。
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称兰考县,又以二县首字为名。同年将原考城县管辖的北关,褚庙和程庄三个区划给民权县。
1956年,又划考城县北关、褚庙两个中心乡和程庄乡所属的十个小乡 归民权县。此后,民权县区域无再变化。
考城县地濒黄河,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曾先后迁城六次。依上可知,金朝睢州考城县治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距清乾隆徙移后的考城县治堌阳镇(今河南省兰考)四十多公里。
名字来源
有一个民间传说:科考时节,豫东各地学子取道此地前往开封市,某天众多考生汇聚,恰好慈禧巡幸路过,脱口道:“真乃一座考城啊!”考城由此而得名。这个传说很不靠谱,因为考城这个名字,汉代就有,是刘秀的孙子汉章帝给起的。
至于汉章帝为何以“考”命名此县,也有不同的说法。其一,戴国是周文王嫡长子伯邑考后裔的封国,因此,取伯邑考的“考”,作为戴国故地上的县名。其二,汉章帝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刘秀。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县县城就在今兰考县东北,刘秀出生当年,因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而名光武曰“秀”。
考城之名,从东汉延续到1954年,但其县治和辖区却有多次变化,老考城距今兰考百十里,如今属民权县。
“考”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与“老”是同一个字,本像一老人持杖之形。同时期也已出现所持之杖变作“丂(斧柯的象形初文)”形者,从而成为从丂得声的形声字,这种字形直到小篆时还看得十分清晰,如《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考,老也。从老省,丂声。”到了汉代以后,字形上部慢慢变作“耂”,已经不容易看出最初是老人的形象了。在西周公国金文和《诗经》中,“寿考”是个常用词,为长寿年老之义,这里作年老讲的“考”应该是用其本义。而更为常见的“祖考”、“烈考”、“皇考”诸词中的“考”,则是对去世父亲的尊称。至此,便知汉章帝为何“取其光烈考之义”改称考城,为了纪念他的祖父刘秀。
唐代杜佑《通典》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定陶国 成安县:“考城有北亳,成汤都也。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国也。”
明代《通雅》:归德之考城县,今有亳越,有大蒙,小蒙。章本淸云:汤迁南亳,即商丘市。
代表人物
地望考析
济阳区古称武父城;秦置济阳县,因城位居济河之阳而得名;汉时刘彻建有行宫,称济阳宫,刘秀诞生于此。《水经注·济水》曰:“济水又东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熟,因名曰秀。”
西晋惠帝时(290—306年),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县,领济阳、考城诸县,方有济阳郡成安县之说。济阳郡所辖区域相当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部、民权县大部以及山东省东明县南境一带,北魏时济阳郡被废,因黄河决口,济阳城毁于水。关于济阳区的地望,《元和郡县志》载:“济阳故城在(冤句)县西南五十里”(冤句,古地名,旧址在今山东省曹县西约四十五里)。《辞海》载:“济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济阳)在今兰考县东偏北约20公里”。
考城县历史悠久,古称戴国,春秋早期,被郑国所灭。《左传·隐公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后为宋国属地,更名谷城县,秦置谷县,汉初改称菑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考城)秦之谷县也。后绿营起,邑多灾年,故改曰菑县。王莽更名嘉谷。汉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留菑县,其名不善。其改菑县曰考城。”“菑”,意思为“初耕的田地”。从谷城、谷县,到菑县,再到嘉谷,联想刘秀出生时“一茎九穗”的景象,说明这里是块五谷丰登、沃野无边的粮食产区。由于楚汉争雄,黄河泛滥,兵灾水患不断,这里粮田荒芜,赤地千里。汉朝建立,田地刚刚复垦,时称民权县恰如其分。至新朝时,期望粮产区的功能继续凸显,被更名为嘉谷。光武兴,继汉室,去莽政,菑县之名被恢复使用。汉章帝时,重农桑,兴水利,民得养息,迎来“明章之治”,菑县之名已不合时宜,更换名称亦属必然。关于更名为考城,有一说法比较合乎情理:刘秀诞生于济阳县,汉室得以复兴,考城与济阳相邻,汉章帝“取其光烈考之义”,改菑县为考城,有纪念其祖父光武帝刘秀之意。
历史上成安县界域、隶属复杂多变。隋朝,属梁郡;唐开元间,属河南道曹州,后权隶宋州;五代十国时曾改为戴邑,不久复原名;北宋时曾为京;金元时,属睢州;明代,属商丘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水灾,仪封县堌阳等七乡划归考城,考城县城迁往堌阳,原考城黄河南岸部分划入睢县,仍属归德府;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冯玉祥以考城南三区与睢县北三区、杞县北五区,设置民权县;1954年,兰封、考城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原考城管辖的北关、褚庙和程庄三个区划给民权县。至此,延续1800多年的考城县一分为二,分别并入新成立的民权、兰考两县,考城县之名从我国行政区划中彻底消失。
考城地濒黄河,迭遭水患,县治数次迁徙,自金宋以来,就先后六迁。金兴定四年(1220年),迁贺丘(今民权县王桥集附近);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徙江墓店(今民权县程庄镇境内);明正统二年(1437年),徙今民权县北关镇南;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迁今兰考县堌阳镇;1949年迁今兰考县考城镇;1954年,兰封、考城合并,治所迁至兰封,即为现在的兰考县城。
考城自东汉建初八年(83年)得名,至1954年消失,总共存在1871年。而两晋时期的济阳郡成安县,自司马衷置济阳郡,领考城县,至济阳郡被废,也就百年左右的时间。东晋及南北朝,济阳考城名士辈出,声名远扬。《归德府志·人物略·谨按》曰:“南北朝时,考城江、蔡二氏,蝉冕交映,台衮相袭,勒名帝筹藉,庆流子孙,斯为盛族矣。而人才辈出,累世列于史传,尤世所仅限覯也。”晋朝名臣蔡谟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江淹、蔡廓、蔡兴宗、蔡景历等等都是济阳考城人。
那么,两晋济阳考城地望何在呢?唐《括地志》曰:“葵丘在曹州成安县东南一百五十步,即秦桓公会盟处。”《左传·僖公九年》载:“秋,齐侯(齐桓公)盟诸会于葵丘。”葵丘与考城如此相近,故《考城县志》云:“考城,古之葵丘也。”经当地文物部门考证,唐代之前的考城遗址在今民权县林七水库附近。秋水湖是黄河改道后,故道上形成的东西长带状大面积水域,该水库与下游的吴屯水库相连,林七乡在其中间位置,西距民权县16公里,东距商丘市约38公里。水库北岸、林七乡西南三里处,有一古老集市,称“旧县集”,为古考城遗存,旧县集东南不远处即是葵丘会盟台遗址,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明崇祯年间考城知县杨启元有诗云:“霸业消沉有岁年,会盟台上草芊芊,居人漫说葵丘事,一带孤城野水边。”
隶属关系
成安县,西周为戴国地。戴国是周文王嫡长子伯邑考后裔的封国,因此,取伯邑的“考”,作为戴国故地上的县名;春秋战国时期为宋国地;东汉汉章帝二年(公元76年)设置考城县,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撤县,共计1877年,历经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其县治和辖区也有多次变化。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分别隶属于东汉时的陈留郡(今开封市陈留镇)、东晋时的济阳郡(今兰考堌阳)、隋朝时的商丘市(今睢阳区)、后梁时的东京汴梁、唐朝时的菏泽市(今曹县)、北齐和明朝时的睢州(今睢县)、宋、元、明、清时的归德府(今睢阳区)等。考城下辖范围,大致是今民权县、兰考县部分地区。
唐代杜佑《通典》第一百七十七州郡七定陶国成安县:“考城有景亳,商汤(即商汤)都也……北亳在蒙……亦曰景亳,亦古戴国也。”古时的于楼村就属于北亳、蒙、戴国。
根据1941年版《考城县志》记载,考城故地濒黄河,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曾先后迁城六次——“黄河泛滥,屡有徙移”。
1.自东汉至元初,考城县治所均在今民权县林七乡西南,未变迁,共计1143年。
2.元二十五年(公元1220年),河决开封市,考城大水,为避河患,“县监李茂治于贺丘”(今民权县王桥附近),共计170年。
3.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县城复遭河患。“知县杨显宗徙筑江墓店”(今民权县程庄镇境内),共计47年。
4.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考城又遭大水,“知县郑道徙筑即今旧城”(今民权县北关镇),共计346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河决马家口,黄水漫城,唯有北关尚存。
5.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三月,考城知县雷逊,筑新城于堌阳,共计166年。至此,考城县治才设置于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6.1949年,民权县治由堌阳镇迁至考城镇,共计5年。1954年,撤销考城县,兰封与考城县的西部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考城县的东部则与民权县合并。至此,“考城”寿终正寝,成为历史名称。
历史名人
参考资料
河南这个县,由三个县合并而成,因一位县委书记闻名全国_腾讯新闻.腾讯新闻.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