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全称“唐朝三彩釉陶器”,盛行于唐朝时期,属于低温釉陶器,釉色有黄、绿、白、褐、蓝、黑等,多以黄、绿、白三色为基本釉色,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的出土地域较为辽阔,以河南洛阳出土的唐三彩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故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和南北朝的多釉色陶的双重基础上创新演变出来的新品种,其具体诞生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据对有纪年的唐墓考察发现,唐三彩器应兴起于唐高宗时期。初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产品类型也比较少。盛唐时期,唐三彩的烧制进入了高峰期,制作工艺复杂,产品质量上乘,是十分典型的唐三彩作品。晚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与发展出现了衰退现象,不仅制作范围越来越小,制作工艺也略显粗糙。天宝结束之后,唐三彩的制作不复往日,只有北方部分地区继续制作唐三彩,但这些地区的工艺水平相对较低。
唐三彩烧制工艺十分考究,一般需要二次烧成,即首先在1000℃~1100℃左右的窑炉中进行高温素烧,待素胎烧结,均匀施以彩釉后,再入窑进行二次焙烧,釉烧温度一般在800℃左右。釉烧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釉色自行向四周扩散流淌、相互浸润,形成斑驳淋漓、绚丽多姿的色彩效果。烧制完成后,再进行如人物面部、足部等部位的局部彩绘,但唐朝的三彩器物也有不经过上釉、二次低温烧造,而是素胎烧造后直接彩绘的,一般称之为彩绘唐三彩。
唐三彩标志着陶瓷烧制技艺从单色到多色的进一步突破,是唐代手工业方面的一项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碰撞而形成的代表性艺术产物。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洛阳唐三彩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唯一的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释义
“唐三彩”之名,古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经洛阳邙山脚下时,发现一批墓葬,墓中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多彩铅釉陶器,古器物研究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人将其定名为“唐代釉彩陶器”。1942年,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首次将“唐三彩”概念予以明确:“以铅黄绿青等三色描画花纹于无色釉之白地胎上,即世所称之唐三彩者为最佳”。
所谓三彩,并非每件器物都具有三种釉色,而是指器物上兼有黄、绿两位主色再增添白色或蓝色相辅而形成主要釉彩。三彩与单彩、二彩之间的从属关系,学界众说纷纭,并无定论。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唐三彩指代的是盛唐至中晚唐时期的多彩釉陶器,即单彩釉陶(7世纪中叶以后)、二彩釉陶以及颜色多于三色的釉陶器均属于唐三彩。
历史沿革
起源
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和南北朝的多釉色陶的双重基础上创新演变出来的新品种。
早在两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成功烧制出单色的表面施铅青釉的陶器,具有釉面光润、色泽明艳的外表。当时,铅青釉陶器都是作为明器出现的,造型种类丰富,有鼎、盒、仓、井等。三国、两晋时期,制陶手工业远不如汉代发达,铅青釉陶器虽然仍烧造,但数量很少,质量也不高。南北朝时期,铅釉陶器的制作呈现出新面貌,品种花色增多,釉色莹润明亮,成功烧制出了白地绿彩、黄地绿彩及黄、褐、绿三色齐用的釉面色彩。进入隋朝,北方瓷业有了新的发展,陶工们已经掌握了多彩铅釉陶的制陶工艺,低温釉陶日益向唐三彩发展并演变。
发展
唐三彩的兴起、发展和衰退,与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初唐创始、盛唐发展、安史之乱后衰退。
初创期
据对有纪年的唐墓考察发现,早于李治时期(650—683)的唐墓中未曾出土过三彩器,即目前看来,三彩器兴起于唐高宗时期。初唐时期,唐朝的经济水平还不够高,所以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产品类型也比较少,且大多数产品应用的仍然是单色釉或双色釉等工艺,不是十分典型的唐三彩作品。具体表现在:三彩器数量少且品种单一,色彩以褐、黄两种釉彩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彩,施釉方法较随意,釉层较厚,以致流釉呈滴蜡状,而且釉药往往没有烧开熔融,色泽暗淡,釉面不均匀。
高峰期
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至盛唐时期,唐三彩的烧制进入了高峰时期,也即唐三彩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唐三彩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产品质量上乘,是十分典型的唐三彩作品,反映了唐王朝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具体表现在:产品种类较为齐全,从生活器皿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飞禽走兽样样俱全;应用了诸多釉色,除绿、黄、白以外,还有蓝、黑等色釉;釉彩装饰也千变万化,除先前较多采用的划花、印花以外,更广泛地采用了贴花加彩、印花填彩、留白装饰、流釉装饰等方法;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各种花朵、植物,各类禽鸟,都在三彩器上得到充分的表现。洛阳市龙门唐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和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器即为这一时期的唐三彩作品。
衰退期
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以来,受安史之乱爆发的影响,唐朝政局动荡,经济、文化不断衰退,厚葬风气也随之消退,加上瓷器的迅速发展,唐三彩的制作与发展也出现了迅速衰退的现象。这一时期,唐三彩的制作范围越来越小,只一小部分窑厂还生产三彩器;窑口的生产数量和品种明显减少,不见三彩俑,三彩器皿也多见小型者;色彩由多彩趋向单彩,以一种色彩的浓淡表现装饰效果,施釉单薄,常常出现脱釉的现象。唐朝结束之后,唐三彩的制作不复往日,只有北方部分地区继续制作唐三彩,但这些地区的工艺水平相对较低。
延续
作为陶瓷工艺品种中的杰出艺术品,唐三彩并没有因唐王朝的灭亡而终结。唐以后的宋、辽、金、元依然生产三彩器物,只不过数量少、品种单调,釉色呆板,光泽不强。
辽三彩以单色的黄釉、绿釉、白釉为主,少数有红、褐彩,不见蓝、黑釉,常见的造型有方碟、鸡冠壶、海棠形盘、筒式瓶等;宋三彩釉色平板,多以绿色为主调,间施黄、褐或其它色釉,另有艳红、乌黑、翡翠釉,不见蓝釉,器形以瓶、炉、枕为主;金三彩多以绿釉为主色调,品种有枕、灯;元代三彩器釉色除绿、黄、白三色之外,还出现了褐色,器型有双耳三足炉、鼎等。明清两代,铅釉黄绿的使用多转移到琉璃瓦上。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私自盗掘和奸商们的非法贩运行为被禁止,代之以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和研究,唐三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20年,南石山村的老艺人经过大量的临摹、雕刻和试烧,成功仿制出唐三彩。此后,洛阳当地接连成立了唐三彩博物馆和一批唐三彩工艺制作厂,培养出很多制作唐三彩的工艺大师。2008年,唐三彩的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土情况
中国出土唐三彩的地域十分广泛,最有名的、种类最多的当属两都——西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和洛阳市。唐前期,三彩釉陶器用以陪葬于墓葬中,遗址以长安和洛阳城为多;中晚唐时期,扬州市作为当时的国际贸易集散地,聚集了大量的胡人,遗址和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唐三彩;晚唐时期海上贸易迎来了新的高潮,唐三彩作为外销品之一,白釉绿彩器的仿金银器类成为主流。此外,在甘肃省、辽宁省、江西省、湖北、河北省、北京、天津市、辽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等地均有唐三彩的发现。
中国考古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相继发现了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大、小黄冶村三彩窑址、铜川市黄堡镇窑址和四川省邛崃县尖山子窑等唐朝烧制唐三彩的窑址。
河南巩县黄冶窑
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市)大、小黄冶村三彩窑址所出土的三彩器釉色绚丽,主要有棕、黄、黄、绿、白、蓝、褐等;装饰繁,多见几何纹、点彩纹和垂带状花纹;制品种类丰富,大致可分为生活用具和俑两大类,其中,生活用具数量最多,既有用作水器或酒器的瓶、壶、罐、洗,也有用作饮食用具的盘、碗、盆、杯、钵、豆,还有作为文房用具的水盂、砚台和寝室使用的唾盂、香炉、枕等。俑类为其大宗产品,但是以小型制品为主,形体较大的制品数量较少。其中,动物俑均施三彩,生活用具有的仅施以黄、绿、蓝单彩,也有施三彩的,三彩器以双系罐为多,黄釉、绿釉常见于碗、洗之类,单色蓝彩以小碗为多,绞胎器仅见于长方形枕。黄冶窑遗址内出土的三彩器与洛阳、郑州市一带唐墓中所出土的三彩器,无论在胎质、造型、釉彩,还是成型工艺、装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十分相似,说明河南省境内唐墓中所出土的三彩器绝大部分都产自于黄冶窑。
陕西铜川黄堡窑
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三彩器皿、陶范和支烧工具,还有生产唐三彩的作坊和窑炉。黄堡窑三彩器胎色多呈淡红色,釉色以褐、绿、黄、白为主,不见蓝彩,施釉技法相对简单;器型可分为人物(仅发现侍立俑、素胎人物头像及佛造像)、动物、日用生活器皿(碗、钵、盆、壶、三足炉、灯、枕等)、明器、建筑构件(瓦当、板瓦)和建筑模型等六类,主要用于民间供应。
四川省邛崃窑
四川省邛崃窑位于今四川邛崃什坊堂。窑址面积很大,以烧制青、褐、绿釉和彩绘等器物为主,已发现的器物有盘、碗、瓶、壶、罐、洗、瓷塑玩具、动物禽鸟、杂技俑、胖娃等,具有典型的唐朝风格。产品中有两类多彩釉,一类属高温石灰釉,多在淡黄地釉上施加褐、绿彩,与唐三彩外观较为相似,故有“三彩”之称。另一类为低温铅釉陶,这类产品数量较少。2005—2006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邛崃窑进行发掘,挖掘出土了一些三彩器,还发现一座可能用来烧造低温釉陶器的小型半倒焰馒头窑。产品多红胎,釉色有绿、黄和棕红色等,见有蓝色釉,有的施加化妆土。此外还见有一部分素烧器及三叉形窑具。
此外,陕西西安體泉坊窑、东郊三彩窑,河北邢窑、定窑、井陉窑,山西浑源窑、泽州窑等,也都出土了不少唐三彩,是生产唐三彩的代表性窑场。另河南酋阳县茹菌村北窑址出土二彩罐、绞胎器,河两岸、洛阳东站东侧天主教堂工地唐代砖瓦窑出土两件三彩残片,洛阳定鼎北路砖瓦窑群出土三彩印花盘、坝等。河北磁州密区的冶子窑和临水窑也发现有三彩钵、炉等。但这些窑址发现的唐三彩制品数量很少,且多为生活用具,因此,其所出土三彩器是否为本窑产品有待证实。
工艺
工艺原理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釉彩主要成分有石英、硅酸铅和各种金属氧化物。其中,石英可以增加釉料色泽的光亮度;铅作为溶剂能够降低釉料的熔点,使釉料在700℃左右就可以达到熔融状态,且唐三彩使用的多是含铅量极高的软玻璃釉,流动性极佳,随着窑炉内温度的增高,含有铁、铜、钴、锰、锑、铬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并向四周流动扩散,最终形成自然斑驳的视觉效果,另外铅还具有良好的折射光度,使烧制后的唐三彩带有玻璃色泽。
制作工艺
选料工艺
唐三彩的选料工艺主要包括胎料选择工艺与釉料选择工艺。
第一,泥料选择工艺。唐三彩胎土多采用高岭土,其原材料要经过混合、研磨、浸泡、漂洗、干燥等一系列步骤之后,再加水混合制成泥浆,待矿土沉淀后,选用优良的细料。
第二,釉料选择工艺。唐三彩的釉料主要是由金属氧化物及石英粉组成。首先,将铜、铁等金属打造成薄片,并进行加热氧化处理;然后再经过研磨、筛选、漂洗等处理,使之成为粉末状,最后在其中添加适量的石英粉,釉料即制作完成。
成型工艺
常用的唐三彩成型方法包括三种,即轮制、捏塑、模制,根据唐三彩款式制作的复杂程度,可单独使用其中一种制作方法,也可以两种乃至三种制作方法同时使用,如陕西省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塔式盖罐,其主体部分使用轮制,腰部莲花瓣装饰采用捏塑手法,器身的兽首使用模制,最后黏结成器。
轮制工艺,即利用轮车的旋转力,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所制作出来的器物,器形规整,杯、盘等日用器皿多采用此方法。
捏塑工艺,即利用双手捏制坯体并借助一些工具调整其形状,使坯体形成器物。该工艺多被应用在体积小且形状不规则的唐三彩制作中。
模制工艺,即对黏土进行雕塑,再通过翻模、晾干、烧制等方法将黏土转变为陶模,包括单模、双模和组合套模三种。单模适用于小件人物俑及动物俑,也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及其他小附件;双模适用于生活器皿、俑及较复杂的器物构件;组合套模适用于比较大型的俑类和复杂器。大多数唐代陶俑都应用了双模压制的工艺。
素烧工艺
待坯胎成型晾干后,将其放置在马蹄窑当中,利用小火进行烧造,当坯体呈现浅红色时,将小火转变为中火,并不断提高温度,经过1000℃或接近1100℃的高温将胎体烧燃成白色态体状。
挂釉工艺
完成素烧工作后需要对坯体进行冷却处理,当坯体温度达到要求之后,便可进行施釉。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分区施釉法、点染融彩法和加彩贴金法。分区施釉法,即在素胎的不同位置涂上不同的釉料,如三彩马的马身通体施红釉,马鞍施绿釉;点染融彩施釉,即将各种釉料以彩条、彩点或彩块的形式涂抹在胎体表面;加彩贴金法,即用朱、黑、赭等色彩画出人物五官和帽饰,并在此基础上贴金。
釉烧工艺
完成挂釉工作后,需要将唐三彩晒干并对其进行釉烧处理。
釉烧工艺,即将器物放置在温度为 800℃ ~900℃的直焰窑中进行烧造。在烧造过程中,釉汁会向四散流动、浸润,最终形成变幻无穷的彩色釉。
开相工艺
开相工艺,即利用白色化妆土与矿物颜料对唐三彩人物俑进行打底与彩绘。制作人员首先对唐三彩人物俑的头部进行打底,然后在唇部和面颊上加朱红,用黑色描画人物的头发、巾帽、胡须、眉毛、眼睛、花钿等部位。此外,三彩人物俑的足部也少施釉,多用墨色涂画鞋或靴子。
装饰工艺
唐三彩上的装饰手法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印花、刻花、划花、贴花、绘画、雕镂、绞釉等。
印花装饰,即在泥坯未干之前,利用各种模具在胚体表面进行按、压、印、戳,形成各种花饰。多饰于模印手制的器形,常见的花纹有宝相花、缠枝菊花、山茶花等。
刻花装饰,即用刻刀在半干的胚体上刻化线条或花纹,制作过程中,起刀、运刀和收刀三个步骤组成完整的刀刻动作。
划花装饰,即先用线条划出图案轮廓,然后用各种色釉分色平涂。划花常与刻花组合运用,先用刻花手法刻划形象轮廓,突出层次与主体的空间立体感,然后用划花的手法刻划形象的细部及背景。
贴塑工艺,即采用模制或捏塑等方法,制作出各种单独的浮雕状图案,然后用泥浆把这些图案胚料贴于陶胚表面。贴塑多饰于轮制圆形的器物上,以三足炉的肩部和豆的腹部发现的较多。主要花式有植物、昆虫、奔狮、奔羊及人骑狮、人骑马、人抱羊等。
绘画装饰分为点彩和彩绘两种形式。点彩装饰的表现形式包括彩色点斑装饰、白釉底施彩色釉点的技法、彩斑装饰等。彩绘装饰相比于点彩装饰,题材更为多样化、生活化,纹饰也更丰富,具体表现方式如多彩条纹装饰、多色菱格纹装饰、仿织物纹样等。
镂空装饰,也称“透雕”,即依照器物表面模印纹饰,用特制的金属器具在器物的特定部位镂刻出模印花纹中的孔隙,主要应用于香薰或枕器之上。
绞釉工艺,即将多种色釉装饰在胚体的表面,经过高温的烧制之后呈现釉层多彩效果;也有将多种颜色泥浆装饰于胚体表面,施以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后呈现釉下多彩的装饰效果。
艺术特征
无论是在造型、釉色还是装饰方面,唐三彩都折射出了唐朝的艺术特点和时代特征。
造型特点
类型丰富
唐三彩品种之多,造型之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生活用具、建筑模型、人物俑和动物俑四大类。
生活用具涵盖水器、酒器、饮食用具、化妆用具、炊具、文房用具、寝室用具、建筑材料、照明用具等。建筑模型有房屋、庭院、家室、柜榻、雅井、灶、水池、仓库、假山、厕所等。人俑形象有天王、武上、文官、妇女、仆从、牵马牵驼俑、乐舞俑、骑马骑骆驼俑、抱婴俑、抱狗俑、抱狮俑、伎乐俑以及介于人兽之间的镇墓兽和十二神肖俑等,且同一类型的俑,又有各种不同的造型,比如妇女俑中既有浓妆艳抹、衣装华丽的贵妇俑,衣着素雅、略施脂粉的侍女俑,还有婀娜多姿的舞女俑和身着胡服、挽髻策马、热情豪放的女驭手俑。动物造型有马、骆驼、驴、牛、羊、猴、猪、狗、鸡、鸭、鹅、兔、狮、虎、雀、燕、鸠、龟、鸳鸯、象等,其中,以骆驼、三彩马居多,也最具特色。
以实写意
在陶俑的表现上,匠人们以“写实”来摄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以“写意”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创造出“以线画体、以体托线、线体结合”的特有陶俑技法,使唐陶俑在表现手法上风格一新,少一些工匠之气,多一些自然流畅之感。同时又因吸收异域文化而显示出浓郁的异国情调,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三彩凤头壶、凤头水注、双龙耳衔口壶、狮形杯等都属于西域风格的器物造型。
动态性强
唐三彩人物陶俑大都处于奏乐、弹琵琶等动态状态中;胡马陶俑多处于饮水、直立、疾走等状态中;三彩骆驼有立式、卧式、跪式,也有作行走之势及负重欲起之态者,还有许多载人载物的骆驼俑。据资料统计,在已出土的唐三彩中,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马有二十种之多。动态刻画也十分准确,例如,三彩女俑多体态丰腴、面颊丰润;文臣官吏多端庄威严,表情呆板;武士俑多凶猛狞厉;胡人俑多高鼻凹目,卷发长须;力士俑多立眉怒目,威武强悍。处于驻足静立状态中的胡马陶俑呈现出身体躯干微微向前拉直、四肢肌肉紧绷等特点,而处于仰天嘶鸣状态中的胡马陶俑呈现出前蹄腾空、头部上扬等特点。
釉色特点
唐三彩的制作,充分发挥了低温铅釉熔点低、流动性强等性能,运用黄、绿、蓝、褐等各种釉彩,形成了变幻无穷、绚丽多姿的釉色效果。
第一,釉色色彩丰富。唐以前,工匠们以单色釉或两色釉制作陶瓷,釉色简单;唐时,黄、绿等颜色开始应用在陶瓷当中,工匠们又在单色釉的基础上配制出更多自然美丽的色釉,如由黄色配制出浅黄、深黄、蜡黄、粟黄以至浅褐;由绿色配制出淡绿、翠绿、菠菜绿、深绿、墨绿等。
第二,釉色流动性强。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助溶剂铅,降低了釉料熔融的温度,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唐朝工匠们有意识地利用釉料的流动性,创造更绚丽的釉色效果,如运用交错施釉、低温铅釉烧制等工艺,使各种釉色相互叠加、并置,使其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彼此相互交融,从而呈现出变幻无穷、绚丽多姿的视觉效果。
第三,釉色纯度高。呈色金属氧化物以及助溶剂铅使得三彩器的釉色莹润亮丽,具有很好的纯度。
第四,釉色明度高。三彩釉彩在高温下产生出折光系数很高的硅酸铅玻璃体。这种“玻璃体”使得三彩釉色表面光泽晶莹剔透,玻璃质感也在光线的照射下越发地通透。
装饰特点
唐三彩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釉色和造型上,还表现在图案装饰上。唐三彩图案是采用釉彩绘制于器物表面,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的自然纹样肌理,图案的变化丰富多样,效果也十分自然。例如,在器皿类的装饰上有釉色晕染的斑点纹、自然垂落的条纹、随意涂抹的晕染纹。此外,唐三彩的图案题材也很丰富,包括牡丹、莲花、荷花等植物纹样,龙、凤等动物纹样以及人物纹等,工艺手法有印贴、堆贴以及雕塑等。
代表作品
1959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2013年被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目前(截至2023年)唯一一件被评为中国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制品。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通高58厘米,驼高48.5厘米,长43厘米,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乐队形象。
骆驼站立在长方形底板上,口向上张开、舌尖上卷,似在鸣叫。骆驼周身施白釉,并饰有赭色釉斑;头顶、颈部、前腿上端的长毛及尾巴均施赭黄釉,尾巴贴于臀部右侧,呈弯曲状。驼背上搭一蓝色须边的椭圆垫,垫上架一平台,平台上铺着一条菱形方格长毯,毛毯四周垂蓝色流苏,毯子下垂至驼腹部两侧。在饰有赭、绿、蓝、白4种彩釉的毯子上,有8个乐舞俑,包括1个女舞蹈俑和7个男乐俑。其中,7位男乐俑均戴皂丝头,有的着汉族衣冠,有的着胡服,眉目清晰,神态各异,各自面朝外盘腿环坐于平台四周,手中分别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女舞俑梳倭堕髻,身穿交衿绿彩长袖衫和白底蓝花束腰长裙,体态丰韵,头微上扬,立于7个乐俑中间,右手上举至胸前,左臂下垂手微上翘,双手藏于袖内,作歌舞状。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对于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价值和影响
历史价值
唐三彩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现实生活,是研究唐朝历史和中国陶瓷史的重要资料。就唐三彩人物俑而言,它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文臣、武将、贵族等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人物,也塑造了仆夫、武士、商人、乐队、仕女等中下阶层的形象;不仅塑造了汉族各阶层人物的形象,还塑造了当时在中国生活的欧洲、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物形象,如骑驼胡商和手提水壶、身背货物的波斯商人。此外,各种形态的镇墓兽和大量的陪葬明器,承载着唐代贵族阶层的统治思想和价值观,反映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迷信及其生活的奢靡,呈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对研究唐代社会殉葬文化与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价值。
技艺创新
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三彩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陶瓷技艺的内涵。其一,唐三彩的人物陶俑与动物陶俑造型独特、釉色绚丽,突破了传统工艺技术的限制,且部分陶俑出现了冰裂纹,这为陶瓷制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其二,唐三彩为中国陶瓷开创了历史,唐以前,工匠们多利用单色釉或双色釉制作陶瓷,唐三彩的出现使更多的色彩被应用在陶瓷当中,打破了单色釉的局限性;其三,唐三彩釉料中加了铅,不仅釉面光亮,而且釉的流动性极强,经过窑烧,形成了斑驳淋漓、自然协调的釉色效果,突破了传统釉陶器艺术效果的限制。
文化交流
唐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化的大规模海上贸易的创始时期,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的大规模海上贸易,唐三彩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并且随着丝绸之路的流通,以及唐王朝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唐三彩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一个以唐三彩为核心的包括渤海釉陶、新罗三彩、平城京三彩在内的东亚多彩铅釉陶文化圈,还与更为遥远的波斯地区、两河流域及埃及的釉陶和三彩的制作工艺等产生互动与联系。
此外,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融合了中原汉族传统陶瓷工艺与西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天宝时期,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将唐三彩的一整套制作工艺,包括釉料的成分比例及配釉的方法等一并带回日本,至今在正仓院还保存有三彩制作的配方。
海外影响
唐三彩由于其绚丽夺目的釉彩和丰富多样的造型,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输出品之一,直到今天在国外许多地方都有唐三彩的发现,这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唐三彩的外销路线主要为陆路交通,即由丝绸之路运到中亚和西亚各国,但也有一部分通过水路运往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东非各国,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斯里兰卡、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埃及、苏丹、乌兹别克斯坦等。在世界各国博物馆中,也都保存有完整的唐三彩,例如,东京国立博物馆、白鹤美术馆、东洋陶瓷研究所、永青文库内收藏的唐三彩均达20件以上。
传承与保护
传承困境
老一辈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而新一代从事唐三彩制作技艺的人员较少,且对传统技艺的本质和核心把握不足,在制作三彩器时,主要依赖传承人的现成模板进行大量复制,难以独立制作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此外,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精神内涵不断被商业化改变,导致传承过程中的失真和脱离。加之唐三彩相关的知识普及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群众对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认识不足,致使相当一部分粗制滥造的作品混杂市场,对唐三彩制作技艺的正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
保护措施
20世纪70至8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洛阳唐三彩工艺品当作珍贵国礼,先后赠送给世界50余个国家的元首及政府首脑,唐三彩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年,洛阳唐三彩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唯一的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2015年,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保护展示传习馆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865万元,于2019年正式建成。
2020年8月28日,在当地旅游局、非遗保护协会等官方机构的支持下,洛阳唐三彩传承人在深圳南山开办了一家新的唐三彩艺术馆,该馆配有体验厅、培训厅、大师工作室、网络直播室等区域,能够容纳至少200名学生进行游览观摩,还可用于三彩俑的设计开发和产品定制等,是一个大型非遗产业基地。
参考资料
唐三彩烧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2-10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6
高水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唐三彩烧制技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12-22
孙新民:洛阳唐三彩的考古学观察——用于墓葬,也用于日常.考古中国.2023-11-27
唐代 · 三彩骆驼载伎乐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古中国.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