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雷鸟
岩雷鸟(学名:Lagopus muta),别名雪鸡,是雉科雷鸟属的一种动物。羽色会随着季节变化,冬季几乎为纯白色;秋季上体、上胸暗灰色,其余下体白色;夏季雄鸟上体皮黄色,缀有暗色斑点,雌鸟较棕。这样的羽色变化是生物学中关于保护色适应的典型例子,具有研究价值。
岩雷鸟属于中型鸟类,体长36-39厘米,翼展55-66厘米,体重440-640克。雄鸟眼上缘有一红色肉冠,贯眼纹为黑色。它们栖息于高山针叶林、高山和亚高山草甸等寒冷地带的各类生境中,栖息地海拔范围为2000-5000米。其在亚洲(日本、中国等)、欧洲(芬兰、英国等)、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均有分布,在中国只分布有蒙古亚种(Lagopus muta nadezdae),且仅见于新疆地区。它们主要为植食性,具有显著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会下降到气候较暖的河谷、山麓、阳坡。其繁殖期为6-8月,一只雄鸟可以与2-3只雌鸟交配。窝卵数6-11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4-26天。
2021年,岩雷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肉味鲜美,绒羽价值高,是重要的产业野禽,但在中国是保护动物,禁止乱捕滥猎;它们是加拿大努纳武特的官方领地鸟,还是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官方猎鸟。
分类与命名
截至2023年,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认为该种下有23个亚种。而鸟类数据库(Avibase)和克莱门茨清单都认为该种下有30个亚种,本文依照鸟类数据库(Avibase)呈现。
雷鸟的属名“Lagopus”源自古希腊语lagos(λαγώς lagṓs),意思是“野兔”,“pous”(πούς poús)意为“脚”,指的是鸟的被羽毛覆盖的腿。种加词“muta”来自新拉丁语,意思是“哑巴”,指的是雄性能发出简单的呱呱声。
形态特征
岩雷鸟属于中型鸟类,体长36-39厘米,翼展45-66厘米,体重440-640克。
羽色会随着季节变化。夏季雄鸟眼上缘有一红色肉冠,雄鸟的贯眼纹为黑色,嘴为黑色,颏部、喉部沙皮黄色;上体黑褐色,密布沙皮黄色或者灰皮黄色横斑和斑点,羽端有较窄的白边,翅白色,初级飞羽羽轴黑色;上胸为沙皮犬黄色,杂有窄的黑色横斑,其余下体白色,尾黑褐色;雌鸟上体黑褐色,密杂有沙黄色和淡沙黄色羽端,两翅为白色,初级飞羽羽轴黑色,下体淡沙黄色,密布有黑褐色横斑,胸部横斑较粗较显著,向后逐渐变小,腹部仅两侧有少许白羽;中央一对尾羽白色或者黑褐色,羽端有白色狭边,其余尾羽黑褐色。尾呈圆尾状,具有16枚尾羽。夏季趾裸露,仅有稀疏短羽。
秋季羽色和夏季大体相似,雄鸟眼上缘也是红色肉冠,上体大多为黑褐色,密杂有沙黄色横斑和一些不规则的斑纹以及窄的白色端斑,肩膀和肩间部黑色斑纹成块状,两翅洁白,初级飞羽羽轴黑色;喉、胸淡沙黄色,杂以窄的黑褐色横斑,下体余部为白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其余尾羽黑褐色,具有白色狭边;跗和趾被白色羽。
冬季雌雄鸟通体均为白色,仅尾羽为黑色,但是又被长长的尾上覆羽所掩盖,跗蹠被羽到趾,也为白色,爪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岩雷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都有分布,例如在东亚分布于日本、蒙古、中国等国家;在中亚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在欧洲,北欧(芬兰、挪威、瑞典、冰岛等)、西欧(英国、法国等)、中欧(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等)、南欧(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等国家均有分布;而在北美洲,则分布于美国、加拿大等国。
亚种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只分布有岩雷鸟蒙古亚种(或岩雷鸟新疆亚种Lagopus muta nadezdae),仅见于阿勒泰市山地区的哈巴河县、布尔津县、阿勒泰市、福海市、青和县、富蕴县等地。
栖息环境
岩雷鸟栖息于高山针叶林、高山和亚高山草甸、雪线以下的裸露岩石地带,以及裸岩下面的平原、矮生灌木丛地区等高山和高纬度寒冷地带的各类生境中。栖息地海拔范围为2000-50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岩雷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会定期吞咽砂砾,以帮助消化粗糙的植物。在冬季,它们有时可能会跟随成群的驯鹿或麝牛,在积雪被其他动物刮掉并露出地面的地方觅食。
它们食物的来源可能因分布区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例如在阿拉斯加州,其以白杨芽、矮桦树、柳树芽和垂柳作为冬季的主要食物;在春季,则是过渡到乌鸦莓和越橘灌木;食物最多样化的季节是在初夏,它们食用柳属植物(Salix)的叶,以及仙女木属(Dryas)和棘豆属(棘豆属)的叶子和花朵;在夏末到秋季时食用浆果、拳参种子和一些桦属植物(桦木属);早成雏则会捕食一些昆虫、美国白灯蛾和蜗牛等。在中国,岩雷鸟则较喜欢食用矮桦树叶,也会采食其他植物的嫩叶、芽、浆果、花和种子等,较少啄食昆虫。
鸣叫特点
雄性岩雷鸟在繁殖季节遇上其他雄性时会发出像鼾声和嘎嘎声的声音。雄性求偶炫耀高潮时会发出刺耳的“ah-AAH-ah-AAAAH-a-a-a-a-a-a”声,后半段“a-a-a-a-a-a”与其降落的状态相吻合,它发出的声音与一根棍子被快速拉过栅栏或板条发出的声音相似。岩雷鸟斯瓦尔巴群岛亚种(Lagopus muta hyperborea)雄性的叫声是典型的打嗝“aarr-aa-ka-ka”,而雌性发出较为安静的叫声,听起来像“kee-ah,kee-ah”。
活动特点
岩雷鸟善于奔走,飞行迅速,但不进行远距离飞行。它们多在地上活动,冬季晚上栖息于雪穴中。
岩雷鸟具有显著的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会下降到气候较暖和的河谷、山麓和阳坡地带。
社群行为
在秋、冬季节,岩雷鸟常集群活动。幼鸟一直跟随亲鸟活动,组成家族小群,秋季由几个家族小群汇集成比较大的群,寒冬季节则成大群,有时数量可达几百只,过游荡生活,一般不进入林区深处。其他季节则社群较为分散,例如夏季成3-5只的小群活动。繁殖期雌、雄成对活动,领域性较为明显。
适应性
岩雷鸟的羽毛颜色在长期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变化。
岩雷鸟的脂肪储存能力有限,需要越冬鸟类频繁觅食。冬季获得食物脂肪大多储存在卵巢、输卵管等,为春季繁殖季节做准备。大多数岩雷鸟全年的脂肪组织不超过20克。没有食物,这些储备可以补充2天的能量。
岩雷鸟带有羽毛的趾,就像雪鞋一样,让其能够在柔软的雪地上行走,羽毛还可以为它们增加隔热效果。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岩雷鸟的繁殖期为6-8月,雄鸟到达繁殖地后,首先会进行领地的争夺与分割,并各自在自己的领地内不停地鸣叫和飞翔,同时眼上肉冠膨大,色彩也会变得更加鲜艳,呈现出血红色。当有同种雄鸟入侵领地时,它会竖起肉冠,散开尾巴,立刻飞过去进行驱赶。
当雌鸟跟随雄鸟的求偶鸣叫声进入领地时,雄鸟则弓着颈,翘着尾跑向雌鸟,同时两翅半张开,头也向雌鸟伸出,向雌鸟求爱。雌鸟则低着头,两翅微微张开,身体向下倾斜,雄鸟则跳到雌鸟背上,咬住后颈羽毛进行交配,一只雄鸟可以与2-3只雌鸟交配。
筑巢产卵
交配结束后,雌鸟独自营巢,通常营巢于交配雄鸟的领地内,大多置于矮丛或者草堆中,有时也在长满地衣的岩石平台上筑巢,常有岩石或者灌木隐蔽。巢比较简陋,呈浅凹状,内铺以少量枯草、苔藓植物以及羽毛等。6月份开始产卵,窝卵数6-11枚,卵呈淡米黄色,有时带有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则是积极保护巢区。孵化期为24-26天。
幼鸟生长
早成雏为早成性鸟类,孵化后不久就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10日龄时就能飞行,10周-12周龄便可逐渐独立。在野外状态下,其寿命约为2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岩雷鸟的种群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其种群数量大于800万只。2015年,国际鸟类保护组织估计,欧洲约有25.7万-101万对繁殖对,相当于51.4万-202万只成熟个体,欧洲约占全球分布范围的10%,因此对全球岩雷鸟种群规模的初步估计为514万-2020万只成熟个体。
致危因素
岩雷鸟面临过度捕猎带来的影响,它特别容易在春季时被过度捕猎。栖息地丧失是很重要的致危因素,其大多数栖息地的丧失是由于滑雪设施等旅游设施的发展而发生的,加上北极的气候变暖导致木本灌木迅速扩张,都可能导致该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另外,与滑雪站周围的电缆碰撞也会导致岩雷鸟的死亡。气候变化对斯瓦尔巴群岛的岩雷鸟有潜在的相关风险,其中之一是粉足鹅的数量大幅增加,它们在栖息地使用上重叠,并与岩雷鸟共享关键的食用植物,增加了食物竞争的可能性。
保护级别
2009年,岩雷鸟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件Ⅰ和附件Ⅱ》(EU Birds Directive Annex I and II)。
2016年,岩雷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岩雷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在德国,已经启动了一项限制人类滑雪旅游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减少人类干扰造成岩雷鸟栖息地丧失的情况。
在日本,2012年日本环境部农林水产部共同制定了《岩雷鸟保护和繁殖项目计划》(the Rock Ptarmigan Protection and Breeding Project Plan),该法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日本的岩雷鸟能够在自然稳定的状态下生存”。该计划结合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
在中国,各地建立了一些保护区来保护岩雷鸟的生存环境,例如中国新疆喀纳斯湖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
主要价值
岩雷鸟肉味鲜美,绒羽价值高,是重要的产业野禽,但在中国是保护动物,禁止乱捕滥猎;其羽毛颜色会随着季节改变,是生物学中关于保护色适应的典型例子,具有研究价值。
相关文化
日本
岩雷鸟在日本有较久的历史,在1200年的日本古歌集《夫木和歌抄》(Fuboku Waka Sho)中就有关于岩雷鸟的歌曲:“Shira yama no/ matsu no kokage ni ka kuro hite/ ya sura ni sumeru/ rai no tori ka na”,意思为“在白山市/躲在松树的树荫下/岩雷鸟平静地生活”。
1708年,当皇宫在日本京都被大火烧毁时,一座挂着岩雷鸟画像的建筑物幸免于难,后来绘着岩雷鸟的护身符作为防火和防闪电的手段被人们广泛使用。其掉落的羽毛也被视为护身符。
加拿大
岩雷鸟是加拿大努纳武特的官方领地鸟,其形象也常出现在邮票上,例如2016年7月加拿大发行的面值为0.92美元的努纳武特邮票。它的因纽特语名称是ᐊᕐᑭᒡᒋᖅ ᐊᑕᔪᓕᒃ,aqiggiq atajulik。它是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官方猎鸟。
中国
“雷鸟”这一词包含有岩雷鸟,在中国,“雷鸟”被人们看作为神鸟。中国有雷鸟属“凤育九雏”之一的说法。混沌初开,清而轻上升化天,浓而重下沉作地。日月既明,星辰环绕,万物滋生。雄凤雌凰,天地交合,逐生九种:凤凰木、虎皮鹦鹉、火凤、雪凰、蓝凰、孔雀、大鹏、雷鸟、大风。民间也有“龙生九子、凤育九雏”之说。
2012年5月,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鸟类爱好者唐黎明在阿尔泰共和国山腹地首次拍摄到岩雷鸟这种珍稀鸟的照片,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中国境内拍到岩雷鸟。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26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11-2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1-05
Lagopus muta.IUCN.2023-11-26
Lagopus muta.oceanwide-expeditions.2023-11-26
Lagopus muta.GBIF.2023-11-26
Lagopus muta.oiseaux.2023-11-26
Lagopus muta.Avibase.2023-11-26
Lagopus muta.audubon.2023-12-21
Svalbard rock ptarmigan (Lagopus muta hyperborea).Npolar.2023-11-26
Lagopus muta.ADW.2023-11-26
BIRDS IN THE EUROPEAN UNION.PDF.2023-12-21
The Birds Directive.environment.ec.europa.eu.2023-12-21
Lagopus muta.jpn-psa.2023-12-21
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6
Rock Ptarmigan (Lagopus Muta) Nunavut.postagestampguide.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