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曹彬

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县人(今河北灵寿县),系后周北宋外戚,中国北宋将领,历官后汉、后周、北宋三朝,世称曹武惠王。

曹彬出身将门,幼年即以抓周“提戈取印”而称名;五代十国后汉时,袭补成德军(治今正定县)牙将;五代后周时,因姨母张姓受封贵妃而蒙恩入京(今开封市),改授供奉官,后又历任客省副使、河中府都监(治今永济市)、西上阁门使、四方馆使、晋州兵马都监(治今临汾市)、引进使等职,与赵匡胤同在柴荣麾下供职多年。赵匡篡周改宋后,曹彬因清谨奉公而再受迁官客省使,嗣后数次受诏监军伐北汉、平后蜀,积功累官至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身大将之列。开宝七年(974年),曹彬应召挂帅统兵讨伐南唐,水陆大军自蕲[qí]阳(今湖北蕲春)沿江一路进师东下,击山口村、取池州城(今安徽省贵池)、克铜陵(安徽今县)、破芜湖市、平当涂,继之复又兵下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而围金陵(今南京市),军临城下与南兵且战且谈相持一年有余,终使南唐州郡悉数降宋北归。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业已官居枢密使平章事、检校太师的曹彬,随驾赞画军机、从征太原市,平灭北汉后复又转兵辽境、征伐南京(今北京市),后因兵败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而退军。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因遭构陷遂一度贬官罢相,数月后平冤复职,晋封鲁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受命统领三路大军北上伐辽,先胜后败损兵折将十余万,还朝论罪贬官右骁卫上将军;翌年二次起复,官拜侍中、武宁军节度使,授衔检校太尉,后又迁官平卢军节度使。赵恒即位后,曹彬复官枢密使、检校太师平章事咸平二年(999年),病卒京师,终年六十九岁,宋廷致哀废朝五日;嗣后复又赠其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累封济阳区郡王、冀王、鲁王,谥[shì]曰“武惠”,与赵普一道配享太祖太庙。《曹彬行状》、元修《宋史》等诸典多赞其:“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称宋良将第一”;但也有学人吴泰、张其凡等诟病其勋业盛名难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曹彬出生于真定府灵寿县(今河北灵寿县)的一个武将之家,父亲曹芸系成德军都知兵马使,姨母张姓郭威郭威的妃子;曹彬幼年例行抓周时,因“左取干戈、右抓礼器、俄尔操印”一事而颇受称道,嗣后遂被后世传为熟典,称“提戈取印”抑或“国华取印”。

受荫拜将

后汉乾(948年-950年)年间,曹彬受父荫袭补成德军(治今正定县)牙将,继而由此走上了军旅生涯,颇受时任节度使武行德赏识。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定都开封创立后周政权,曹彬同年因系国戚而受擢赴京师(今河南开封);不久即随柴荣出镇澶渊(今河南濮阳南),先期补任供奉官,后又改授客省副使;显德元年(954年),世宗柴荣登基后,曹彬调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都监,辅佐时任节度使王仁镐执掌军府,谦恭作风颇受其嘉许。

显德三年(956年),曹彬升任潼关监军;两年后,曹彬奉调还京,迁任西上阁门使,其间因出使吴越拒收礼赠而愈发受到柴荣赏识;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曹彬受封四方馆使不久,即改任兵马都监出镇晋州(治今山西临汾),领兵北拒刘钧政权;后又受擢官拜引进使,与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同朝为官多年。

初伐北汉

入宋后,赵匡胤称帝初年,曹彬继续留任晋州,直至建隆二年(961年)迁官客省使,奉命与王全斌郭进一道率部出击北汉,宋军先于乐平一带(今山西昔阳)降服王超、侯霸荣部,后又三度击败考进所率北汉援军,使得昔阳县由此划入北宋,继而拓展了北宋的疆域版图。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曹彬因功受封左神武将军、内客省使;同年九月,北汉出兵反攻平晋军,宋廷急调曹彬与郭进、张彦进等人率部驰援,北汉随即闻声收兵;三个月后,曹彬转而会同赵彦徽李继勋兵伐北汉、夺取辽州,后与北汉、辽朝援军在辽州城下爆发激战,得胜后论功官兼枢密承旨。

平灭后蜀

干德二年(964年)冬,赵匡胤“雪夜访普”计定伐蜀后,随即诏令宋军兵分两路出击后蜀,曹彬则受命领归州行营都监一职督兵出战,其间因会同所部主帅刘光义严明治军、连下蜀中数州,而受到赵匡胤的降旨褒奖;延至翌年宋军攻入成都市,擒得后蜀国君孟昶[chǎng]尽收蜀地后,他转而又屡屡劝说众军尽早班师还朝,但因前军将领竞相争功享乐而不为所动,终致蜀地爆发大规模反宋起义,一时多地军民揭竿而起,宋廷震动;嗣后,曹彬、刘光义等率部再度出击,直至干德四年(966年)十二月方才重新平定蜀地;翌年正月,曹彬因督军严明而受擢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正式跻身于大将之列。

二伐北汉

乾德六年(开宝元年,968年)八月,曹彬受命出任河东行营前军都监,与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李继勋、副都部署党进等一道二征太原市;北汉新帝刘继元闻讯急调侍卫都虞候杨业将作监马峰率部前出扼守团柏谷(今祁县南)要塞,然是时李继勋、曹彬所部届已越入北汉境内,前军先锋部署何继筠部则已深入至太原府徐沟县一带,随即便与北汉南下部队在洞过河(又称洞涡河,今潇河)北岸爆发激战;宋军“洞过河之战”得胜后,当即便取道汾河桥、兵围太原府,直至十一月方才因辽军兵出雁门而罢兵。

开宝二年(969年)春,赵匡胤赵匡胤抓住北汉国内朝局动荡的时机计定亲征太原,诏令曹彬复任前军都监与宋将党进各自率部先行出击;届时恰逢北汉派遣杨业统兵南下正欲扼守团柏谷,而其先遣部将陈廷山则已进抵团柏谷一带活动侦察,眼见宋军势大的陈廷山当即便望风而降,北汉主将杨业得悉前军陈廷山反叛、团柏谷失守的消息后,遂也不再进兵、转而退保太原。嗣后,曹彬等随即率部进迫首都太原,继之又与北汉军战于太原市城南,斩获军马千余匹。同年三月,赵匡胤亲赴太原前线督军攻城,曹彬复又受命率部屯兵太原城北,会同党进赵赞李继勋等人水陆并进与北汉守军接连厮杀数月,但却始终未能突入城中,后因入夏军士多染病,而辽将北院大王耶律乌珍(一说耶律沙)所率援军又将临近,赵匡胤遂于当年闰五月下令就此罢兵还师。

平定江南

开宝七年(974年),北宋统一战争的焦点转向南唐,九月业已身居检校太傅的曹彬受命统领马军都虞候李汉琼、判四方馆使田钦祚前出南平(今江陵县),起用樊知古依其所献《横江图说》征发舟船战舰、预制渡江工事;临别践行赵匡胤又授其佩剑约以严令治军、广布恩威、不得滥杀,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侍卫步军都虞候刘遇、东上阁门使梁迥也继之领命率步兵开赴前线一道从征;旬月曹彬受拜出任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zhào]都部署提调征南诸军讨伐南唐,一时领兵十万、水路齐发。

作战计划一切料定后,曹彬随即督军搭乘数千艘黄黑龙船一路溯江东下,自蕲[qí]阳(今湖北蕲春)过长江先行突破峡山口寨,斩杀南唐守军八百人,生俘二百七十人后,一路挥师向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市)攻击前进,其间南唐池州(今安徽贵池)守将戈彦得报望风而逃,曹彬当即便率部趁势直取池州城,继之又于闰十月十三日攻克铜陵(安徽省今县),大败南唐水陆联军,斩获战船二百余艘;时隔五天后,曹彬麾下众军复又连破芜湖市当涂县(雄远军)二城,兵锋直指金陵战略要塞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

开宝七年(974年)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指挥宋军对驻守采石矶的江南军发起攻势,一举擒得马步军副部署杨收、马步都监蔡震等江南诸将;届时朗州所造黄黑龙船浮桥业已在石牌口(石牌镇)试验成功,曹彬等攻占采石矶后,当即便奏请传令将预制好的石牌口浮桥移建采石矶,由一道从征的时任太子右赞善大夫樊知古主持营建,其时又适逢长江正值枯水期浪平滩浅,采石矶浮桥不出三日便已建成,踏之如履平地。曹彬见势急令屯兵长江西岸的潘美刘遇等集结部卒驱驰过江,由此北宋诸路南征大军合兵一处、直扑金陵。

是时南唐国主李煜闻听宋军渡江,震惊之余忙派镇海节度使郑彦华领水军一万、天德都虞候杜真领步兵一万前出迎击,争夺浮桥控制权的采石之战由此爆发。战事伊始,郑彦华、杜真率部自金陵水陆齐发,军至采石一带后欲以战舰溯流而上撞击毁桥,曹彬于是派出宋军北洋水师与郑彦华所部在江中展开厮杀,陆路兵马则与杜真所部在采石矶东面爆发激战,嗣后江战得胜的宋军水师又趁势登岸掩袭杜真所部后军,一路追击杜真、郑彦华麾下残部至新林寨(江宁西南)、白鹭洲(江宁西北江岛)两地,继之又于新林港(江宁西善桥北)再破南唐守军,直逼金陵城下。此间出兵的吴越国主王俶和汉阳军长官李恕、兵马监押宁光等也同时率部出击,相继于同年在常州市鄂州市多地击败南唐守军,一时金陵戒严、南唐震动。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南征宋军诸将在曹彬统一提调下数路齐出,先是宋将樊知古大败南唐军于池州市,后是宋将王明、武守谦击武昌而得樊山寨,继之又有宋将田钦祚大败南唐军于水,宋将李汉琼秦淮河纵火尽毁南唐水寨,由是南下宋军一路逐北,金陵之战全面爆发。转月曹彬挥师兵出秦淮(今秦淮区),一举击溃陈兵南京市下的南唐十万水陆联军;而后又与意欲偷袭长江浮桥的南唐军不期而遇,宋军交战得胜后转而复又直取金陵城南水寨,再度于白鹭洲大败南唐军,直至突入金陵关城。嗣后数月间,北宋、吴越联军东西两线出击,在宣城市、金陵、江州常州市、江阴、宁远军、武昌多地数战皆捷,延至六月刘澄在润州叛南唐投北宋、宋吴联军合击卢绛得胜后,金陵遂由此全面陷入宋军包围,转入且战且和的相持阶段。

开宝八年(975年)六月前后,眼见金陵危在旦夕的南唐国主李煜一边屡屡遣使入宋求和,另一边则急招洪州(今江苏南昌)守将朱令赟[yūn]北上勤王护驾;同年七月,赵匡胤因料江南入夏多发疫病,且南唐臣僚多有请降之意,遂传令曹彬节制诸军缓攻金陵,以期游说李煜举国献降,但最终未能奏效;九月战事重开,南唐朱令自号拥兵十五万出湖口县,一路溯江东下疾驰金陵,欲以战舰直冲江中浮桥、切断宋军粮道迫使,但中途却被宋将王明、刘遇施“空帆计”阻滞于皖口(今安徽安庆)一带,而后朱令赟改施“火攻计”进兵连连得胜,然最终又因江中风向突变而遭致反噬,兵败身死。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南唐金陵即将破城之际,受命保全江南的曹彬见屡屡遣使说降李煜不成,但又深知麾下将士嗜杀劫掠习性的他不由心生一计,临机称病不起、卧床不问战事,趁着诸将前来探视之机,假托身疾而约请众将共同焚香起誓“入城不妄杀一人”,曹彬“焚香禁杀”一事由此传为后世熟典。尔后数日,宋军又经多番死战最终突入城中,由此南唐大部覆灭、李煜奉表出降,仅存江州一地尚在坚壁据守,翌年四月终遭兵败屠城。

曹彬整军入城受降后,随即便选派精兵千人把手南唐宫门,慰藉李煜入宋尚可授官赐俸,当下宫中财物造册前皆可恣意取用,同时还申令众将严禁擅自行事、不得烧杀劫掠,且又委派转运使许仲宣对南唐仓禀府库逐个按籍巡查检视,继而使得南唐官民士绅、府库粮饷大多得到保全。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曹彬谴翰林副使郭守文先行还师,赶赴汴梁(今开封市)觐见献俘,又留麾下先锋曹瀚督兵西进讨伐江州;及至二月曹彬平定南唐大部,受诏统率宋军主力班师还朝奏表时,则仅上书称“奉敕往江南办差返回”,由是遂愈加受到赵匡胤赏识,同月官拜枢密使、检校太尉,领忠武军节度使职,首开枢密使兼领节度使的先河。

协赞北征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十月,赵光义赵光义即皇帝位,身居枢密使的曹彬再获擢拔,授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由是正式位列使相;三年后,又赐检校太师(虚衔)。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曹彬应召参加征伐北汉的廷议,与时任宰相薛居正等当堂论辩军机,力荐赵光义兵发太原市、平灭北汉;同年二月,随同赵光义出汴梁四征太原,居中擘画军机。五月统一北汉后,曹彬继之又随驾北上征讨辽境,以枢密使受命聚将议事、调发诸路兵马出镇州(今正定县)兴师明成祖北伐,一时连克辽属东易州(即岐沟关)、涿州市(复失)、州(复失)数城,直至兵败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而罢兵。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十月,辽军兵出镇州南伐失利,北宋满城之战献捷后,曹彬方因从征北汉有功而授衔侍中;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月,曹彬因边兵领发“月头银”一事被时任镇州驻泊都监弭德超构陷,继而遭致贬官罢相,出为天平军节度使,留侍中衔;及至四月,弭德超、李符等私结朋党案事发,幡然醒悟的赵光义复又令其官复原职,嗣后又封鲁国公,愈发厚以待之。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接纳薛继昭和贺令图父子等人的意见,意欲乘着辽朝“主少国疑”太后摄政的时机,召集朝臣复议兴兵伐辽、光复幽云故地事宜,其间虽遭时任参知政事李沆谏阻,但伐辽一事终成定局。嗣后,赵光义又采纳宋琪所献《平燕蓟十策》,计定兵分三路、大出奇正之兵:曹彬受命挂帅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督统麾下崔彦进米信等宋军主力东出雄县(今河北雄县),外扬声势、内发缓兵挥师北上幽州,牵制辽军聚重兵于幽州(治今北京)一地而无暇他顾,以利中、西两路大军趁势进击掩杀,而后会兵平取幽云;田重进受命出任定州路都部署,统率中路军谭延美袁继忠等诸将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先期阻断辽军向西进兵的通道,以利策应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攻击前进;潘美受命出任云、应、朔州市(今大同市、朔州)都部署,与副都部署杨业(刘继业)一道统率西路军出雁门(今代县),一路攻城夺地、直取代北诸郡,兵锋直指北地郡幽云十六州。

雍熙三年(986年)三月,三路征辽兵马一路挥师急进深入辽境,曹彬麾下东路军先于固安县南大败辽兵,继之又克“固安、新城、涿州市”三县;田重进所部中路军师出飞孤口“布疑阵、设伏兵”,飞狐、灵丘县蔚州镇(今山西蔚县)相继克复;潘美所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出雁门关于西陉击溃辽军后,也随之又一路逐北攻入寰州(今山西朔州东),直逼应、云二州,一时兵势大振。两军战至四月,届已占据涿州的东路军因粮道受袭、补给困难,复又回师屯兵雄县休整,赵光义闻知曹彬业已兵还雄州后,急令其引兵沿白沟河(今拒马河)向米信所部偏师转进,继而会兵一处以壮西路军声势,伺机再图北击幽州。此后数日,中西两路兵马一路进击、捷报频传,手握重兵的东路军诸将遂再次躁动起来,无法掌控局面的曹彬于是再度挥师兵发涿州市,一路与辽将耶律休哥、蒲领等且战且进,行军四天(一说二十天)方才复又军至涿州城。

雍熙三年(986年)四月,曹彬麾下众军入据涿州市不久,正值粮草不继、师老兵疲之际,又逢前线飞报辽萧皇后亲提大军杀来,欲与辽将耶律休哥会师围歼宋军的消息,曹彬情急之下忙令部将卢斌掩护城中百姓沿狼牙山(今易县西)南撤,余部宋军兵马则随其冒雨向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一带仓促退兵,一时行伍大乱。由是辽将耶律休哥率部一路尾追,两军后于五月三日在岐沟关以北爆发激战,东路军甫一接战便遭遇溃败,大多将士只得环粮车而自保,唯有宋将李继宣陈兵拒马河力战辽军,直至将其反扑退敌至孤山一带;曹彬于是紧收拢宋军残部趁夜强渡拒马河,急奔易水(拒马河支流)南岸安营扎寨,然其间渡河溺亡者复又不计其数。嗣后东路军余部奔师高阳,再度遭到辽军耶律休哥部追击,宋军坠河战死者复有数万人,至此东路伐辽大军业已完全溃败,雍熙北伐三路大军全面转入守势。同年六月,曹彬应召率部还朝,接受尚书省拘押审讯,赵昌言、贾黄中等朝臣纷纷上书依律请斩,翌月赵光义裁定曹彬官右骁卫上将军

起辅真宗

雍熙四年(987年),曹彬受命二次起复,官拜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加授检校太尉;七年后,又迁平卢军节度使。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赵恒即位,曹彬复职检校太师平章事,时隔数月受诏还京再任枢密使咸平二年(999年),曹彬病重之际,赵恒亲赴府邸前往探视,为其汲水调制汤药,赐予白金万两,礼遇有佳;同年六月病卒,时年六十九岁,宋廷废朝五日致哀;嗣后受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shì]号“武惠”,与赵普一道配享太祖太庙;而后又赠其亡妻高氏韩国夫人,亲族、门客、亲校籍此恩萌授官者亦有十余人。后世累朝复有封赠,终至太师、尚书令,又累进冀王、鲁王。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曹彬生前,宋太祖赵匡胤即已有论:“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吾任得其人矣”;而后赵恒赵恒继之誉称:“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李)与曹彬家尔” 。

宋人李宗谔题写《曹武惠王彬行状》赞称:“彬性仁恕清慎,逊言恭色,在朝未尝抗辞旨。博览强记,美谈论,被服清素,有同儒者。尤疏财,未尝聚蓄,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造其门者皆为揖客。不名下吏,每白事,不冠不见。局量宽博,喜愠不形,未尝言人过……彬归休,闭阁门,无杂宾,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将,称为第一。(宋)赵恒屡对近臣称叹其名德。”

北宋欧阳修欧阳修品评曹彬称:“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宋人王辟之誉称:“曹冀王彬,前后帅师征讨诸国,凡降四国主:江南、西川、广南、湖南省也,未尝杀一无辜,功名显著,为诸将之首”;宋人刘敞亦赞曹彬:“某元精所生,佐命之首。昔王业始基,国命犹局,而能宣力股肱,敬届吴、蜀,谋无遗策,忠协成算,外之济干城之安,内之保帷幄之胜,功兼三杰,声冠群后”。

南宋楼钥题写《书曹武惠王传后》曰:“艺祖之造邦,武惠之元勋,不容赞叹……人徒知武惠为熊罴[pí]之士,不知其用兵行师,不妄杀一人,所谓不二心之臣……我宋之国祚无穷,曹氏之余庆流衍,三代之君臣何以尚兹”;南宋黄震也曾评说曹彬:“下江南、蜀、广、湖南省四国,未尝杀一无辜。天生艺祖,以仁济世。吉德参会,武惠之助多焉……而能奖率三军,令行禁止,仁者之勇夫”。 

宋人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所撰《宋朝事实》、元代官修《宋史》皆评曹彬:“公清介廉谨,仁敬和厚,有功不伐,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元人胡助《古贤赞》一书亦称颂曹彬:“花尾榛鸡见知,不欺其主,位高志下,宠厚忧巨,平吴降蜀,勋业最隆,出将入相,善始令终。”

明人归有光发论评称:“赵匡胤受周之禅,去五代战争之患,致天下于太平,则有赵普潘美、曹彬之辈殚其谋。”明人黄道周也曾综评其一生事迹指出:“曹彬为将,与众不同。仁以下,廉以治躬。奉诏伐蜀,图书自封。毫不矜伐,上贺其功。江南之伐,命之总戎。城危将下,忽作病容。誓不妄杀,方起而攻。李煜伏罪,宾待甚恭。尽贺使相,彬曰无庸。但多得钱,何必位崇。既而待异,北伐食穷。历念前绩,禄位善终。”

清人朱文翰立论评说称:“(曹)彬实披坚执锐,冒死攻城,渡不测之江,系降王之颈,功冠诸将”;清人孙承恩亦称评曹彬:“懿美济阳,仁厚慎敬。总师专征,武略亦竞。义杀不妄,秋毫不私。一代元戎,忠贞无”;清人朱轼品评曹彬其人其事指出:“征伐爪牙之将亦有之。艺祖初兴,武惠着节,扰攘军旅之间,躬擐[huàn]甲胄,日不暇给,乃能以仁恕恭让为本。廉俭律身,以礼进退,可谓鞠躬君子也”;清人黄彭年也曾盛赞称:“持己欲静,待士欲宽,临事欲谨,治军欲节,贫毋盗,富毋溢,毋侵有司、毋虐百姓,静也,曹彬近之”。

近人蔡东藩品评认为:“宋初健将,首为曹彬,其次莫如潘美,然彬谦仁有余,智勇不足,岐沟之败,误在不智,又误在不勇”,籍此肯定曹彬盛名的同时,也就其个人品行和智谋韬略做出了多元评价。近人郑观应分析指出:“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

现代学人张其凡题写《庸将负盛名——略论曹彬》一文指出:“纵考曹彬平生所历平蜀、下江南、平北汉、雍熙北伐四大事件,可以看到曹彬既无指挥才干,又无火器韬略,更无出色战绩,俨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庸将。倘若究其为何久负盛名,倒是其为人颇有值得称道之处”;现行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同样品评指出:“讨平江南,是曹彬一生的得意之战,因其约束部下不杀掠,而享盛誉。他谨小慎微、奉公守法,被推崇为宋代第一良将,但军功却不突出,与其盛名并不相符”。

轶事典故

提戈取印

宋时小儿抓周已是相当流行,官修《宋史》中便记有一段曹彬抓周的轶事,史书记称:“曹彬周岁时,父母将‘百玩之具’置于席上,任他兀自随意抓取。结果曹彬左手抓了干戈,右手取了祭祀用的礼器;接着又爬去抓了大印,但对他物却是视若无睹,使得在场众人皆感惊异。”就宋时而言,干戈即是武器,代表着能征善战;礼器预示着执掌祭礼,象征有很高的地位;大印则系权力的符号。果然曹彬长大后,文武兼备、屡建战功,拜相封王、终成大业。《养蒙图说》称此“提戈取印”,《龙文鞭影》称此“国华取印”,所述皆系同典。

彬下江南

《龙文鞭影》就曹彬取典有二:一即“国华取印”,其二便是“彬下江南”。史书记称:“开宝八年(975年),长围(金陵)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颇为传神地描述了曹彬率部征讨江南过程中,为保全江南富庶之地和官民士绅,避免麾下将士攻陷金陵屠城以泄愤的发生,纵然手持赵匡胤赐予的尚方宝剑,但仍以悲悯之心约束部卒的一段轶事。此事虽不见于《曹武惠王彬行状》,但《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书皆有记述,宋著《涑水记闻》记为“曹彬盟誓”,清著《百将图传》又称“焚香禁杀”,明修《元史》载称,孛儿只斤·忽必烈也曾引此典谕伯颜曰:“昔曹彬以不嗜杀平江南,汝其体朕心,为吾曹彬可也。”

温情执法

一次曹彬挂帅出征,负责署理徐州军政事务时,恰逢其治下一名年轻的小吏犯了法,且案件也已查证定罪,按宋律应施以杖刑,而曹彬却一反常态,命人暂且不予仗责,需待第二年再来执行,但部下一时难以通晓其中缘由,甚感疑惑。曹彬见状于是对众人言说道:“我听说此人刚刚娶亲成婚,倘若现在就对他施以杖责,那么他的父母便会以为是新娘子克夫,继而女方难免要受朝夕打骂之苦,新娘子如此以来恐怕就难以在夫家立足了。考虑至此,故而我才令人缓施杖刑,依律法而言,也未尝不可。众人听罢,深感敬服,此典由是入史。

曹彬沽酒

后周时期,届时尚系皇子的柴荣居于澶州时,曹彬作为其亲随而负责掌管茶酒,一次同在柴荣麾下任职的赵匡胤找到曹彬,向其索要酒水来饮,曹彬当即便回绝赵匡胤称:“这是帝王家的酒,不能擅给”,但他旋即又自掏腰包出外打酒,而后即与赵匡胤对饮起来。及至赵匡胤篡周改宋后,又曾对群臣提及此事说:“完颜雍麾下旧臣不欺主瞒上的,唯有曹彬一人而已”,从此遂将曹彬视作心腹。此记见于《涑水记闻》《言行龟鉴》《智囊全集》等诸典。

清廉从官

自宋以来,曹彬便颇具廉吏声誉,屡屡见诸于史书典籍,譬如元修《宋史》载称:显德五年(958年),曹彬奉命出使吴越国,甫一办差完毕即告还朝,吴越国主临行馈赠的礼物也是一概不收,无奈吴越国主又差人乘小舟一路急追其行船,后因见使者意志坚决,反复言语终不能辞,遂将此番所受馈赠一一造册登记,复命之际悉数上交府库,不留一物。柴荣柴荣见其如此清谨,于是下令全部强行赐还于他,曹彬而后复又将上述馈赠转赠予亲族旧友,始终孑然一身。见诸于正史的此类轶事还有“平蜀中还朝囊中止有书卷、衣被”“征南唐不妄取一物”等;但史书也有载曰“曹彬自谓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后世纪念

配享庙庭

有宋以来,曹彬声名历宋、元、明、清数朝而不衰,颇受帝王将相推崇。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赵恒即诏令将曹彬与赵普一道配享于赵匡胤庙庭;南宋乾道六年(1172年),赵昚赵更进一步,将曹彬从祀于武成王庙;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赵昀又命人制成二十四功臣像奉于昭勋阁,曹彬便在其列;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孛儿只斤·忽必烈亦曾引曹彬事迹而勉励臣子伯颜,谕其效法前贤而行事;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取历代功臣三十七人配享于历代帝王庙,曹彬复在其列;传至清代,曹彬的塑像又被请入太庙,与伯夷、房杜等同居中国古代四十一功臣之列,始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民间奉祀

大曹王寺

大曹王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曹王村,原名曹王庙,俗称大曹王庙。相传,宋开宝年间,曹彬率部征江南,从不妄杀官民一人,邦人感其恩德,故而立庙奉祀。宋元时期,乡人供奉最谨,时为嘉兴地区的著名游览地;明隆庆五年(1571年),时臣孙植撰有《宋曹武惠王庙碑》;继之又有明人曹宪来题刻《书曹武惠王庙碑后》;明万历年间庙有重修,届时每年三月乡人士女烧香拜祀者甚众;清咸丰年间,大曹王庙一度遭毁,嗣后同治四年(1865年)又经重建;明清时期,当地盛行举办曹王庙会,每逢春节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二,常有数万人涌往赴会,且有戏班助兴。解放初期,尚有行宫、山门、石棺等古建存世,而后又曾一度被废;2000年以后,嘉兴复又组织修葺重建大曹王庙,由此改称现名,照例每年举办曹王庙会。

小曹王庙

小曹王庙位于南湖大桥东境,濒临西南湖畔,本名曹武惠王庙,又称小曹王庙,民间惯称小城隍庙,始建于宋代。清光绪《秀水县志》载称:“清雍正间,里人沈见龙重建,乾隆间复修,咸丰年末毁,同治中里人重建”;小曹王庙香火历来也颇盛,每逢初一、曹王生日时,即有众人前来拜谒,其间尤以嘉兴市城南乡民为多,邻县也有坐船赶来者。该庙本有四殿,1958年其中两殿遭毁、山门亦遭拆除,曹王塑像一并遇毁。自1989年始,庙内香火复又趋于盛行,嗣后曹王像也得以重塑;1993年,小曹王庙更名曹皇庙,但旧称依然盛行;2002年,庙内山门得到修复,大殿复又新塑曹彬像;现今原有的星宿殿、钟鼓楼业已重修,“曹王”作为浙江嘉兴民间祭祀的俗神之一,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香火一直较旺。

有关争议

曹彬内举

元修《宋史·曹彬传》载述,咸平二年(999年),曹彬病重之际,宋真宗亲临其府邸探视,由此发生了曹彬“临终内举”的一幕,且称二子“皆堪为将”“璨不如玮”;然同是元修《宋史·曹玮传》载述此事则大不相同,其间记称:淳化元年(990年),西夏李继迁叛乱,诸将数出无功,太宗问及曹彬谁可拜将出征,如此随即便有了“曹彬内举”的一幕,但却是发生在淳化元年(990年)的太宗朝,两传同记一事差有十年之久,不过长期未能被历代史家校出,故而久为信史。近世学者邓广铭考证后发论指出,《宋史》曹彬传、曹玮传所述“内举”当系同事,且其又参照曹玮行状、墓志铭对比分析后认定,“曹彬内举”一事发生于太宗朝的淳化元年(990年)确信无疑,当可匡正前史,今人均采其说,认定“临终内举”一事并不存在。

曹雪芹远祖

曹彬是曹雪芹远祖一说由来已久,现今学者普遍认为河北丰润曹氏系曹彬后裔无疑,辽宁铁岭曹氏也系曹彬后裔无疑,但曹雪芹远祖到底是不是曹彬后裔,学术界长期至今尚有较大争论。持曹雪芹祖籍“辽阳市说”的学者刘世德认为,目前根据现有资料,尚且无法推出辽宁辽阳曹氏系曹彬后裔的结论;但持曹雪芹祖籍“丰润说”的学者则认为,曹雪芹远祖正是宋人曹彬,且有康熙帝江宁府志》和康熙《上元县志》所载曹玺传等为证。支持“丰润说”的学者周汝昌、李西郊等考证认为,曹雪芹系曹彬后裔当无疑,且曹彬后裔自灵寿县迁出后,一度在河北丰润留居,而后相继才抵达辽宁铁岭和辽阳。江西进贤2006年发掘出的民国版《曹氏家谱》,则又直接否定了之前一些红学界推定曹雪芹远祖系曹彬的结论,提出了曹雪芹家族迁徙流变的新可能;但迄今学界仍就此存在不同声音,譬如现代红学家王畅便主张,进贤《曹氏族谱》所记一些内容本身还尚待考证,当下不宜轻易否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宋武惠王曹彬的后裔。

艺术形象

曲艺作品

《曹彬下江南》系杂剧作品,全称《存仁心曹彬下江南》,创作于元明时期,作者已不可考,但其内容皆本自元修《宋史》,所述诸事皆与史实相合,现收录于《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孤本元明杂剧》等书。清人作杂剧曲目《下江南曹彬誓众》与此大致趋同。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2023-12-28

曹彬.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7

..2023-12-24

蕲春历史沿革.蕲春县人民政府.2023-12-26

..2023-12-25

..2023-12-27

..2023-12-27

..2023-12-02

..2023-12-02

后周.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4

..2023-12-05

..2023-12-02

刘俊雪夜访普图轴.故宫博物院.2023-12-05

..2023-12-02

..2023-12-24

军事博物馆历代军事陈列数字展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23-12-24

宋大军过浮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23-12-24

..2023-12-27

..2023-12-02

..2023-12-02

使相.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7

..2023-12-27

..2023-12-28

..2023-12-28

..2023-12-28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02

..2023-12-29

..2023-12-24

..2023-12-29

不夸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12-29

《夜航船·卷三》.梦远书城.2023-12-01

“曹雪芹家族文化研讨会”在进贤召开.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12-02

..2023-12-29

绝代双雄 (1986).豆瓣电影.2023-12-29

情剑山河 (1996).豆瓣电影.2023-12-29

大宋王朝赵匡胤 (1995).豆瓣电影.2023-12-29

问君能有几多愁.央视网.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