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半岛(Malay Peninsula),史称“黄金半岛”(Golden Chersonese/Golden Peninsula),是中南半岛(IndoChina Peninsula)向南延伸的部分,为亚洲大陆的最南端。半岛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南端,西北接安达曼海(Andaman Sea),南隔马六甲海峡(Malacca Strait)与苏门答腊岛(Sumatra)相隔,东临南中国海与泰国湾(Gulf of Thailand),整体呈南北长、东西窄,面积约181300平方千米,分属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4个国家。
马来半岛在地质上属于中生代印支期的造山带,后来在新生代受到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作用形成现今的地质格局。半岛地形以山地、沿海平原为主,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一系列纵向山脉,向东西两侧降低,沿海主要为冲积平原,海岸多岛屿、岛群及海峡;区域内以热带气候为主,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无四季之分,西海岸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东海岸受东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分为旱、雨两季。半岛西部河流大多流程较短,东部河流较长,主要有彭亨河(Pahang River)、吉兰丹河(Kelantan River)和霹雳河(Perak River)等,主要湖泊有宋卡湖(Lake Songkhla)、百乐湖(Tasik Bera)和肯逸湖(Tasik Kenyir)等。半岛所在的巽他地区(Sunda)是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分布有广阔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植物群,是全球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槟榔(Areca catechu L.)和稀有物种红树(Mangrove)种植面积最广地区之一。半岛的野生动物较多,其中绿海龟(Chelonia mydas)、马来鳄(False Gharial)和亚洲貘(Malay Tapir)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约4万年前,马来半岛已出现人类活动,约公元前25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南岛语民族开始在马来半岛出现。同一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来一批人口,成为原始马来族。公元初年开始,半岛陆续出现一些割据的小国,但是先后被外部的扶南(Funan)、室利佛逝(梵语Sri Vijaya)、素可泰府王国(Sukhothai Kingdom)等控制。公元前后,马来半岛与印度、波斯和中国的海上贸易航线已开通,克拉地峡(地峡 of Kra)、马六甲海峡及沿岸港口相继兴起。14世纪末,马来人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建立马六甲王朝国(Sultanah Malacca),到15世纪初统一了马来半岛大部分地区。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建立了欧洲在东南亚的第一个殖民地。随后,荷兰、英国等相继抢占马六甲,控制了马六甲海峡的国际贸易并使半岛沦为殖民地,奠定了马来半岛的政治格局发展。同时,西方殖民者推广香料、橡胶等农作物的种植及加工生产,大量开采锡、金、铜等矿产。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南太平洋战争后,占据半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来半岛人民经过一系列斗争,各国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半岛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玲珑谷地考古遗址(Archae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Lenggong Valley)和历史名城马六甲市(Melaka)、乔治城(George Town)等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兰卡威群岛世界地质公园(LANGKAWI UNESCO Global Geopark)等自然景观。
受季风气候和不同年份季风强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等因素影响,马来半岛常年受到强风暴雨、洪灾、旱灾和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马来西亚于2014年、2021年遭受重大洪灾,2022年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事件,致使大量人口受灾,多人遇难,经济损失严重。
命名
名称由来
“Malay”一词最早记载于印度教典籍《Vayu Purana》第48章中,其中有“Malayadvīpa”一词,其字面意思是“山岛”,指的是古代东方群岛中的一个盛产金银的地区。唐朝僧人义净曾经访问马来群岛并记载苏门答腊岛的占碑(Jambi)有个马来王国(Malay Kingdom)。中原地区和西方的古籍均指出了“ Malays”位于苏门答腊(Sumatran)地区,“ Malays”有时被转译为“Mo—Lo—Yu”。
古籍也记载有“Melayu”一词,例如成书于16世纪的《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是记载以马来半岛为基地的马六甲马来苏丹国(Malaccan Malay Sultanate)的重要史料。“Melayu”一词也指代生活在马来世界(马来语 World)的马来(Malay)民族群体。与“Melayu”关联的有“Malayu”一词,如1286年帕当罗科(Padang Roco)碑文上的“Bhumi Malayu”,据说它与存在于12世纪至14世纪、位于苏门答腊岛西部的达玛萨拉雅王国(Dharmasraya Kingdom)有关。中原地区的古籍则将“Malayu”译为“末罗游”“末罗瑜”等名称,指的是位于苏门答腊东海岸、中心在占碑地区的一个国家。
另外,中国元朝的编年史资料中记载有“Ma—li—yu—er”一词,指的是居住在马来半岛的马来族群,他们是有一个王国的种族,在兰甘亨(Ram Khamhaeng)统治时期长期受到素可泰王国(Sukhothai Kingdom)的攻击。14世纪,意大利商人兼探险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笔记中有“Malauir”一词,记载此地位于马来半岛(Malay Peninsula)。
主流观点认为,马来半岛以居民主要为马来人而得名。马来人(Malays)广义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国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通用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诸语言。
别名
在古代,马来半岛被称为“黄金半岛”(Golden Chersonese/Golden Peninsula),源自希腊语“chersos”(意为“干燥的”)和“nēsos”(意为“岛屿”),因为它在古代被视为连接大陆和马来群岛的物理和文化纽带。12世纪早期,佩纳里坎路线(Penarikan Route)是马来半岛这个“黄金半岛”河流沿线最早的贸易路线之一。同时,马来半岛也被写为“Aurea Chersonesus”(黄金半岛),"Aurea" 在拉丁语中意为“金色的”或“黄金的”。
位置境域
马来半岛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南部,西北部是印度洋的缅甸海,西南部是马六甲海峡,南部是新加坡海峡(Singapore Strait),东南部是南中国海,东北部是泰国湾。一般认为半岛的地理范围北起克拉地峡,南至比艾角(Cape Piai)。半岛由中南半岛从亚洲大陆向南延伸,长约1127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322千米,最窄处宽约40千米至48千米,总面积约为181300平方千米。半岛分属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4个国家,西北部为缅甸,北部为泰国,中部和南部为马来西亚,南端隔柔佛海峡(Johore Strait)与新加坡相望。
历史成因
马来半岛主要由印支—沙巴砂拉越来地块构成,位于特提斯(Tethys)构造域东南缘关键位置,构造上位于巽他(Sunda)弧形带的活跃消减弧形带的北缘。巽他大陆(Sundaland)位于东特提斯构造域,经历了中生代多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等构造过程,同时又是现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东南边缘的交汇地带。马来半岛在地质上属于中生代印支期的造山带,是横断山脉的延续,后来在新生代又受到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形成了现今的走向。
古生代石炭纪以后,西马来东部和沙巴砂拉越来的沙捞越西南部拼合,形成了与中原地区板块相关的印支(Indochina)陆块;二叠纪晚期,随着古特提斯洋关闭,西马来的西部与东部拼合并在西马来发育一系列岩浆岩;燕山期以来,马来西亚东西两侧分别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俯冲作用,形成了马来半岛增生带。马来半岛经历了三次碰撞抬升,分别发生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白垩世,其中晚二叠世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半岛最重要的断裂带“文冬—劳勿断裂带”,它是中缅马苏地块与印支地块俯冲碰撞的结果。马来半岛造山运动始于晚二叠世印支地块与中缅马苏地块碰撞之时,一直延续至早三叠世,这段时期称为“马来半岛的褶皱造山阶段”。第四纪具有周期性的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海平面有下降和上升的旋回,马来半岛所在的巽他陆架(Sunda shelf)也发生了大面积露出和淹没现象。
马来半岛下方具有相似厚度(平均约35千米)的地壳支持了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与华南大陆块碰撞的单一大陆块,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大陆块碰撞。马来半岛下方的海域(原华南海)向西俯冲,导致三叠纪时期后弧盆地中广泛的陆内花岗化和火山活动。半岛中部地带的后弧扩张、盆地发育和沉积作用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期间,在马来半岛发育的盆地闭合和隆起过程中,发生了广泛的韧性和脆性变形,包括地壳分割、拉张断裂和断层,大致那一时期形成现今地质格局。
地理特征
气候
马来半岛地处东亚季风影响的南海南缘热带地区,气候具有热带地区的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无四季之分。
半岛北纬5°以北地区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以上。受季风气候不同年份夏季风强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和热带风暴的影响,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分为旱、雨两季。东海岸主要受东北季风影响,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5月至9月为旱季;西海岸新区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区域内赤道地区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大,沿海低地的年平均气温26℃~30℃,内地山区为22℃~28℃。雨水充沛,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降雨变率大,有时出现连续半月至1个多月的旱天。
地质
地质构造
马来半岛有缅甸一西马来造山系和昌宁县一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一清迈一劳勿一文冬对接带两个东南亚地区的一级构造单元。缅甸一西马来造山系中的高黎贡(Gaoligong)一比劳山(比劳山脉)弧盆系南段直至马来西亚的凌加卫(Pulau Langkawi,又名“兰卡威群岛”或“浮罗交怡”)岛,即位于西边丹老(Mergui,又名“丹老”)带(冰海混积岩分布带)和东边三叠一侏罗系分布带之间或交界处,具有前寒武变质基底。昌宁一孟连一清迈一劳勿一文冬对接带的南段到马来半岛中部,主要岩性为泥质/粉砂质陆源浊积岩、大洋沉积硅质岩、片岩和蛇纹石化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体以及局部晚泥盆世一晚二叠世纹层状放射虫硅质岩和二叠纪大理石、玄武岩、火山凝灰岩岩块。结合带的西部为被动边缘带,发育零星的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岩石和火山石夹没有固定形态的灰岩和硅质岩块,是古特提斯(Paleo Tethys/Paleotethys)物质(洋底沉积、蛇绿岩套、海山和可能的火山弧)在泰缅马苏陆块(Sibumasu Block)与印支板块(Indochina block)碰撞时,残留于增生和碰撞杂岩中。
以文冬—劳勿(Bentong—Raub)深大断裂带为界,马来半岛划分为东、西两大地块。东部为印支地块,原属冈瓦纳(Gondwana)地体,泥盆纪期间从冈瓦纳地体分离后与华南地块拼合组成中原地区地块(Cathaysia Massif);西部为中缅马地块,早二叠世早期发育冰海成因的杂砾岩(Singa组),归属冈瓦纳地体中的印度—澳大利亚地块(Indo-Australian Plate)。
地层特征
从寒武纪到第四纪的所有地层,在马来半岛均有分布。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马来半岛褶皱造山阶段内,马来半岛发育构造不整合现象,文冬—劳勿断裂带以东古生界地层形变、片物理化学程度较高,发育有多期次褶皱叠加现象。半岛的早、中三叠世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印支运动以后的晚三叠世早期、中期仍有海相沉积发育,至晚期全为陆相沉积所取代。半岛西部构造带主要由古、 中生界基底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印支期花岗石组成。半岛东部构造带可分为3个亚区:亚区I发育马来西亚最老的花岗岩(早二叠世),花围岩为下石炭统地层;亚区Ⅱ基底为二叠纪(或更老)遭受强烈褶皱挤压作用的复理石地层,广泛分布晚二叠世一三叠纪造山期一造山期后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亚区Ⅲ出露海相二叠纪地层。
岩石矿物
马来半岛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以文冬—劳勿深大断裂带为界,半岛东、西部地区在早、中三叠世前分属亲中原地区的印支地块和亲冈瓦纳的中缅马苏地块,印支运动使二者发生碰撞拼合,形成了纵贯南北的中央花岗石带和东部花岗岩带。半岛大部分花岗岩成岩时代为晚古生代—三叠纪。另外,半岛的北部及其他局部地区还发育少量中生代(以侏罗—白垩纪为主)沉积岩和极少量基性火山石,在半岛周围沿海岸平原地区发育以砂质为主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蒂迪旺沙山脉(Titiwangsa Mountains)沿线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沉积岩和变质岩,覆盖了马来西亚半岛(西马)的大部分地区,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和花岗石。因而,半岛的基岩主要由古生—中生代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古生代沉积岩组成并以三叠纪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以及中晚三叠世或晚古生代沉积岩占主体岩性;晚古生代沉积岩以泥岩、砂岩和大理石为主并夹有安山—流纹质火山岩。
马来半岛主要分布有西部锡—稀土成矿带、中央金—铜—铁成矿带和东部锡—铝矾土—稀土成矿带。西部锡—稀土成矿带是东南亚锡成矿带的组成部分,成矿受花岗岩带的控制,主要矿产为锡、稀土,以及少量钨、铝土矿,典型矿床有泰国的比洛克(Pilok)钨锡矿、普吉攀牙湾(Phang-Nga)大型砂锡矿、那空是贪玛叻(Nakhon Si Thammarat,又名“洛坤”)大型锡矿,以及马来西亚的坚打谷(Kinta Valley)锡矿、吉隆坡(Kuala Lumpur)锡矿。中央金—铜—铁成矿带受到文冬—劳勿深大断裂带的控制,主要矿产为金矿,以及铜、铁等矿产,典型矿床有索谷(Sokor)金矿、塞林辛(Selinsing)金矿和彭乔姆(Penjom)金矿等。东部锡—铝矾土—稀土成矿带也属于东南亚锡矿带的组成部分,主要矿产为锡矿,以及铝土矿、稀土等矿产,矿床类型有热液型和砂矿型,典型矿床有马来西亚的林明(Sungai Lembing)锡矿等。
另外,马来半岛以花岗石、花岗闪长岩以及中酸性火山石为特征的基岩,加之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以及稳定的构造背景,形成了以高岭石为主(平均80%)、其次为伊来石(17%)的黏土矿物组合,分布广泛。
地形地貌
马来半岛的地形以山地、沿海平原为主,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地势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半岛中部为大体平行的一系列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纵贯半岛,构成地形骨架,其中最大的是中央山( Main Range),主脉长约480千米,平均宽度为64~80千米,有些地方海拔达2000米以上。半岛西北部主要有德林达依省(Tenasserim)山脉,北部主要有他念他翁山脉(Tenasserim chain),东半部是宽阔的高地,最高峰为海拔2816米的大汉山(Gunung Tahan),东部为广阔的登嘉楼州(Negeri Terengganu)高地,东临南海,海滨平原狭窄,低丘形成角,多沙质海滩。半岛南部主要为零散分布的丘陵和稍有起伏的平原,南端隔柔佛海峡(Johore Strait)与新加坡相望。半岛西部沿海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冲积层深厚,海拔在50米以下。西海岸多岛屿和港湾,西南海岸濒临马六甲海峡。半岛的主要岛群有兰卡威群岛(Pulau Langkawi)、槟岛(Penang Island)、邦咯(Pulau Pangkor)等,其中主要海岛有新加坡岛(Singapore Island)、普吉岛(Phuket)、圣淘沙岛(Sentosa Island)等。
克拉地峡北接中南半岛,南连马来半岛,地处泰国境内,长一百余千米,最宽处约为190千米,最窄处约为40~48千米,是马来半岛北部最狭的一段地带。克拉地峡的南面为蒂迪旺沙山脉,北面为普吉(Phuket)山脉,东临泰国湾,西临缅甸海,地势平缓,最高海拔为75米。
新加坡岛群由新加坡市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其中一部分为填海后的人工岛。主岛新加坡岛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线长193千米。其它主要岛屿有新加坡最大的外岛德光岛(Pulau Tekong),面积24.426平方千米;第二大外岛乌敏岛(Pulau Ubin),面积为10.19平方千米;以旅游观光闻名的圣淘沙岛,潜水胜地比奥拉岛(Biola)、韩都岛(Pulau Hantu),拥有新加坡炼油中心的裕廊岛 (Jurong Island) 等。
水文
河流
马来半岛北部的河流主要有大德林达依省河(Great Tenasserim River/Tanintharyi River),半岛中部的河流较多,以蒂迪旺沙山脉为分水岭,分为东、西两侧,西部河流大多流程较短,东部河流较长,主要有彭亨河、霹雳州河、吉兰丹河、丁加奴河等。
大德林达依河(Great Tenasserim River)流经缅甸境内东南部,发源于海拔2074米的德林达依山脉(Tenasserim Range),自北向南流,至墨吉(Myeik/Mergui)注入缅甸海,其流经区域也就被称为“德林达依”(Tenasserim)或者“德林达依省”(Tanintharyi)。
彭亨河主要流经马来西亚境内,发源于金马仑高原(Kimmaron 高原),向南流经淡马鲁(Temerloh),与蒂迪旺沙山脉平行流经一段距离后,在孟卡拉克(Mengkarak)向东折,穿过冲积平原,在佩坎(Pekan)流入南海,流长436千米,是半岛最长的河流。由于流域内滥伐森林,导致每年的东北季风期间(11月至次年2月)容易出现洪水泛滥。
霹雳河发源于马来西亚和泰国边境,穿行于马来半岛西海岸新区平原,自北向南纵贯马来西亚霹雳州,流经凯莱当山(Keledang Range)和宾堂山(Bintang Range )之间,流至安顺(Teluk Intan)向西折,流入马六甲海峡,流长四百余千米,流域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是马来半岛第二长的河流。
吉兰丹河主要穿越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州,流经吉隆坡等城市,流长约280千米,流域面积为13100平方千米,流域内大部分是陡峭的山区。它是一条典型的热带河流,具有广阔的陆架系统,是东南亚少数的向北流入南中国海的河流之一,也是马来半岛第三黄河。
丁加奴河(Terengganu River/Sungai Terengganu)发源于登嘉楼州(Terengganu,又称为“登嘉楼州”)的肯逸湖(Lake Kenyir),沿途由一些小河、溪流及人工引水支流汇集而成,流域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主要流经马来半岛中部东海岸的盆地,向东注入南海。
湖泊
马来半岛的湖泊主要分布在中部,主要湖泊有宋卡湖、百乐湖、肯逸湖等。
宋卡湖位于马来半岛东海岸的泰国宋卡府,属于由沙洲形成的沿海潟湖,包括三个湖泊,由狭窄的河道相互连接,中间分布有一些岛屿,总面积约986.8平方千米。宋卡湖整体湖泊较浅,中间湖泊的正常平均水深为1.2~1.3米。它还通过一条最小宽度约380米的狭窄海峡与泰国湾相通,因而它在雨季接近淡水条件,但在其他时期会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宋卡湖也是一个养殖基地,以出产鱼、虾和蟹等水产而闻名。
百乐湖位于马来半岛中部的彭亨河流域,属于浅水、季节性的河流湖泊,流入彭亨河,湖区总面积约61.5平方千米,是马来西亚半岛(西马)最大的天然湖泊。百乐湖区的正常平均水深为2~5米,在季风季节水位会上涨一些,区域内还有河谷、泥炭沼泽和湿地等,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肯逸湖位于马来半岛中部,是由于建造苏丹马哈茂德大坝(Sultan Mahmud Dam)淹没陆地形成的湖泊,湖区占地约380平方千米,包括约340个岛屿,周围还有十多条河流和许多溪流、瀑布注入,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为东南亚最大的人工湖。
海洋水
马来半岛西北接缅甸海(Andaman Sea),东临南中国海与泰国湾。
安达曼海是印度洋东北部半封闭的边缘海,平均深度1100米。安达曼海从白垩纪时期开始形成,是大印度板块撞击亚洲俯冲带的产物,位于他俯冲带上方和后方,火山和地壳构造活跃,海底特征丰富多样,有浅脊、珊瑚礁、暗沙、山脉等。安达曼海的气候受东南亚的季风影响,全年分为东北季风季节和西南季风季节。安达曼海2月的海温为26°C,8月的海温为27°C,最温暖的海温出现在3月至5月的第⼀个季风间季节。在东北季风期间,海温为27.75°C至28.09°C,之后逐步升高。在第⼀个季风季节结束、第二个季风季节开始之间,海温可以达到29.35℃至29.81°C;在西南季风期间,海温为27.99°C±0.0086℃。在超过1600米的深度,温度保持不变,约为4.8°C。缅甸海夏季盐度为31.5‰~32.5‰,冬季为30.0‰~33.0‰。受河流径流影响,北部盐度降至20‰~25‰。
南中国海属于太平洋的半封闭海,简称南海,西与印度洋相通,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南海位于欧亚版块、太平洋版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版块交汇处,其中央海盆的洋壳在渐新世末至中新世初形成,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南海位于热带,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由东北季风所控制,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7、8月为最盛期。南海表层平均水温终年在22℃以上,南部海区则在26℃以上,水温年变幅值自北向南减少。北部陆架区近岸表层水温冬季低至15℃左右,一年四季表层水温分布的总趋势都是自北向南渐增,其中冬季南北温差最大;夏季和秋初温度分布最为均匀,大部分区域水温都在29℃左右;但最高温度出现于春末,西南部陆架区出现30℃左右的高温。南海海域盐度基本为33‰,自外海向近岸盐度逐渐降低,大部分近岸区域年平均盐度在32‰以下;平均盐度冬季高、夏季低。近岸海区盐度季节变化大,外海区盐度变化小,大部分海域年变幅不到1‰。
泰国湾又称罗湾(Gulf of Siam),位于太平洋的最西端,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性海湾,与南海水域相连,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45米。泰国湾的地质形成主要源于第三纪地壳运动的断裂陷落。泰国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4月到10月为雨季。泰国湾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泰国湾海域平均温度为27℃,平均盐度为35‰。
夏季,南中国海地区与北印度洋地区表层海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形成季节性的西南季风洋流,洋流在北上过程中受亚欧大陆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以及中南半岛的影响,迫转向沿大陆边缘前进,形成了对应的局部环流体系。同时在赤道暖流的影响下,在北印度洋形成大致呈顺时针走向的大洋环流,在南海受到陆地及岛屿的影响而形成环流体系,大体呈现顺时针流向。冬季,从东海通过台湾海峡南下的海水和从太平洋通过巴士和巴林塘海峡(Balintang Channel)的海水,进入南海之后,因受东北季风的吹送,向南海西侧南下,在南海西部,纵贯南北几乎全为SW向的漂流,主流靠近越南和马来半岛,抵马来半岛后折向东南流,经过卡里马塔等海峡流入爪哇海(印度尼西亚语Laut Jawa)。
缅甸海表层环流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流驱动,在东南方向通过马六甲海峡与南海进行海水交换。印度洋西南季风盛行时,季风流自安达曼海西北方向进入安达曼海, 与穿越马六甲海峡的西北向海流共同形成一个顺时针涡流, 最终在安达曼海西南部流出。东北季风盛行时,北赤道洋流以约0.3米/秒的窄流形式由⻢六甲海峡流入安达曼海,最终流向斯里兰卡南部。泰国湾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环流基本呈顺时针方向,外湾东北部和苏梅岛附近呈逆时针方向;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北部环流转变为逆时针方向。
马来半岛东侧为混合潮港,北部为全日潮占优,南部为半日潮占优,东南端为不正规半日潮。半岛东海岸半日潮传播方向方面,南、北海区分别向南、北相背传播,而全日潮传播方向相同,均为自北向南,半岛的东海岸也是全日分潮平均振幅最大的区域。在半岛西南海岸的马六甲海峡内部,则以正规半日潮为主,半日分潮M2,S2和全日分潮K1在马六甲海峡内的传播为自西北向东南,而全日分潮O1则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马六甲海峡内部也是半日分潮平均振幅最大的区域。半日分潮和全日分潮的传播速度,在半岛东岸都比马六甲海峡内部快,它们穿过马六甲海峡的时间均为12小时左右。
安达曼海的潮汐是半昼夜,以大振幅内波的存在而闻名。南中国海的潮汐主要是由太平洋经巴士海峡传来的谐振潮,潮差较小,潮流较弱,大部分海区潮型以不正规全日潮为主。
土壤
马来半岛的土壤以砂质黏土质地的老成土(Ultisols)为主,高地地区分布有氧化土(Oxisols),沿海平原广泛分布着新成土(Entisols)或灰土(Spodosols)。
由于侵蚀性花岗石几乎占据了马来半岛基岩的一半,因此在花岗岩上形成的土壤占据半岛的很大面积。它们长期暴露在热带条件下,经历了广泛的风化作用,形成砂质黏土质地的土壤,其中大部分为老成土,适宜种植油棕、橡胶、可可等热带农作物。
马来半岛高地地区的土壤,主要由中生代至古生代的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属于老成土或氧化土。这两类土壤具有低碱性阳离子,酸性较高,自然肥力较低,但加入石灰和化肥可用于农业生产。
马来半岛地势低洼的沿海平原广泛分布着冲积土层,西海岸新区主要为粘土质沉积物(有些已被矿化而含有铁矿等),东海岸主要为砂质沉积物,属于新成土或灰土。因而半岛的大部分沿海平原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马来半岛所在的巽他区地处赤道,常年温湿,受地质历史和季风气候影响,是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植被具有显著的热带区域特征,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等植物族群。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半岛中部的马来西亚、泰国境内,包括分布在低地丘陵和山区的森林和沿海平原的沼泽森林等,也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植物群之一。其中,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大致可分为混交品类林和单一品类林,有丰富的生态结构层次,共有逾17631种植物,其中有几千种维管植物、藻类377种、苔藓植物1387种、蕨类植物门1600种、裸子植物61种、4180种单子叶植物和10026种双子叶植物纲。
马来半岛的树木有两千多种,大多属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特征类群和建群种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以及豆科(Leguminosae),如重黄娑罗双(balau)、正艾木(cengal)、黄樟(kapur)等龙脑香科的经济木材。原生于本地热带雨林中的槟榔,在半岛有广泛种植。半岛的北部和东部、南部集中分布有橡胶树,是全球橡胶种植面积最广地区和主产区。半岛的南端、西海岸分布有红树林,是全球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而且其物种多样性最高。半岛是金钩花属(Pseuduvaria)现代物种分布中心,该属约56种,均为乔木或灌木;有世界上直径最大的寄生怪物花(parasitic monster flower),以及种类众多的猪笼草(猪笼草属)等。
动物
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中部的马来西亚、泰国境内。其中马来西亚境内有480种哺乳纲,242种两栖动物,567种爬行纲,742种鸟类,1967种凤蝶总科和1073种金花虫科昆虫,以及590种家鱼等。半岛主要哺乳动物有猩猩、老虎、大象、犀牛、貘、野牛、犀牛、狐属、豹子、熊和鹿等。绿海龟、马来鳄、亚洲貘和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 of Threatened 物种)。马来鳄属大型淡水鳄鱼,栖息地是低海拔的泥炭沼泽地区以及次生林的河岸等地,其主要特征是体型较大和鼻子长而窄,成年鳄鱼体长4~5米,体重93~201千克。马来貘是亚洲唯一的貘,也是貘类体型最大的,成年貘身长1.8米,体重约350千克,栖息在热带雨林及山地森林中,以野生水果和植物叶子为主食。马来熊是熊类体型最小的,栖息于偏远、茂密的低地森林中,擅长攀爬,习惯于夜间活动,因为喜欢从蜂巢中提取蜂蜜吃也被称为“蜜熊”。半岛的主要鱼类包括龙鱼(Arowana)、银鲶鱼(Silver Catfish)、罗非鱼(Tilapia)等,深海鱼类有斑马鱼(Zebrafish)、小丑鱼(Clownfish)等。
生态保护区
考索国家公园(Khao Sok National Park) 位于马来半岛中部的泰国境内,占地面积739平方千米,建于1980年,由茂密的原生雨林、山脉、瀑布、湖泊等组成,还有独特的石灰岩地形及喀斯特景观。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未受冰川地质时代的影响,保留着原始面貌。考索国家公园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古老之一,植被繁密,平均每一万平方米就分布有约200种植物,主要有竹子、棕榈科等,以及热带雨林独有的大花草属、猪笼草等。公园有311种鸟类、48种哺乳动物、30多种蝙蝠,以及无数的昆虫和爬行纲,包括大象、野牛、豹子、老虎、熊和灵长目等,其中有濒危的老虎、亚洲象等珍稀动物。
大汉山国家公园(Taman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 National Park)位于马来半岛中部的马来西亚境内,面积约4343平方千米,区域内有1.3亿年历史而且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以及大汉山脉、高原、山谷、河流等,还居住有土著部落。公园的前身是建立于1925年的野生动物保护区,1939年以英国国王名义命名为“乔治五世国家公园”(King George V National Park),后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这里生长着成千上万种植物,包括图朗树(Koompassia excelsa)、娑罗( Shorea)属植物,寄生植物如兰花类和大花草属(Rafflesia arnoldii)等。野生动物包括至少300种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以及大量昆虫,如大象、老虎、豹、猴子、熊、野牛、貘、马来水鹿(Cervus unicolor equinus)、苏门答腊犀(Sumatran rhinoceroses)等。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约4万年前,马来半岛已出现人类活动,约1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居住,约公元前25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南岛语民族开始在半岛出现。同一时期,从云南省地区迁徙来一批人口,成为原始的马来族。约公元前300年,又有一支属于蒙古人种的移民迁入半岛,他们被称为新马来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推动半岛进入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公元初年,半岛北部出现了一些孟人建立的古国。此后几个世纪内,陆续出现若干个小的“国家”,诸如羯茶、盘盘、赤土、狼牙修、单马令、彭亨州、吉兰丹州和登嘉楼州等。在这期间,首都在毗耶陀补罗(梵语Vyadhapura,位于今柬埔寨)的扶南国逐渐壮大,势力一度达到半岛;6世纪末,随着扶南国势衰微,其影响力也逐渐退出半岛。7世纪,室利佛逝在苏门答腊岛南部崛起为东南亚强国,进而长期控制了马来半岛。11世纪中期,室利佛逝国力走向衰弱,半岛重新出现王国分立的局面。以今柬埔寨为统治中心的吴哥王朝(Dynasty of Angkor)不断扩张,在阁耶跋摩七世(Jaya varman VII,1125-1215年)时期的疆域包括马来半岛北部。
13世纪下半期,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分别受到新柯沙里(Singhasari)王国和素可泰王国的攻占,素可泰王国在拉玛甘亨(Ram khamhaeng,又译为兰甘亨)统治期间,向南扩张至马来半岛北部及中部。14世纪,以爪哇(Java)为中心的麻喏巴歇(Majapahit,又译为满者伯夷)成为海岛帝国,势力达到马来半岛;麻喏巴歇衰落后,半岛又出现王国割据的局面。14世纪末,马来族拜里米苏拉在半岛西岸建立马六甲王朝国,使半岛的南岛语民族有了统一的政治实体,进而统一半岛南部。马六甲王国最强盛时,势力一度到达半岛北部,15世纪初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随后,首都在阿瑜陀耶王朝城(位于今泰国中部)的阿瑜陀耶王朝(Ayutthaya Dynasty,又称大城王朝)不断扩张,控制了半岛的一部分,并使马六甲成为其附属国。
15世纪末开始,欧洲商人和传教士等纷纷来到东南亚各地。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市,建立了欧洲人在东南亚的第一个殖民地。马六甲素丹马哈茂德沙阿(Sultan Mahmud Shah)向南逃到柔佛王国,后来建立柔佛王国(The Sultanate of Johor),为夺回马六甲,多次进攻葡萄牙人却均被击败。这一时期,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王国(Kingdom of Aceh Darussalam)崛起,形成了与柔佛、葡属马六甲之间长达百年的“三角战争”。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大力拓展贸易网络,并向马来半岛扩张势力,于1641年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
1767年,缅甸贡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国王信漂辛(Hsinbyusin)率军南下攻灭了阿瑜陀耶王朝王朝,马来半岛原为阿瑜陀耶藩属国的吉打(Kedah)、北大年(Pattani)等土邦则投靠缅王。随即,郑王(Pharaya Taksin,又写为Chao Tak,中国古籍称“郑信”)在湄公河下游西岸的吞武里(Thonburi)建都,史称吞武里王朝(Thonburi Kingdom,中国隶书称“郑信王朝”)。吞武里王朝不断扩张,半岛的槟岛和登嘉楼州以北地区都被其纳入版图。1782年,吞武里王朝被推翻,却克里夺得政权,称拉玛一世(Rama I),史称却克里王朝(Chakri Kingdom,或称曼谷王朝、泰国),一直延续至今。拉玛一世在位期间,使半岛北部的北大年府、吉打、吉兰丹和丁加奴等土邦成为藩属。在18世纪末泰缅战争结束后,半岛西北部的德林达依省(Tenasserim,又名德林达依省)地区归属缅甸。
1786年,英国人占领马来半岛的槟岛,随后于1795年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暹罗王朝拉玛二世在位时(1809年至1824年),把半岛北部的北大年府分而治之,分成七个属国,称为“马来七属邦”。1819年,英国人进入新加坡岛,建立殖民地和要塞;1823年和1824年又与统治新加坡岛的柔佛王国天猛公签订条约,使新加坡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824年,英、荷两国签订条约,荷兰退出马来半岛。为加强对马来半岛殖民地区的统治,英国于1826年将新加坡、马六甲、槟岛和威省(一级行政区 Wellesley)组成一个单独行政区“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1874年,英国与霹雳邦签订《邦咯条约》,迫使其接受英国的“保护”,雪兰莪州(é)邦、森美兰邦、彭亨邦随后相继被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896年7月,英国海峡殖民地与这几个邦联合成立“马来联邦”,首都设在吉隆坡;未加入的吉打邦、吉兰丹州邦、登嘉楼州邦、玻璃市和柔佛邦等地区被称为“马来属邦”。1909年,泰国王朝朱拉隆功与英国签订协定 ,把半岛的吉打、玻璃市、吉兰丹、丁加奴及邻近岛屿的宗主权放弃给英属马来亚,暹罗则保持对北大年府等地的拥有权。1916年,暹罗将“马来属邦”改为三个府 ,标志着该地区成为暹罗的内省,后来演变为当今的泰南四府。1933年,女王陛下政府将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合并组成马来亚殖民地,并制订统一的关税和贸易制度。根据英、法两国于1896年签订的条约,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Colony of French Republic, Indochina)之间的缓冲国,因而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南太平洋战争后,随即展开对马来半岛的进攻,于次年2月占领柔佛、新加坡,英国军队被迫撤出半岛,于是马来半岛从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成为日本的军事占领区。半岛人民以各种方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为划分对日作战区域,将包括马来半岛在内的亚洲东南的延伸部分(即东南亚,Southeast Asia)明确称为“东南亚战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英国立即派遣军队回到马来半岛,恢复殖民统治。半岛人民通过争取独立的斗争,相继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并逐步向民主化迈进。缅甸被日本占领后,于1945年3月发动全国总起义而光复,后来被英国重新控制,再于1948年1月脱离英联邦而宣布独立。泰国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后,于1949年正式定国名为泰国。英国与各邦素丹和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经过谈判后,于1948年2月1日宣布成立马来亚联邦。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成为独立国家,版图包括原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的9个邦以及原英国海峡殖民地中的槟岛和马六甲。新加坡于1959年实现自治,成为自治邦,英国保留国防、外交等权力。
1963年9月,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州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10月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正式宣告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后来该组织的成员国不断增加,成为东南亚区域合作组织并走向一体化。
社会生产
农业
在石器时代,马来半岛开始进入农业社会,早期人类以狩猎、打渔为主。随着使用南岛语言和南亚语言的农耕者大规模迁入,带来了农业生产技术,标志着农耕社会的开始。公元前一千多年,半岛的居民已学会种植水稻和驯养家畜的方法,以及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半岛早期的农产品经济,主要依赖于生产加工土沉香等香料和甘蜜,还有一些种植生产蔗糖、椰子的农场,威斯利省和马六甲种植有较大面积的喜米。
西方殖民者到来后,带来了新的开发模式和商业渗透,大规模毁林造田,不断推广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及加工生产。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将一批香料引种至半岛的槟岛,使得胡椒、丁香和豆蔻先后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产品。到1848年,甘蜜和胡椒的种植面积占新加坡全岛耕地面积的75%以上。1876年,英国人亨利·魏克汉(Henry·Wickham)将野生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引种到东南亚后获得成功,进而在马来半岛推广种植。1896年,华商陈齐贤在半岛对橡胶进行商业性种植获得成功,陈嘉庚也加入橡胶行业,华侨成为半岛橡胶种植与加工业的先驱。20世纪30年代,威省开始种植甘蔗,到19世纪中期成为当地的重要农作物,胡椒和甘蜜的种植也在新加坡获得成功。半岛盛产水稻、天然橡胶、棕榈油、胡椒和椰子、盐水凤梨、龙眼等水果,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产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泰国、马来西亚境内。半岛北部的宋卡、普吉是重要的渔业中心和渔产品集散地。
手工业及工业
公元前4世纪,随着马来半岛北部的克拉地峡航线贸易兴盛,当地港口海岸出现了一些首饰、工艺品作坊,以加工宝石、金属、玻璃制品为主,其中生产中心有三乔山(Khao Sam Kaeo)等。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许多涌入毛淡棉(Mawlamyine)的锡克族,会继续南下半岛从事务工;缅甸出产的木材在印度资本的运作下,也会在半岛或毛淡棉经由客家华工打造、运回印度西海岸造船中心苏拉特。
半岛蕴藏丰富的锡、金、铜等矿产,在古代已对锡矿山开采,以及青铜工艺品的加工生产。19世纪初,华工已开始在半岛从事锡矿开采业,当时是以手锄、肩挑方式进行露天开采,基本上停留在滨海地区小规模手工淘洗砂矿的水平。19世纪中后期,当地锡矿实现了大规模生产,锡矿业获得迅速发展。随着华人创造的“水笔”“金山沟”、蒸汽泵、选矿装置等采矿技术的利用和普及,半岛的大部分锡矿业被华人控制。19世纪末,英国人引进机械化采锡法后,致使华侨拥有的小型采锡场逐渐衰落。1912年之后,英国人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资本,引发了半岛锡矿业的工业革命。1941年之后,日本侵占半岛,开设了一批采掘场,掠走大量锡矿产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锡价暴跌,半岛的锡矿业走向没落。半岛中部和南部的泰国、马来西亚境内至今仍是重要产区,也是世界锡矿产品重要出口国。半岛南端的新加坡资源匮乏,充分利用海上石油通道枢纽的地利优势,发展石化工业,成为世界炼油中心之一。
国际交流及贸易
马来半岛位于南亚和东亚主要海上航线的十字路口,自古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以及海上贸易的主要场所。季风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海洋贸易也具备了周期性的特征,半岛也成为等候风向转换的休息、补给基地。半岛位于印度洋与中国海之间的交界处,是联结中国佛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重要枢纽。
公元前后,东南亚海上贸易活动业已存在,以马来半岛为界,东南亚向西与印度、波斯等地,向东通达中国。当时,印度和中原地区之间的海上贸易主要通过马来半岛北部的克拉地峡,进行陆路中转,再在半岛东、西两岸将货物装船,然后走海路转运至对方。由此,克拉地峡一带的海岸逐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交流中心,以出口热带竹木、香料和锡而著名。约公元4世纪,阿拉伯人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经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
中国和马来半岛的交往至少可追溯到汉代。西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马来半岛进行各种往来和交流。东汉以后,印度和中原地区僧人之间通过马来半岛的交往活动逐渐增多。唐朝僧人义净曾经远渡重洋,访问马来半岛。在唐代以前,中国同马来半岛的海上交通的重心在半岛的北部,包括一度强大的扶南国,随后与海上帝国室利佛逝(中国史籍后来称为三佛齐)交往。宋代,中国与半岛一些国家的市舶贸易已经初具规模。明代,半岛的马六甲(中国称为满剌加)王国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交好。郑和七次下西洋期间,多次到马六甲,并送达明朝皇帝对满剌加国王的册封。
随着爪哇海香料贸易和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展,东西方贸易开始频繁经由半岛西南的马六甲海峡进行。到15世纪,马六甲已发展为集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贸易网络延伸到非洲海岸、阿拉伯和波斯湾,再转往欧洲。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殖民者相继来到半岛,使其沦为殖民地。殖民统治者掠夺当地的特产等资源,同时将外来商品运送至半岛,进行殖民贸易。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对马六甲海峡实行垄断政策,加之港口泥沙淤积等原因,导致许多商人绕开马六甲航线或者在别处进行贸易,马六甲市的国际贸易地位逐渐衰落。英国殖民统治新加坡之后,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实行免税的自由港政策,使得新加坡港逐渐成为东南亚最繁荣的转口商港和国际贸易中心。
交通运输
陆路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马来半岛的铁路建设发展较快,1885年建成从威(Port Weld)通至太平(Taiping)的铁路,这也是马来西亚的第一条铁路;1886年建成由巴生港(Port Kelang)通往吉隆坡(Kuala Lumpur)的铁路,1891年建成由波德申(Podchen)通往芙蓉(Seremban)的铁路,1895年建成由安顺市(Telok Anson)到怡保市(Ipoh)的铁路。1903年,建成从曼谷(Krung Thep Maha Nakhon)通至马来半岛碧武里(Phetchaburi)的铁路,后来在1909年延伸至英属马来亚的边境。
马来半岛中部有公路和铁路干线贯穿南北,北面连接泰国,南端通往新加坡。全长772千米的南北大道(North South 快速路)衔接沿海道路及内陆要道;横贯东、西两岸的陆路交通,主要有全长350千米的东海岸大道(East Coast Expressway)。半岛南部的新加坡岛公路网发达,铁路以地铁为主,并与轻轨铁路相连,而且铁路跨越柔佛海峡与马来半岛连接。连接马来半岛的“泛亚铁路”网中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原地区—老挝铁路,于2021年建成通车;首趟“中老泰马”全铁快速货运列车于2024年4月开行,经中国—老挝铁路与后续接轨运输,到达泰国、马来西亚,实现了全铁运输直达。
水运
巴生港(Port Kelang)地处马来半岛西南海岸,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北部,是马来西亚的最大港口,距离首都吉隆坡约40千米并有公路和铁路连接。巴生港于1901年开始运营,拥有深水泊位及附属港口,以及适合处理集装箱和常规货物的码头,并且与半岛西海岸的的商业和工业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在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中,巴生港以1406.1万标箱(TEU)的总吞吐量居第11位。
丹绒帕拉帕斯港(Port of Tanjung Pelepas,丹戎帕拉帕斯港)位于马来半岛西南端的普拉宜河口,处于东一西向和南一北向国际海运主干航线的交叉点上,天然水深条件优越,港口于2000年开始正式运营。该港是马来西亚最先进的集装箱码头和主要的转运港口,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及自由贸易区(Pelepas Free Zone ),还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陆路交通联网。在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中,丹绒帕拉帕斯港以1048.05万标箱(TEU)的总吞吐量居第15位。在世界银行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联合发布的《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报告中,丹绒帕拉帕斯港居第5名。
新加坡港(Port of Singapore)位于新加坡岛南部沿海,毗邻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是东西方海洋贸易必经的航运枢纽,在13世纪已成为国际贸易港口。新加坡港有200多条航线连接世界600多个港口,是国际集装箱的中转中心,全球最大的转运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并且已发展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和世界最大的燃油供应港口。在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中,新加坡港以3901.29万标箱(TEU)的总吞吐量居第2位。在世界银行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联合发布的《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报告中,新加坡港居第17名。
航空
吉隆坡国际机场(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KLIA)位于半岛西南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于1998年正式通航,是半岛的主要航空枢纽之一,并有着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通往半岛其他地区。该机场拥有世界标准的设施,并可以容纳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中客车A380,机场服务于60多家航空公司,可到达一千多个目的地。在全球领先的航空旅行数据提供商OAG发布的“2023全球超级枢纽机场指数”排名中,吉隆坡国际机场位居第4名,在廉航航班排名中位居第1名。
新加坡樟宜机场(Singapore Changi Airport)地处新加坡东部海岸,于1981年正式通航运营。机场共有四座旅客航站楼,年客容量可达8500万,已为90多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连通全球140个城市,每周有5500趟航班。机场具有独特的建筑设计布局和景观设施,如室内人工瀑布、众多植物、主题花园以及休闲娱乐场所等,改善了旅客体验,被誉为“最值得驻足停留的机场大楼”。樟宜机场是亚太区主要的航空枢纽,并获得逾650个“最佳机场”奖项,其中12次被全球航空服务意见调查机构Skytrax评为“全球最佳机场”,连续35年被英国《商旅杂志》评为“世界最佳机场”。在国际机场协会(ACI)公布的2022年全球机场货运量排名中,新加坡樟宜机场位居第9名。樟宜机场是亚洲地区运作成本最低的机场之一,根据全球航空旅行数据提供商OAG发布的“2023全球超级枢纽机场指数”,樟宜机场在廉航航班排名中位居第4名。
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
马来半岛的水利工程主要有胡鲁水电站、直落巴巷供水工程,以及霹雳河中上游的珍德罗水坝、丁明歌水电站等。半岛南端的新加坡建造有较大规模的滨海堤坝工程。
胡鲁水电站(Hulu Hydropower Station)地处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的肯逸尔 (Kenyir)水库西北,位于肯逸湖上游的普壑河(Puah,又译为普额河)上。该工程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与马来西亚当地企业组成联营体共同承建,主要由导流洞、大坝、进水口、引水发电洞、尾水洞等组成,于2015年8月建成发电。胡鲁水电站由两个库区组成, 两库由1条输水隧洞联通,为引水式发电站,水坝高78米、长800米,库区面积6979万平方米,装机容量25万千瓦。
直落巴巷供水工程位于马来西亚槟州的槟岛,工程包括直落巴巷水坝、巴都丁宜水处理厂、供水隧洞和泵站,由中水电公司承建,2000年建成完工。主体工程直落巴巷水坝(Teluk Bahang Dam)为分区设计碾压式土坝,由上下游坝壳和心墙防渗体组成,坝顶高程52米,蓄水量为190亿公升。由于槟城的用水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气候变化以及附近其它水坝的建成使得槟城集水区供水不足,于是槟州政府于2020年实施了补充直落巴巷水坝的原水项目,包括将原水从槟榔河集水区引入水坝,从而使得直落巴巷水坝可以利用直落巴巷集水区和槟榔河集水区2个原水资源。
为了缓解低洼地带常出现淹水的现象,新加坡政府建造了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工程。该工程横跨350米宽的滨海水道口,由一系列盘踞在拦海大坝之上的巨型钢闸组成,还有一片1万公顷的集水区。每降大雨、涨潮时,九道“波峰门” (Crest Gate) 的坝顶铁闸会开闸泄洪,七个巨型排水泵会将多余的雨水排放入海中;在退潮时,则将蓄水池内高涨的积水排入海中。滨海堤坝工程同时围成淡水湖,是新加坡最大的水库之一,把滨海湾开发为蓄水池,可提供更多的饮水来源。
填海造陆
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由于陆域面积有限,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存在扩大土地供给的需求,于是选择了填海造陆的发展模式。尤其在21世纪最初的二十年内,新加坡完成了大量的填海工程,使得国土面积从1965年的581.5平方千米,达到2018年的721.5平方千米,五十多年间增加了约140平方千米,其中绝大部分新增国土来自填海造陆,填海所得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3%。新加坡也成为海岛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还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成员国中唯一的发达国家。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马来半岛中部及南部的森林由于长期砍伐,永久森林保留区或非永久森林被大肆开垦,一部分被改为种植棕榈等农作物以及其他用途,森林减少面积受到全球瞩目。尤其是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消失速度高居全球之冠,境内一度只剩下约低于40%的天然森林,仅存4.79万平方千米森林保留地。这种大量砍伐森林的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当地许多植被正常生长,一些野生动物流离失所,数量和品类减少,并且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土崩、山洪及水源污染等现象多发,还加剧了气候变化。由此,欧盟于2023年以“对抗气候变迁和环境破坏”推出新法规,禁止进口“滥砍滥伐所生产的产品”,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产品名列其中。
马来半岛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出现了较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威胁。其污染主要有两大源头,分别为陆源(源自附近陆地)和船源(来自通行海峡的船舶)。陆源污染方面,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濒临马六甲海峡的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与日俱增的居民生活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以及居民生活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肆意倾倒或简单填埋处理,污染了海峡沿岸汇入海峡的河流以及海洋环境。船源污染方面,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舶尤其是大型油轮众多,船舶上人为丢弃大量海洋垃圾,排放危险、有毒物质,而且船舶相撞、触礁、搁浅或遭遇海盗和海上武装抢劫等,导致船损事故频发,特别是造成原油泄漏,严重污染海峡海洋环境。
保护措施
面对森林大面积快速消失的问题,马来西亚政府推出可持续森林管理(SFM)政策,严格执行森林采伐规程,还推出了“中央森林脊柱” (Central Forest Spine)计划,复合遭受破坏的原始森林,打造纵贯南北的森林景观,制订了《2022年中央森林中枢生态网络大蓝图》 (PIRECFS 2022)。针对半岛西海岸红树林退化现象,进行了生态修复,用竖立的防波堤减少海浪对幼苗的冲击,选择白骨壤育苗并移栽到湿地中。同时,半岛的马来西亚境内自2005年至2018年已增加种植红树林20平方千米。在国际合作方面,2023年6月,欧盟委员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协定成立联合工作组,以加强实施欧盟防止森林砍伐法规(EUDR,即《欧盟零毁林法案》)的合作,旨在解决由农业扩张导致的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问题。
针对马六甲海峡海洋环境污染及由此引发的海峡生态安全,国际海事组织(IMO)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并牵头于2007年在新加坡发布《新加坡宣言》,建立马六甲市海峡合作机制(Cooperative Mechanism),促进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使用国和利益关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随后,相关国家和机构建立了马六甲海峡溢油应急反应合作机制,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消除溢油带来的不良影响;美国提供了应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准备和反应能力的训练,中国启动了针对相关人员的培训项目,澳大利亚为建立有毒有害物质数据库提供了技术援助等。众多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了航道清理,并捐赠浮油清理船和浮标船,捐资设立治理船舶油污基金等。
风景名胜
马来半岛的旅游资源丰富,既包括玲珑谷地考古遗址和历史名城马六甲市、乔治城等历史人文景观,同时,也拥有兰卡威群岛世界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
玲珑谷地考古遗址
玲珑谷地考古遗址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的玲珑谷地,共有4处考古遗址,既有露天遗址,也有洞穴遗址,共发掘32处古人类遗迹并出土了许多石器,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打造工具的场所以及早期技术的证据,其文化遗存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其中发现的“霹雳人”古人类遗骸距今已有1.1万年,发现的一个手斧有183万年的历史(误差介于61万年之间)。玲珑谷地遗址历史跨越约200万年,被认为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于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马六甲海峡的历史名城
马六甲城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朝的首都,1511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在16世纪发展为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港口,1641年为荷兰占据,1826年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一部分。马六甲城内历史建筑保存完好,汇集有多国风格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苏门答腊式建筑东奎那教堂,马来西亚最早的庙宇青云亭,保留中国史迹最完整、最丰富的大山冈,纪念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多处遗迹,圣地亚哥古城门和圣保罗教堂等葡萄牙式古迹,荷兰式建筑有史达特斯教堂(现为市政厅)以及由荷兰民宅改建的马六甲博物馆等,展现出了这座城市早期的发展历程。
乔治城地处马六甲海峡北口,位于马来半岛的槟岛。槟城以当年该岛遍布槟榔树而得名,英国于1786年占领槟榔屿,以国王乔治三世之名将岛上英国人居住区称为乔治市。1791年,槟榔屿对岸的威省被割让给英国,两地统称槟城,1826年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一部分。乔治城留存着中式、印度、穆斯林等多种风格的古建筑,以民居与商用建筑最具特色,其中有不少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建筑物,代表性建筑有市政厅、张弼士祖屋和印度甲必丹清真寺等,反映了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面貌。
马六甲和乔治城发展了500多年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拥有多元化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镇景观,2008年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浮罗交怡地质公园
浮罗交怡地质公园位于马来半岛西部的浮罗交怡岛上,范围包括浮罗交怡岛及其104个外围岛屿。公园西北部的达泰海湾(Datai Bay)发育有多种岩石、构造和地形,为地质时代的马青长组(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层),拥有众多的海岸类型。浮罗交怡玛金璋山脉、基林红树林和孕妇岛的岩石,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岩石。兰卡威群岛世界地质公园反映了5.5亿年前沉积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具有很高的地球科学价值,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由此也成为东南亚的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相关文化
马来半岛自古拥有马来文化,长期受到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影响,不断有外地人迁入及融合,各批马来族均留下人数众多的后裔,居民有原始马来人、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之分,发展为200多个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人口以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为主,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马来文化是东南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东南亚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影响力。
饮食文化
马来族饮食
马来族的饮食富有特色,同时也被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泰国、葡萄牙、中国和印度等文化影响,其主要特色为:富含椰汁、咖喱、辣椒等香料,口味为辛辣、咸、甜味,色彩鲜明、口味浓郁。马来族天生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忌食猪肉、乙醇。穆斯林的肉类食物主要为牛、羊肉和家禽、海鲜,可用肉类制成咖喱(curry,在椰奶中烹调各种香料混合物烹制成),还可制成仁当(Rendang,即干咖喱,比炖菜稍干,可以长期保存),往往在婚礼、开斋节等特殊场合供应。马来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为主,一日三餐几乎都以米饭为主食,搭配各种菜肴。在穆斯林的主要节日开斋节(Hari Raya Puasa)等特殊场合,米饭由洋葱炒鸡蛋、大蒜、生姜和其他香料制成,然后用水煮熟制成马来油饭或酥油米饭。椰浆饭(nasi lemak,用椰浆烹煮的米饭并搭配一系列配菜)是马来族最传统、著名的美食,也是日常招牌食物。传统椰浆饭搭配鲚鱼、参巴酱、水煮鸡蛋、炸花生和黄瓜,现在还搭配其他菜肴如牛肉或鸡肉仁当、鱿鱼叁巴、炒牵牛、煎鸡蛋和炸鸡等。马来族的美食还有椰番盐水凤梨蟹、番辣炸虾、香酥咖喱包、沙嗲、马来飞饼、马来粽等。
华人饮食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本土化华人中,女性通称为 “娘惹”(Nyonya),她们在日常居家生活中善于烹,因而她们做的菜就被称为“娘惹菜”。“娘惹菜”是中华饮食文化传播融入马来式饮食文化,与当地多元民族饮食习俗深度融合的结果,也是马来半岛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娘惹菜”结合了马来式烹饪风格,例如广泛使用香料和椰奶做配料。同时,保留了华人传统饮食特色,例如工序复杂,还会使用本地穆斯林饮食忌讳的猪肉作为食材;烹饪技法主要来自经验,食材和配料数量非标准化。“娘惹”饮食还常用酱油、豆酱、糖和西亚火葱做配料。“娘惹菜”融汇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以辛辣、口味浓重为主要口味,特色菜品有胡椒鸡、叻沙面、亚参香辣鱼和亚参猪肉、娘惹豆酱鸡、酸角汁宝刀鱼,以及肉骨茶、娘惹精露、大树菠萝焦糖炖蛋、粽子等。
峇峇和娘惹族群文化
中国与东南亚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15世纪初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东南亚。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形成,始于明朝,盛于清朝。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多,与当地土著的通婚繁衍现象也不断增加,最终在文化和语言上不断融合,最终发展为“土生华人” (Peranakan,源自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语,意指 “土生土长的人”),通常指华人和本地的马来族或印尼人结合的后裔,以别于那些直接从中国移民来的 “新客华人” (Singkek)。这些后裔中的男性通称为“峇峇 ”(Baba或Babas),女性通称为 “娘惹”(Nyonya)。
峇峇和娘惹是华人在移居马来半岛地区过程中与当地民族通婚而产生的混血后代,保留了大量华人的传统习俗,在繁衍生息过程中与当地和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在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被称为“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特别是,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一类语言—峇峇话,其实是闽粤方言与马来语的融合变种,属于一种混合语言;还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服饰,整体采用上衣下裙形制,脚穿珠绣鞋,戴配饰,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前期服饰的典型款式为“旗袍”(Baju panjang),后期型款式为“娘惹可巴雅”(Nyonya Kebaya)。他们主要集中生活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和槟城等地,马六甲等地还建有峇峇和娘惹文化博物馆。
参考资料
Malay Peninsula. Britannica.2024-05-06
新加坡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05-13
泰国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05-13
马来西亚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05-06
缅甸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05-23
巽他区域地质气候环境演变与陆地生物多样性形成与变化.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24-05-22
Landscape, Geology and Soils of the Malay Peninsula.Research Gate.2024-05-21
第一节 马来西亚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一带一路”数据库.2024-05-20
Pahang River.Britannica.2024-05-20
Luang Lake.Britannica.2024-05-21
Lake Bera.Tourism Pahang.2024-05-20
History.Kenyir lake.2024-05-21
上新世以来巽他陆架海平面变化研究.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24-05-22
热带雨林.Mongabay.2024-05-26
东南亚红树林动态监测(2019).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SDG工作组.2024-05-22
Plant and animal life.Britannica.2024-05-22
Flora and Fauna.GOVERNMENT.2024-05-22
Home.Malaysian Wildlife.2024-05-22
Home.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5-22
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1-16
1 - The Malay Peninsula: Early History, Melaka and the Colonial Sett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4-05-22
3.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化:克拉地峡系统和多元的历史-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获奖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4-05-10
《英荷条约》(1824年).“一带一路”数据库.2024-05-11
区域国别视野下的中国东南亚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05-10
玲珑谷地考古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4-05-25
马六甲海峡的历史名城-马六甲与乔治城.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5-25
浮罗交怡岛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网络.2024-05-25
马来西亚豪雨致逾两万人受灾.中国新闻网.2024-05-07
马来西亚连续强降雨引发洪灾 已致33人遇难.央视新闻.2024-05-07
总台记者看世界丨即将告别雨季!水灾多、雨季长,马来西亚人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侵袭?.央广网.2024-05-07
Sejarah Melayu.Britannica.2024-05-15
Sejarah Melayu (The Malay Annals).UNESCO.2024-05-15
隋唐长安与南海诸国的佛教文化交流.陕西省图书馆.2024-05-15
The Golden Chersonese And The Way Thither.Penn Library.2024-05-15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Report.Department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DID).2024-05-20
LALUANPENARIKAN,JEMPOL,NEGERISEMBILANBERDASARKANSUMBERBERTULIS(WRITTENSOURCESONPENARIKANROUTE,JEMPOL,NEGERISEMBILAN).Jurnal Arkeologi Malaysia.2024-05-20
Aurea Chersonesus.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Geography (1854).2024-05-07
Tabvla Asiae XI.Yale NUS College.2024-05-15
ABOUT MALAYSIA.Malaysia Tourism Promotion Board (MTPB).2024-05-06
Isthmus of Kra.Britannica.2024-05-07
Tenasserim.Britannica.2024-05-16
泰南地区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宋卡总领事馆.2024-05-16
马来西亚-地理气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1-15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PENINSULAR MALAYSIA.gsm.org.my.2024-05-22
中外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末次冰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仍在继续.中国科学院.2024-05-22
世界主要的11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OSGeo中国中心.2024-05-19
印支期.OSGeo中国中心.2024-05-19
马来西亚矿产资源地质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中国矿业》杂志.2024-05-17
Soils of Peninsular Malaysia.Geotanih.2024-05-22
Johore Strait.Britannica.2024-05-20
新加坡有63个岛,你未必听说过.新加坡新闻网.2024-05-26
About: Great Tenasserim River.DBpedia.2024-05-20
Sungai Perak: a special river.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Danube River (ICPDR).2024-05-20
Perak.Britannica.2024-06-07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fate of terrestrial materials delivered by a small tropical mountainous river: A case study of the Kelantan River, Malaysia.Science Direct.2024-05-20
Malaysia—Kelantan River.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Laboratory, Kyoto University.2024-06-07
River Basin.Lembaga Sumber Air Terengganu (LAUT).2024-05-20
A Preliminary Study of Water Quality Index in Terengganu River Basin, Malaysia.ResearchGate.2024-06-07
珍尼湖 Tasik Chini.马来西亚观光局.2024-05-20
LAKE SONGKHLA.ILEC World Lake Database.2024-05-21
Tasik Bera.Ecology Asia.2024-05-20
Tasik Kenyir.malaysia-wildlife-and-nature.2024-05-21
Andaman Sea.britannica.2024-06-20
Making Waves in the Andaman Sea.NASA.2024-06-20
Андаманское море.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БСЭ).2024-06-20
概说南海.中国南海网.2024-06-20
南海简介.中国南海研究院.2024-06-20
自然环境.中国南海网.2024-05-21
洋流的影响及南海–北印度洋海流特征.Hans汉斯 中文开源期刊学术交流平台.2024-05-21
5.1 - USDA Soil Classification System.Plant and Soil Sciences eLibrary.2024-05-21
土壤分类.中国环境生态网.2024-05-21
5.9 - Ultisols.Plant and Soil Sciences eLibrary.2024-05-21
areca.National Genomics Data Center.2024-05-22
马来西亚:保护亚洲大陆最南端的红树林.新华网.2024-05-19
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ngrove plant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Research Gate.2024-05-22
Mangrove ecosystems of Malaysia.UNESCO.2024-05-22
An Extended Phylogeny of Pseuduvaria (Annonace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and a Reassessment of the Generic Status of Oreomitra.ResearchGate.2024-06-07
Temperatures in Khao Sok National Park.KhaoSok.2024-05-25
Tomistoma schlegelii,False gharial, Sunda Gavial.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5-23
Malayan Tapir.Tapir Specialist Group.2024-05-23
Malayan Sun Bear.Malaysian Wildlife.2024-05-23
National Park (Taman Negara) of Peninsular Malaysia.UNESCO .2024-05-20
Taman Negara National Park.Britannica.2024-05-07
Śrīvijaya Revisited.JSTOR.2024-05-23
东南亚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4-05-10
Sultanate of Malacca.Britannica.2024-05-25
地理知识与贸易拓展: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手稿地图上的南海.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05-10
马来半岛最早的佛教传播国家 狼牙修(古迹).马来西亚佛教总会(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2024-05-06
中国与马来西亚因何联系起来?.中国文化研究院.2024-05-09
Home.ASEAN Secretariat.2024-05-23
香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05-10
亲历亚马逊探寻野生橡胶种质记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南省委员会.2024-05-23
文化选择: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港口定居点石饰作坊的出现.UNESCO.2024-05-10
如何理解印度洋史.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05-10
陆佑路,见证“锡矿大王”创业史.新浪网.2024-05-23
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4-05-10
你知道吗? 马来半岛的古交易中心.UNESCO.2024-05-05
第六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7—10世纪)(下)/第三节.陕西省图书馆.2024-05-15
讲座回顾|杨勇: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文化交流及联系——从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发现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4-05-10
马来西亚贸易指南(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2024-05-12
旅游资讯--交通.马来西亚观光局.2024-05-25
Singapore.Britannica.2024-06-08
数据简报:泛亚铁路的由来与现状.中国经济网 .2024-05-12
铁路上的中国:中国老挝昆万铁路正式全线开通运营.澎湃新闻.2024-05-12
首趟“中老泰马”全铁快速货运列车开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4-05-12
成都开行“中老泰马”全铁快速直达货运列车.新华网.2024-05-12
青岛港与马来西亚巴生港缔结友好港_央广网.央广网新闻.2024-06-07
Port Kelang.Britannica.2024-06-07
Port Klang.Port Klang Authority.2024-06-07
2023年全球TOP30集装箱港口出炉.广州港口航运协会.2024-06-07
Port of Tanjung Pelepas.PTP.2024-06-08
地区性干扰推动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变化.世界银行.2024-06-07
The Container Port PERFORMANCE INDEX 2023.World Bank .2024-06-07
新加坡港的雄心.经济日报.2024-06-08
home.Maritime and Port Authority of Singapore.2024-06-08
Our Airports—KL International Airport.MALAYSIA AIRPORTS HOLDINGS BERHAD.2024-06-08
2023年全球国际枢纽机场排名出炉.中国民航网.2024-06-08
MEGAHUBS 2023. OAG.2024-06-08
樟宜机场概览.樟宜机场官网.2024-06-08
携手新加坡,打造“无锡版”樟宜机场.无锡市人民政府.2024-06-08
ACI公布2022年全球十大最繁忙机场.CARNOC.2024-06-08
马来西亚胡鲁项目简介.中国电建.2024-05-20
直落巴巷水坝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槟城总领事馆.2024-05-24
滨海堤坝.Visit Singapore.2024-05-24
马来西亚胡鲁水电工程.中国电建.2024-05-24
从第二集水区补给直落巴巷水坝 .PBA.2024-06-08
畅聊新加坡:如何从贫水国蜕变为水务强国.海外网.2024-05-24
Marina Barrage.PUB. Singapore’s National Water Agency.2024-05-24
新加坡:填海造陆的海岛发展模式.Research Gate.2024-05-11
图说新加坡的填海造陆,新加坡23%的国土面积竟然是填海所得.新加坡新闻网.2024-05-11
海洋保育解方千百种.Macaranga .2024-05-20
泥石流揭伐木被漠视 大马森林消失量冠全球.大马经济网.2024-05-24
报告显示马来西亚5年间近30万公顷森林遭砍伐.环球网.2024-05-24
马来西亚清华高材生许家祥:浅析马来环境问题及对策 丨RCEP 4C 4次会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2024-05-24
马来西亚雨林消失速度全球第一.中国绿色时报.2024-05-24
研究称近3年马来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全球最快.中国新闻网.2024-05-24
砍伐、切割及清除:当大森林消失之时.Macaranga.2024-05-24
洪水肆虐下,马来西亚气候变化法案引人关注.Dialogue Earth.2024-05-24
中马深化棕榈油行业合作,马来西亚副总理就产业发展答澎湃.新浪网.2024-05-24
Safety of Navigation at the Straits of Malacca.Research Gate.2024-05-24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s 2020 Report-Malaysia.FAO.2024-05-24
马来西亚:热带森林大国的可持续管理体系(世界脉动).中国绿色时报.2024-05-24
中央森林大蓝图衔接半岛8州属 致力增加森林覆盖面积至50%.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全国代表大会.2024-05-11
Mangrove restoration without planting.Science Direct.2024-05-24
欧盟、印尼和马来西亚同意成立EUDR实施工作组.国际日报.2024-05-24
《欧盟零毁林法案》对全球橡胶行业的影响.中国天然橡胶协会.2024-05-24
大事件:欧盟全新森林砍伐法规——给予森林希望,改变公司的游戏规则.Preferred by Nature.2024-05-24
Safe and sustainable Straits of Malacca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2024-05-24
马六甲—新加坡海峡船舶溢油风险评估和监视监测首次培训研讨在广州举行.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SISI).2024-05-24
首页.マラッカ海峡協議会 Malacca Strait Council.2024-05-24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Lenggong Valley.UNESCO.2024-05-25
Melaka.Britannica.2024-05-25
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UNESCO.2024-05-25
《世界遗产》杂志-马六甲:见证六百年东西交汇的历史.中国数字科技馆.2024-05-06
马来西亚槟城简介.新浪网.2024-05-25
槟岛市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槟城总领事馆.2024-05-12
《世界遗产》杂志:东方明珠——槟城乔治市.中国数字科技馆.2024-05-06
马来西亚浮罗交怡岛将列为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绿色时报.2024-05-25
Malay people.Britannica.2024-05-09
2023-02(上)“真正的亚洲美食天堂”马来西亚饮食文化遗产面面观.搜狐网.2024-05-25
2022-05(下)马来西亚传统饮食:多元族群交融造就舌尖风华.搜狐网.2024-05-25
多面新加坡.新加坡旅游局.2024-05-25
如切/加东 Joo Chiat/Katong.新加坡旅游局.2024-05-25
马来半岛再次掀起“娘惹”风.环球网.2024-05-26
马来西亚举办第二届马中美食文化厨艺交流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5-25
旅游资讯-美食.马来西亚观光局.2024-05-25
居家博物馆.Baba & Nyonya Heritage Museum.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