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又名博具、陆博,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现今藏于湖南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套博具放置在特制的漆盒内,漆盒边长45厘米,通高17厘米 ,由博局、其、筹码、等组成。内有1件方形黑漆木博局,用象牙条嵌出方框和曲道,12根象牙箸状长筹码,30根象牙箸状短筹码,12枚象牙大棋子,18枚小棋子,1件小木铲,1个象牙削刀和1件环首角质刻刀。该博具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完整、最精美的一套棋具。

博具是古代棋类娱乐活动的用具,这种博戏就是由两人轮流掷骰行棋,以获得(筹码)多的一方为胜利。西汉黑漆六博具的出土对于研究西汉早期的经济、文化和礼乐制度等方面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

基本信息

形制和构成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由博局(棋盘)、其(棋子)、筭(筹码)、采或(骰子)、刀、削和小铲等部分组成,用博具盒盛放。博具盒上施用“锥画”技法装饰,即针刻出飞鸟及云气纹,其间还用朱漆描绘几何纹。在同墓出土的“遣策”中,有八枚简详细记载了六博及其用具。

“遣策”记载有“博一具”“博局一”,即博具盒,正方形,边长45厘米,高17厘米。盒底四角有 “L“形平足。盒外为黑漆,内为朱漆。开盖,盒面放一块博局。博局是由四块梯形和两块等腰三角形木板拼成。格道按照曲道格式,用刀刻成宽0.5厘米、深0.1厘米的规矩形纹槽,再把象牙条嵌入槽内,形成博局。局中还有飞鸟图案,也是用象牙制成。博局通体为黑漆,再用朱色双线勾出格道和图案。

取去博局,盒内隔成长方形、方形和中字形十格。分别放置有六黑六白棋十二枚,短筹码三十枚,长筹码十二枚,直食其二十枚,割刀和削各一件。盒正中的一个方形匣内,有一凹圆窝,直径为4.7厘米,大小同骰相等,应为放骰的地方。另在盒内一端,有一直径1.5厘米的穿孔,内置一活动木栓,只要将手指伸进盒底把木栓稍往上一顶,博局就被顶出来了。博具盒盖呈顶形,上长、宽均为38厘米,下长、宽均为45厘米,高4.5厘米。通体为黑漆。盖顶上用朱色漆绘有纤细的云气纹,云气纹中有形态生动的各种禽兽动物图案,四条边上有三层花纹,主要是圆点、直线、横线、三角形的几何形纹组成。盒的四边和足上也有针刻图案。

其即棋子,匣内盛棋十二枚,六黑六白各长4.2、宽2.2、厚2.3厘米,象牙质地。“遣策”记载数字与出土实物相符。

直食其,也是棋子,和其的作用有所不同,有二十枚,呈灰黑色,象牙质地。“遣策”记载数字与出土实物相符。

盒内的筹码,有长短两种,长的12枚,长22.7、直径0.4厘米。短的三十枚,长16.4、直径0.3厘米,长短共计42枚。“遣策”记载数字三十枚,应是指短筹码,长的没有记载。

“遣策”记载有“象割刀一、象削一”,两简应指博具盒内盛的象牙环首刀和象牙削。因为这两枚简同编在“遣策”博具之中。另外,该墓除博具盒内的刀、削之外,再无其它刀、削器物发现。环首刀背较厚而平直,刃部稍弯而薄,灰黑色,全长22厘米。削呈竹叶形,内凹,两边有刃,脊厚刃薄,灰黑色,出土时,附木柄一件,全长17.2厘米。至于博具合内盛放刀、削,是否在玩陆博时,与削简记数有关,有待考证。

骰,木质,18面体,直径4.5厘米。通体髹深褐色漆,每面先阴刻篆体数字 ,后用朱字填色和勾画每方边线,数字从一到十六。另外在对称的两面上,一刻“骄” ,一刻 “妻畏(二者合为一字)”字。骰的位置出土的时候已经不在原位置,而是浮动到其他器物旁边。

文物用途

关于陆博,本作“六簿”,又作六博,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娱用具。

在近代编撰的《辞海》一书中,载六博“古代博戏,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

关于陆博的博法,在东汉时有一本专门介绍陆博方法的书,叫《博经》,已经亡佚。根据《楚辞· 招魂》《战国策 · 楚第三》《古博经》等中的记载,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博具,其形制与记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推测其博法应为一人执白棋,另一人执黑棋,分别布于博局十二曲格道上,根据投骰出现的数字行棋,以获得筭(筹码)多的一方为胜利。

出土发掘

墓葬信息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出土于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三号墓墓坑是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方向正北,深17.7米。墓口南北长16.3米,东西宽15.45米。墓底长5.8米,宽5.05米。墓道位于墓坑北端的中部,坡度为19°,有东西对峙的偶人,西侧的偶人左臂被破坏,头也不存在了。

三号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共一千余件,其中包括帛画、帛书、简、兵器、乐器、漆器、木俑、竹、丝织品等类型,博具也在其中。

据三号墓出土的木牍和墓内信息推测,其墓主人应是利苍的儿子(利豨兄弟)。

文物出土

三号墓在一号墓南4.3米,挖掘工作从1973年11月19日开始到12月13日结束,历时25天。其中博具出土于北边箱的西部。

文物价值

文化价值

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赢的游戏,先秦时期已经流行,汉时尤盛。

博戏在中国起源很早,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可知,博的出现,最迟不晚于商代。据《战国策》、《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可知,博戏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

据目前考古发掘报道,已出土30余件古代博具实物(包括冥器),其中7件出自战国秦朝墓葬,20多件出自两汉墓葬。 如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江陵县凤凰山八号西汉墓,十号西汉墓,北京大葆台一号西汉墓,江都区凤凰河东汉墓,临沂市东汉墓,甘肃武威磨嘴子四十八号东汉墓,河南灵宝东汉墓等墓葬中,都出土过一些博局、棋子和骰。

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此套博具更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为完整的一套博具,其与同墓出土的“遣策”记录相对照,使后世的人能了解到博戏用具的更多历史信息,对研究西汉的相关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汉代六博盛行的影响观念有以下几种:其一,六博棋道的设计准则,主要遵从阴阳家对宇宙的认识;其二,六博棋局还具备祛除不祥的功能,这主要源于当时人的辟邪观念;其三,六博博局还用以占卜,这主要源于时人的天命观念;其四,六博活动的兴起还深受神仙思想的影响。

艺术价值

博具盒上施用“锥画”技法装饰,所谓锥画即是以锐器在漆层上刻画纹饰的技法。其起源于东周青铜器的针刻工艺,流行于西汉前期。锥画线条纤细,具有飘逸流畅、生动传神的装饰艺术效果。以锥绘制纹饰装饰技法在汉代称为“锥画 ” ,后世常称为 “针刻 ” 。漆器之锥画是指在干透的漆面上以坚硬的锥或针作绘画笔刻划纹饰。 最早使用锥或针刻画纹饰是在铜器上,此后这一工艺才被运用于漆器的制作过程之中。

除此之外,博具盒整体髹黑漆,再用朱色漆绘制纤细的云气纹于其上,云气纹中有形态生动的各种禽兽动物图案,整体精美异常,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

相关争议

出土时间

由于马王堆汉墓二、三号墓是一起挖掘,且时间跨度为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因而学界对于六博具的出土时间尚有争议。

一说1972年,如中国考古网所刊载的时间就是1972年。

一说1973年底,如相关论文《谈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陆博》中,认为其出土时间为1973年底。

一说1974年,如湖南博物院官方网站对六博的介绍中,认为其出土时间为1974年。

墓主身份

由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发表的《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中,认为三号墓墓主人应为利豨的兄弟。经鉴定1号墓的墓主是軑侯利苍其妻之墓,而三号墓墓主人的遗骸为三十多岁的男性,二者相差二十来岁,推测应当是母子关系,即三号墓墓主应是利苍之子。另外,据三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其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奏主葬君”等字样。查西汉初期纪年中超过十二年的,仅刘知远有十二年和刘恒初元有十六年。除此之外,三号墓还出土有带“軑侯家”铭文的漆器,而汉高祖时利苍尚未封为軑侯。且因刘彻太初改历之前,是使用历的,古汉文帝初元十二年二月恰为乙巳朔,由此确定三号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而继承利苍侯位的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而另有学者傅举有(曾担任湖南博物院副馆长)认为墓主人正是利本人。从三号墓的棺制、出土的铭旌帛画、出土的“遣策”中关于“美人”“才人”“者”“郎中”“宦者”“车骑制度”“从卒兵卫制度”等多方面随葬品的相关记载,都是汉初诸侯才能享有的特权之制,再结合墓中出土的器物,不少上面朱书“軑侯家”三字,其中出土的五十个竹笥,绝大部分竹笥都加有“軑侯家丞”的封泥。

保护与馆藏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之后被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现陈列于湖南省博物馆3楼展厅——“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区。

2013年,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影响与评价

学者耿晓杰(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认为:“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博具当中,从设计到工艺,再到博具的完整度来讲,都是首屈一指的、最完整的、最精美的一套棋具。”

另有学者认为通过对六博棋具的搜集整理,可以了解战国秦汉时期的六博游戏,以期蠡测当时人们的娱乐生活。

参考资料

黑漆朱绘六博具——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国考古网.2023-09-18

马王堆汉墓文物——博具.湖南省博物馆.2023-09-18

94件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国新闻网.2023-09-07

古韵流芳说家具(第一部)——大汉风华.百家讲坛.2023-09-1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