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骑楼

骑楼

骑楼(Qilou buildings),是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则跨建在人行道上,所以称为“骑楼”。骑楼这种建筑类型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中国华南地区

骑楼这一建筑风格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至十八世纪下半叶,居住在印度东部贝尼亚普库尔的英国人,为了适应当地酷热气候,参考当地原居民在房屋前搭建宽屋檐的做法,开始修建骑楼。19世纪初,新加坡总督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要求临街店铺预留五英尺公共空间,催生了相连的“五脚基”外廊式店屋。这一建筑形式随着英国殖民势力的扩张,从南亚传播到东南亚、东北亚,并最终传入中国。1878年,香港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921年以后,广州市人民政府相继公布了《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广州市市政章程例规》等相关简章和章程,从而加快了广州骑楼建筑的兴建速度。

骑楼为行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公共走廊,骑楼底层的商铺不受天气影响,商家能正常营业,骑楼充满生活气息,适合休闲交流,反映了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发展历史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建筑,其历史源头可追溯至约2500年前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然而,现代骑楼的概念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由英国殖民者首次建造,并被称为“廊房”。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

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临街的店屋在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间。这一规定促使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外廊式建筑,即店屋,也被称为“五脚基”。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传至中国。

早在1878年,香港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香港特别行政区得知骑楼的功用,也想在广州市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在1912年颁布的《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有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这是“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文中的“铺屋”即是昔日铺廊之意,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样子。1918年以后,广州相继颁布相关简章和章程,对骑楼地价、度量方法、结构构造等作出规定,加快了骑楼建筑兴建速度。

建筑特征

骑楼从功能上看,骑楼是一种“前店后仓、上宅下铺”的商住建筑,而且对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具有适应性。其下层与街道相邻,既方便招揽生意,又便于展示物品,因而一般用作商铺;楼上则用于居住。由于下层柱廊横跨人行道,这无疑扩大了上层的居住空间,提高了生活的舒适度。此外,南方天气多变,夏季炎热多雨、阳光强烈,而跨在人行道上的骑楼可以给过往的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纳凉休憩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

骑楼建筑的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开间小、面窄、进深大。开间一般在3~5米,最宽的7米左右。进深一般在20~50米,宽与深之比为1:5~1:8,甚至1:10以上。骑楼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一层以商业为主,一般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为柱廊和店铺,中为天井和中厅(包含楼梯和过道),后为生活储藏部分,主要包括餐厅、厨房和仓库、作坊或两者兼有。二层及以上功能相同,以居住为主,也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为阳台(可设,可不设,依业主而定)、起居室,中为天井和中厅(包含楼梯和过道),后为卧室、天井或露台。室内的通风、采光、排水及等主要靠天井来解决,同时天井里面都有水井,是日常家务劳作的场所,因此,天井是北海老城区骑楼建筑的标配。根据骑楼建筑的进深,一般设1~3个天井不等,在天井一侧有联系前后房间的走道,个别开间较大的则在天井四周绕以回廊。

骑楼楼顶的设计通常采用中国传统的人字顶或山字顶,也有一些骑楼采用西式的平顶设计。骑楼的立面设计通常采用西式的建筑风格,如罗马柱、拱券等,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如花窗、砖雕等。骑楼的装饰设计通常采用彩绘、雕塑、浮雕等形式,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

建筑材料

建筑技术

主要功能

遮阳避雨

骑楼为行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公共走廊,在南方多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可以在骑楼下自由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不必担心天气的变化。

商业活动

骑楼底层的商铺不受天气影响,商家能正常营业。骑楼的连廊连柱设计使得建筑形成了连续完整的风貌,增加了商铺的可见度,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光顾。

社交空间

骑楼不仅是商业场所,更是一个社交空间,这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反映了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分布区域

骑楼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中国华南地区,中国广州市的骑楼商业街尤为成功,成为了这一建筑风格的典范,并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以广州为核心,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其影响力覆盖了广东省省内的多个城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宁市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福州市,还有海南省海口市文昌市等地。此外,这股风潮还远播至贵州省的贵阳市、云南省昆明市,乃至江西省赣州市南昌市,这些地方也相继建起了骑楼商业街。

骑楼主要盛行于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这些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为骑楼商业街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相比之下,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少量骑楼商业街的存在,但往往难以形成独特的城市特色。在江西,赣州、大庚、于都县、谭口镇等地建有骑楼商业街,这更多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骑楼代表建筑

漳州骑楼

漳州骑楼,也称之为“五脚距”,是竹篙厝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骑楼门厅前有能遮阳避雨的走廊,这类建筑出现在繁华的商业街道时,人们由于有连续的能遮阳避雨的人行道就不怕恶劣天气了。漳州地处亚热带,由于其暑期长、降雨多的地理气候特点,人们就建造“五脚距”,大大促进了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

民国七年(1918年),陈炯明率粤军入闽,以漳州城为中心建立“闽南护法区”,竹篙厝的店屋开始被改造为骑楼式双层楼房。骑楼单体平面延续传统竹篙厝长条形的布局,且很多骑楼将传统店屋沿街的一段拆除,改建成进深很小的骑楼,骑楼店铺与纵深方向的旧有竹篙厝民居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即长条形的竹篙厝民居临街部分被改造成两层左右的骑楼。另外,漳州市近代骑楼基本上采用传统式的临街坡屋顶,建筑构造上木材的大量使用与地方传统的竹篙厝民居很相似,但骑楼柱廊均采用砖砌,在车辆拥挤的商业街道安全性、耐久性更佳。立面形式则多种多样,有传统木制墙面与木雕装饰,也有照搬西洋装饰,只是两种风格似乎处于并置的状态,处于初期融合的阶段。

从总体上看,漳州的骑楼单体平面与材料构造是以传统店屋建筑的延续为主,但也说明了近代骑楼在短时间内大量建造的时候,出现了水泥需要进口、新结构施工需要聘请外来工匠、骑楼及街道建设费用由业主自理等经济技术方面的诸多矛盾,地方传统材料与工艺无疑是较经济与实用的选择。如骑楼把人行道利用起来,在马路与人行道之间的路边石上,对应竹篙厝山墙位置,立柱作支撑建造第二层楼房。临街的二层房间开设大窗,窗设双层门扇,内扇为玻璃窗,外扇为木板窗或百叶窗,便于遮阳。窗顶为拱形或火焰形等,多用铁或木进行图案装饰。窗台板下,以砖雕、灰雕、水泥雕、砂洗作为商号装饰招牌(号墙),形成特色街景。骑楼为街廊遮阳避雨,是全天候的人行道,非常适合于暑天长、降雨多的漳州市地区。竹篙厝的门面与外来建筑模式和谐嫁接,商街形成街廊,美观实用,又增添了商业街的气氛,渐渐演变为闽南竹篙厝的门户特征之一,是传统建筑的成功转型·。

广州骑楼

广州老城区骑楼建筑兴建于20世纪初,建筑多为2-4层,少数5层以上,底层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居住,富有“时髦洋式店面,古典中式情调”的特征,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形式,称为“洋式店面”。立面构成一般分为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楼顶由山花和檐墙组成,山花是一种形似三角形的花饰,是楼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山花之下檐口之上的矮墙便是檐墙,又称“压檐墙”或檐墙,山花和檐墙造型起伏变化为沿街立面的天际线增加了趣味。楼身多以开大面积满洲窗为主,或少设内凹式阳台配呈直条状或方块状栏杆。楼底为柱廊和商铺,柱廊空间净高4-5米,一系列连续的骑楼底空间组成贯通的人行道。

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立面色彩以灰白色和米黄色为主。骑楼建筑柱廊空间具有多种功能用途。可以避雨、防晒,特别适应岭南炎热多雨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扩大铺面、陈列商品、宣传广告以招揽顾客。“古典中式情调”是指建筑的檐口下、窗楣、窗台下以及门套等部位,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其图案样式有岭南特色的佳果、吉祥纹饰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情调的图案。如第十甫路的“陶陶居”茶楼,墙面不仅布满了满洲窗,而且还刻满了很多色彩缤纷的浮雕图案,比如有《牡丹亭》《西厢记》《贵妃醉酒》《八仙过海》《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为题材内容。

海口骑楼

海口市老城区骑楼建筑是海口市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和城市风貌特征,兴起于20世纪20一40年代,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二层部分出挑,在一层形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海口骑楼建筑一般以二、三层居多,四层较少,开间4米左右,进深20—30米之间。海口+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多元化的风格特征,其中不仅具有浓厚的中国岭南传统建筑风格,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文化的模仿。

立面造型多采用三段式构图,下段为底层基座,中段楼身有立柱,上段为屋顶和山花、檐墙,立面整体端庄、层次分明;也有的骑楼建筑立面造型新奇炫丽,采用纷繁富丽、曲线流畅、充满动感的巴洛克式装饰元素,通过增强视觉感染力来招揽顾客,以满足扩大宣传、标新立异的需要,三段式的构图方式,由短柱划分,短柱是楼层壁柱的延续,中间一块常为装饰的重点,较左右两块要高,图案线条丰富。骑楼建筑立面的窗楣、立柱、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带有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在建筑结构上,早期的骑楼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中期的骑楼建筑多为砖混结构,而后期的骑楼建筑则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材料上,主要利用青砖、钢筋、水泥、玻璃、松木等材料。在立面装饰上,中西式图案纹样相结合,装饰主要集中在柱式、窗户、阳台、腰线、檐墙等部位,普遍采用灰塑工艺的做法。在装饰题材上,崇尚实用主义,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装饰具有隐喻性。

北海骑楼

北海老街区也称为老城区、旧城区,是指1949年前形成的城区,它是北海城市的发祥地,始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初步形成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熟于民国时期(1925一1931年)。北海老街区现位于北海市城区的北部海岸,紧邻廉州湾海,北海外沙海鲜岛以南,其核心范围东起广东路,西至盐仓路,南起和平路、文明路一段,北至海堤街,整个老城区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进深约300米,面积62公顷。受西洋券廊式建筑的影响,北海老街区内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并形成以珠海路中山路为核心的骑楼商业街区。中山路始建于1925年,东起广东路口,西至旺盛路口,全长1775米,宽9米,由中山东、中、西三段组成;珠海市路始建于1927年,东起海关路口,西至旺盛路口,全长1217米,宽9米,由珠海东、中、西三段组成。珠海路、中山路是岭南地区直线距离最长、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骑楼街道之一。

梧州骑楼

梧州市兴建骑楼,缘于1924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据记载,那场大火让梧州老城焚毁殆尽,市区三分之二的店铺付之一炬。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局认为,火灾如此惨烈,除风高物燥之外,城内街道狭窄、施救不便也是主要原因,提议把全市街道加宽,除火烧区域外,其他区域也一律重新改造。梧州毗邻粤港澳,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便参照广州街道式样来建设骑楼。孙中山的女婿戴恩赛时任梧州市市政厅长,雄心勃勃的他早就看中了梧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在废墟上重建一个新的商埠口岸型城市,梧州骑楼城应运而生——位于梧州约1平方千米的河东老城区内,22条骑楼街上连绵成片地汇聚了560栋中西经典骑楼建筑。1897年开埠通关的梧州市,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商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骑楼城随之迅速成为商业与金融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开设商行,创立众多家喻户晓的老商号、老字号,也吸引美国花旗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国际巨头入驻。

梧州骑楼不仅有中国建筑的特色,还融入西方文化的韵味。古香古色的花窗、灵巧别致的砖雕、古朴凝重的牌坊,无不张扬着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还有罗马柱、拱窗、穹雕等。其建筑结构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骑楼下是人行通道,骑楼上用作商号或货栈,人们在骑楼下行走,不仅免受日晒雨淋之苦,还便于选购商品。骑楼的背后则是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

台湾骑楼

台湾的骑楼是17世纪中叶,以大陆的福建省广东省为中心,沿海一带的汉族闽南地区、客家居民移住台湾的先民筚路蓝缕开垦起始的。20世纪初,随着清朝在台湾进行开垦建设,新的街道和骑楼群体逐渐出现在各地。至今,台湾大多数城市的形态是以骑楼街区构成的,新旧不同样式的骑楼建筑构筑了棋盘式规则的街区。长期以来,对于地域居民骑楼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环境。各个时期建造的骑楼,在今日的各个地区街道的道路交叉路口也随处可见。其中最古老的是本土式二层木造骑楼,或是三层建筑、巴洛克风格的钢筋混凝土造(RC)的低层骑楼,或是十层以上的现代钢骨造(SRC)的高层骑楼。不同时期的骑楼,镌刻着不同时代的风尚与历史的烙印,也造就了台湾街道独特的骑楼城市景观。

厦门骑楼

闽南地区的近现代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一般面阔3~5米,进深3~15米,一层平面以此为人行道、商店、住宅及附属用房,二层以上多为住宅或仓储。厦门的骑楼平面宽度一般较小,窄者3~4米,宽者5~6米,进深呈不规则形,一般20~30米,也有多达50多米。平面前后一贯通,屋角后设楼梯,平面入口有直接从底层店门进入,但多数是由街道后部的小巷进入。厦门骑楼由于大部分楼层为二至四层,所以采用下店上居的长条形布局,较泉州市漳州市前店后居的长条形布局,数量少。但三地共同的特征是大进深,小面阔,平面呈现长条形。厦门市骑楼普遍采用的下店上居的格局,其根源来自单层的手巾寮,是泉州手巾寮的异化。随着新式建筑形态的引入,沿街建筑大部分为二层以上。而厦门地区近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地价较其他地区更具价值,所以,厦门的骑楼层数上较其他地区更高,由此,手巾寮住宅的天井在下店上居的长条形布局中逐渐消失,而小开间、大进深的模式却沿用至今。骑楼单体功能有商住合一,或纯商业,或纯居住功能。在近代,其空间形式上即为上文所论及的“五脚基”,属于近代外廊建筑类型之一。

泉州骑楼

泉州泉州中山中路是泉州近代最繁华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获评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是一条具有完整历史风貌的街区。骑楼建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富有泉州传统民居特色和南洋建筑风貌,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

南宁骑楼

骑楼20世纪初开始传入广西南宁市,并逐渐兴盛。在南宁骑楼最兴盛的时期,骑楼的建筑风格和方式丰富多彩。有的骑楼采用多重瓦檐,使用蓝色琉璃筒瓦,四角翘起;有的骑楼是木结构,四角立木柱,一通到顶,四面通透,外加清水墙盖小青瓦,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解放路、南宁中山路、兴宁路步行街,都是南宁骑楼的典型代表。据《南宁市志》记载,1915年,南宁市场拓展到城内的沙街(今解放路)、新西街(今兴宁路),市场开设各行业,如纱布批发、五金器材、染料、南北杂货、加工熟烟丝等。

参考资料

The story of Qilou buildings.中国日报网.2024-12-20

“骑”在人行道上的“楼”,东莞这些建筑有什么讲究?.南方网.2024-12-19

泉州民间谚语 菲律宾也流行.海峡都市报.2024-12-19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19

..2024-12-20

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骑楼原来是这样来的.大公网.2024-12-20

海南骑楼的建筑风格.人民网.2024-12-20

广州骑楼120年.南方网.2024-12-20

商业与居住的结合,新加坡的店屋外国人能买吗?.腾讯网.2024-12-20

..2024-12-20

骑楼渊源.厦门市人民政府.2024-12-20

广州骑楼文化.中国新闻网.2024-12-19

“神秘”的骑楼,你知道吗?.科普中国网.2024-12-19

..2024-12-19

..2024-12-19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