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作文化史》是由游修龄和曾雄生合著的一部学术著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04月出版发行。本书是在原有《中国稻作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扩充,以反映近年来学术进步和新的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2007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毛志辉先生邀请作者创作一本名为《中国稻作史》的学术作品。作者认为,由于游修龄教授已经有一本同名书籍出版,因此建议对原有的《中国稻作史》进行修订和再版。经过讨论,决定不仅对原书进行修订,还增加了新的内容,以适应最新的学术发展。游修龄教授最初对此持犹豫态度,但由于作者的积极提议和帮助,最终同意了这一计划。
作者简介
游修龄
游修龄(1920-2022),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43年7月毕业于前英士大学农学院。曾任教于同校及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担任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教务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务,并兼任多个学术组织的重要职位。他在现代农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同时,专注于中国农业史的研究,发表了多部相关著作和数百篇学术论文。
曾雄生
曾雄生(1962-),江西省新干县人。1983年7月获得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1985年起成为游修龄教授的学生,专攻农学史,并于1988年获得农学硕士学位。之后加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参与编写了多项重要学术项目,并有多部著作问世。
出版背景
《中国稻作文化史》的出版源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毛志辉先生的提议。作者考虑到已有游修龄教授的《中国稻作史》,便提出修订再版的想法。游修龄教授起初有所顾虑,但后来在作者的帮助下,同意了这一计划。作者希望通过这次修订,能够使这本书更加完善,以便更多读者受益。
目录
序
导言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
第一节 中国稻作起源和盘古、神农
第二节 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
一、中国古书上有关野生稻的记载
二、中国古代野生稻和现代野生稻的地理分布
三、中国古书中所记野生稻的问题
第三节 考古发掘中所见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稻作
一、县彭头山八十绉遗址
三、草鞋山遗址水田的发现
第四节 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百越族与稻作起源的关系
二、历史语言地理和稻作起源
第五节 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
一、稻的文字和稻的分化传播关系
二、与的分化
三、水稻和旱稻的分化
四、糯稻的特殊地位
五、稻作起源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第二章 中国古代对稻的认识和利用
第一节 米的颜色和形状
一、眼中的喜米:红与白
二、眼申的稻米:长与短
第二节 米的味道
一、鼻中的稻米:香
二、口腹中的稻米:甘、软与硬
第三节 稻谷的构造,
一、
二、芒
三、穗
第四节 茎秆
一、秆的长短
二、水稻秸秆的用途
三、分蘖与再生
第五节 叶
第六节 根
第三章 稻种
第一节 稻种的选择
第二节 历史文献对于水稻品种的记载
一、先秦文献记载的稻品种
二、《广志》和《齐民要术》对于水稻品种的记载
三、唐宋诗歌中的稻种
五、方志中的稻种
六、黄省曾的《稻品》
第三节 文献记述的水稻地方品种特色
一、历史上水稻品种命名的特点
二、文献记述的水稻地方品种特色
第四节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稻品种
一、旱稻
二、香稻
三、赤米
四、黄稻
五、占城稻
六、“杜糯”
七、“六十日”
八、御稻米
第四章 稻田镇
第一节 稻田的种类
一、原始的稻田
二、涂田
三、沙田
四、围田、圩田和柜田
五、葑田
六、田和梯田
七、北方的稻田
第二节 稻田耕作制度
一、杂草稻
二、间作稻
三、混作稻
四、连作稻
五、冬稻
六、稻麦二熟制和三熟制
第三节 稻田养殖
一、稻田养鱼
二、稻田养鸭
第五章 稻作技术
第一节 整地技术
一、象耕鸟耘
二、火耕水
三、耕、耙、
第二节 稻的直播栽培
第三节 育秧和移栽
一、育秧
二、移栽
第四节 耘
第六章 稻文化与粟文化的语言文字
第七章 稻文化与神话传说及民俗民风
第八章 稻文化与饮食
第九章 稻文化与人口
第十章 中国稻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中国稻作文化史.豆瓣读书.2024-09-06
中国稻作文化史.缺书网.2024-09-06
游修龄.豆瓣.2024-09-06
曾雄生.豆瓣.2024-09-06
中国稻作文化史 .读书网.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