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黎鳌

黎(1917年5月4日—1999年8月21日),湖南浏阳人,烧伤、创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原副校长。

黎鳌于1941年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南昌中正医学院外科助教、附属医院外科副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四军医学院、第六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第七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普通外科教研室主任、教授、野战外科主任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烧伤研究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烧伤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获得美国烧伤协会“伊文斯”奖;1999年8月21日逝世。

黎鳌长期从事烧创伤的系统研究、诊断和教学,是中国烧伤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

人物生平

1917年5月4日,黎鳌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家庭,谱名升旭。

1935年8月,黎鳌听从父亲意愿,报考了国立上海医学院

1937年7月,因战乱原因,黎鳌转入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就读。

1939年9月,国立上海医学院迁到昆明市,黎鳌回到国立上海医学院就读。

1941年,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后赴南昌中正医学院任外科助教。

1954年,随第六军医大学去重庆市并入陆军军医大学,在第一附属医院主持普通外科工作。

1958年,黎鳌意识到烧伤是威胁民众生命健康的大患,于是放弃了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普外专业,提交了一份烧伤防治研究的请战书。第三军医大学当即决定由他牵头在普外科组建烧伤救治小组,致力于中国烧(创)伤医学事业。

1959年,在上海举行的烧伤经验交流会上,黎鳌报告了《30例大面积烧伤经验的总结》。

1966年,四川合江32111钻井队发生井喷,数十人被烧得面目全非。黎鳌率领一支救治小组赶赴合江,他几天几夜没合眼,硬是将烧伤的钻井英雄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1994年,获得美国烧伤协会“伊文斯”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 

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1999年8月21日,黎鳌逝世。

突出贡献

他参与开创了我国的烧伤学、创伤学,总结了一整套适合国情、有独创性、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远见卓识地在我国较早地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为我国我军的烧伤救治与研究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烧伤研究

黎鳌教授参与开创我国烧伤学科,早期主持研制了一整套烧伤抢救方案,为中国烧伤救治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巨大贡献。1962年,首先提出"从整体出发,维持机体抗病能力的观点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我国治疗烧伤方案;制定了适合我国人体的计算烧伤面积的中国九分法,首先总结了我国自己的输液公式等。这一整套措施和基本思想,不仅迅速在国内推广,为我国烧伤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烧伤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长期指导着我国烧伤救治工作,他领导的烧伤研究所,已救治了上万例烧伤病人,治疗水平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烧伤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组建实验室

黎鳌教授在国内率先组建了烧伤实验室,主持完成了全军六五、七五、八五攻关和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唯一的重大课题研究,阐明了吸入性损伤的发病机理和肠源性感染重要理论,使我国的烧伤理论和防治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主持吸入性损伤研究,历时15年,完成30余项研究,取得一系列高质量成果,《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6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他烧伤研究

60年代初开始进行烧伤全身性感染的研究,提出了烧伤败血症分型和早期鉴别诊断要点,以及烧伤后菌群失调、霉菌感染等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重要意义,并注意到肠源性感染是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在国内首先领导研究了肠源性感染,历时15年,完成20余项研究,为防治烧伤感染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烧伤肠源性感染研究》,199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烧伤感染的研究》,198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领导并组织烧伤免疫、烧伤营养和人上皮细胞培养等系列研究,为 丰富和发展烧伤的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还领导烧伤早期发病机理的研究,全面开展了早期组织灌流不足、过度炎症反应的感染对脏器损害的研究,肯定了巨噬细胞、粒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其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水平,起了重要推进作用。在他主持领导下,率先在国内培养成功人上皮细胞片,并应用于临床,赶上了世界先进行列,为大面积烧伤缺乏自体皮源提供了治疗手段,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领导烧伤免疫研究,除弄清烧伤后免疫功能的一般规律外,还重点研究了伤后巨噬细胞的始发作用,探明了多种中草药的免疫调理作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黎鳌于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提出重视扶植机体抗病能力的观点,总结了简化隔离与清创、输液公式,早期防治败血症及内脏并发症等系列烧伤防治方案,多年来救治了万余例烧伤病人,治疗水平长期居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70年代末,主持开展了吸入性损伤、肠源性感染的研究,完成了多项研究项目,对其发展机理和临床早期诊治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黎鳌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14部。

根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黎鳌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次,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

人才培养

黎鳌创建的全军第一个烧伤中心和第一个烧伤研究所,获批了全国烧伤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他还参与创建了中国烧伤学科,总结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有独创性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黎鳌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创伤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常委、第六届副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荣誉委员,中美国际烧伤创伤会议第一、三届主席、第二届副主席。

个人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黎磊石是同胞兄弟,湖南浏阳人。

大弟黎介寿

大弟黎介寿1924年10月出生,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弟黎磊石

二弟黎磊石1926年10月出生,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创始人,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者,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半个多世纪来,黎鳌曾获得了美国烧伤学会颁发的最高荣誉“伊文思奖”、首届中国工程奖和解放军首届重大科技贡献奖,黎鳌生前是两院院士

这是一个偶然中包含着必然的巧合。三个同胞兄弟,成为中国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院士三兄弟。他们率领同事们在烧伤、普通外科、肾脏病三个领域里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就。老大黎鳌曾作为我国烧伤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担任全国烧伤学会副主任委员,于1999年不幸去世。黎磊石也于2010年3月去世。

人物评价

黎鳌是中国烧伤学、创伤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烧伤学界素有“百科全书”的美誉。

●谈起院士三兄弟,黎华中对黎鳌特别钦佩,除了称道他在医学上的成就外,对黎鳌的为人也赞不绝口。“我女儿1997年到四川成都读书,得知我们家境困难,黎鳌便每年资助我女儿800元,他去世后他的夫人每年照样资助我女儿直到毕业。”黎华中说,黎鳌去世前留下遗嘱,吩咐家人将其所获的奖金等共计15万元捐赠出来,用于烧伤治疗研究。

●黎鳌的高风亮节,嘉言懿行,深深影响着他身边的人。谈起他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举人过肩,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大弟子杨宗城教授说:“为什么全所人员都愿意跟着他为烧伤医学而奋斗?为什么他能团结全军甚至全国烧伤工作者一道为我国烧伤事业出力?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一个德高望重的带头人,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烧伤所第二代带头人汪仕良,第三代带头人黄跃生,均具乃师风范。

人物影响

黎鳌烧伤医学奖是为纪念黎鳌院士而设立的奖项,旨在鼓励为中国烧伤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黎鳌烧伤医学奖设“杰出贡献奖”和“青年创新奖”各一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每个奖项评选1人。1998年首届黎鳌烧伤医学奖颁发。

2017年5月29日,是陆军军医大学重庆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原所长、第三军医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同志诞辰百年的日子,经第三军医大学校党委批准,西南医院举行系列学术活动,缅怀黎鳌院士、弘扬黎鳌精神,旨在为转隶重塑和军改强院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资料

院士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黎鳌.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2-04-2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